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祖玄
摘 要:2023 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以“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為主題,在河南大學鄭州校區召開。專家學者們圍繞產業經濟、創新創業、公司金融、綠色發展、數字經濟、區域經濟等重大問題進行了深入探討和熱烈交流。
關鍵詞:產業經濟;創新創業;公司金融;綠色發展;數字經濟;區域經濟
由電子工業出版社華信研究院主辦,河南大學、河南大學國際商學院、中原發展研究院承辦,《產業經濟評論》編輯部協辦的“2023 第十屆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于2023 年12 月9 日在河南大學鄭州校區順利召開。河南大學副校長傅聲雷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鄭世林研究員、河南大學國際商學院黨委書記王創峰出席了開幕式并為大會致辭。河南大學國際商學院院長李春濤教授主持了開幕式;河南大學中原發展研究院院長高保中教授和《產業經濟評論》編輯部副主任姚堯主持了主旨發言;《產業經濟評論》編輯部責任編輯馮艷玲主持了閉幕式。
復旦大學經濟學院院長張軍,武漢大學中國中部發展研究院院長宋敏、中國人民大學首都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杰、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主任楊光普、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倪紅福、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經濟貿易學院教授魏作磊等6 位專家學者圍繞“加快建設以實體經濟為支撐的現代產業體系”的主題做了大會主旨報告。
本次年會共收到來自全國各地專家學者投寄的學術論文263 篇,電子工業出版社和《產業經濟評論》論文評審委員會的專家學者們遵循客觀公正的評審原則,在263 篇年會投稿中評選出第十屆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1 篇、二等獎3 篇和三等獎及優秀獎8 篇。武漢大學李旭超、劉華珂、宋敏三位學者合著的《知識產權人才供給與企業創新》一文獲得第十屆中國產業經濟研究學術年會優秀論文一等獎。此外,本次年會還評選出了2023 年《產業經濟評論》最佳論文獎1 篇和優秀論文獎11 篇。其中,中國社會科學院胡潔、韓一鳴、鐘詠等三位學者發表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如何影響企業ESG 表現——來自中國上市公司的證據》一文獲得最佳論文獎。
本次會議設置了7 個分會場,涵蓋了創新創業、產業經濟、公司金融、綠色發展、區域經濟、數字經濟等議題。第一分會場主題為“創新創業”,武漢大學李旭超副教授主持了分會場討論;第二分會場主題為“公司金融”,鄭州大學商學院程晨副教授主持了本場討論;第三分會場主題為“產業經濟”,河南大學經濟學院曹玉平副教授主持分會場討論;第四分會場主題同樣為“公司金融”,廣西大學工商管理學院何心巨副教授主持了本場討論;第五分會場主題為“綠色發展”,合肥工業大學經濟學院周鵬副教授主持了本會場的討論;第六分會場主題為“區域經濟”,華中科技大學許慎副教授主持了本場討論;第七分會場主題為“數字經濟”,河南農業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陳素云教授主持了本會場討論。
一、產業經濟
我國正處于經濟轉型期,面臨著許多新的機遇和挑戰。深入研究產業經濟的發展規律和趨勢,探索產業發展的新路徑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戰略價值。
復旦大學張軍教授在主旨發言中指出,要看到這些年中國經濟增長放緩有合理的成分在。短期看,名義GDP 增速高一些低一些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中長期的增長趨勢不要總被各種挑戰所擾動。未來經濟增長不僅取決于GDP 增長率,也取決于增長對社會福利的增進幅度。宏觀政策要堅持營造有利于長期穩健增長趨勢的政策環境,不追求高速度,而是在適度增長中實現人均收入和人均福利水平不斷提高的目標。
武漢大學宋敏教授基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新形勢下全球創新網絡演化及風險治理”的系統研究,分析了全球創新網絡的基本特征和演化趨勢,全面研判評估了中美科技脫鉤的風險。宋敏認為中國在脫鉤重點領域對美專利的引用依賴度下降,在各脫鉤領域的影響力日益增長。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全球創新網絡內部多中心互動、全球創新網絡與貿易網絡互動以及打造以自主創新為主的技術新格局等三大風險治理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張杰教授提出了“投資需求和消費需求的短中期融合機制支撐中國經濟中高速增長”理論假說,重點科學辨析了當前發展階段中國投資和消費之間的重要聯動和傳導機制。在全面分析束縛和阻礙當前中國“投資需求←→消費需求”良性循環機制形成的突出因素的前提下,闡述了相應的重點改革突破口和關鍵政策舉措。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室楊光普主任表示,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要素稟賦優勢實現動態升級,規模經濟和制造業系統性優勢突出,當前我國仍處于總需求較快釋放的階段,國家經濟已深度融入世界經濟體系。面對困難挑戰,我們要看到我國經濟具有巨大的發展韌性和潛力,要深刻把握并利用好、鞏固好、發展好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優勢,這既是我國經濟基本面長期向好的重要支撐,也是解決我國經濟發展面臨問題的重要基礎。
中國社會科學院倪紅福研究員基于全球價值鏈生產長度視角,提出了全球產業鏈風險敞口和風險收益比新概念新指標并進行實證測算。發現不同方法測算的中國整體產業鏈需求端和供給端風險敞口都呈現出先上升后下降趨勢,不同行業和技術水平產業的風險敞口存在顯著差異。中國產業鏈需求端風險敞口處于中游水平,在世界貿易中所面臨的風險大于收益,而世界其他國家在中國的收益大于風險。各國家部門產業鏈風險敞口總體上具有一定監測預警作用。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魏作磊教授認為,在技術革新突飛猛進、產業分工日益深化和經濟區域(全球)一體化深入發展的今天,盲目追求制造業比重穩定既不符合產業結構演進的普遍規律,也不符合制造強國和質量強國發展的邏輯要求。在未來提高專業化水平、打造核心競爭力方面,要樹立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的戰略觀念,以產業深度融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加快公共社會服務業發展。
在分組討論中,學者們圍繞產業結構升級、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數字技術的應用、勞動力流動及生產力悖論等問題展開了深入的討論。
西南財經大學申宇、冷睿、佘楷文、楊青青在《是福是禍?自然災害對產業界結構升級的影響——來自中國城市的經驗證據》一文中,探討了自然災害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及其背后的機制。文章指出,自然災害的發生對次年企業整體注冊數量呈負向影響,但會顯著提升該城市高技術企業成立占比與發明專利數量及占比。機制分析顯示,自然災害會通過提升政府干預程度、提升當地金融發展水平、提升商業銀行數量和貸款支持力度的機制促進產業結構升級。文章的研究結論引起了學者們激烈的討論,雖然自然災害迫使產業界更新投資,并導致被動的產業升級,但學者普遍認為,這種機制并不意味著要對自然災害有積極評價。
華中科技大學宋德勇、陳梁在《有為政府:數字化關注與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一文中通過對城市政府工作報告的文本分析捕捉地方政府的數字化關注,同時基于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及人力資源四個維度,綜合測度了城市層面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水平,考察了數字化關注對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影響。研究發現:地方政府的數字化關注總體上提升了城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水平,這一結論在經過內生性處理和各種穩健性檢驗后依然成立。機制檢驗表明,數字化關注在宏觀層面通過促進產業融合和提高創新效率賦能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在微觀層面通過降低企業融資約束和提升企業投資效率,助推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異質性分析發現,相比于西部和東北地區,數字化關注對東中部地區現代化產業體系賦能效應更突出。在數字基礎設施、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水平較高的地區,數字化關注推動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作用更強。此外,數字化關注有效驅動低碳發展,但依托數字技術的數字化關注對低碳轉型的驅動作用比數字應用更大。文章對政府數字化關注的經濟效應提供了理論依據與經驗證據,有助于深化認識數字時代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影響因素,為更好發揮有為政府的作用、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重要啟示。
華中農業大學馬鈞巧、何可在《數字金融與勞動力流動——基于產業結構的微觀視角》一文中,采用2011—2018 年北京大學數字普惠金融指數與全國流動人口動態監測調查(CMDS)數據,應用雙工具變量的兩階段最小二乘法,探討了數字金融對勞動力流動范圍及流入產業的影響。結果發現:(1)歷年勞動力更傾向于跨市和跨省流動,其中跨縣流動比例最低,為18.6%,跨省流動比例最高,達50.2%。(2)數字金融的發展會擴大勞動力流動范圍,顯著減少了勞動力跨縣流動,促進了跨省流動。(3)數字金融對城市和農村勞動力流動都具有正向促進作用。(4)農村中低技能勞動力受地區數字金融水平提升影響更明顯,更傾向于跨省流動從事第三產業工作。(5)在成本效應和收入效應視角下,工資收入提高、信息成本減少和相對收入增加、就業成本降低分別在數字金融吸引農村低技能和中技能勞動力跨省流動從事第三產業工作中發揮顯著中介作用。文章為數字經濟時代下引導勞動力有序流動、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啟示。
北京物資學院郭沛瑤、馬乾龍,首都經貿大學尹志超在《數字技術是綠色低碳發展的“助燃劑”么?——基于中國上市企業的微觀證據》一文中,以2010—2021 年中國A 股上市公司的微觀數據作為研究樣本,探討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數字化轉型顯著提升企業綠色低碳水平。其中,數字技術應用、云計算與大數據技術的運用對企業綠色發展賦能效果明顯。機制分析表明,企業數字化轉型通過穩定生產經營、緩解融資約束、提高研發能力等方式為綠色低碳發展注入新動力。同時,地區異質性分析表明,位于綜合實力較強、數字經濟領先及智能制造發展迅猛地區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企業綠色低碳發展的促進作用更大;企業異質性分析表明,數字化轉型的促進作用在非數字行業及高碳行業中更為顯著。另外,較民營企業而言,國有企業數字化轉型更能助推其綠色低碳發展。文章為企業綠色低碳轉型發展提供了全新視角,為加快建設“數字中國”、持續推進數實融合、協同推動綠色化和數字化“雙轉型”提供政策參考。
河南大學曹玉平、侯迎慶的論文《智能制造計劃可以跨越“生產率悖論”嗎?——來自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的準自然實驗》首先從微觀企業視角出發,對“生產率悖論”現象的出現與消失進行了一體化的理論機制闡釋。隨后以我國工信部實施的智能制造試點為準自然實驗,利用2011-2021年A 股制造業上市公司面板數據,借助交錯雙重差分法實證評估了智能制造計劃影響企業全要素生產率(TFP)的總體效果、中介機制、異質性及動態效應。研究發現:(1)智能制造計劃雖在短期內對企業TFP 的影響不顯著,但在長期和總體上提升了企業TFP;(2)機制分析表明,智能制造計劃通過促進企業創新,在短期、長期和總體上均能提升企業TFP;但智能制造計劃在初期和總體上扭曲了企業資源配置,這一扭曲效應隨時間推移逐漸減弱,從而對企業TFP 的影響呈現出U型演變特征;(3)異質性分析發現,企業人力資本結構或數字化水平越高,智能制造計劃可以在總體上越大且在時序上越快地提升企業TFP。文章為從微觀企業層面去理解“生產率悖論”現象的出現與否、內在機制、嚴重程度和持續時長提供了理論解釋和經驗證據,對探尋提升TFP 的新動力源和微觀驅動機制具有政策啟示意義。
二、創新創業
中國經濟發展已經告別粗放發展的階段,在新的發展階段,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具有核心地位。專家學者們圍繞著知識產權、創新人才、企業創新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等諸多命題展開了討論。
武漢大學李旭超、劉華珂、宋敏在《知識產權人才供給與企業創新》一文中,利用中國高校設立知識產權本科專業的準自然實驗和國家知識產權局的專利數據,構建雙重差分模型實證研究知識產權人才供給對企業創新的影響。研究發現,高校設立知識產權專業后,其所在城市的企業的R&D 投入顯著提升,說明知識產權人才供給提高了企業的創新投入。文章還分析了知識產權人才與企業創新的作用機制,研究認為知識產權人才供給可以為企業提供更低成本的知識產權服務(服務成本渠道)、使企業能夠更廣泛地學習和借鑒其他創新主體的技術知識(知識溢出渠道)、為企業提供更有效的法律保護并提高風險承受能力(法律保護與風險承擔水平渠道)。文章從服務型人力資本的角度凸顯了市場化機制在知識產權保護中的作用。
大連理工大學孫文浩在《人才政策影響制造業企業創新的機理分析——基于一種行業人才結構錯配視角》一文中,探討了人才政策的人才集聚效應與制造業創新的問題。文章提出了人才結構化優配與錯配的識別標準,評估并解釋了人才政策影響制造業企業創新的微觀機理。文章研究結論如下:(1)人才政策的確存在人才集聚效應,但對制造業企業創新存在顯著負面影響。(2)城市(制造業)內部的人才結構化錯配問題(LL 型)是既有人才政策負面影響制造業企業創新的重要原因,特別是高學歷人才結構化錯配的創新負外部性更加突出。(3)人才集聚不等于人才優配,當城市(制造業)內部人才結構化錯配時,人才政策的人才集聚效應對制造業企業創新存在負面影響,當城市(制造業)內部人才結構化優配時,人才政策的人才集聚效應有利于促進制造業企業創新。(4)人才集聚的創新外部性存在階段性突變特征,這是設計城市(制造業)人才結構化優配與錯配的重要理論基礎,采用0.40-0.60 標準識別城市(制造業)人才結構化優配與錯配更符合中國實際。(5)非重點城市、國家級高新區以及高鐵城市等人才集聚程度較強或對人才政策依賴程度較大的城市,應成為實施以人才結構化優配為目標導向的人才政策的主要試點城市。經過多種穩健性檢驗后,文章結論依然穩健。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陳紅、張航的論文《不確定性感知視角下企業創新同群效應的研究——基于年報文本挖掘的分析》,基于2011—2021 年上市企業年報,運用文本挖掘法提取特定文本內容,通過測算企業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感知程度探究其對企業創新同群效應的影響。研究發現,同群效應存在于企業創新活動中。感知經濟政策不確定性升高的企業會降低研發投入強度,且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感知程度越高,企業創新同群效應越強。文章對不確定性感知視角下企業創新同群效應的機制分析表明,當處于信息劣勢的追隨者企業感知到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上升時,傾向于模仿具有信息優勢的領導者企業的創新決策,反之則不成立。并且,外部信息環境越差,經濟政策不確定性感知對企業創新同群效應的影響越顯著。這些研究結論與信息學習理論的預期一致。文章的異質性分析顯示,非國有企業、東部地區企業及高技術企業的創新同群效應易受感知到的經濟政策不確定性的影響。論文在經濟政策不確定性不斷攀升的背景下,對于企業利用“穩預期”和同群效應促進創新具有啟示意義。
深圳大學劉偉麗、陳騰鵬在《數字貿易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一文中,探討了數字中國建設背景下,數字貿易與企業可持續發展問題。文章基于2011-2022 年中國A 股上市公司數據,以國家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政策試點為準自然試驗,采用多期雙重差分模型考察數字貿易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影響。研究表明,數字貿易顯著促進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提升,該結論在經過穩健性檢驗后仍成立。進一步的作用機制檢驗表明,數字貿易通過有效緩解企業融資約束、提升企業信息披露質量,進而提升企業綠色技術創新水平。此外,文章通過異質性檢驗發現,對于內陸地區、非重污染行業、技術密集型行業企業以及高成長性企業,數字貿易對企業綠色技術創新的促進效果更加明顯。文章的結論表明,高質量發展數字貿易對于建設貿易強國和數字強國、統籌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結論為新時期協調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和踐行綠色發展提供了政策啟示。
上海交通大學王昆侖、姚洪江的《本地市場培育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為例》論文探討了本地市場培育與產業創新發展之間的關系。文章以新能源汽車試點推廣活動作為準實驗,定量評估了市場培育政策的創新推動作用。研究發現,新能源汽車試點推廣活動顯著提高了試點城市汽車企業的新能源車專利申請數量,但并沒有犧牲專利質量。機制檢驗發現,新能源汽車試點推廣活動通過補貼所帶來的本地新能源車市場規模的擴大是企業進行研發創新的核心動力。文章最后提出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發展中,要堅持市場化激勵和重視市場規模的關鍵作用。
三、公司金融
現代產業體系的建立要通過市場的微觀主體來實現。此次年會的許多學者從各個視角討論了企業方方面面的問題。對公司多視角的微觀研究可以使我們更好地認識和理解公司的決策和選擇,以及這些選擇對公司的創新、運營效率、投資行為的影響。
鄭州大學程晨、穆靖昊、劉貫春在《Does Off-sit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R&D) Center Matterfor Corporate Productivity?》一文中使用2009 年至2019 年的上市公司樣本,考察了非現場研發中心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研究結果顯示,非現場研發中心可以顯著提高企業生產率,與沒有非現場研發核心的公司相比,有非現場研發的公司表現出19.6%的全要素生產率。在潛在的內生性問題上,文章采用了基于差分(DID)方法、工具變量估計和傾向得分匹配(PSM)的識別策略。非現場研發中心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機制分析表明,正生產率效應歸因于技術領域的增加、創新質量和協同創新,這一機制與知識擴散渠道一致。異質性檢驗發現,企業總部所在地和非現場研發中心所在地之間的知識庫知識差距更大;具有更強的知識吸收能力;更高的創新強度。文章的研究結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典型的技術追趕國家中跨地區的技術擴散。
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王佰川、杜創在《合謀領域反壟斷執法促進了并購嗎?——基于中國反合謀執法案例與并購數據》一文中討論了合謀領域反壟斷執法與企業并購問題。文章利用中國企業并購數據庫和手動構建的橫向壟斷協議執法數據庫,使用面板雙向固定效應模型分析了省級合謀執法與并購之間的關聯性。研究發現:(1)合謀執法提升了本省企業發起的并購次數;(2)合謀執法更傾向于提升本省企業發起的同省并購、同行業并購;(3)聚焦合謀行業的研究發現,合謀執法顯著提升了本省合謀行業的并購次數,而對本省非合謀行業、其他省份同一(合謀)行業的影響缺乏顯著性。在反壟斷執法層面,中國反壟斷執法機構授權省級執法機關查處了多數合謀案件,而并購領域的事前審查由國家級執法機關負責,其設定較高的審查申報標準可能使得因合謀執法引發的策略性并購成為現實,反壟斷執法機關需要進一步完善并購審查制度,實現并購政策與合謀政策相互補充。
河南大學李婷婷在《非正式制度與企業投資效率:來自地區誠信的經驗證據》一文中,以中國A 股上市企業作為研究對象,使用北大法寶2005-2020 年詐騙案件的判決文書,利用文本分析構建了地級市-年度層面的誠信水平指標,探究了地區誠信水平對當地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文章研究發現,地區誠信水平能夠顯著提高企業的投資效率,且有效緩解投資不足。分樣本研究發現,地區誠信對企業投資效率的改善作用對被非“四大”審計和位于市場化程度低地域的企業更加明顯。文章還使用地形起伏度和獻血率作為地區誠信的工具變量,以系統GMM、“中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
作為外生沖擊,并利用DID 模型來緩解地區誠信與企業投資效率之間的內生性后,研究結論依然成立。非正式制度與企業投資效率的機制檢驗發現,地區誠信能夠通過提高企業信息披露質量和降低委托代理成本來改善企業投資效率。文章研究還發現,地區誠信能夠提高企業的經營性投資和創新投資。文章從地區誠信視角為企業投資效率的影響因素提供了新證據,拓展和豐富了非正式制度的相關文獻,也為培育優良的誠信環境和促進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提供了經驗證據。
中國海洋大學紀玉俊、鄭敏婕的《產業集聚: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空間力量》一文,在對產業集聚理論及其所構筑的“空間力量”綜合分析的基礎上,使用2011-2020 年制造業A 股上市公司數據研究了產業集聚與企業數字化轉型問題。研究發現,產業集聚能夠正向賦能企業數字化轉型,在考慮內生性問題及各種穩健性檢驗后這一結論依然成立。進一步分析表明,產業集聚能夠與政府政策支持形成合力,激發企業內生轉型動力。異質性分析發現,非國有企業、高科技行業和小規模企業以及位于高水平城市群城市、高數字普惠金融水平城市與高競爭度城市的企業能夠更好利用產業集聚正外部性賦能數字化轉型路徑。機制分析發現,產業集聚能夠通過共享-匹配-學習機制助力企業開展數字化轉型。文章的研究結論對當前規劃產業布局、以產業集聚賦能企業高效開展數字化轉型進而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啟示。
河南大學方一卓在《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信息治理效應——來自分析師未來兩年盈利預測準確性的證據》一文中,基于2010-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數據,借助Python 技術歸集企業年報中的“數字化轉型”關鍵詞刻畫出企業數字化轉型強度,實證檢驗企業數字化轉型對分析師預測準確性的影響及機制渠道。研究表明:(1)數字化轉型能夠顯著提高分析師預測當年、預測未來一年和預測未來兩年的準確性,且這種作用在市場化程度高、行業競爭程度高和高科技行業中的企業更為顯著。(2)為了緩解數字化轉型和分析師預測準確性之間的內生性問題,使用Heckman 兩階段回歸法、以“寬帶中國”戰略作為外生沖擊并使用雙重差分法進行檢驗,結論仍成立。(3)利用改變解釋變量衡量方法、改變樣本數據、改變回歸模型和排除競爭性假說等方法進行穩健性檢驗,以上結論仍成立。(4)機制檢驗發現,數字化轉型通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吸引分析師實地調研、緩解企業環境不確定性來增加預測當年、預測未來一年和預測未來兩年分析師預測準確性。(5)進一步分析表明,企業數字化轉型提高分析師預測的經濟后果是降低企業債務融資成本。本研究的結論拓展和豐富了企業數字化轉型和分析師預測準確性的相關研究,也為提高分析師預測準確性提供了新的思路。
中山大學的張學志和譚雯倩在《供應鏈任職經歷高管能夠降低企業風險嗎?——基于供應鏈合作關系的經驗數據》一文中,基于供應鏈社會關系聯結視角,以2012—2020 年中國滬深A 股上市公司為樣本,利用手工收集的高管在客戶企業和供應商企業的任職經歷數據,考察了供應鏈任職經歷高管對企業風險的影響及作用渠道。研究結果表明,擁有供應鏈任職經歷的高管能夠發揮“潤滑劑效應”和“信息效應”,深化企業供應鏈社會關系聯結,提高供應鏈信息共享水平,有效降低企業風險水平。
河南大學的劉貝貝和何疆在《企業ESG 表現與高管薪酬契約——來自A 股上市公司的證據》一文中,利用2010-2022 年A 股上市公司數據,通過實證分析發現,企業良好的ESG 表現能夠顯著增加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機制檢驗發現,ESG 表現通過降低信息不對稱和增加機構投資者關注度來提升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異質性分析表明,這種作用在內部治理水平低、產品市場競爭不激烈、以及新《環保法》實施后的企業中更明顯。進一步研究發現,ESG 表現能夠顯著降低高管超額薪酬,且ESG 評級不確定性程度的增加能夠加強ESG 表現對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的作用。
河南大學的趙一在《擇善而從:北向資金的信號作用及其后果研究》一文中,從境內外投資者聯動的視角出發,探索“陸港通”情景下北向資金動向對散戶投資者決策的信號作用。結果表明,北向資金能吸引散戶投資者跟隨交易。而且,隨著其持倉信息披露頻率增加,散戶投資者跟蹤更為密切。在排除二者的聯動是由追逐同一市場熱點而致的可能性之后,進一步發現信號作用背后是北向資金對企業未來股價走勢和基本面信息的預測能力。分組結果顯示,當散戶較為集中,以及北向資金進行買入交易時信號作用更強烈。最后,研究發現北向資金對內地機構投資者也存在類似的信號作用,并且能夠優化散戶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以及帶動整體市場效率的提高。
中國民航大學的李萌在《金融資源錯配、高杠桿率與企業破產風險》(Financial ResourceMisallocation, High Leverage Ratio and Corporate Bankruptcy Risks)一文中,從杠桿差異的角度考察了金融資源錯配對宏觀高杠桿和企業破產風險的影響。利用2010-2022 年中國A 股制造業上市公司樣本,發現金融資源錯配對宏觀高杠桿具有總量效應和結構效應。一方面,金融資源錯配通過提高資產負債率和降低企業經營效率導致宏觀高杠桿。另一方面,金融資源在所有制和地區上的錯配導致金融資源過度配置給經營效率低下的公司,這也是近年來公司高杠桿的主要原因。進一步分析表明,金融資源錯配導致的宏觀高杠桿的一個顯著后果是推高了企業破產風險,增加了陷入金融危機的可能性。文章的研究結果對進一步改善金融資源配置、促進金融監管和防范債務風險具有積極意義。
河南大學的魯惠中和李金峰在《公司股權質押行為與創新文本信息披露》一文中,以中國2009-2019 年A 股上市公司數據為研究樣本,探究了股東的股權質押行為與創新文本信息披露語調的積極程度之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股東的股權質押行為與公司創新文本信息語調積極性顯著正相關。在股權質押期間,創新文本信息語調積極性越高,并且語調積極性的提升與公司創新能力沒有顯著關系,也更容易發生在公司業績不好的時候。進一步探究后發現,減輕公司外源融資占比程度、減輕公司內部的代理問題、提升公司獨立董事占比與減少兩職合一行為,均能提高創新文本信息語調積極性的可靠程度。文章的研究結論可以為優化上市公司信息披露機制提供有益的理論支持和政策建議。
四、綠色發展
綠色發展是我國高質量發展體系中重要的一環,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問題。研究經濟的綠色發展,對保護生態環境,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學者們圍繞綠色發展問題,討論了生態補償機制的作用、環境司法如何影響污染排放、公眾對碳定價的接受以及含碳全要素生產率等問題。
華中師范大學的諶仁俊、李新月和江闖東在《“共護一江水”的降碳力量:來自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的實證研究》一文中,以新安江、九洲江、韓江-汀江三大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為例,使用2007-2020 年區縣工業數據,采用多期倍差法,發現“共護一江水”能顯著降低CO2 排放量,優化能源、產業結構,促進節能技術是其發揮協同降碳作用的重要機制。具體地,從宏觀機制發現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顯著降低了碳排放密度與能源強度;利用中國工商注冊企業數據進行微觀機制分析發現,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從新增企業端優化了產業結構,限制了高碳排放行業的企業進入。進一步研究發現,跨省流域橫向生態補償對受償區(上游)與補償區(下游)均存在顯著的降碳效應。
武漢大學的宋敏、合肥工業大學的周鵬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黃曉琪在《環境司法對企業污染排放的威懾作用——來自中國準自然實驗的證據》(The Deterrent Effect of Environmental Judicatureon Firms'Pollution Emissions: Evidence from a Quasi-natural Experiment in China)一文中,考察了環境司法對企業污染排放的威懾作用。將中國環境法院(ECs)的建立作為一項準自然實驗,利用多期雙重差分(DID)法。研究表明,加強環境司法、ECs 的建立對企業的污染排放具有顯著的負向因果效應。異質性分析表明,環境意識較弱地區的企業、低競爭行業的企業和高污染排放強度的企業對污染排放的負面影響尤為顯著。機制分析表明,生態共同體的建立提高了環境司法威懾力,從而對企業污染排放產生威懾作用。為了遵守更嚴格的環保法規,位于擁有ECs 的城市的企業可能會暫時減產,使用更多的清潔能源,并購買更多的脫硫設備。從長遠來看,他們可能會參與更多的綠色和合作創新,進一步證實嚴格的環境司法的威懾作用。研究結果可為企業綠色轉型和政府污染治理提供有價值的參考。
海南大學的孫鵬、柳力群、黃錦輝和上海財經大學的曹建華在《懲一儆百還要賞一勸百——論約束型與激勵型環境規制的綠色協同效應》一文中,構建了包括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以及地方企業在內的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在存在多層級規制主體且目標不一致的情況下,分析比較了單一環境規制以及約束型與激勵型兩類環境規制政策協同對企業綠色創新的影響機理和路徑;基于2012—2020 年我國A 股上市公司樣本數據,分別選取中央環保督察“回頭看”以及綠色GDP2.0 試點政策作為約束型和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代表,運用雙重差分和三重差分方法,實證檢驗單一環境規制和環境規制政策協同對于企業綠色創新行為的影響效果差異。理論模型和實證分析的結果表明:(1)單一環境規制對企業的綠色創新水平產生了一定的促進作用但效果有限,約束型與激勵型環境規制政策協同使用可以更加顯著地促進企業綠色創新水平并能夠長期維持;(2)政策協同可以通過政企合謀、融資約束兩條路徑實現“1+1>2”的綠色創新政策效果;(3)從異質性角度出發,環境規制政策協同對于國有企業以及重污染行業企業的影響更為顯著;(4)進一步研究發現,政策協同可以通過持續綠色創新水平以及綠色創新效率兩個方面進一步提升企業綠色創新質量。
中國人民大學的劉陽、楊杰和鄭新業在《公眾對碳定價的不可接受性、感知成本和政策有效性》(Public unacceptability of carbon pricing, perceived costs and effectiveness of policy)一文中,以中國碳交易市場為準自然實驗,利用中國居民能耗調查得出的微觀數據,定量分析了政策對公眾碳價接受度的影響。研究發現,碳交易市場顯著降低了試點地區碳相關產業家庭對碳價格的接受度。經過一系列安慰劑測試和穩健性分析后,這一結論仍然有效。在影響機制上,碳交易市場增加了居民感知成本,主要體現在產品價格上漲和生活成本增加的負面影響上。最后,增強公眾對碳的認知、提高分配效應、降低政策實施的信息不對稱,可以提高公眾對碳價格的接受度。
安徽大學的王玉燕和唐辰新在《智能制造、要素投入與碳全要素生產率——來自制造業A 股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一文中,以2012-2022 年A 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研究智能制造對企業碳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效果及作用機理。結果發現,智能制造意愿強度和投入強度的提升均能顯著提高企業碳全要素生產率,且技術效率變動是主要驅動力。機制分析發現,智能制造主要通過降低資本和勞動使用成本、促進資本深化以及提高資本產出效率四條路徑影響企業碳全要素生產率。異質性分析表明,智能制造對企業碳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作用在行業、企業和地區層面均有顯著差異。在行業層面,對高科技行業、非重污染行業和技術密集型行業的作用效果更顯著;在企業層面,對融資能力較強的企業和國有企業的作用效果更顯著;在地區層面,對位于重工業基地和經濟發達程度較高地區企業的作用效果更顯著。文章的研究結果為國家層面智能制造戰略的實施和“雙碳”目標的實現提供了政策啟示,對制造業企業的智能化改造和生產經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五、區域經濟
長期以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大問題。這也是眾多學者長期關注的問題之一。本次年會中,學者們圍繞人口半城市化和經濟韌性、交通基礎設施與FDI、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等問題討論了區域經濟發展問題。
合肥工業大學劉晨躍和唐連興在《人口半城市化如何影響城市經濟韌性——對中國城鄉二元結構的再審視》一文中,利用2008-2018 年中國264 個地級市數據研究人口半城市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并進一步探討其作用機制。文章通過地區就業的預測變化與實際變化的比較,分別對抵御期和恢復期的城市經濟韌性進行測度。研究發現:無論在抵御期還是恢復期,人口半城市化均提高了城市的經濟韌性,且在恢復時期對經濟韌性的影響明顯高于抵御時期;人口半城市化對城市經濟韌性的影響在不同城市類別、不同城市規模中顯示出顯著的異質性;政府支出結構、要素接續能力和城市創業活力是人口半城市化影響城市經濟韌性的主要作用機制。文章結論豐富了城市經濟韌性的理論機制,為分析城市經濟韌性提供了新視角。
武漢大學的張學人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閆續文在《GPT 在文本分析中的應用:一個基于Stata的集成命令用法介紹》一文中,基于大語言模型的應用特征,論證了其促進機器學習應用、助力實證研究發展的重要作用。文章先是論述了大語言模型的優勢及其對實證研究的賦能作用,并分析了傳統文獻中詞典法、文本相似度、監督式機器學習等文本分析方法的局限性。在此基礎上,借助Stata命令ChatGPT,通過一系列案例展示了GPT 在提高文本數據處理效能、優化文本指標刻畫能力、增強文本指標衡量精度以及豐富文本指標信息含量方面的核心優勢。文章認為大語言模型將極大釋放非結構化文本數據價值,在推動金融與會計領域實證研究上具有巨大潛力。此外,GPT 還可以用于模擬不同政策干預的潛在影響,以幫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理解不同政策選擇的潛在后果。
寧波大學的陳鈺璽和張夢婷在《“一帶一路”倡議、交通基礎設施與東道國吸引外資——來自中國與全球133 個國家的經濟證據》一文中,基于對“一帶一路”倡議下沿線218 個城市以公路、鐵路、港口為代表的75 個交通基礎設施項目引致的市場準入測算,結合中國和全球133 個國家2005-2021 年對外直接投資數據,采用合成雙重差分方法,系統識別交通基礎設施發展對各東道國吸引外資的影響及作用機制。研究表明:第一,“一帶一路”倡議顯著促進了中國在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第二,倡議對于沿線國家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促進效應在能源、房地產、交通和公共事業等產業、沿海國家、中等收入和高收入國家中更為顯著;第三,倡議下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引致的東道國市場準入提升是促進效應的重要機制之一。文章結論從交通基礎設施的視角進一步豐富了國際直接投資研究,為“一帶一路”倡議的普惠性及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學理支撐與路徑啟示。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周迪、張雨蓓和趙槿雯在《中國的農村網絡基礎設施促進了共同富裕嗎?》一文中,使用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2012-2016 年的面板數據,評估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對縮小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文章通過實證研究發現:農村網絡基礎設施顯著提升了農村居民收入,尤其對低收入群體和低教育群體的效益更加明顯。更進一步發現,農村網絡基礎設施的發展幫助改善了農村居民的非農就業行為和創業行為,并帶來了非農就業機會和創業機會的均等化,對低收入群體、農村女性以及中西部地區居民而言,這一影響尤為顯著。最后,通過進一步的分析發現,農村網絡基礎設施顯著促進了農村家庭工資收入、轉移收入和財產性收入的均等化增長,同時減小了地級市層面農村地區的收入差距。
六、數字經濟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進步以及數字產業的迅猛發展,數字經濟發展逐漸成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規劃的一個重要內容。研究數字經濟領域的相關內容,對數字經濟相關產業的發展、提升數字創新能力、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等方面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學者們圍繞政府和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所帶來的各方面影響、數字經濟及數字技術交易、國家設立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政策影響等問題進行了充分的探討。特別需要說明的是,一些新型的數字化工具正在應用于經濟學研究,如人工智能的突出代表大語言模型被一些學者用以解決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問題。
廣西大學的王丹和西南政法大學的于文超在《政府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投資——基于政府大數據管理機構設立的經驗研究》一文中,基于政府大數據管理機構設立的政策實踐,采用雙重差分法系統評估政府數字化轉型對企業投資的影響。研究發現,政府數字化轉型顯著促進了地區企業投資,且這一基本結論在一系列穩健性檢驗之后依然成立。異質性檢驗表明,政府數字化轉型對高新技術行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程度較高企業以及政府大數據管理機構設置級別較低地區的企業投資水平提升作用更加明顯。機制檢驗表明,政府數字化轉型會通過降低企業面臨的經營不確定性和制度性交易成本,進而促進企業投資。進一步分析發現,政府數字化轉型顯著提高了企業投資效率。文章研究的結論不僅有助于明晰政府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投資行為之間的聯系和作用機理,而且拓展了政府治理行為與企業行為的相關研究,并為優化企業投資環境、促進微觀市場主體持續成長提供了政策借鑒。
北京物資學院的王海軍、王永明、郭沛瑤和南京財經大學的孫光林在《數字化轉型對制造業企業勞動力需求的影響研究》一文中,以 2011-2022 年中國 A 股制造業上市公司為樣本,探究了數字化轉型對制造業企業勞動力需求的作用機理。研究發現:第一,數字化轉型增加了制造業企業對勞動力的需求,加大了企業對人力資本的單位投入,并且提高了高學歷、高技術勞動力的需求;第二,人工智能和大數據技術對勞動力數量提升作用更為顯著,區塊鏈和云計算技術亟需企業投入人力資本;第三,機制分析表明,數字化轉型通過全要素生產率和數字素養兩種渠道對勞動力需求發揮了正向調節作用;第四,數字化轉型對制造業企業勞動力需求的影響存在異質性特征,國有企業、資本密集型和大型企業勞動力需求對數字化轉型更敏感。文章豐富和拓展了數字化轉型的應用研究,為提高制造業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和勞動力要素優化配置,以及實現全社會充分就業提供了重要啟示。
河南大學的劉貝貝和陳夢鷺在《數字化轉型與高管薪酬契約——來自A 股上市公司的證據》一文中,基于2010-2022 年A 股上市公司數據,利用Python 文本分析技術來構建企業數字化轉型指標,探究企業數字化轉型對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的影響及其機制。研究發現,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夠顯著降低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這種作用在市場化程度低和產品市場競爭程度低的企業中更加明顯,表明企業數字化轉型能夠部分替代市場化程度和產品市場競爭對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的作用。其次,在使用Heckman 樣本選擇模型、工具變量法和借助“中國信息消費示范城市”政策沖擊并用雙重差分法來緩解數字化轉型與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之間潛在的內生性后,結論依然穩健。機制分析發現,數字化轉型通過提高信息披露質量和減少管理層權力來降低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數字化轉型通過提高企業戰略激進度和企業風險來降低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進一步分析表明,數字化轉型能夠提高公司高管的股權激勵。文章的研究結果揭示了企業數字化轉型與高管薪酬業績敏感性的因果關系,為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參考借鑒。
山西財經大學的夏宇和云南師范大學的夏飛龍在《數字技術交易賦能企業數字化融合:機制檢驗與異質性分析》一文中,提出了數字技術交易通過技術賦能、激勵賦能與融資賦能提升企業數字化融合程度的理論觀點。其次,使用2010-2021 年中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數據,收集了企業層面的數字技術交易數據,采用文本分析法構建了企業數字化融合程度指標,利用面板數據回歸模型對理論觀點進行實證檢驗。研究結果表明,促進數字技術交易能夠有效提升企業數字化融合程度。并且,隨著數字技術交易量增長,將通過技術賦能、激勵賦能與融資賦能三種渠道有效提升制造業上市企業數字化融合程度,進而推動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數字技術交易對企業數字化融合的影響在數字化政策較好、市場競爭力較好、行業競爭程度較強、知識產權保護更好和政府干預更少的區域將得到顯著增強。
東北大學的張莉和陳凱在《數字經濟、產業協同集聚與制造業產業鏈韌性》一文中研究發現:(1)數字經濟顯著提高制造業產業鏈韌性,二者發展關系呈現非線性的“U”型趨勢。(2)數字經濟提升制造業產業鏈韌性的過程中還受到城鎮化水平的影響,具有門檻效應,且存在區域異質性特征;高城鎮化水平地區較低城鎮化水平地區的數字技術應用對于提升制造業生產效率和產業鏈韌性的邊際作用更大。(3)提升技術創新水平、強化產業協同集聚效應是數字經濟顯著提升制造業產業鏈韌性的兩條有效路徑。(4)東部地區較中部、西部地區數字經濟對產業鏈的促進作用更明顯,大規模城市比中、小城市產業鏈數字化轉型速度更快。(5)數字經濟提高本地制造業產業鏈韌性的同時對鄰市制造業產業鏈韌性產生積極作用。研究結論表明,要圍繞數字經濟外部溢出來優化產業鏈改革政策,以技術創新、產業協同集聚為突破口,精準分類、施策,推動產業鏈韌性水平的提升和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電子科技大學的張龍鵬和唐芳在《大數據發展、人工智能應用與全要素生產率——來自設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準自然實驗的證據》一文中,采用2007 年至2019 年中國A 股上市公司數據,以設立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衡量大數據發展,使用雙重差分法研究了大數據發展對全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并討論了人工智能應用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機制。實證結果顯示:大數據發展能夠顯著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產率,促進人工智能應用是一個重要影響機制;大數據發展的全要素生產率促進效應對于五大城市群企業、中小規模企業、制造業企業更為顯著;國家級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與寬帶中國示范城市和國家信息消費城市建設具有同向的政策聯動效應。從大數據發展的空間視角來看,設立試驗區具有正向溢出效應;大數據發展存在一定程度的行政隔離,數據要素跨省域流動受阻,進而削弱了企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升效應。文章深化了大數據發展推動全要素生產率提升的相關研究,對優化國家大數據發展、助力企業數字成長和提升生產效率具有重要啟示意義。
東北財經大學的李云飛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的張容嘉在《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設立促進了企業ESG 表現嗎?——基于機器學習的因果推斷》一文中,利用雙重機器學習模型探討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設立對企業ESG 表現的影響。研究表明,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設立可以顯著推動企業貫徹ESG 理念。研究還發現,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設立對企業ESG 的提升作用在國有企業、吸引風險投資得分高城市的企業、中國東部地區企業更強。拓展性分析得出,國家大數據綜合試驗區的設立能夠促進企業采取提升ESG 的實際行動,通過杠桿效應進行實質性與策略性綠色創新。
河南大學的李春濤、新疆大學的羅天堯和武漢大學的張學人在《正本清源:管理層討論能否反映企業信心?——基于GPT 模型的語調分析》一文中,通過 GPT-3.5-Turbo 模型與傳統詞典法,利用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的企業注冊信息數據,選取“大饑荒”時期的異常死亡率作為工具變量,通過主成分分析法構建了營商環境指標。 測度了2010-2021 年A 股上市公司年報中管理層討論與分析(MD&A)的語調,并考察了營商環境對MD&A 語調的影響。文章創新點在于:第一,修正了前人的文本分詞詞典,并引入了對否定詞、程度副詞的考量,進一步提升了詞袋法文本語調測度方法的準確性。第二,通過GPT 測度MD&A 語調,研究發現GPT 語調能有效反映管理層信心。第三,從文本披露視角出發,探究了營商環境對微觀經濟主體的促進作用,為營商環境“穩預期,強信心”提供了新證據。第四,對披露語調進行了分解,發現MD&A 語調不僅能反映既有財務信息與引導信息,也能反映出管理層信心。文章對披露語調構成要素進行了補充說明,為精細化測度披露語調提供了方法依據與經驗證據。
〔執行編輯:秦光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