季夢雨
(吉林師范大學 吉林 四平 136000)
自我分化指個體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保持理智思考,不被情緒引導和控制的能力。自我分化共分為兩個層面,第一個為內心層面,指個體在面對壓力時,不被情緒所控制,還能夠保持理智思考的能力。第二個為人際關系層面,指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既能夠與其他人有一定的親密關系,又能夠不被他人的思想和行為影響,即使是在壓力情境下,也能夠獨立自主思考的能力[1]。大學生正處于逐漸確立三觀,即將邁向社會的人生階段。研究表明,自我分化對個體人格的形成和人際關系發展具有重要影響[2]。因此,本文擬探討成人依戀、心理彈性和自我分化的關系,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和個體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成人依戀以個體的親子依戀為發展基礎,個體童年期習得的內部工作模式,會影響其成年后與他人的相處模式,指個體成年后與戀人或好友之間形成的長期穩定的關系狀態[3]。研究表明,不安全的依戀可以對自我分化進行負向預測[4]。成人依戀分為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依戀回避表現為在人際交往中習慣采用回避的方式解決問題,對他人不夠信任,喜歡采用消極防御的方式處理人際關系,難以保持人際關系適當的親密性和個體獨立性[5]。依戀焦慮的個體在親密關系中過于緊張,并且關注和依賴對方,情緒波動較大[6]。由此可見,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均屬于不安全的依戀,不利于與他人形成和發展親密關系。大學生處于人生的重要階段,需要具備既能夠與他人親密相處又能夠獨立思考、保持獨立性的能力。研究表明,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均能顯著負向預測自我分化。
心理彈性指個體在面對負性事件、壓力情境后,恢復正常狀態的能力[7]。心理彈性是人類生活中一種重要的心理品質,有助于提升個體的心理健康水平,緩解消極情緒和克服困難。心理彈性得分越高的人,其面對外界變化和困難的調適能力越強[8]。研究表明,成人依戀的依戀回避和依戀焦慮均會導致大學生形成較低水平的心理彈性。心理彈性屬于人們在生活中面對負性環境的保護性因素,可以促進自我分化的形成和發展[9]。
綜上所述,不安全的依戀對個體的親密關系會產生消極的影響,不利于個體在人際關系中情緒的表達和人際關系的發展。心理彈性水平越高的個體,抗壓能力更強,能夠較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自我分化水平更高。因此,本文假設大學生的成人依戀會影響自我分化,心理彈性在兩者之間具有中介作用。
采用網絡發放問卷的方式,以多所學校大學生為被試,發放問卷460 份,回收有效問卷433 份,有效問卷占比為94.13%。本次調查中,包含男生210 人(48.5%),女生223人(51.5%)。大一學生101 人(23.3%),大二學生106 人(24.5%),大三學生113 人(26.1%),大四學生113 人(26.1%)。城鎮學生204 人(47.1%),鄉村學生229 人(52.9%)。
1.2.1 親密關系經歷量表中文版(ECR)
本次研究采用李同歸和加藤和生共同修訂的量表。奇數項題目為依戀回避維度,偶數項題目為依戀焦慮維度,每個維度18 個題目。采用七點計分,從1“非常不贊成”到7“非常贊成”,部分題目為反向計分[10]。各個維度的題目得分越高,說明兩個維度的水平越高。本研究中量表的 系數為0.900,兩個維度的系數在0.892到0.898 之間。
1.2.2 青少年心理韌性量表
選擇由胡月琴和甘怡群共同編制的量表。該量表共包括27 個題目,采用五級計分,從①“完全不符合”到⑤“完全符合”,其中有12 個題目為反向計分,總分越高心理彈性水平越高[11]。本量表是使用最為廣泛的心理彈性量表之一,本研究中量表的系數為0.885。
1.2.3 大學生自我分化量表(DIS-R)
選擇由國內學者吳煜輝和王桂平共同編制和修訂的量表。該量表共27 個題目,從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進行評定[12]。只有3、4、7、8、11 題為正向計分,27 個題目總分越高,說明自我分化水平越高[13]。本研究中量表的系數0.931。
采用SPSS26.0 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運用Harman單因素檢驗法檢驗問卷是否存在共同方法偏差。運用Bootstrap 法對變量進行中介效應檢驗。
運用Harman 單因素檢驗法,對除了人口學變量的所有題目進行檢驗。檢驗結果共提取了26 個公因子,其中第一個公因子的方差解釋百分比為21.15%,小于40%。因此可以說明,本次測量的量表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問題。
運用SPSS26.0 軟件,采用描述性統計和積差相關的方法,求各個變量的均值和成對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
從表1 中可看出依戀回避與心理彈性呈現顯著負相關(r=-0.486,P<0.01),依戀回避與自我分化呈現顯著負相關(r=-0.412,P<0.01)。依戀焦慮與心理彈性呈現顯著負相關(r=-0.498,P<0.01),依戀焦慮與自我分化呈現顯著負相關(r=-0.672,P<0.01)。心理彈性與自我分化呈現顯著正相關(r=0.722,P<0.01)。

表1 各變量均值、標準差和相關系數(n=433)
本研究以成人依戀的兩個維度為自變量,自我分化為因變量做多元線性回歸分析;以心理彈性為自變量,自我分化為因變量做一元線性回歸分析,結果如表2(p137)所示。

表2 大學生自我分化對成人依戀、心理彈性的回歸分析
結果表明:依戀回避能顯著負向預測自我分化(t=-7.749,P=0.000),依戀焦慮能顯著負向預測自我分化(t=-17.674,P=0.000),心理彈性能顯著正向預測自我分化(t=21.652,t=0.000)。
將依戀回避、依戀焦慮分兩步,對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并用Bootstrap法來確定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是否顯著。
如表3 所示,依戀回避對自我分化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依戀回避對心理彈性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依戀回避與心理彈性共同預測自我分化時,效果仍然顯著。以上變量之間的關系,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3 心理彈性在大學生依戀焦慮與自我分化間的中介模型表
表4 的Bootstrap 中介效應檢驗表結果表明:依戀回避對自我分化的總效應、直接效應在95%的置信區間為[-0.436,-0.285]和[-0.135,-0.004],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在95%的置信區間為[-0.353,-0.231],各個效應區間均不包含0。心理彈性在依戀回避和自我分化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根據效應占比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心理彈性的間接效應占比為80.6%,依戀回避的直接效應占比為19.4%。

表4 自變量為依戀回避時Bootstrap 中介效應檢驗表
如表5 所示,依戀焦慮對自我分化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 =-0.514,P<0.01);依戀焦慮對心理彈性的負向預測作用顯著( =-0.251,P<0.01);依戀焦慮與心理彈性共同預測自我分化時,效果仍然顯著( =-0.318、0.784,P<0.01)。以上變量之間的關系,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表5 心理彈性在大學生依戀焦慮與社會適應間的中介模型表
表6 的Bootstrap 中介效應檢驗表結果表明:依戀焦慮對自我分化的總效應、直接效應在95%的置信區間為[-0.568,-0.461]和[-0.367,-0.269],心理彈性的中介效應在95%的置信區間為[-0.237,-0.157],各個效應區間均不包含0。心理彈性在依戀焦慮和自我分化中存在部分中介效應。根據效應占比計算結果可以看出,心理彈性的間接效應占比為38.1%,依戀焦慮的直接效應占比為61.9%。

表6 自變量為依戀焦慮時Bootstrap 中介效應檢驗表
本研究以多所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圍繞大學生的成人依戀、心理彈性和自我分化問題進行探討,為大學生的依戀研究提供重要依據。本研究發現,依戀回避、依戀焦慮對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和自我分化均具有顯著的負向預測作用,心理彈性能夠顯著正向預測自我分化,這與前人的研究結論一致[14]。心理彈性在成人依戀與自我分化之間具有部分中介作用,這說明不安全的依戀不利于個體自我分化水平的發展。在和諧的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相比于在不和諧家庭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依戀的質量更高[15]。因此,家長需要注意從小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和諧的家庭環境,提升孩子的依戀水平。同時,家長還需要對孩子進行適當的挫折教育,提升其面對挫折的能力。心理彈性可以對自我分化水平進行提升,促進個體在人際交往中保持較好的獨立性,面對問題保持理智的思考。大學生即將步入社會,不僅需要在大學期間掌握本專業需要具備的知識,也要注意提升自身的心理彈性,能夠在工作生活中積極面對困境。大學生需要努力提升自我分化能力,不僅要在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保持自身的獨立性,也要做到與他人之間擁有較好的融合性。
此次研究只調查了大學生的成人依戀、心理彈性和自我分化情況,研究的對象和變量范圍都較小,還需要在之后的研究中進行補充和完善。通過中介效應分析可以看出,還有其他變量會對自我分化產生影響,說明本研究的變量不夠全面,還需要進一步對自我分化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今后可以擴大研究對象的范圍,進一步參考相關文獻,研究其他變量對自我分化的影響,進一步促進個體心理健康水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