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偉


摘要:在競爭日趨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通過與其他市場主體共享技術知識來提高自身的關鍵核心技術能力。因此,探討哪些要素會驅動企業間共享彼此的技術知識便顯得尤為重要。在梳理已有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共享主客體、共享主體間、共享環境三個不同層面對已有研究進行了系統歸納與分析。總結發現現有研究主要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忽略了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發生的時間維度以及跨層次因素間的系統性和關聯性;第二,研究呈現零散的狀態;第三,缺乏重點和整體框架。基于現有相關研究,識別了各層面的關鍵核心驅動因素,剖析了現有研究所存在的局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未來的研究框架。
關鍵詞:技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框架
一、引言
隨著數字經濟的持續推進,市場主體間的競爭變得日趨激烈,企業要想在當前市場上維持自身的競爭優勢,迫切需要開展相應的創新活動。然而,受資源限制的影響,多數企業僅靠自身資源難以應對創新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因此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尋求外部合作來獲取創新所需的資源。技術知識作為企業突破核心技術瓶頸、保持創新動力的關鍵要素已在理論和實踐中被廣泛證實。
近年來有關企業技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逐漸增多,在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后,發現現有研究存在一些局限。第一,學者們對某些因素在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中的作用效果持有相互矛盾的看法;第二,多數研究依然只是在探討單一層面因素對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影響,研究結論缺乏系統性;第三,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影響因素紛繁復雜,現有研究呈現零散的狀態,研究視角過于龐雜。在對相關文獻進行系統梳理后,本文認為可將影響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因素劃分為三個不同層面,即共享主客體層面、共享主體間層面及共享環境層面。在此基礎上,本文對相關文獻進行了回顧,提煉出了各層面的關鍵影響因素,剖析了現有研究的不足,構建了一個整合性的框架并提出了未來可能的研究方向。
二、相關文獻回顧
(一)共享主客體層面的驅動要素
1. 技術知識共享客體層面的驅動要素
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客體層面的驅動要素體現在兩個方面:技術知識本身的特征和企業間技術知識的相對特征。技術知識本身專業性較強,并且嵌于企業日常的生產經營過程中難以剝離,在載體中的隱藏程度較高,因此加大了技術知識共享的難度。相關研究將技術知識通過各種媒介可以進行共享的程度定義為技術知識的可表出性,并指出技術知識的可表出性越低,企業間共享的難度就越高。隨著技術知識顯性程度的增加,企業間共享技術知識的意愿也隨之增強。企業間技術知識的相對特征如專屬性和差異性等,也會對企業間的技術知識共享產生影響。關于企業間技術知識差異性對共享結果的影響現有研究尚未形成一致性的結論。以Ho和Ganesan為代表的學者認為企業間技術知識的差異性不利于彼此間技術知識的共享,而以Wang和夏火松等為代表的學者則認為差異性的存在能推動企業間的技術知識共享。
2. 技術知識共享主體層面的驅動要素
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主體層面的驅動要素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企業自身的動態能力和企業的聲譽。動態能力的提出為企業如何將外部異質性資源轉化為自身的競爭優勢提供了理論依據,學者們將動態能力的維度細分為吸收能力、轉化能力、整合能力等。焦點企業的吸收能力越強,技術知識共享過程中的收益越大,從而更愿意與合作企業共享技術知識。轉化能力能夠幫助企業將外部獲取的專有知識轉化為自身知識,然后運用整合能力與已有技術知識進行融合,推動關鍵核心技術研發。技術知識共享收益較大程度上取決于企業的轉化能力,因為技術知識的專業性和嵌入性都較高,而當企業技術知識轉化能力較強時,企業將從外部吸收的專業技術知識內部化的水平就越高,所獲得的收益就越多,企業共享的積極性就越高。
(二)共享主體間層面的驅動要素
1. 企業間距離方面的驅動要素
在系統回顧現有文獻后,本文總結出包括組織距離、文化距離以及地理距離等在內的驅動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關鍵距離要素。企業間組織制度的差異即組織距離,該距離越小,企業對技術知識的管理方式越相近,企業間共享技術知識越便捷。不同文化的融合是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前提之一,共享雙方之間往往存在著文化的差異,這會影響研發團隊成員看待問題的觀點、共享的行為以及思維方式,進而抑制企業間的技術知識共享。多數學者認為地理距離會抑制企業間共享技術知識,因為地理位置臨近有助于企業間頻繁地面對面交流,建立起企業與企業之間的連接,從而培養起相互之間的信任,提高技術知識共享程度;但也有學者提出相反的看法,認為相近的地理距離意味著企業面臨相同的市場和消費群體,企業為了保護自身利益,不會共享技術知識。
2. 共享手段方面的驅動要素
企業間進行技術知識共享的手段有很多,如面對面溝通、非正式會議、培訓等等。數字技術作為一種共享手段逐漸被學者和企業重視,學者們認為數字技術的利用和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平臺的構建對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有正向影響。在數字化時代背景下,數字技術表現出明顯的快捷性和易用性,為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提供了便利的條件。通過使用數字技術,企業能突破時空的限制,進而提高技術知識的共享水平。對于創新型企業而言,企業間建立以信息管理系統為基礎的技術知識共享平臺尤為重要。通過可視化的共享平臺,企業間可以共享項目技術知識數據庫,標準化數據傳輸格式,不僅加強了企業間知識傳遞的及時性和準確性,實現高效交流,同時也減少了企業對共享過程中由于信息不對稱而產生風險的顧慮,增強雙方之間的合作與信任,加大技術知識共享力度。
3. 企業間關系特征方面的驅動要素
焦點企業在與其他企業進行技術知識共享時,大多會基于形成的關系網絡展開共享活動,因此學者們對企業間關系特征方面的驅動要素展開了研究。通過梳理相關文獻,發現現有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三個理論視角展開。
(1)社會交換理論視角。社會交換理論認為(文獻),企業提供給對方知識時并不確定自身能夠獲得多少回報,交換的一方相信對方會在預期內履行責任,這種預期取決于企業間的信任。因此,學者們認為企業間的信任是建立并維持社會交換關系的關鍵要素,同時也是影響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重要驅動因素之一。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一個主要障礙是有價值知識的潛在泄露,為了防止技術知識泄露,焦點企業會采取嚴格措施預防合作伙伴可能采取的投機行為。如果焦點企業將共享伙伴視為潛在的競爭對手,焦點企業共享技術知識的動力會明顯減弱。而當彼此間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時,共享雙方企業之間會建立起一定程度的行為可預測性和可靠性;此外,信任氛圍的建立,讓共享雙方能夠相互理解,考慮對方利益,提高各方之間技術知識交流的總體水平,企業之間能夠更好地進行交流和自由交換,增強技術知識共享的效果。
(2)交易成本理論視角。結合交易成本理論的基本觀點,企業在共享技術知識的過程中總是追求自身交易成本的最小化。如果企業在技術知識共享過程中對共享收益的預期大于共享的成本,焦點企業便會有意愿參與技術共享。因此,積極的收益和成本的感知將促進企業間知識共享,而知識共享的高成本被證明是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阻礙因素。企業間通過合作建立起共享關系,雙方互相認同,更加主動響應對方企業的請求,能降低共享過程中的不確定性,減少不必要的監督和執行成本,從而推動彼此間技術知識的共享。焦點企業在與其他企業共享技術知識時也會衡量知識溢出風險對共享收益所造成的威脅,當感知到對方可能采取的有意識的機會主義行為時,焦點企業為了防止技術知識外泄,會采取過多的保護措施從而導致共享成本的增加,最終抑制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行為的發生。
(3)社會資本理論視角。社會資本是企業通過自身的社會關系網絡,獲得技術創新所需資源的一種核心資源,企業自身的結構資本、關系資本和認知資本均會對技術知識共享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結構資本是企業與外部企業接觸的模式或形式,能夠保證企業在與其他企業共享技術知識的過程中獲取自身所需的重要資源。相比處于其他網絡位置的企業,處于網絡中心位置的企業由于能接觸到更多的共享主體,從而能獲得更多有利于自身發展的技術知識,進而更愿意與其他企業共享技術知識。關系資本是企業與其他企業進行互動、連接、交互的過程中建立起來的關系,包括認同屬性,互惠屬性,信任屬性等,是企業間建立流暢的共享渠道,形成互惠行為的基礎。因此,企業間關系的聯結強度、穩定性和關系質量等都會促進彼此間的技術知識共享。認知資本來源于相似的價值觀,共同的規范、態度等,有利于企業間有效的溝通,進而提升技術知識共享水平。
(三)共享環境層面的驅動要素
任何一個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都不能擺脫外部環境的影響,環境的動態性、不穩定性增加了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過程的模糊性和風險,從而會對技術知識共享的效率和程度造成不可忽視的影響。企業在進行技術知識共享時需考慮是否有相應的支持或阻礙制度,應該選擇何種規范和方式等。市場環境、產業環境的波動和變化意味著顧客偏好的不確定性以及競爭者行為的難以預測。由于市場的不明晰,企業間進行技術知識共享的難度也會隨之增大,最終抑制技術知識共享的效率。政治環境、法律環境對企業的運營制度、共享決策有著重要的影響。技術環境主要關注產品相關技術的動態變化,技術環境的不確定可能導致現有技術的迅速過時。部分學者認為在技術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為了不被淘汰,要求企業必須緊跟技術迭代的步伐,企業為了抓住新機遇,需要把握新的技術,因此會更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之間的技術知識共享和學習,把握新的技術知識發展動向。技術知識是企業立足市場,產生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在技術環境不確定的情況下,企業考慮到核心知識的泄露會給自身造成威脅,會對自身技術知識采取嚴密的保護措施,更傾向于選擇不參與共享。
三、現有研究
根據以上對技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相關研究的梳理,可以發現學者們在該領域已經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本文按照共享的層面對驅動企業間共享技術知識的因素進行了劃分,并且揭示了每個層面所存在的關鍵因素。
在共享主客體層面,共享意愿是技術知識共享活動的關鍵驅動要素,這一要素會受到該層面其他因素的影響。在共享主體間層面,企業間相互信任的關系是最核心的驅動要素,該層面其他因素的變動也會對企業間的信任關系產生影響。在共享環境層面,技術環境對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影響明顯大于其他因素。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及各層面的核心因素歸納總結如表1所示。
通過對相關文獻的梳理和總結后,本文發現現有研究仍存在三個方面的不足。首先,在已有的各層面影響因素的研究中,均存在著某些因素對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影響的優劣無法統一,學者們各自運用的理論和實證研究又都支持著爭論的各方。目前大多數研究著重探究技術知識的流動環節,以此代替技術知識共享的全過程,單純靜態地討論各因素對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優劣性并沒有實際意義,得出的結論普適性也較差,有必要對共享過程進行細化。
其次,很少有研究考慮到同一層面因素和不同層面因素之間的系統性和關聯性,而影響技術知識共享的因素之間存在著交叉作用的關系,因為企業間在共享活動的過程中往往會涉及多個方面,各層面內部因素以及層間因素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并非完全獨立,其相互間的邏輯關系和作用機制仍有待研究。
最后,現有的研究探討了各個層面的因素對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影響,每個層面都涉及諸多類別的因素,但研究視角繁多并且分散,缺乏框架和著重點。沒有著重點使得各層面因素研究顯得錯綜復雜,層次模糊,因此,需要厘清各個因素的獨立影響及各因素間的關聯作用,從解決問題的路徑出發,找出核心影響因素。
四、未來研究框架構建
綜上所述,目前國內外關于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的研究仍有許多值得深入研究的空間,現有研究的不足之處也為未來的研究方向提供了重要參考。在綜述和評述的基礎上,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研究框架,框架中的雙向細箭頭表示同一層面因素間的相互作用,雙向粗箭頭表示不同層面因素間和跨界面的相互作用,所有用虛線表示的即為目前仍有待研究的方向。
結合上述框架,提出未來可以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第一,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不是一個獨立的狀態,而是一個動態并且復雜的過程,企業在進行共享前需要識別參與共享的成員動機,對參與成員進行評估,并且需要對自身可共享的技術知識進行判斷和聚集;然后在共享的過程中需要審核成員關系,對共享的方式進行選擇,對傳遞交流過程的管控以及對對方共享知識價值的估算等等;接下來需要企業運用自身能力接收成員共享的技術知識,與自身已有知識進行融合后進行反饋,最后再參與到新的共享活動中。
第二,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不是僅發生在某單一層面,而是存在于多個層面,存在于不同的情境中。這提示我們,未來研究要關注企業在共享技術知識時相同層面或不同層面因素影響效應之間的關聯性和系統性,要考慮到各因素在對技術知識共享發揮作用時的動態協同,注意在不同的共享環節,不同的環境中,基于企業間的關系特征,企業所在的網絡結構,綜合考慮企業間技術知識的不同特性以及企業自身能力等維度,從多層次或跨維度角度入手,結合企業具體情況,分析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問題,增強研究結果的可落地性和研究結論對企業創新實踐的指導性。
第三,各層面影響因素繁多復雜,找到關鍵核心影響因素、梳理研究框架對研究的條理性和清晰性十分必要。基于我們對現有文獻的梳理和分析,在共享主客體層面,企業的共享意愿是最關鍵的因素;在共享主體間層面,最核心的因素是企業間的信任關系;在共享環境層面,技術環境是企業間進行技術知識共享最需考量的因素。未來研究在考慮影響技術知識共享的因素時,以關鍵因素為切入點,將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看作由“點線面體”構成的系統,能更準確和全面地研究影響企業間技術知識共享的更多因素,明晰不同因素作用于技術知識共享的邏輯鏈條。
參考文獻:
[1]Ho H,Ganesan S.Does Knowledge Base Compatibility Help or Hurt Knowledge Sharing Between Suppliers in Coopetition?The Role of Customer Participation[J].Journal of Marketing,2013,77(06):91-107.
[2]Wang H.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Effect of Knowledge Distance on Inter-organizational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Residu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6,13(03):966-970.
[3]夏火松,李靜雯,熊淦,李芳.基于24小時知識工廠的跨國公司知識共享影響因素研究[J].管理評論,2017,29(01):114-124.
[4]Chatterjee S,Chaudhuri R,Vrontis D.Knowledge sharing in international markets for product and process innovation: moderating role of firms absorptive capacity[J].International Marketing Review,2022,39(03):706-733.
[5]Nguyen T M,Ngo L V,Gregory G.Motivation in organisational online knowledge sharing[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22,26(01):102-125.
[6]Ghondaghsaz N,Engesser S.Identification of factors and outcomes of trust in mobile supply chai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nagement and Business Economics,2022,31(03):325-344.
[7]Zhang X,Liu S.Understanding relationship commitment and continuous knowledge sharing in online health communities:a social exchange perspective[J]. 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22, 26(03):592-614.
[8]Ahlf?覿nger M,Gemünden H G,Leker J.Balancing knowledge sharing with protecting:The efficacy of formal control in open innovation project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22,40(02):105-119.
[9]Al-Omoush K S,Ribeiro-Navarrete S,Lassala C,et al.Networking and knowledge creation:Social capital and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responding to the COVID-19 crisis[J].Journal of Innovation & Knowledge,2022,7(02):100181.
[10]萬元,李永周.基于關系嵌入的創新網絡知識共享及協調機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4(20):160-164.
(作者單位:國家互聯網應急中心海南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