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駟
摘要:通過對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森林草原火災風險隱患的調研,找出了存在的風險點及工作中存在的問題,針對問題提出了完善森林防火措施,對今后開展工作具有指導意義。
關鍵詞:南華山自然保護區;森林草原火災;防火措施
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黃土高原西部的重要綠島,也是寧夏中部干旱帶的綠色生態安全屏障,是一座綠色天然大水庫、海原兒女的“母親山”。保護區內林草豐茂,是中衛市沙坡頭區森林草原一級火險區和重點防火單位。保護區具有豐富的植被類型,主要包括闊葉林、落葉灌叢、草原、草甸、沼澤、人工植被等6個植被型、20個植被群系、21個群叢。現有森林面積6 605.88 hm2,森林覆蓋率為31.74%,植被蓋度95%。有維管束植物58科203屬426種,有國家重點保護植物蒙古扁桃、發菜、短芒披堿草,有野生脊椎動物57科126屬173種,其中,有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金雕等22種在內生活。
1 保護區森林草原火災風險調查情況
保護區森林草原火災風險具有森林草原資源暴露程度高、火災風險大、生態系統脆弱、防災減災能力弱等特點。
1.1 可燃物載量大
保護區經過多年的保護與建設,區內林草豐茂,林區枯枝落葉等可燃物積累厚度達到20 cm,茅草類草原草高在30 cm之上,植被蓋度達到95%。
1.2 植被可燃性高
保護區現有6 605.88 hm2森林,主要為云杉、落葉松純林,林火阻燃性差。近年來,實施的人工生態修復面積近0.64萬 hm2,營造的針闊苗木高度在70~150 cm,
幼林地雜草生長茂盛,可燃性高,容易成災。
1.3 氣象條件差
保護區近10年(2013—2022年)氣象數據顯示:南華山年平均降水量445.5 mm,但降水時間集中在
7-9月份,10月~次年5月降水量140.9 mm;年平均氣溫8.6℃,10月~次年5月平均溫度3.5℃;年蒸發量1 217 mm,
10月~次年5月蒸發量694 mm,年大風天數9 d,10月~次年
5月大風天數6.9 d,年平均濕度50%,10月~次年5月平均濕度47%。森林草原防火高火險期具有降水稀少、蒸發量大、空氣干燥、大風天氣多等氣候特點,詳見表1。
1.4 地形地勢復雜
保護區平均海拔2 500 m,主峰馬萬山海拔2 954.6 m,與海原縣城高差達1 100 m,有大小沖溝50余條。林區溝壑縱橫、山高坡陡,火災應急處置困難,一是陡坡火災蔓延速度快。二是撲救人員難以到達現場。三是大型撲救設備無法使用。
1.5 野外火源管控難
保護區內有103省道、小紅公路、中靜公路等各類道路10條,其中103省道縱穿保護區,車輛流量大,火災隱患多。保護區周邊與海原縣四鄉二鎮12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接壤,毗鄰區多為耕地、退耕地(分布大量墳地),農事、祭祀用火頻繁。
2 歷史火災調查分析
自2000年以來,保護區內發生火災17起,其中較大火災1起(2017年2.18火災,過火面積213.33 hm2),一般火災16起。大部分火災為人為因素引發,火災發生地點多為實驗區,發生季節集中在冬春季,發生時間多在當天的12∶00~16∶00。
(1)從起火原因分:輸電線路掉落起火2起;人為用火15起,其中智障人員用火引發2起,車輛故障引發1起,上墳燒紙引發1起,吸煙及使用明火等引發11起。
(2)從發生地點分:核心區1起,緩沖區2起,實驗區12起,跨核心區緩沖區2起。
(3)從發生季節分:冬春季16起,夏季1起。
(4)從起火時間分:上午1起,下午15起,夜間1起。
(5)從與103省道關聯分:有關聯10起,無關聯7起。
3 存在的問題
通過現場調查研究、發放調查問卷、查閱相關數據、召開座談會等形式,認真梳理了保護區在森林草原防火工作機制、火災預防和撲救能力、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存在的問題隱患。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3.1 防火機構不健全
保護區管理處機關內設綜合科、資源保護科、科研宣教科三個科室,森林草原防火由資源保護科承擔,無專門防火機構,受人員編制限制,從事防火專項工作的人員少,崗位經常變動,而森林草原防火工作任務繁重,專業性要求高,難以做到專人專責,專人專事。
3.2 103省道火災隱患大,防控困難
103省道橫穿保護區長達28 km,年車流量達49萬輛。經103省道能進入保護區林區的路口有36個,過往車輛故障、隨意停車、行人吸煙等現象突出。詳見圖1和圖2。
雖在2022年聯系中衛市公路養護中心對橫穿保護區103省道保護區五橋溝段6處硬隔離缺口進行了管制,但保護區沿線仍存在多處缺口,沿途停車現象嚴重,人員管控難度大,火災隱患多。2000年以來,保護區發生的17起森林草原火災中有10起與103省道有關聯,占58.8%。
3.3 保護區現有林區道路和防火隔離帶標準低,道路通行和林火阻隔能力差
保護區120 km林區道路,其中,只有3.6 km是硬化道路,其余多數為土路。因資金有限,缺乏維修維護,多處水毀或長滿荒草,通行能力差,基本喪失林火阻隔作用,發生火災后容易蔓延成災。
3.4 營房和防火培訓基地建設嚴重滯后
保護區每年都對半專業撲火隊伍進行防火技能培訓,受培訓設施及場地限制,多數在海原黨校、保護區原辦公地點等進行短期臨時培訓,培訓設施設備簡陋,難以進行系統、專業化的培訓,周邊聯防聯控義務撲火隊的培訓工作無法開展,撲火人員的業務技能水平不能適應當前森林草原防火工作的需要。
3.5 防火巡護車輛缺少
管理處目前有森林草原防火巡護及公務車共7輛,包括皮卡車5輛,指揮車和公務車各1輛,其中,5輛沒有納入公務用車經費保障。五橋溝、馬萬山管理站巡護車和管理處防火指揮車3輛車已經達到報廢期,還在超期服役,車輛安全狀況差,開展日常巡護困難,火災應急處置能力弱。
3.6 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系統還不夠完善
2018年來,保護區分4期建成了森林草原火災預警監測系統,視頻覆蓋度85%。從運行情況看,還存在很多短板。一是前端設備不足,監測還存在盲區。二是絕大部分前端設備使用網橋傳輸數據,受大風雨雪天氣影響大,數據傳輸穩定性差。三是少數前端設備使用市電,大部分使用風光互補電源,電源供給不穩定,電池使用壽命短。
4 對策措施及建議
4.1 設立森林草原防火科
根據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新形勢下森林草原防滅火工作的意見》中“完善各級森林草原防滅火指揮機構,實現上下基本對應”的要求,建議在寧夏南華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增設森林草原防火科,規格為正科級。實現森林草原防火機構上下對應,專人專責,專人專事。
4.2 深入推行林長制,強化社區聯防聯控機制
進一步強化林長制工作,繼續完善“保護區+周邊鄉鎮”林長制體系建設,明確保護區周邊鄉鎮各級林長職責,壓緊壓實屬地責任,實施無縫化管理,建立森林草原防火、野生動植物保護、人類活動管控等聯防聯治機制。充分發揮“林長+森林警長”“林長+生態察長”等林長協作作用,努力實現依法保護,依法治區。
4.3 加強103省道保護區段管制
對103省道保護區段的管制主要措施有:一是管理處協調公路管理部門,對103省道保護區段硬隔離缺口建設隔離設施,減少非必要的停車區。二是管理處對接保護區內華電企業,對其風電場范圍內103省道檢修道路建設門禁系統,實施交通管制。三是改建103省道沿線檢查站和管護點2處,改善管護人員工作生活條件,增加管護人員數量,提高森林草原防火巡護應急能力。
4.4 加大林火阻隔網絡建設力度
保護區內有省道、鄉道、林區道路和防火隔離帶39條,總長超過150 km,基本形成南北以103省道為縱軸,東南至西北以沿山脊林區主干道為橫軸,沿縱橫軸呈羽狀分布的林火阻隔網絡。2023—2024年,管理處將加大林火阻隔網絡建設,一是2024年10月前全面維修保護區內林區道路,冬季及時除雪,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割除林區道路兩側和防火隔離帶上的雜草,增加隔離帶寬度,提高林火阻隔能力。二是積極爭取項目支持,對保護區32 km主要林區道路進行維修改造。
4.5 強化草原火險區綜合治理
以南華山為核心,輻射西華山和月亮山,統一規劃、綜合布防、同步實施、分區管理,實施草原火險綜合治理,加強南華山區域草原防火基礎設施建設[1]。
4.5.1 建設寧夏南華山森林消防隊伍營區
建設寧夏南華山森林消防隊伍營區,承擔南華山及西華山、月亮山范圍內的森林草原火災應急處置,提高森林草原防火隊伍的訓練和裝備水平。
4.5.2 完善草原防火預警監測系統
一是對原有云臺供電和傳輸系統進行改造,建設地埋供電線路、地埋傳輸光纜,升級改造球機供電系統,提高防火監測預警系統前端設備運行、數據傳輸的穩定性和可靠性。二是增加云臺和球機,減少監控盲區,提高監測覆蓋度。三是全面開發智慧南華山森林草原防滅火應急指揮平臺。
4.6 持續推進以水滅火建設
保護區有主要山脊線20條,目前建設的以水滅火管網僅覆蓋保護區區域的1/4,以水滅火系統還不完善。下一步,保護區將積極推進以水滅火建設,在主要林區的山脊線鋪設供水管網,增加應急水源,逐步建成主要林區全面覆蓋、輻射一般林區草原區的以水滅火體系。
4.7 加強森林草原防火宣傳教育工作
保護區周邊有四鄉二鎮30個自然村,保護區內有103省道、311省道、小紅公路等多條道路穿越或過境,森林草原防火點多面廣任務重,做好森林草原防火宣傳,增強廣大人民群眾防火意識,預防森林草原火災的第一道防線。一是加大重點時段的宣傳教育工作,突出寒衣節、春節和清明節等重點節假日防火宣傳工作,大力倡導文明綠色祭祀,增強群眾火災防范意識。二是持續推動“森林草原防火宣傳月”走深走實,創新宣傳手段,采取多種形式,提高宣傳教育的廣度和深度。三是抓好經常性宣傳教育工作。結合實際,在103省道保護區段、保護區周邊村組開展經常性宣傳活動,形成森林草原防火知識天天講,森林草原火災時時防的良好氛圍。
參考文獻
[1] 王林.南華山森林火災的特點及應對措施[J].現代園藝,2016(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