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麗
福建長汀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汀州客家剪紙仿若長汀客家文化中一枝鮮艷富麗的“牡丹花”,它是中原剪紙技藝的傳承與發展,極具客家特色,代代相傳、綿延至今,其歷史淵源、思想內涵、美學價值都令人著迷、引人探索。因而在幼兒園的美術教學中,教師有必要開展汀州客家剪紙課程活動,讓富有地域特色的傳統文化融入學前課堂,促進幼兒知識、技能及素養的多維提升。本文基于此點,以信息化背景為依托,探尋了汀州客家剪紙活動課程的開展路徑,以期為剪紙課程活動的創新優化提供有力支撐。
一、信息化背景下的幼兒園汀州客家剪紙課程活動開展價值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和《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均指出了“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論。教師運用各種信息化技術、數字化技術和沉浸式技術,使學前階段的課程活動更加豐富多彩,為幼兒創設情景式、沉浸式的學習場景,深化他們的互動體驗。因而教師在開展汀州客家剪紙課程活動的時候,基于信息化背景,使剪紙課程教學更加具有個性化和人性化的特征,拓寬幼兒的剪紙課程學習領域,這也充分契合了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網、人工智能等現代科技發展及應用的大趨勢。信息化教學將在內涵、深度及質量方面不斷發展,使得剪紙課程活動朝著系統的結構和形態方面轉型和變革,提升幼兒的實操能力,激發他們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及探索欲望。
(一)有利于統整資源,豐富剪紙課程活動內容
傳統的剪紙課程活動過程中,大部分教學資源均來源于教材或者教師的經驗,這一教學資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無法滿足新時代背景下幼兒多元文化認知及發展的需求,使得剪紙課程活動的效率比較低下。在信息化的背景下,教師開展剪紙課程活動將有利于實現各項資源的統籌,豐富剪紙課程活動的內容。教師可以在網絡上搜集各種各樣的汀州客家剪紙資源及素材,突破傳統剪紙課程活動內容單一的桎梏,且整個課程資源更加豐富、合理,契合幼兒的興趣特點及認知特點。隨即教師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教學需要,合理選擇、加工并利用剪紙文化資源,這樣便能夠讓幼兒接觸更多的剪紙作品,加深他們對汀州客家剪紙作品的深刻印象,拓寬藝術認知視野,使得他們的美術知識結構更為完整。
(二)有利于調動興趣,激發幼兒剪紙內驅動力
在學前階段的剪紙課程活動開展中,幼兒只有足夠的興趣和積極性才能主動投身于剪紙創作。汀州客家剪紙雖然豐富多彩,富有地域特色,但是它所運用的手法比較繁雜,所涉及的剪紙內容比較多元。幼兒在參加剪紙活動的時候,會存有諸多阻礙。如果教師不善于使用教學藝術,便很可能讓幼兒對剪紙活動課程產生消極情緒,且學前階段的幼兒受好奇、好玩、好動的天性影響,在學習的時候很容易受到周圍環境等因素的干擾,無法長時間對某一事物保持關注度。所以信息技術在剪紙課程活動中的運用,可以幫助教師將較為復雜的剪紙技藝以視頻、音頻、圖片的方式呈現出來,使得整個教學活動更為形象生動、富有特色,剪紙活動內容的呈現方式也更為多元,能夠有效調動幼兒的視聽感官,讓他們獲得直觀的學習感受,調動幼兒參與剪紙活動的內驅動力。他們還將聚焦自身的現實生活經驗,在剪紙過程中融入幸福、安寧、祥和的剪紙愿景,展現自身的想象力、創新力與個性化特色。總之,信息化技術的應用將能為幼兒的剪紙課程實踐提供更為廣闊的空間,改善幼兒被動的學習狀態,讓他們主動投身于剪紙創作與藝術創新中。
(三)有利于減輕負擔,提升剪紙課程活動效率
幼兒的年齡比較小,他們對自身的行為缺乏約束性,往往無法自主參與到課程活動中。只有通過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他們才能自主融入課程活動中。信息技術的引入,將能幫助教師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教師可以根據汀州客家剪紙課程活動的基本內容,制定多元化的信息課件。幼兒也將受到各項技術的驅動,主動接受各種剪紙技藝的學習。而教師也將有更多的時間帶領幼兒完成一系列的剪紙創作,于潛移默化中提升剪紙課程活動的效率。總的說來,信息技術將能輔助幼兒教師創建高質量的剪紙活動,能夠引導幼兒獲得更為深刻的有關于剪紙的體驗與感受,并在信息技術的引導下,擁有更多的自主觀察、自主學習及自主探索的機會,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美術活動教育目標的有效落實,還將持續深化幼兒的傳統文化感知效力。
二、信息化背景下的幼兒園汀州客家剪紙課程活動開展路徑
(一)構建剪紙課程活動資源群
信息化背景下的幼兒園剪紙課程活動開展應該體現新穎性、巧妙性,要有別于傳統的剪紙課程活動,快速吸引幼兒融入剪紙課程活動中,其中必不可少會涉及各種課程資源群的構建。因而教師有必要借助具體的剪紙課程內容,融合創新,善于利用信息技術構建資源庫,為幼兒展現豐富多元的剪紙資源群,以此支撐高質量剪紙課程活動的開展。比如,教師在構建汀州客家剪紙課程活動資源群時,就要聚焦富有濃厚地域特色、深厚歷史底蘊的文化特征,具體如下所示。
1.背景資源。
為了激發幼兒對地域文化的探究興趣,教師要搜集一些關于講述汀州客家剪紙文化來源背景的資料,整合成解說視頻,讓幼兒達到一種“知其然還知其所以然”的效果。為了更好地契合幼兒的認知發展規律,教師還可以利用一些常見的P圖軟件,將視頻中的解說者變成幼兒十分喜歡的動漫人物,降低幼兒對背景文化知識認知的無聊度。
比如,教師可以從福建長汀作為“歷史文化名城”的發展歷史開始解說,逐漸過渡到客家剪紙文化的解說上,讓幼兒了解當時中原漢民為躲避戰亂南遷,來到閩西汀州,形成了客家民系,以此締造了客家文化,其中,客家剪紙便是豐富的客家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且客家剪紙者多為客家婦女,她們在當地方言中被稱為“布娘”。幼兒從短短的視頻中了解源遠流長、內涵深遠的客家剪紙文化,內心也將油然而生出一種自豪、自信之感。
2.技能資源。
為了讓幼兒學會汀州客家剪紙技巧,教師可以豐富技能資源的展現,主要是以微課短視頻的方式呈現,對應不同的技術,展現不同的短視頻。比如,長汀剪紙最大的特點之一便是打破傳統對稱對折的形式,直接取材生活,將日常生活中的所見、所思、所聞、所感變成剪紙圖案,形成了“剪、刻、鑿、折”的多種技法。那么教師便可以就以上四種技法均羅列一段資源,既要展現每一個技法操作的細節,也要呈現以這一技法操作后的剪紙成品,讓幼兒在腦海中形成對剪紙技巧的動態、形象、直觀認知。在具體呈現這些資源時,教師也要巧妙利用技術手段,將其中難以操作或者比較關鍵的步驟進行慢放處理,還可以放大細節處,讓幼兒對照視頻實操,獲得有關于剪、刻、鑿、折等多種技法的直觀體驗。
3.生活資源。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論是專門針對學前階段的教育教學所提出的。在構建資源庫時,教師同樣不能忽視生活化資源的挖掘與引入,要能夠聚焦幼兒十分熟悉的生活元素,拉近幼兒與汀州客家剪紙之間的距離,以此支撐他們在剪紙課程中發揮強大的能動性與創造性。
比如,教師可以提前用手機錄制一段vlog,記錄過年過節期間,街頭巷尾、農家小院、祠堂內外、市集攤點、陽光下、樹影里、廳堂內客家人剪紙的活動,甚至可以在視頻中打招呼,與客家人交流,讓他們介紹自己的剪紙作品。在元宵節期間,教師還可以走訪童坊鎮彭坊村,在視頻中介紹著名的“刻紙龍燈”,還可以與當地村民一同動手刻紙,用竹篾扎制龍燈,并參與到村民的活動中,感受村民有條不紊地將各家龍燈接駁在一起成為3條完整的龍燈等。這種vlog視頻資源十分富有生活化特色,也能彰顯教師的教學特性。在視頻中,教師可以以自己常用的與幼兒打招呼、講解知識的方式介紹各種剪紙文化資源。在視頻結尾,教師還可以附上一句“你的身邊出現過嗎?”“你去過這里嗎?”等疑問句,以展現“留白”藝術。幼兒可以利用手機、iPad觀看教師更新的資源庫,有興趣的幼兒還可以利用周末的時間,與父母一同尋訪教師視頻中的打卡點,這便在悄無聲息中實現了“線上+線上”“課內+課外”的整合,讓汀州客家剪紙課程活動富有生機與活力,也將更加彰顯幼兒的個性化特色。
(二)創意化設計剪紙課程活動
教師基于信息技術的引領開展汀州剪紙課程活動的時候,要注重課程活動的創意化設計,引領幼兒參與豐富多元的剪紙活動,使得他們能夠剪出富有特色的剪紙作品。因而教師就要善于使用信息技術,讓剪紙課堂充滿智慧色彩。
1.巧用智能輔助,激發幼兒剪紙靈感。
傳統的剪紙課堂基本上是教師先直接演示,而后讓幼兒按照自己的演示完成剪紙實踐。而汀州剪紙最大的特點便是獨具個性,它取材于現實生活,個人的所見所感不同,所剪出來的作品自然不同。因而教師可以通過交互式電子白板,提前將汀州剪紙的過程上傳至白板中。在課堂中通過動態畫面效果刺激幼兒的多重感官,以這種直觀、真實、動態變化的展現方式,讓幼兒身臨其境,仿佛自己在完成創意化剪紙的過程中,甚至還能附上自己的思考,實現自主探索。這樣一來,幼兒剪出來的作品便有著不同的造型,體現了他們獨特的藝術審美感受,也豐富了他們的剪紙體驗與感悟。
2.妙用教學軟件,豐富幼兒剪紙體驗。
教師可以巧妙使用一些教學軟件,豐富幼兒的剪紙操作體驗。以智能化技術的輔助,為幼兒的剪紙過程提供針對性指導,并以豐富的圖文資料激發幼兒更多的剪紙靈感,逐漸完善剪紙技巧的認知體系,讓他們的剪紙作品更加富有靈氣。
比如,課前環節,教師可以在家長群中推送豐富的汀州客家剪紙作品,呈現不同的紋樣及剪、刻、鑿、折等技法工具。家長陪伴孩子觀看視頻,有經驗的家長可以為孩子作出解釋,豐富幼兒剪紙的生活化體驗。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運用微課視頻,根據教學需要,將剪紙的內容進行慢放、放大、回放處理,呈現剪紙內容的顏色、凹凸、法線、彎曲度等。以這種針對性講學的方式,將深化幼兒的直觀剪紙體驗,能夠基于豐富的講課內容,產生對剪紙作品的不同思考,創生靈感,使得整個剪紙課堂富有智慧化、個性化色彩。
3.活用音樂背景,持續深化剪紙熱情。
背景音樂能夠起到輔助性作用,它將增強幼兒的情感感受,潛移默化地對幼兒的主觀意識產生影響。因此,教師在實施汀州客家剪紙活動時,便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經典的客家童謠,如《礱谷窸嗦》《缺牙隆隆》《月光華華》等。客家童謠取材于客家地區日常生活事物,貼近生活,這與客家剪紙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因而教師利用多媒體播放背景音樂,讓幼兒的剪紙實操過程富有特色。他們的情感、思想也將隨著客家童謠持續深化,獲得深刻、豐富且多元的客家文化體驗。這些音樂也將賦予幼兒創意實操的力量,讓幼兒受到客家文化的影響,剪出富有客家地域風采的剪紙作品,抒發自身的藝術思想。
(三)云上互動分享剪紙作品集
信息技術時代,手機普及,自媒體興起,讓信息傳播更快、更廣。汀州客家剪紙文化作為一項地域非物質文化遺產,它需要更廣泛推廣,讓更多的人認識并了解這一文化內容。因此,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搭建云上互動分享平臺,展現幼兒的剪紙作品,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作品評價中。這樣不僅可以優化創新教學評價模式,還將實現地域文化資源的拓展延伸。
1.分享作品集。
教師可以借助學校公眾號、微博號、視頻號發放一些優秀的幼兒剪紙作品,可以鼓勵幼兒在家里面自己剪紙,并用視頻錄制剪紙過程,還要描述每一步使用的技法等,相當于一個剪紙解說視頻。同時,可以讓幼兒學著自己用vlog記錄精彩瞬間的方式,在父母的陪伴下,尋訪汀州本地會客家剪紙的人,在他的幫助下,自己完成一次不一樣的剪紙活動。教師可以選取一些優秀的視頻、圖片作品,上傳至這些平臺端,發送出去,讓更多的人看到汀州客家剪紙。以幼兒視角介紹的汀州客家剪紙作品,將能起到輻射帶動作用,讓更多的同齡兒童了解汀州客家剪紙文化。還有的幼兒也將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對比本地區存有的剪紙文化,向家長、教師了解本地的剪紙文化,也可以用手機拍攝、錄制自己現實生活中見過的剪紙作品,使得傳統文化教育在學前階段自然生成。
2.“云端”評價。
“云端”評價將使評價內容更為客觀、全面,幼兒是需要更多贊美的聲音支撐自身持續完成某一項藝術實操的。因而教師可以利用信息平臺開設多主體評價端口,比如,百度云盤、釘釘APP、QQ相冊等。教師可以在“作品展示”類的端口呈現優秀作品,然后鼓勵家長、不同學段幼兒查閱并參與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是語音、表情等。幼兒在家里面可以利用手機、iPad適時查閱評價內容,還可以與不同學段的校友互動,表述自己的剪紙思考、生活中見過的汀州客家剪紙作品等。這種富有趣味性、智慧化的評價方式,將能打破傳統評價模式的藩籬,讓幼兒的剪紙作品有更多的評價聲音,這也將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他們持續深化對汀州客家剪紙文化的探究。
三、結語
幼兒園剪紙課程活動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將使整個課堂富有生機與色彩。汀州客家剪紙藝術凝聚了一代代客家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其獨特的魅力并不因歲月變遷而削減,反而如陳年的佳釀歷久彌新。它在學前美術課程中的運用與融合,將能持續深化幼兒對地域傳統文化的挖掘與探索。而為了加深幼兒的探究興趣,提升學習效果,教師就有必要實現信息化教學,創設更為廣闊且豐富的實踐操作空間。所以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構建剪紙課程活動資源群、創意化設計剪紙課程活動、云上互動分享剪紙作品集,讓幼兒獲得豐富多元的汀州客家剪紙活動經驗。
注:本文系2023年度龍巖市教育信息技術研究課題“信息技術背景下汀州客家剪紙藝術進校園的實踐研究”(項目編號:KT236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