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磊
閱讀教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學生日后的語文學習和個人發展至關重要。在開展教學的時候,教師有必要進行適當的拓展閱讀,精心開發豐富多樣的閱讀資源,開展課內外閱讀活動,為學生提供良好的閱讀條件和閱讀環境,以激發閱讀興趣為前提,以培養閱讀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為重心,使學生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通過閱讀開闊視野、積累語言知識與經驗、豐富涵養。
一、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有效結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語文教學質量
新一輪課程改革背景下,進一步調整教學思路,創新優化傳統教學模式成為必然趨勢,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閱讀能力,將閱讀作為學生學會運用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秀文化以及提升思想文化修養、建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徑,進而深化素質教育。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教學內容,不同學段內容呈現出一定的梯度,具有階段性的特征。在開展語文教學的時候,教師應開發、利用、整合課外閱讀資源,拓寬學習渠道,帶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體驗。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有利于學生在語文閱讀課上積累更多基礎知識,進一步感受文字的魅力,在識字與寫字、閱讀與鑒賞活動中挖掘自身的潛能,提升認知水平。
(二)強化閱讀能力
掌握科學的閱讀方法是提高閱讀效果的主要方式,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有一定的必要性。然而,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的閱讀效果往往不盡如人意,原因包括學生的閱讀方法不科學、對文本始終停留在簡單的字義理解上。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深入分析閱讀教學現狀,及時發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針對具體問題制定相應的對策,不斷優化閱讀教學過程。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往往通過更生動、多元的教學活動來實現,學生接觸到的閱讀材料將更加廣泛,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閱讀,在多維度的語文實踐和問題探究中掌握閱讀的方法和技巧。通過這種方式,學生的閱讀能力自然而然地得到有效提升。
(三)提升思維品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是學生發展思維能力、提升思維品質的重要載體,教師應注重學生思維的進一步發展,引導學生通過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律。課內外閱讀教學的有效結合為學生帶來了豐富的閱讀體驗。學生能夠在分析和解讀文本的過程中提取和加工其中的重要信息,不斷地進行邏輯表達和實際運用,還了解到遣詞造句、文章結構、表現方式、修辭手法等基礎知識,分析部分與整體的關系、歸納和概括語言文字,提升閱讀思維能力。
二、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教學的策略
(一)巧妙聯動,有效激趣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單一的閱讀方式已經難以滿足學生發展的需求,傳統教學思路應進一步優化。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的整合是一種創新型的閱讀方式,其中課內閱讀以教材為主要工具,是語文學習的基礎內容,而課外閱讀則是課內閱讀的延伸。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將課內閱讀和課外閱讀結合在一起,聯動課內外教學資源,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學習天地,使學生獲得新鮮的體驗感,逐漸感受到語文閱讀的趣味性。
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編有歌謠、古詩詞、現代文和古文等多種題材的文學作品,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應全方位梳理一遍教材,以教材內容為重要依據,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認知水平精選課外閱讀材料,做好課前準備工作,然后充分利用課內外教學資源開展閱讀活動,鞏固學生的語文基礎。
以二年級上冊《曹沖稱象》課文教學為例,這是一則著名的歷史典故,出自《三國志》,寓意豐富,流傳甚廣,兼具趣味性和啟發性。在實際教學時,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自行理解故事,厘清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還要引導學生動腦思考,準確概括主人公曹沖的性格特點,對人物形象產生深入了解。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扮演故事中的各個角色,通過對話、肢體動作等表現來呈現故事情節。學生則結合自身特點選擇自己能夠勝任的角色進行嘗試,各司其職,不斷切磋、互動,在閱讀的過程中收獲快樂。表演結束后,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談一談自己從人物身上學到了什么,從簡單的識記、理解過渡到分析、評價,實現更深層次的閱讀。與《曹沖稱象》類似的典故還有很多,如《鑿壁偷光》《臥薪嘗膽》等。其中,《鑿壁偷光》講述了匡衡即便處境艱難落魄也絲毫不畏懼,擁有堅定的恒心和毅力,告訴人們天道酬勤的道理。《臥薪嘗膽》則講述越王勾踐忍辱負重最終苦盡甘來的經歷,告訴人們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這些民間故事多體現了鮮明的人物特征,蘊含著深刻的寓意,在閱讀的過程中,教師要與學生互動,探討某處情節的作用、人物的行為動機,一方面活躍氣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實現深度閱讀。總之,教師既要充分利用課本資源,又要從教材出發精選課外閱讀材料,將課內外閱讀緊密結合起來,突破課堂桎梏,使學生從課內閱讀走向課外閱讀,從課外閱讀回歸課內閱讀,汲取大量知識。
(二)摘抄讀書筆記,同步心得體會
讀書筆記是記錄好詞好句的主要方式,在閱讀中十分常見。小學生普遍不具備良好的閱讀習慣,一目十行,較少動腦思考,而閱讀是通過書面語言理解文章所表達的思想、觀點、情感的過程,需要不斷積累。為了真正促進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提高課內外閱讀的質量,教師必須引導學生主動摘抄讀書筆記,逐漸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日后的閱讀和寫作做好鋪墊。當學生進行課文閱讀和課外閱讀的時候,教師可以讓他們將自己覺得印象深刻的句子摘抄下來,一邊記錄一邊反復咀嚼文字,并在旁邊做好標注,談一談喜歡這句話的原因。
優秀的文學作品能夠反映作者獨特的寫作風格,看到精彩的片段不由得被其吸引,人教版三年級上冊中《宇宙的另一邊》的作者便展開了天馬行空的想象,借助精美的語言文字描繪了“我”向往的世界。課文出現了這樣的片段,“星光灑進我的眼睛,在我身體里汩汩流淌,告訴我一個秘密:很遠很遠的地方,宇宙的另一邊,是這一邊的倒影。”鮮活的文字帶給讀者無盡的遐想,能使讀者一邊閱讀一邊沉浸其中,產生強烈的代入感。
文字的力量是無窮的,長期閱讀可以觸發靈感,激活想象力和創造力。科幻、童話、散文等文學作品都可以為學生提供大量的閱讀素材。其中,科幻作品往往是虛構的,存在于想象的世界,構思巧妙,設定合理;童話作品往往情節離奇曲折,語言通俗易懂,引人入勝;散文則形散神聚,風格迥異,不拘一格,但是意境深遠,語言優美,長期欣賞可以修身養性,豐富內在涵養……不同文學作品有著差異化特征,但是究其根本都是借助文字來表現的。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正所謂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任何情況下都要養成良好行為習慣。讀書筆記并非單純地將文本中的片段摘抄下來,而是在此基礎上理解文字含義,重點分析語言文字的表現方式和修辭手法,學習并借鑒到自己的語文寫作當中。學生平時可以將讀書筆記分成兩欄,左邊摘抄文字,右邊寫下自己當時的想法、感受,并在期中期末定期回顧自己的讀書筆記。不同時期閱讀同一篇文章的感受也會有所不同,通過復習,既可以鞏固知識,夯實語文基礎,也可以對比自己當時的心境,從不同角度理解作品,避免思維固化。總之,讀書筆記是提高閱讀效果的手段之一,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使其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后期的語文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組織讀書交流,發展批判思維
傳統的閱讀形式單一,難以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因此教師應對教學策略進行改進和創新,從根本上提高課堂閱讀教學效率。合作閱讀活動給學生提供了大量交流的機會,考慮到小學生缺少閱讀經驗,教師可以組織合作閱讀活動,使他們通過協作解決問題。
每名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大相徑庭,解決問題的辦法自然也不同,基于客觀存在的差異性開展合作閱讀活動,學生可以從多個視角出發分析和解讀文本材料,當對方提出不同觀點時會換位思考,進而激發內在潛能。目前,讀書交流在小學語文閱讀課中的應用已經十分普遍,學生之間有了更多的互動,閱讀過程更加生動活潑,更能獲得良好的體驗。課內外閱讀是拓展知識面的有效途徑,教師可以結合課文內容精選閱讀主題,圍繞這個主題開展讀書交流大會,帶領學生一邊閱讀一邊交流心得,在合作中實現思想、情感的碰撞和交融。
以人教版三年級下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教學為例,在以“品鑒古詩詞,走近傳統文化,感受漢語言文字的精華”為主題的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提前搜集與主題相關的作品,如《江雪》《漁家傲·秋思》。這些古詩都以季節、節氣為主題,寓情于景,彰顯意境之美,作者通過描寫具體的景象營造了一種強烈的畫面感和氛圍感,又借助詩句將內心情感、想法抒發出來。因此,在欣賞詩歌的時候,要以捕捉詩詞意境為突破口,準確把握作者的寫作意圖。在閱讀活動中,教師可以布置相應的閱讀任務,要求學生進行對比閱讀并做好批注,然后在課堂上與其他學生一起交流,分享自己的閱讀成果。
多數學生對教師存在依賴心理,而新課標強調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閱讀更容易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為了提高課內外閱讀的有效性,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出發,選取合適的閱讀主題,定期組織交流大會,將課內外閱讀進行有效整合,并將其視為學生掌握閱讀技巧的重要平臺,使學生通過合作感受到傳統文化與古詩詞的內在聯系,不斷總結問題,彌補不足。由于每名學生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因此教師要予以適時的鼓勵,讓他們勇敢自信地展示自己,針對問題展開激烈探討,最終形成批判性思維。例如,在欣賞
《漁家傲·秋思》這首詩歌的時候,教師可以讓學生思考大雁、長煙、落日、羌管的意象暗示著什么?起到了哪些作用?學生可以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最終引發對邊塞、思鄉等話題的討論。在這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結合其他詩歌進行對比,詳細分析意象對古詩詞的作用,探索鑒賞詩歌的有效方法,充分發揮課內外閱讀的重要價值。
(四)讀寫結合,活學活用
閱讀和寫作是小學語文教學的兩大板塊,閱讀是寫作的基礎,寫作則是閱讀的深化,兩者相輔相成,是不可分割的整體。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教師應當將閱讀和寫作視為同等地位,深入了解兩者的關系,采取有效策略幫助學生實現語言的建構與應用。
讀寫結合是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整合起來,以范文為線索,深度挖掘其中的教學素材,引導學生思考和創作的方式,小學語文教師應大力提倡讀寫結合的教學方式,以讀促寫,以寫促讀,提高語文教學效果。小學語文教材是教學的重要工具,考慮到內容相對有限,在開發教學資源時,教師應盡可能選取符合學生認知情況的課外閱讀材料,確保讀寫結合活動的開展。在讀寫活動上,教師要在增加閱讀量的同時注意方法的引導,制定合理的閱讀目標,以目標為依據布置讀寫練習任務。每位作者都有獨屬于自己的寫作風格,在語文教學中,教師還應當注重學生審美情趣的提升,精選同一作者的作品,讓學生一邊欣賞一邊對比、概括、總結,提升鑒賞水平。這樣,學生在寫作的時候,能夠嘗試融入自己的風格,創作出獨屬于自己特色的優秀作品,讓人眼前一亮。
以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爬山虎的腳》課文教學為例,教學方案可以為先梳理文字,再分析作者運用的寫作手法,以及這些寫作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最后結合大段文字進行仿寫,讓學生掌握更多寫作技巧。這篇課文的作者借助生動形象的文字讓爬山虎的外觀特征躍然紙上,用比喻手法帶給人深刻印象,為此,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其他事物為主題進行仿寫,學習和借鑒作者的寫作方式,以此豐富寫作經驗。
教學評價是教育教學體系中的重要環節,是研究教師教、學生學的效果的過程,在語文課堂上,教師有必要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客觀、全面、綜合的評價,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及時發現問題,糾正錯誤,借此機會豐富和完善自己。教學評價是優化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教師應建立多元化的評價機制,包括生生互評,讓學生既可以欣賞同伴的作品,又能提出意見,一起改進、鞏固學習。在針對《爬山虎的腳》仿寫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交換彼此的作品進行生生互評。
三、結語
綜上所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只有不斷閱讀,才能獲得開啟智慧大門的鑰匙。小學語文課內外閱讀的有效結合,是推動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主要方式,廣大教師要從學生發展的角度出發,積極探索課內外閱讀的最佳實現路徑,助力學生從課內外閱讀活動中獲得源源不斷的知識,并在長期的思維活動中內化知識,積累豐富的語言經驗,同時讓閱讀服務于寫作,提升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