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艷霞
(三和數碼測繪地理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甘肅 天水 741000)
鄉村規劃對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治理質量有著重要的影響。因為鄉村規劃是國土空間規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村莊規劃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的治理質量。在鄉村規劃過程中,涉及的內容非常廣泛,需要從全面規劃的角度來考慮。鄉村規劃除了要考慮基礎設施、交通、環境保護等方面,還要考慮農業、林業、畜牧業等生產方式,以及鄉村人口的生活方式等方面,鄉村人口的生活、生產方式對鄉村空間規劃有直接影響。鄉村規劃是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治理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比較多,這就要從全面規劃的角度來考慮。鄉村規劃需要考慮到農民的生活和生產方式,以及他們的需求和期望,而最終制定完善、全面的村莊規劃體系則是使鄉村經濟實現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只有通過整體的規劃,才能夠為鄉村經濟的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實現城市經濟共同繁榮。
在當前時期,鄉村空間布局的主要規劃類型包括國民經濟及社會發展規劃、農業規劃、鄉村規劃、土地利用規劃、生態保護規劃和部門規劃等。這些規劃都是為了促進鄉村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保護鄉村環境和生態資源,提高農村居民的生活質量。鄉村地區的規劃體系主要由國家、省、市、縣4 級規劃體系和各部門規劃體系構成,而部門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和協調機制,導致規劃編制時存在重復和沖突。為了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建立鄉村地區的主導規劃。主導規劃是指在鄉村地區各項規劃中,以經濟發展規劃為主,以土地利用規劃、生態保護規劃等作為支撐,形成一個統一的規劃體系,避免各部門規劃之間的沖突,提高規劃編制的質量和效果[1]。
鄉村空間治理是國土空間治理機制的關鍵構成部分,是優化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支撐。在國家對空間管控意志逐級傳遞的“五級三類”國土空間規劃機制中,鄉村空間治理構成了階梯管理形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盡管空間規劃傳導維度的擴大可以促進國土空間規劃的協調發展,但其也會降低空間控制的效果和效能。因此,土地空間控制需要在具體微觀土地上實施,這就需要鄉村空間治理來為縣級及以下土地空間的科學安排提供支持。需要注意的是,鄉村空間治理并非一蹴而就的過程,需要針對不同地區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計劃和措施。例如,在農村土地利用方面,應當實行分類管理和保護,同時也要加強土地的監管和執法。此外,鄉村空間治理還需要建立健全的制度和機制,加強對鄉村空間治理的宣傳和培訓,提高鄉村干部的治理能力和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為鄉村空間治理工作服務。鄉村空間治理對于國土空間治理機制的優化和鄉村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通過科學規劃和有效管理,可以促進鄉村空間的健康發展,為農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2]。
建立多層次、多領域、多目標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已成為我國當前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要任務之一。其中,覆蓋城鎮空間、農業空間和生態空間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是實現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為了實現這一目標,需要完善城鄉全域用途管制,從廣域的空間格局出發,統籌村莊建設、農業生產和生態保護的需求。因此,需要整合土地利用、住房建設、配套設施、農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等各項要素,實現鄉村空間規劃的全域覆蓋,確保鄉村空間規劃“能用”。
為了提升管控效率,鄉村空間規劃必須融入“五級三類”的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中。鄉村空間規劃需要依據國土空間規劃的總體要求,確定各級規劃的管控目標和措施,從而確保鄉村空間規劃“管用”。鄉村空間規劃的管控內容和方式也需要不斷優化和完善。例如,可以采用“一張圖”平臺,加強空間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提高鄉村空間規劃的精準度和科學性。同時,還可以探索建立鄉村空間規劃的動態調整機制,及時適應鄉村發展的變化,確保規劃的實效性和可持續性[3]。
位于我國某省山區的某村,是一個擁有良好生態環境的村莊,該村有400 戶常住村民,總人口達到1 550 人。村莊內的耕地面積超過113.33 hm2(1 700 多畝),林地面積超過333.33 hm2(5 000 多畝),主要種植花卉苗木,是一個以生態農業為主的村莊。除了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自然資源外,該村莊還擁有獨特的傳統活動。本文結合近年來的遙感影像數據,獲取了該村準確的土地空間分布信息,這些數據對于該村莊的規劃和發展至關重要,可以幫助村莊的管理人員更好地掌握土地利用情況,制定更合理有效的規劃方案。
總的來說,城鎮化的發展,凸顯出了該村地方性問題比較明顯的特征,該村發展狀況見表1。

表1 該村發展現狀
因為生態環境和產業發展與當地的民生需要有一些沖突,造成了該村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比較緩慢。另外,以花苗為主的農業生產是該村經濟發展的重要動力,但是科技含量相對較低,發展還不夠完善;由于缺乏科學的經營,使本村的種植方式比較單一,經濟效益不高。與此同時,該村大部分青年男性外出務工,使村里人口老齡化現象比較嚴重,因此,在公共設施的配備上也有很大的欠缺,不能得到很好的社會服務。再加上村子里的大多數房子都年久失修,有些房子甚至被廢棄,也沒有完善的廢棄物處理體系,使該村生態狀況糟糕,沒有很好的空間集聚。
在鄉村空間治理的背景下,該村的空間屬性被作為依據,提出了空間治理方案,主要包括經濟治理、社會治理和空間治理3 個方面。該村的鄉村空間治理框架,將經濟、社會和空間治理3 個方面進行了有機整合,實現了空間治理的全面覆蓋,該村空間治理框架見圖1。

圖1 鄉村空間治理框架
該村以生態用地和農業用地為主,由于大面積的花苗種植,使該地區的土壤肥力出現了退化的趨勢,對地區的生態用地和農業用地都產生了不利的影響。同時,由于缺乏有效的景觀格局調整,該地區的生態資源規劃也有很大的缺陷,導致了鄉村景觀質量的下降。在此基礎上,針對目前該村土地利用現狀,明確該村土地整理工作中的薄弱環節,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對土地的集約管理,改變以前建設用地和耕地分散的局面。當地政府要根據已有的用地狀況,以人與自然的協調為原則,做好用地的整體規劃,對用地進行合理的布局,從而保證土地的集約經營,達到了人地和諧的目的。因此,要根據農村的具體條件,科學地調整各種類型的土地面積,使土地的使用更加合理。在保證耕地質量的前提下,實現耕地資源的最優利用,從而提高地區的經濟效益。從農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通過各種途徑,制定永久基本農田規劃,以達到對耕地資源的有效保護,從而更好地保證了國家的糧食安全,并有效地推動了農業的現代化發展。該村土地利用結構調整,見表2。

表2 該村土地利用結構調整
該村的人居環境問題比較突出,根據表3 的調查結果,村民對公共服務的需求比較強烈。此外,一些村民提出了增加娛樂休閑空間的建議,這就需要考慮此方面因素,切實滿足群眾的精神需要。同時,因為該村人口老化,很多年輕人都在外面工作,所以房子的維修工作很難進行,村里整體呈現出一種破敗的狀態,一些房屋建筑也已經被廢棄,村民對此認同感很低,這對農村的發展是不利的。因此,管理者必須要深刻認識村莊的地域特征,以生命活動的時空維度為切入點,強化對村莊的空間管理;提出“以人為本,以生態文明為本”的新理念。具體來說,在盡量保持該村原貌的基礎上,結合現有的現實空間模式,對鄉村居住區進行集中化改造;有效地提升該區域的開放性,從而保護鄉村總體建筑,使鄉村的容貌得到改善。把美麗鄉村建設作為重點,切實抓好環境整治,同時要結合當地的自然環境特點,強化鄉村建設,實現村莊與自然環境的有機融合,使村莊的綠地率得到進一步的提升,逐步發展成為綠色走廊。通過對交通用地的合理規劃,限定土地的面積,有效地節省土地,并將剩余的土地轉化為公共服務用地。在優化農村公路可達性的前提下,可以提高農村公共服務水平,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利用率。

表3 人居環境訪談問題統計
以地區傳統活動為基礎,雖然該村擁有自己的節慶文化,但在城市文化發展的作用下,對當地文化重視程度不夠,加之沒有行之有效的文化管理,導致了文化傳承程度不高,很難與現有的優勢產業相結合,造成了村子里的文化缺損。在此基礎上,以“產業文化”為切入點,強化各個因素的整合,進而構建一體化的城市空間管理系統。要根據產業發展的要求,加大地區的保護力度,以保護現有的生態空間,從而達到對民間文化的高效恢復。同時,以地域性的傳統事件為載體,構建優質的文化產業空間,并把當地的一些傳統事件與旅游業結合起來,使旅游業的發展更加充實。利用有關的民間美術,既可以傳播中華傳統,又可以充實地域文化的內容,使其與當今的消費需要達到一個良好的銜接,推進農村多個行業的深度整合,推進農村的創新性發展。此外,對于目前的農業產業結構比較簡單的現狀,應該以文化旅游產業為出發點,加強對第二、第三產業的開發,并對當地的人才進行深度發掘。在農村地區進行科學的空間布局,營造農業文化產業的展示區域,從而建立起農業文化產業的聚集地,創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鄉鎮,從而達到科學合理的農村空間布局,推動農村文化建設的目的[4]。
在城鎮和農村的空間統一使用控制的背景下,農村空間管理逐步變成了現代化的空間管理體系中最重要的一項,農村的空間管理模式已經變成了推進國土空間規劃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式。因此,對農村空間管理在土地利用過程中發揮的作用機理和途徑進行全方位的剖析,對于改進、優化土地綜合開發和保護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