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霞
近幾年,在學前教育發展的過程中,幼兒園課程改革的呼聲越來越高。2015年,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花園幼兒園開始探索園本課程,并逐步形成了班本主題課程的實施路徑。然而,通過觀察發現,有些班本主題課程的隨意性較大,沒有把幼兒的學習、生活及未來的發展有機聯系起來。基于此,我們深入探究,建構了生活化課程,以提升教師的課程實踐能力,促進家、園、社協同發展。
梳理問題,為生活化課程的建構和實施提供依據。為了解幼兒園生活化課程開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我們組織了問卷調查,面向22個班級、共計45位教師展開。問卷調查共涉及八方面內容,包括生活化課程的調整和思考、關注幼兒在課程中的表現等。從調查結果來看,教師對生活化園本課程的認識和理解程度還需提高,此外,教師對區域活動的實踐反思能力較強,在區域材料投放和應用能力方面卻有待提高,對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缺乏研究。
前期的調查和分析為生活化課程的建構與實施提供了有力依據,明確了研究方向。
樹立科學的課程觀,為教師推進生活化課程指明方向。生活化課程關注幼兒的生命成長和發展需要,我們用符合幼兒身心特點的方式,引領幼兒成長,真正讓幼兒處于教育的核心地位,幫助教師打破舊的課程觀,明晰課程實施的發展方向。樹立“一日生活皆課程”的理念,把真正的自主權交給教師和幼兒。教師能有效地利用一日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和教育契機,追隨幼兒的興趣和需要,開展教育教學活動。樹立“兒童是有能力、有自信的學習者和溝通者”的兒童觀,教師把重心落在觀察和解讀兒童的行為、思想及品質上,給幼兒提供寬松、愉悅、尊重、平等的氛圍,走進幼兒的內心,看到每個幼兒自我學習和成長的力量,讓生活化園本課程迸發出活力。堅持“做中學、玩中學、生活中學”的兒童學習觀,教師明晰課程就在幼兒的生活里、在幼兒的行動里、在幼兒的游戲里、在觀察和解讀幼兒的過程中,尋找屬于幼兒的本真教育。
發揮教師幼兒雙主體作用,形成生活化課程的實施路徑。為了讓幼兒成為學習的主體,我們調動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了解幼兒的興趣和需要,努力成為幼兒心靈世界的溝通者。在探究的過程中,我們不斷總結,努力將理念轉化為行動,形成了幼兒園生活化課程的實施路徑。
第一,建構生活化課程的框架。我們以三個年級組為單位,各年級組、同年齡段的班級開展相同的主題課程,促成班與班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借鑒。從一個班級走向一個年級、從一個年級走向全園的教研,實現課程共享,以關注幼兒的生命成長、關注幼兒的現實生活、促進幼兒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為課程目標,利用節日、節氣等資源豐富課程內容,將生活、兒童和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園本主題下的課程主題架構。
第二,生成幼兒視角下的課程樹狀圖。生活化課程的主體是兒童。研究中,我們始終堅持幼兒發展本位的課程理念,基于幼兒發展來建構生活化課程。教師要明確幼兒發展目標,清楚幼兒學習與發展的核心經驗,根據目標、基于幼兒的發展建構課程,建構的過程中要體現課程的適應性、融合性和發展性,即以幼兒發展為中心,把不同學科領域進行有效整合,在實施的過程中,緊緊圍繞課程目標和幼兒的興趣需要,預設并生成幼兒視角下的課程樹狀圖。比如,四月份園本課程的主題是“大地悄悄話”,中班的班本主題是“奇妙的種子”,教師與幼兒趣聊“萬物生長的根源是什么?”“種子是什么樣子的?”“種子的生長會有哪些變化?”,預設了“種子初相識”“種子悄悄話”“種子成長記”“種子大變身”四個二級子主題,在課程不斷實施和推進的過程中又生成了豐富的三級活動內容。
第三,挖掘與利用課程資源。幼兒園課程資源是園本課程開發的重要前提。使用課程資源可以帶領幼兒回歸自然、回歸真實的生活,賦予幼兒教育生命活力。在研究的過程中,教師梳理了節日節氣資源、社會資源、自然資源等不同類型的課程資源。
在課程實施與推進中,我們研究課程資源如何與幼兒互動、課程資源在建構過程中發揮著怎樣的作用和價值。比如十月份大班主題活動“與秋天的‘N種相遇”中,教師鼓勵家長帶孩子走進“田間地頭”,挖紅薯、摘豆角、砍葵花、掰玉米,走到景觀大道尋找秋葉,觀察花鳥魚蟲的變化。在班中創設“大曬場”,教師利用各種資源與幼兒互動,豐富課程內容。
第四,在區域游戲中豐富課程。區域游戲作為課程中重要的自主活動形式,在課程推進的過程中給予了我們大量的研究案例。如“歡樂中國年”大班主題課程的實施和推進過程中,幼兒在制定“迎新年計劃”之后,便產生了“剪紙窗花”“創意燈籠秀”“年貨一條街”的區域游戲。教師充分利用各類資源,有效運用集體、分組和個別相結合的活動形式,組織幼兒自主選擇、合作交往,探索發現學習、生活和游戲活動。通過“我的計劃—我的發現—我的問題—我的探索—我的記錄—我的分享—我的游戲故事”的學習路徑,幼兒的需要得到滿足、天性自由表現,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得到充分發揮。
第五,建立過程性園本課程資源庫。一是建立班本課程檔案,包括課程方案、內容檢索、課程故事、幼兒成長檔案等。二是形成本土文化、園所文化資源冊,供教師參考借鑒。三是以班級為單位,每月在微信公眾平臺推送生活化班本課程,使園本課程的內容更為豐富,影響更為深遠。
第六,形成初步的課程評價體系。首先,對園本課程進行評價。由課程領導小組成員圍繞課程目標、課程預設,結合課程實施和推進過程中課程資源的挖掘和利用、回顧墻、課程記錄微推,對課程的合理性、適宜性、自主性、創新性進行追蹤式課程審議及綜合評價。其次,對教師進行評價。通過課程分享、教學研討、游戲記錄、家長反饋等,對教師實施園本課程進行過程性評價。再次,對幼兒發展進行評價。圍繞生活化園本課程的總目標及班級主題的子目標,以園本課程實施過程中幼兒年齡特點、學習特點的展現為考量,以“幼兒成長檔案”為主要內容,形成對幼兒發展現狀的綜合性評價。
梳理總結,形成生活化課程的研究成果。通過對生活化課程的實踐研究,我們利用本土文化、園所文化等資源豐富內容,支持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親近自然等方式積累經驗,形成了具有文化脈絡的生活化主題課程體系。提供深入觀察、了解幼兒生活和學習活動的視角、脈絡和依據,幫助教師梳理課程實踐中幼兒學習的路徑和內容,提升了教師的專業素養和課程實踐能力。在課程探索過程中,通過對課程建構的活動方案、資源探索、實施路徑等內容的研究,積累了優秀的生活化課程教育敘事案例。通過梳理課程資源挖掘和利用的研究,形成可借鑒的生活化課程資源。
生活化課程的實踐研究,順應了我國學前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形成了積極向上、努力進取、和諧共生的幼兒園課程文化,使幼兒園課程真正有效地促進每一個幼兒在原有基礎上和諧、全面發展。
(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一般課題 “幼兒園生活化園本課程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2205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