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瓊娜


摘? ?要:在分析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經濟特點的基礎上,分別從固定資產投資、旅游收入增長、促進就業、擴大內需帶動消費等四個方面分析其經濟效應,并構建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實證研究,以期為進一步提升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經濟效應提供有益的理論與實踐參考。
關鍵詞:體旅融合;體育賽事;國際比賽;經濟效應
中圖分類號:G82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3-0025-03
一、研究背景
2019年,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重點指明要打造體育產業新增長極,舉辦系列賽事,促進體旅融合發展,實現體育旅游精品示范工程,體育與傳統旅游產業融合釋放巨大經濟價值。舉辦大型體育賽事的同時發展與之相關的旅游經濟,兼具活動主題明確、傳播路徑清晰、時空要素匯聚、公共資源供給充足、社會資源融通等要素稟賦和價值功能,在人、財、事、物齊聚的背景下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無限可能性。因此,分析國際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應既是體旅融合的重要內涵,也是促進體旅融合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保障。
二、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經濟特點分析
(一)短期經濟爆發式增長特點
國際重大賽事將帶動城市基礎設施建設、交通網絡規劃布局升級,助力舉辦地及周邊旅游業、酒店住宿業、餐飲業和其他文娛行業短期內經濟效益迅速擴大,具有顯著的經濟催化作用。舉辦期間,客觀的門票銷售、媒體宣傳制作、贊助商投入等都將在短期內提振經濟,并引發相關行業的快速擴張。
(二)中長期經濟增長特點
國際重大賽事對區域中長期經濟的刺激主要體現在釋放群眾體育活動和體育消費熱情,盤活區域存量體育資產促進經濟新增長點的形成等方面。例如,在賽事結束后,當地群眾體育活動往往快速發展,賽事場館對居民群眾無差別開放將為群眾鍛煉身體、開展體育交流提供有力支持,提升人民群眾的身體素質,促進區域整體勞動生產率提升,為經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需要指出的是,重大體育賽事的投資也是一把“雙刃劍”,不少研究表明,賽事過度投資也會擠占后期城市建設和規劃的資源,造成擠出效應,導致經濟可持續發展動力不足,出現低谷效應,需引起格外重視。
三、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經濟效應體現
(一)國際重大賽事增加固定資產建設投資
旅游業的發展需要完備的資產建設和投資帶動,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水平直接影響到游客的旅游體驗,因此也關系到城市旅游經濟的發展質量。國際重大賽事本身對場館、設備器械和其他相關公共服務如交通、醫療、衛生的要求較高。這一方面是受到國際重大體育賽事強大的品牌感召力產生的群集效應影響;另一方面則與國際賽事辦賽規格高、要求嚴格有關。因此要承辦國際重大賽事就需要建設標準更高、更加先進的體育運動場館,增設更加現代化的體育運動器械設施,同時優化城市公共服務,以提高賽事舉辦期間對游客的服務保障能力。國際重大賽事的舉辦增加的一系列固定資產建設投資能夠直接拉動相關產業經濟。
(二)國際重大賽事帶動旅游收入
國際重大賽事本身是體育旅游的重要組成,賽會期間運動員、教練員以及大批體育愛好者和文旅愛好者的涌入能顯著提升區域旅游業收入,帶動旅游經濟發展。例如,北京冬奧會直接帶動旅客超過3億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萬億元。2019年中國網球公開賽期間,北京市實現旅游收入20.9億元,同樣釋放出強大的旅游收入增長潛力。
在賽事結束后,前期為比賽服務的場館和公共設施通常會作為開放項目供市民游賞,從而帶動體育休閑產業快速發展。比如,成都大運會結束后,成都市體育局積極開放高新體育中心、四川省體育館在內的比賽主場館和相關體育公園,同時在原賽事場館的基礎上承辦全國健身大賽、創新策劃“走進大運場館·共享全民健身”等系列活動,持續釋放重大賽事相關投入的旅游經濟效應,促進門票收入和旅游服務收入增加。
(三)國際重大賽事促進文化、體育及娛樂行業就業
國際重大賽事促進相關行業就業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賽事本身帶動體育用品企業、體育贊助商和體育直播及廣告行業的廣泛就業,吸納包括體育產業鏈上游器材提供商、中游教練員和志愿者以及下游與體育康復、體育文化、體育鍛煉相關服務運動員的專業人員就業,形成龐大的就業集群。第二,體育外圍產業和中介產業的就業,如體育彩票、體育民宿經營、體育旅游導游等。第三,體育消費就業,如體育紀念品、快消品的促銷人員、服務人員等的大量就業。
(四)國際重大賽事能夠擴內需、促銷費
國際重大賽事擴內需、促消費主要通過如下途徑實現:第一,舉辦契合賽事主題的消費活動。國際重大賽事主題鮮明、內涵豐富,在賽事舉辦期間因地制宜組織開展各種消費活動、營造賽事主題消費氛圍能夠釋放體育消費潛力,帶動諸如體育周邊文創、體育用品、餐飲住宿、主題旅游研學等領域的消費。第二,豐富消費活動形式。國際重大賽事通常具有廣泛的群體適應性,青年、老人、家庭等不同消費群體都能在體育賽事之中找到適合自己的消費業態與消費場景。體育賽事的主辦方、地方政府等部門單位往往通過聯合金融機構、新媒體平臺、電商平臺等策劃實施豐富多彩的惠民消費活動,豐富賽事活動供給的同時提高不同場景下的消費潛力。
四、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經濟效應實證研究
(一)模型構建
考慮到本文的研究目標,建構GMM面板模型進行實證研究。設定如下計量模型:
lnPGDPit=a0+a1lncIIit+a2lnVISit+a3lnLABit+a4lnCOSTit
+∑ΦXkit+εi+vit
上式中,a0為常數項,a1、a2、a3、a4等為系數,X表示各控制變量,k表示控制變量的個數,PGDP為區域經濟發展程度,CII為基礎設施投資,VIS表示區域旅游收入,COST表示區域居民人均消費支出;εi表示非觀測區固定效應變量,vit表示隨機誤差。為了減弱時序數據對實證分析結果的影響,本文對全部變量進行對數化處理。
(二)樣本選擇與變量設定
1.樣本選擇。為了更加準確地刻畫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體育賽事的經濟效應,構建全國70個大中城市2008—2022年間所有大型國際賽事在內的研究樣本。根據現有研究,國際重大體育賽事主要包括奧運會、世界杯賽和世錦賽等,在選擇研究樣本時,著重考慮各城市舉辦世界青年羽毛球錦標賽、國際籃聯籃球世界杯、湯姆斯杯羽毛球賽、斯諾克世界錦標賽、奧林匹克運動會、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蘇迪曼杯羽毛球賽、乒乓球世界杯、世界乒乓球錦標賽、國際羽聯世界錦標賽等,由此設定計量分析模型進行實證研究。
2.變量設定和數據來源。根據研究目標,設定解釋變量、被解釋變量和控制變量在內的多維變量體系。
解釋變量:體旅融合背景下的基礎設施投資(CII)、區域體育旅游收入(VIS)、區域新增就業(LAB)、居民人均消費支出(COST)等四個變量。其中,本文所指的基礎設施投資是基本建設和更新改造投資兩部分,用這個指標來反映宏觀意義上的基礎設施投資水平。區域體育旅游收入以體育旅游等門票收入為計量對象;區域新增就業以特定時段區域內服務業新增就業人數進行計量;居民人均消費支出指的是居民用于滿足家庭日常生活消費的全部支出,主要包括食品衣著支出、家庭用品及服務支出、醫療保健支出、交通及通訊支出、娛樂文教支出、居住和其他雜項支出等。
被解釋變量:區域經濟發展水平(PGDP)使用地區國民生產總值與常住人口比值的自然對數進行衡量。
控制變量:為更加全面地反映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的經濟效應,引入與區域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的城鎮化水平(URB)、人民幣匯率(EX)兩個控制變量進行實證研究。
論文中原始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第三產業統計年鑒》和Wind數據庫,研究時點為2008—2022年。
(三)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1.描述性統計。全部數據描述性統計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從該表數據可知,研究期內,各區域人均GDP發展水平存在顯著差異,同時體旅融合背景下的基礎設施投資一項的標準差達到3.473,同樣反映出各地體旅融合發展狀況的差異。
2.參數回歸。 使用最小二乘法(OLS)對模型進行參數回歸,得到表2所示結果。Hausman檢驗結果顯示p值分別為0.035、0.001,在5%和1%的顯著性水平下通過檢驗,故使用固定面板方法進行實證分析。分析參數回歸結果可知,體旅融合背景下的基礎設施投資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顯著為正,系數為0.0628,說明體旅融合背景下的基礎設施投資每增加1%,相應地會帶動區域人均GDP增長0.0628%。體育旅游收入對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同樣具有正向影響,系數為0.0382,說明區域體育旅游收入每增加1%,相應地能夠帶動區域人均GDP增長0.0382%。以上結果說明體旅融合的過程中,通過促進區域基礎設施投資、帶動旅游收入的直接渠道能夠釋放充足的經濟發展動能。
體旅融合背景下區域新增就業對區域經濟的發展正向促進作用不顯著,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對區域經濟的發展存在顯著正向影響,說明體旅融合下通過促進新增就業來實現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可能與新增就業的經濟影響效應具有滯后性有關。但同時體育賽事的發展帶動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加會直接促進區域經濟發展。
五、結束語
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的舉辦具有一定的經濟效應,在相關政策制度的推動下,基于體旅融合更好地帶動地方體育經濟發展具有重要價值。文章分析了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經濟特點以及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經濟效應體現,并運用GMM面板模型實證檢驗了國際重大賽事的經濟效應。研究后得出結論:體旅融合背景下國際重大賽事增加固定資產建設投資,帶動旅游收入,促進文化、體育及娛樂行業就業,擴內需、促銷費四個路徑實現經濟效應。實證研究結果顯示,體旅融合背景下的基礎設施投資、區域體育旅游收入、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對區域經濟的影響顯著為正,新增就業的經濟效應不顯著。
參考文獻:
[1]? ?黃建軍,李艷平,段婧.大型體育賽事對經濟文化發展影響分析[J].營銷界,2021(8):25-26.
[2]? ?魏參茸,康冬.“體旅融合”背景下大型體育賽事與旅游經濟協同發展研究[J].長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24(3):77-85.
[3]? ?侯宇亭,彭國強,陸元兆,等.全域旅游背景下我國體旅融合發展的協同效應與創新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1(10):29-35,42.
[4]? ?范青亮,洪永淼.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應及其評估--以馬拉松為例[J].中國經濟問題,2021(2):24-41.
[5]? ?柴金.體育產業的經濟效應發展研究[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20(10):25-26.
[6]? ?王洪.體育產業發展的經濟效應與提升策略探究[J].經濟師,2020(7):50,52.
[7]? ?李佳.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應分析及其優化策略:以第十三屆全運會為例[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9,38(3):83-88.
[8]? ?張明.論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應[J].經濟研究導刊,2017(25):181-182.
[9]? ?鈕力書.廣州承辦大型體育賽事的經濟效應分析[J].新經濟,2013(13):90,92.
[10]? ?郭環洲.大型體育賽事對經濟文化社交關系層面的影響[J].統計與管理,2020,35(11):105-108.
[11]? ?高忠錫.大型體育賽事對城市經濟發展的影響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2,43(19):39-40.
[責任編輯? ?衛? ?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