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明良
摘要: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和開發一直是業界研究和生產一線人員十分關心的問題。在全球人口增加、都市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農業生產面臨嚴峻的考驗。在我國推廣和應用農業機械于種植業對于提高糧食產量、糧食品質,降低糧食生產成本,保障糧食安全,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者將農業機械在我國種植領域的應用和發展情況做了綜述,展望了今后的研究重點。提出了加強農業機械在種植業生產中推廣應用的策略和方法,希望能夠為相關領域管理、研究和技術人員提供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農業機械;種植技術;農技推廣;機械種植
農業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與開發是農業生產效率提升、農民生活水平提升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隨著全球人口增加以及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們對食品特別是農產品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要適應這種變化,就必須向現代化、高效率、智能化要產量、要品質和要特色。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運用,能極大地改善農業生產的效率與品質,降低勞動成本,進而促進農產品的增產與供給。
1 農業機械推廣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分析
1.1 提升農業生產效率
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模式下,農戶以自己人工勞作為主要生產手段,生產效率低下。在作物種植生產中,作物的種植間隔達不到統一,播種深度也不一致,影響了作物的生產效率。而使用農業機械進行種植和生產,可以確保作物的種植密度、種植深度的一致性,使作物生長比較均衡,避免了作物的疏密不齊、高低相差太大的情況,提高農業綜合產量。另外,農業機械不但可以用于農耕,也可以用于收獲。避免收獲不完整的情況提高工作效率和速度,保證糧食產量。在規模種植的情況下,避免了作物誤收和糧食浪費。
1.2 降低農業生產成本
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生產大國,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們的農業生產都是采用傳統的耕作方法,機械化水平不高,這就造成了農業生產的低效。有關資料表明,目前,我國對小麥、玉米、大豆等主要農產品的需求量很大,所以需要更多的勞動力。通過加大農業機械的推廣與普及,農民在農作物的種植過程中科學應用農業機械,既可以提高農業生產的效率,又可以讓農村的勞動力得到充分的釋放。據推算,同樣的工作量可以節省一半以上的勞動力,勞動效率更高,可以做到許多以前人工作業無法完成的勞作,從而使我國的農業生產有長足的進步,使農業生產的成本大大下降[1]。
1.3 推進農業生產結構轉型
傳統的農業生產環境較差,而手工勞作任務繁重,大部分農戶都樂于選擇投入少、勞動強度小、耗費時間少的作物來種植。貴州省普安縣的耕地面積只有1.69萬 hm2,人多地少,干旱、洪澇、風雹、霜凍、倒春寒、秋季低溫綿雨等自然災害頻繁發生,嚴重影響了當地的經濟發展。農民收入水平低,由于農業生產效率低下,以及受交通等因素的制約,在傳統的農業生產流程中,農戶生產的農產品缺少流動性。由于農民接觸到的作物品種較少,制約了種植業的發展。而在科學技術的進步和農業機械的全面推廣和普及的條件下,農業生產的效率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從而釋放出了大量的勞動力,使農民有了更多與外界接觸的機會,通過交流和參觀,讓他們能夠更好地理解其他區域的農業生產方式,可以使作物種植的種類變得更加多樣化,使農業的種植結構發生了變化,也大大豐富了農產品的種類。
1.4 增加農民收入
農業機械的普及,既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提高了農產品的產出率,也減少了農業生產成本,使農民的經濟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特別是農業機械的普及,大量的勞動力從繁重的農業生產中解放出來,許多農村剩余勞動力要么主動參加其他副業的發展,要么到城里打工,從而使農民的經濟收入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同時,隨著農民經濟收入的提高,他們也會更加主動地購買先進農業機械,推動農業機械的推廣,促進農業生產有更多的發展空間和更高的經濟效益。所以,推廣農業機械,大大提高了農民的經濟收入,大大促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2]。
2 農業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應用策略
2.1 提高認識,加強對機械種植技術推廣的重視
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的農業生產條件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農業生產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是,由于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地區差異較大,農業生產水平也存在著很大差異。因此,在當前背景下,如何有效地推動農業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農業生產效率低下、浪費嚴重等一直是影響我國農業發展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要充分認識機械種植技術推廣對農業發展的重要作用。在當前階段,要不斷地加強對這一技術的推廣和應用,為其提供更加完善的條件和基礎設施。并且在推廣過程中也要通過各種渠道來獲取農民朋友對機械種植技術應用過程中存在問題和掌握情況,建立健全相應的機制,不斷完善和優化推廣策略,要根據當地實際制定合理有效的推廣方案,以保證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有效的應用。另外,要不斷地加強對機械種植技術推廣工作重要性認識,不斷地提高農民對這一技術應用的重要性的認識。只有通過不斷加強對農民這一方面的認識和重視才能夠促進農業生產效率不斷提高,并為我國經濟發展提供更好的基礎和條件[3]。
2.2 建立健全推廣服務體系
建立健全機械種植技術推廣服務體系是推動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進一步完善基層農技推廣體系。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不斷加強對農技推廣服務體系的建設和完善,加強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與鄉鎮、村的聯系,保證農技推廣服務工作能夠深入到基層。其次,要積極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要不斷加強對農村合作經濟組織建設的重視程度,推動農村合作經濟組織不斷完善自身的功能和作用,為農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最后,要進一步完善農業機械生產企業服務體系。不斷加強對農業機械生產企業的支持力度,積極鼓勵其創新生產模式,不斷提升農業機械生產企業的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在實際工作過程中,要為農業機械生產企業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引導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農業機械生產體系和服務體系。
2.3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
農業機械種植技術的推廣與應用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需要資金和技術的支持,因此,必須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增加財政資金投入。首先,政府應該加大對機械種植技術推廣應用的支持力度,積極采取有效措施來解決推廣應用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并為其提供相應的資金保障和技術支持。其次,政府可以積極引進人才來提高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提升其工作積極性,同時,還應該加大對相關部門和人員的培訓力度,從而不斷提高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和能力。此外,政府還應該積極引導農民購買先進機械設備來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最后,還應該加強對農業機械設備技術的投入力度,使其能夠與農業發展相適應。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和進步,農業生產也發生了很大變化。因此,政府必須重視農業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推廣與應用,充分發揮出政府在這一方面的積極作用。通過政府加大扶持力度以及增加財政資金投入來推動這一工作的開展。同時,還要不斷加強對農業機械種植技術在推廣中所遇到的問題和困難進行分析和探討,找出有效解決辦法,從而不斷完善推廣策略[4]。
2.4 創新推廣模式,促進農業機械與農藝有效融合
在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推廣應用的過程中,要想有效地推動其發展,就需要創新推廣模式,促進農業機械與農藝的有效融合。在推廣過程中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來實現農業機械與農藝的融合,因此,要對農業機械種植技術的推廣進行創新。首先,需要在政府層面上加大對這一方面的支持力度,通過政府財政上的支持來保障農業機械與農藝融合推廣工作順利開展,同時,還要加強對基層人員進行相關培訓,使得他們能夠掌握農業機械與農藝融合推廣的方法和技巧。其次,要對農業機械和農藝進行有效的融合,同時,也要對基層人員進行相關培訓,使其能夠掌握農業機械與農藝融合推廣的具體方法和技巧,讓他們能夠正確認識到農業機械與農藝融合推廣所具有的優勢和意義。最后,要在廣大農民群體中加強宣傳引導工作,使他們能夠掌握這一方面的知識。由于一些農民在農業生產中對于機械種植技術了解不足,應用不積極。因此,在推廣過程中就需要結合實際情況來積極創新推廣模式,不斷創新推廣手段,采取有效措施來推動這一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同,使其能夠更加符合當前農民群眾的需求和特點,要不斷加強對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應用方面問題的研究與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只有這樣,才能夠提高農業機械與農藝融合推廣工作的效果和質量,促進農業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得到更好的應用與發展[5]。
2.5 做好農民的技術培訓
在機械種植的推廣與應用的過程中,農民是最重要的因素,因此,要不斷加強對農民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他們對農業機械種植技術的應用水平,使其能夠更好地掌握和使用相關的機械設備,從而提高我國農業生產效率,同時,也要不斷提高農民對農業機械種植技術應用的意識,讓他們更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農業機械種植技術在農業生產中的應用中來,進而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奠定堅實基礎[6]。
3 農業機械在農業生產中的發展趨勢
3.1 智能化和自動化
隨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自動化等學科的飛速發展,農業機械智能化、自動化已成為農業機械化發展的必然趨勢。智能農業機械裝備具備感知、分析與響應環境與農作物需要,自主調節運行參數與運行方式,進行精細農業經營與決策。
3.2 數據驅動和精準化管理
隨著大數據、物聯網、傳感等技術的不斷發展,農業機械裝備向大數據驅動、精準化方向發展。通過對海量農業數據的采集與分析,可以對農田進行精細管理、作物監控、水肥管理等,使其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7]。
3.3 可持續發展和環境友好性
隨著世界各國對環保與可持續發展的重視,農業機械技術也將向著更加環保的方向發展。研制與應用節能減排、噪音低、污染小的農用機具,降低化肥、殺蟲劑的使用量,促進有機、生態農業的發展。
3.4 多功能化和模塊化設計
農業機械技術的未來發展將趨向多功能化和模塊化設計。通過靈活的模塊化結構和多功能附件,農業機械設備可以適應不同作業需求和農作物類型,提高設備的靈活性和適應性。
4 結語
農業機械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技術適應性與適用性、農戶培訓與技術支撐、持續創新與技術推廣等戰略,可有效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減輕農民負擔,促進農業現代化,保護農業生態環境。智能與自動化、數據驅動與精確管理、可持續發展與環保、多功能與模塊化設計、機器人與無人化技術、跨領域融合與一體化解決方案的發展趨勢。要真正做到這一點,就需要政府、農業機械企業、科研院所、農戶等多方協作。通過共同努力推動農業機械技術的創新和應用,為農業生產的現代化、高效化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支持,以滿足全球日益增長的糧食和農產品需求,促進農村經濟的繁榮和農民生活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羅有存.農業機械技術推廣與農業結構調整的探討[J].南方農機,2021,52(20):77-78.
[2] 岑德傳.新型農業機械推廣對農業發展所產生的影響探討[J].農家參謀,2021(19):83-84.
[3] 趙玉成,葛思含,李丹丹.現代農業中農業機械技術的推廣作用分析[J].山西農經,2021(11):157-158.
[4] 謝冬梅,汪希成,伍駿騫.農業機械化水平對中國糧食生產技術效率的空間溢出效應研究——基于農機跨區作業視角[J].中國農機化學報,2023,44(3):223-231.
[5] 徐宏亮.農業機械化技術在糧食生產中的作用與推廣[J].江西農業,2022(20):95-96.
[6] 丁冬雪,方雷.農業生產機械化技術應用前景[J].數字農業與智能農機,2022(13):6-8.
[7] 馬永清,劉旭麗,馬揚,等.農業種植技術與農業機械化生產的有效性探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2(3):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