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蕊
(黑龍江省林業科學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81)
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能影響或危及后代人的需求,這種發展模式被稱為可持續發展[1]。我國正面臨著發展經濟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雙重挑戰,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是從根本上解決資源、環境、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問題的正確抉擇。隨著理論的發展和訴求的提高,一種新的發展模式——綠色發展模式正逐漸形成。目前地球氣候變暖、環境惡化、資源枯竭等因素都制約世界發展,只有堅持綠色發展才是主流[2]。黑龍江森工林區作為國家重點森林資源基地,為實現林業綠色發展打下堅實基礎。黑龍江森工林區每年輸出大量林木資源和木材產品,為國家建設提供堅實保障。因此,研究黑龍江森工林區的綠色發展模式,并對其進行指標評價,對于推動黑龍江省森林資源保護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3-5]。
黑龍江森工林區的綠色發展模式的基礎是森林資源保護,積極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有關部署,堅持“預防為主、防治結合、高效滅火”的森林草原防火工作宗旨和“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目標,強化領導責任,強化基本保障,切實提高森林火災防治救援能力和森林病蟲害防治能力。保護森林資源,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和完整性[6]。
森林生態系統服務指的是森林生態系統所產生和維持的、對人類生活必不可少的自然環境條件和效益。這些服務主要包含森林在涵養水源、保護土壤、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存儲營養物質、凈化空氣、防止自然災害、保護生物多樣性和提供森林休閑旅游活動等方面所提供的生態服務功能[7]。
森林經濟發展主要包括森林產業發展、森林旅游發展、森林科技創新發展等,是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模式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推進本地區林業經濟發展,需要針對當地的林業資源狀況、經濟發展現狀和政策,結合自然環境以及社會資源、社會經濟狀況等的具體情況,制定適合本地區的林業經濟發展模式[8]。
森林作為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孕育著多姿多彩的森林文化。森林不僅為人類提供了大量的物質成果,而且也創造了豐碩的文化成果。建設繁榮森林文化體系,可以在社會領域大力倡導生態價值觀、生態倫理觀、生態消費和生態績效,促進生態文化知識的普及,極大地增強人們的生態意識。讓整個人類社會形成關注森林、熱愛森林的良好風尚,從而為林區生態體系和產業體系建設,提供強大的生命力[9]。
森林經濟效益是對林業生產過程中投入與產出、成本與收入關系比較直觀的反映,它顯示了森林生產、森林旅游、木材加工、林產品化學等一系列林業經濟活動的目的程度,包括滿足人們需求的物質效應和經濟效益。經濟效益指標是衡量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模式的重要指標,可以采用以下指標進行評價:森林資源開發利用水平、林產品加工水平、林業服務業發展水平、森林旅游業發展水平、森林經濟社會化發展水平等。
林業既是經濟產業,又是公益事業。它不僅具有經濟效益,而且具有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它肩負著為人類提供豐富的林產品、維護和改善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的重要任務。森林社會效益是森林發揮社會公益功能而產生的效益,可以采用以下指標進行評價:林業社會化服務水平、林業社會保障水平、林業社會教育水平、林業社會文化活動水平、林業社會化服務發展水平等。
森林是生態堤防建設的主體,具有保持水土、固碳制氧、保護生物多樣性、凈化環境、防風固沙等生態效益。環境效益指標是衡量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模式的重要指標,可以采用以下指標進行評價:森林資源保護水平、森林生態環境保護水平、生物多樣性保護水平、土壤保護水平和植物恢復水平等[10]。
政府應加強對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模式的政策支持,制定更加有利于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的政策措施,以促進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
政府應加強對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模式的技術改造,推廣應用森林經濟、森林旅游、森林科技創新等技術,以提高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水平。
政府應加強對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模式的資源保護,實施森林資源保護政策,維護森林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多樣性和完整性。
政府應加強對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模式的社會參與,鼓勵社會各界參與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促進黑龍江森工林區綠色發展的可持續性。
林業是國家各行業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森林所承載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是國家各項事業開展的基礎,森林為國家的生態安全、資源穩定和社會和諧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綠色發展、產業結構調整、生態與產業協同發展的要求,黑龍江森工林區要堅決樹立生態林業這面旗幟,不能偏廢其中任一。積極穩妥地推進各項林業改革,完善各項制度,轉變經營方式,促進林業又快又好發展,充分發揮林業的多種功能和效益,實現生態文明、產業優化、林區和諧,把黑龍江林業納入綠色發展模式,借力地緣、資源優勢,促進林業更快更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