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勇
(太原技術轉移促進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9)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以下簡稱“科技部”) 為加快建設邊遠貧困地區、邊疆民族地區和革命老區(以下簡稱“三區”) ,在2013 年組織實施了“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旨在加強本土科技人才和農村科技創業人才隊伍建設,提升“三區”科技服務水平,而設立的專項計劃?!叭齾^”人才支持計劃,是通過派遣和培養等方式對人力資源進行輔助,增加硬件投入、軟件配套,解決“三區”等貧困落后地區在生產、建設、教育等方面存在的“軟件”短板。2014 年6 月27 日,科技部農村科技司在重慶市召開了“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工作啟動會,要求推進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業行動的理念和經驗,積極探索建立優勢科技資源向“三區”流動、促進“三區”內外科技人員互相交流的長效機制,促進區域發展與強化科技工作相結合,推進“三區”科技人才隊伍建設與提升科技服務能力相結合,把“三區”人才計劃總體要求與科技特派員農村科技創新創業相結合。王安民等[1]闡述了甘肅省平涼市“三區”科技計劃在助力脫貧攻堅成果鞏固和鄉村振興發展工作中的主要內容及創新做法,細致分析了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保障“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的連續性、擴大示范推廣成效及強化措施推進“三區”人才隊伍建設等諸多對策。
2018 年6 月8 日,主題為加大“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在深度貧困地區實施工作推進會在四川成都召開。隨后全國各地的“三區”人才支持計劃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并不斷完善、創新,在推廣農業科技成果和促進鄉村振興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嚴娟等[2]通過制訂的科技人員專項計劃實施方案,在科技扶貧、帶動農戶、培訓技術骨干、引進新品種、推廣新技術等方面發揮作用,促進了“三區”科技人員專項工作實施。姚麗萍等[3]通過對“三區”人才計劃實施中人員數量、職稱、年齡、服務地區等基本情況進行統計分析,指出農業科技人員在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困境。
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的有效銜接,加強對鄉村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山西省2022 年“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計劃,面向全省58 個“三區”縣共選派科技人員889 名,專項繼續采取組建科技特派團的方式實施??萍继嘏蓤F由山西農業大學(山西省農業科學院) 等涉農部門科技人員組建,按全省58 個三區縣數分配,每縣1 個,共58 個。其中:10 個已脫貧深度貧困縣每個科技特派團由17 名科技人員組成(其中:大寧縣16 名),其余48 個三區縣每個科技特派團由15 名科技人員組成。選派的科技人員涉及省直相關部門712 人,市縣177 人,選派的科技人員涉及林果、蔬菜、雜糧、玉米、中藥材、食用菌種植栽培及深加工,生豬、羊、牛、笨雞養殖與育種及深加工,現代農業設施建造,動植物病蟲害防治等方面。
太原市實施“三區”科技人員專項,以服務為引領,組建了陽曲縣、婁煩縣科技特派團,深入當地農村基層,對接受援單位,開展技術指導、技術培訓和創新創業等服務。2021—2022 年累計選派了60 名“三區”人才,選派的“三區”人才緊緊圍繞當地畜牧養殖、蔬菜種植、果樹栽培、干果經濟林、馬鈴薯等產業,組建針對陽曲縣、婁煩縣農業主導產業發展需求的科技特派團,實現了對陽曲縣、婁煩縣科技服務和創業帶動全覆蓋,累計服務鄉鎮58 個,服務村莊133 個,服務企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等機構61 個,創辦領辦企業、合作社、農民協會等機構3 個,引進新品種6 個,推廣新技術7 項。
以2021 年為例,太原市“三區”科技人員突出團長負責制,一是通過團長組織特派團成員,積極與縣區科技部門對接,深入基層調研,詳細了解服務縣區域內農業生產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制定技術服務計劃;二是結合每名“三區”科技人員的技術專長和特點,進行科學分組有效整合技術力量,開展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和指導;三是由團長根據重點服務對象生產需求、結合團隊成員技術專長,制定針對性強、切實可行的“三區”服務技術方案,明確每名“三區”科技人員的重點工作任務。如“陽曲縣科技特派團”,根據團隊成員技術專長,結合重點服務對象的生產特點和需求,分組開展十字花科蔬菜和菌類栽培等技術指導與示范、茄果類蔬菜生物防控技術指導與示范、蔬菜集約化育苗和瓜類蔬菜栽培關鍵技術及后期保鮮儲藏環節的技術指導,分別制定了蔬菜育苗與瓜果類蔬菜保鮮儲藏、蔬菜綠色生物防控和設施蔬菜科學施肥技術指導3 個技術服務方向,確保技術服務落地生根,達到服務一個示范點,帶動一片生產區域的科技服務效果。
1) 缺乏基層組織管理單位。由于縣級缺少獨立的科技部門,服務管理能力薄弱,對科技人員的保障工作需要進一步加強。婁煩縣經過多次機構改革,已經沒有獨立的科技部門,在“三區”組織管理上存在著難以上傳下達、有效組織等問題。
2) 專項服務時間短。由于專項計劃周期較短、崗位工作沖突等原因,農業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對接存在一定的問題,部分科研與實際生產存在脫節現象,企業與科技人員難以形成合力。另外,服務時間受限,服務延續性不強,不能最大限度地為受援單位解決生產問題。如何實現多方聯動、有效銜接,還需要進一步溝通協調。
3) 人才作用發揮不充分。一是“三區”科技人才專項經費不足,制約“三區”人才經常性深入基層、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服務和集中培訓;二是“三區”人才受選派單位、受援單位、地方管理單位的多頭監督和管理,多處奔波,對服務工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響。
4) 管理方式需精細化?!叭齾^”科技人才專項在實際工作中,工作時間、工作方式、資金申領等方面沒有精細化的管理規定,管理沒有依據,造成“三區”專項在開展科技服務和資金申領等環節存在不協調現象。
1) 細化個人分工,團隊協作完成。太原市科技特派團依據成員個人專業方向進行了工作分組,各項工作任務分配細化到個人,各組在特派團長的統一安排下分成專業指導性更強更有針對性的技術小組,組長按照任務分工,組織組員對接合作社和蔬菜基地等,開展相應的培訓、技術服務等工作,保證完成三方協議中個人任務指標的情況下,配合組長和團長完成特派團其他工作安排。
2) 長短結合,培育鄉土人才。通過長期培訓與短期培訓相結合,加大基層產業技術人才培養力度。開展創新創業、技術指導和鄉土人才培訓等,及時解決農業關鍵技術問題和技術需求難題,為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提供科技服務,在兩個縣舉辦各種形式的培訓,培養基層技術骨干、開展技術培訓,在蔬菜、雜糧、中藥材、食用菌種植、畜禽養殖等方面為當地培養了一批“留得住”“用得上”“有作為”的鄉土人才,培植了一批科技型骨干企業家。
1) 多樣化形式,提升服務水平。圍繞產業找需求,根據需求選專家,找準農民科技需求與“三區”人才技術專長、農業產業特色和科技力量優勢的最佳結合點。針對縣級科技管理弱化的現狀,在專項計劃特派團中增設了縣級科技管理部門科技人才,從計劃組織、下達、執行、考核等環節,實現了較完整的過程化管理模式,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和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科技助力鄉村振興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和組織保障。組織農業多領域的專家深入一線,通過引進先進農業技術成果、深入田間地頭進行技術指導、舉辦培訓講座等方式開展服務,結合農業生產實際,為服務縣提供整體的產業發展規劃、指導、培訓、服務。如建立“專家團隊+實施主體+示范基地+基地技術員”的技術服務模式,深入鄉鎮及其周邊貧困邊遠山區,對果樹、蔬菜、中藥材等種植進行技術服務,充分發揮縣級選派人員的地域優勢,在指導農民積極應對雨澇天氣,科學做好秋收秋種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郭軍權等[4]通過調查研究農業類“三區”人才現狀和服務方式,提出了精準扶貧中農業類“三區”人才的技術扶貧的新模式,即“多專業融合科技服務團隊+創新創業項目合作+合作社+農戶(貧困戶)”。
2) 三區”人才服務加強前期調研。為落實好“三區”科技人才計劃的各項工作,加強技術服務的針對性,提高試驗示范的帶動性,科技特派團多次積極與縣區科技部門相關負責人座談,詳細了解服務縣農業科技發展方向,并一起深入當地農業主導產業集中區、技術力量薄弱點和試驗示范合作社進行調研,詳細了解農業主導產業生產實際的痛點和難點,針對服務縣的農業生產實際、農業技術需求和農業發展基礎條件,制定科學的技術服務計劃和方案。
1) 一縣一團,推動產業發展。2022 年度“三區”人才支持計劃科技人員專項采取組建科技特派團的方式實施??萍继嘏蓤F由山西農業大學等涉農部門科技人員組建。“三區”科技人員圍繞當地主導特色產業,針對產業實際及科技需求,推廣應用先進實用技術,開展技術指導和鄉土人才培訓,有效解決科技人員服務“三農”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助推當地特色產業做大做強,發揮科技支撐、引領、示范作用。特派團服務根據受援縣區農業主導產業發展情況,做到科技服務全覆蓋,選定種植規模大、積極性高的專業合作社作為示范點,制定有針對性的技術服務工作目標,開展集中培訓與現場技術指導相結合的技術服務模式,發揮以點帶面的示范作用,帶動當地產業發展。
2) 深入調研,精準對接?!叭齾^”人才團隊先要開展調研,了解當地產業、企業的實際需求后,再開展多種形式的幫扶工作。將科技人員各自專長與企業研發方向相結合,積極幫助企業梳理各項技術難題,并與后方高校、科研團隊聯系,幫助牽線搭橋對接合作項目,有效解決企業發展過程中的技術瓶頸,為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提供技術支撐。
3) 強化培訓,提高實效。根據服務地的需求,制定相應的培訓計劃,建立培訓隊伍,開展科技集中培訓、農業科普宣傳、視頻技術咨詢、田間現場指導等形式多樣的服務,并組織培訓方和受培方進行業務交流、培訓等,做到增強自身業務服務能力的同時,更好地提高培訓實際作用。劉風等[5]闡述了“三區”科技人才在助力扶貧工作中的成效與經驗,提出了加強技術培訓、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加強基地建設、擴大示范推廣成效、加強項目合作共贏、健全農產品服務體系以及完善人才激勵與考評機制的對策。
1) 延長選派期限,加強延續性服務,鞏固拓展服務的成果,便于受援地農民、企業充分消化吸收并加以應用,便于企業與科技人員形成合力,取得顯著成效。確保服務一個受援點形成一個示范基地,通過示范基地輻射帶動周邊農業增產增收。
2) 加大項目資金和專項補助,確?!叭齾^”科技人才專項能夠經常性開展技術服務、系統性開展技術培訓,積極培養一批懂技術、善經營的鄉土科技帶頭人發揮科技引領作用。
3) 盡快制定出臺指導性意見,進一步規范“三區”科技人才專項的服務方式、服務成效和資金申領條件,加強“三區”人才管理工作,促進“三區”科技人才專項工作取得更多的實效。從建立健全青年科技人員科技服務能力培養長效機制、創新選派機制、出臺配套政策和優化科技服務環境等4 個方面,提出加強“三區”科技人才隊伍建設的對策建議[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