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佳偉
(哈爾濱商業大學商務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28)
習近平總書記在黑龍江主持召開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時強調,積極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進制造、電子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積極培育未來產業,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增強發展新動能。新質生產力是由技術革命性突破、生產要素創新性配置、產業深度轉型升級而催生的當代先進生產力,新質生產力的提出為生產力這一概念賦予了科技內涵。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深入推進,科學技術已成為引領企業創新發展的第一動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本土品牌信心的增強也給企業帶來了更廣闊的市場空間和轉型機遇。在挑戰與機遇并存的時代背景下,突破技術瓶頸,探索新的技術路線,成為企業應對動態變化環境,形成競爭優勢的關鍵。突破性創新重塑了市場競爭格局,使產品和服務實現重大飛躍,深刻推動企業戰略轉型和產業價值鏈重構,同時引起學術界的廣泛關注。突破性創新與漸進式創新不同,它不是對現有技術的簡單改良,而是強調根本性變革與突破,具有巨大的技術風險,對企業擁有的知識和技能,以及適應環境變化的動態能力提出了更加嚴苛的要求。
動態能力理論關注企業對動態變化環境的主動適應性,Teece 等認為企業通過整合與重新配置內外部資源和現有能力,培育出能適應環境動態變化的新的能力是企業保持競爭優勢,提升競爭力的關鍵[1]。新興數字技術日新月異,人類社會迎來空前的創新活躍期,企業在開展創新活動的過程中,原有資源和能力的價值呈現逐漸下降趨勢,擁有動態能力的企業可以及時感知和洞察外界環境的變化和存在的風險,并對資源、技術和能力進行整合與重構,進而不斷提升創新與變革能力。
感知洞察能力是企業感知與洞察數字化環境,并針對外界變化及時做出反饋與調整,抓住轉型與發展機會的能力[2]。感知洞察能力可以從微觀到宏觀層面進行細分。微觀市場的感知洞察是企業對市場盈利趨勢、消費傾向和競爭對手等要素進行深度感知與洞察;中觀產業的感知洞察是企業對產業格局、技術發展和競爭態勢的分析與預測;宏觀政策的感知洞察是企業對宏觀經濟發展導向、發展布局等各類政策的把握。企業可通過提升感知洞察能力,挖掘數字經濟快速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機會,搶占市場先機。
資源整合能力是企業根據動態變化的環境合理協調和配置資源的能力。資源基礎觀認為企業擁有和掌握的稀缺的、不可替代和不可模仿的資源是競爭優勢的來源[3]。企業對資源進行整合,一方面是要充分發揮內部資源的最大效用,另一方面要吸收和利用外部資源,實現內外資源的整合與重構,不斷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物聯網、云計算、區塊鏈等數字技術不斷拓寬著企業的資源邊界,促進企業與上下游合作伙伴實現深度合作,建立產業協同和價值共創機制,實現對內外資源的動態管理。
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的生命力源自持續的創新與變革。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數字化轉型成為企業發展的重大課題。創新變革能力是企業更深層次的動態能力,也是企業順應社會發展規律,及時調整企業戰略、組織架構、商業模式等實現重大改進的能力。擁有創新變革能力的企業,能夠有效克服組織老化和組織慣性的負面影響,實現持續開展創新活動和變革活動,不斷增強企業發展活力。
數字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更新換代促使企業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進而提高企業突破性創新能力。企業在進行學習的過程中,應根據內外部環境的變化來構建與外部環境相匹配的動態能力,并選擇與環境變化相匹配的學習模式,最大限度發揮組織學習的效果和效能,促進企業創新。
突破性創新是指突破企業資源邊界,打破已有技術局限,促使現有技術軌跡和技術范式實現重大轉型或轉變,產生與現有技術或產品具有較大差異的新產品或新技術的創新。突破性創新更強調產品和技術的“新”,這需要企業具有創新意識和敢于打破常規的勇氣。學習導向體現為一種組織學習價值觀,組織學習價值觀是組織學習行為的先導,學習承諾和開放心智提高了組織學習強度,而共享愿景為組織學習指明了方向[4]。首先,組織學習導向機制根植于企業內部,體現為與外部環境的交互作用,鼓勵接受新事物,敢于顛覆現有范式,有利于提升企業的適應能力,促進動態能力的形成。其次,動態能力使企業獲取外部機會,識別市場需求,整合內外部資源,不斷開展創新活動,形成組織結構、技術、產品和服務、業務流程以及商業模式的突破性創新。學習是企業開展創新活動的基礎和前提,構建學習型組織是當前企業發展的主要趨勢,建立學習型組織有助于企業形成良序運轉的學習系統,提高學習效率,促進學習成果轉化,提升動態能力,促進企業突破性創新。
數字技術的不斷涌現和快速迭代,具有多技術融合和多學科交叉的特征。數字技術的發展改變了企業的學習場景和學習方式,企業可通過雙元學習提升動態能力,并進一步促進突破性創新。March提出了雙元學習概念,即利用式學習與探索式學習,其中利用是減少變異、穩定和效率導向,目的是鞏固現有知識,提高使用效率,而探索是尋求變異、冒險和實驗導向,目的是探尋新領域,挖掘新知識[5]。知識是企業提升動態能力并開展突破性創新活動過程中的一種關鍵要素。企業無論是利用式學習還是探索式學習,都是為了構建知識網絡,進行知識積累。企業通過開展雙元學習活動,知識和技能實現了流動和升級,通過利用式學習對現有知識進行充分開發,降低不確定性因素,同時通過探索式學習探索新知識,學習新技能,以確保未來的持續發展[6]。由于技術更新迭代的速度逐漸加快,企業的創新活動和創新環境具有很強的動態性,再加上企業開展突破性創新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術等要素是充滿靈活性和不確定性的,這對企業的動態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市場競爭,企業需要增強動態能力以應對外界動態變化的環境,并需要不斷更新知識和技能來支持創新活動的持續開展。企業通過雙元學習,對現有知識和新知識進行吸收、整合、轉化,有利于更快嵌入到組織的動態能力應用機制中,從而提高感知洞察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創新變革能力,有利于企業針對外部環境的變化及時開展突破性創新活動。
數字經濟背景下,企業所處環境的不確定性增強,擁有動態能力的企業能夠對環境做出快速響應和調整,并可以有效協調、重置組織內外部資源,實現技術和產品創新。突破性創新與以改善和調整為主的漸進性創新相比,具有多種技術融合和多學科知識交叉的特點,能為企業帶來全新的工藝、產品、技術和服務。企業開展突破性創新活動有助于突破產業技術瓶頸,打破技術壟斷。企業通過確立學習導向的價值觀念,構建學習型組織,開展多種學習活動,可以提升動態能力。通過培育感知洞察能力、資源整合能力和創新變革能力可以準確分析外部環境,感知數字機會,整合與重構內外部資源,提高組織敏捷性,促進創新變革活動,實現突破性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