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茹 王石竹 王美麗
摘 要:花絲工藝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頗具歷史價值與文化影響力。對其進行了當代轉化,使其得以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進行活態傳承的有效途徑。文章擬以原創作品《天宙大觀》為例,從文化溯源、審美走向、工藝轉化、材料多元四個方面對我國傳統花絲工藝的當代轉化與創新實踐路徑進行探索。
關鍵詞:宇宙觀;花絲工藝;當代轉化;創新設計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4.03.042
原創花絲創作《天宙大觀》(圖1)的核心理念是多重宇宙觀的凝結。“宇宙”是戰國末期思想家尸佼創造的。他說:“四方上下曰宇,往古來今曰宙。”簡言之,宇宙是一種時空概念。而在不同時空下,人類對同一宇宙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不同的時代描繪。漢代,中國傳統漢畫像石上的邊緣紋飾描繪了抽象、浪漫、平面化的宇宙圖案。現代以來,由現代物理學構建起的原子理論構成了現代三維立體的宇宙理論。面向未來,元宇宙成為當下炙手可熱的發展方向,基于數字網絡技術實現的虛擬宇宙代表著未來的宇宙觀。通過追溯古人的平面宇宙觀,結合現代的三維宇宙觀,融合未來的元宇宙多維宇宙觀,作為作品的創作邏輯,把古、今、未來的三重宇宙觀在同一藝術創作中疊加融合,展現古往今來的天宙大觀。
1 文化溯源
花絲鑲嵌工藝是中國傳統工藝的珍貴遺產之一,其歷史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金銀錯工藝。金銀錯工藝采用凹槽制作的方式,將金銀絲、條、片嵌入器物中,并通過反復捶打和打磨,使其表面光滑,呈現出獨特的紋路和裝飾效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是越王勾踐劍,它的銘文便是通過金銀錯工藝制作的。這一時期的工藝發展為后來的花絲鑲嵌工藝奠定了堅實基礎。明清時期,花絲鑲嵌工藝迎來了巔峰時期。出土的文物如明孝靖皇后的精美鳳冠展示了工藝的復雜性和高超技藝,彰顯了工匠的藝術創新。清康熙年間設立的造辦處成為專門負責宮廷用品制作的機構,內部分工精細,包括煉金、化銀、鏨花、累絲等多個類別。這一工藝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代代相傳,為后人提供了寶貴的文化遺產。
原創花絲作品《天宙大觀》的設計靈感來自漢畫像石上的邊飾紋樣。它常常由幾何形構成,并結合線條與其他圖像構成整幅畫面,作為重要的邊緣裝飾出現在畫面設計之中。幾何形邊飾紋樣總體分為兩大類—簡單幾何形式及復雜幾何形式。簡單幾何形式中主要邊飾有平行鑿紋、三角紋、菱形紋等;復雜圖案形式的邊飾主要有水波紋、繩索紋、雙曲線紋等。圓弧、菱形、直線、曲線等均是漢畫像石邊飾重要的構圖要素。這種藝術形式規律性極強,它是以追求單純化、穩定感和理想化作為塑造形象的基本規律和方法。
邊飾紋樣除了起到基本的裝飾作用外,在圖像內容的配置上還具有宇宙不同層次分界線的象征意義。例如,東漢時期山東地區的畫像石邊飾,圓點式二方連續、波浪式二方連續、菱格式的二方連續等三組紋樣分別象征著太陽、河流、田園,是仙神、仙人、仙禽、仙獸活動的宇宙空間。這種簡約、樸素并條理清晰的圖案形式反映出古人平面化的浪漫宇宙觀。
幾何邊飾紋樣是宇宙觀、天地觀的符號象征的表現圖式,抽象的形式是先民“以便能夠由其本身而為人認知”進行自由地表達情感所致。其美學意義在于建構了一個“天人合一”的審美理想。故本次創作中將菱格式、半圓式、曲線式二方連續紋樣綜合應用,呈現古人浪漫樸素的平面宇宙觀。至此,創作中的溯源階段便告一段落,但如何介入花絲工藝,并實現視覺創新和工藝轉化仍需探索研究。
2 審美走向
文化溯源中,作品實現了“從傳統中來”,若想符合當代審美需求,師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作品的審美走向則需“到當代中去”。在本次花絲作品實踐中,為使傳統紋樣和傳統工藝轉向新面貌,在創作中采用了綜合性的創作素材、時代性的創作主題以及現代構成的設計手法。
2.1 創作素材的綜合性
首先在創作素材上,本次作品實踐結合了現代的設計素材。中國傳統漢畫像石的幾何邊飾彰顯了古人浪漫、樸素和簡約的宇宙觀。但面向現代,現代人的宇宙觀則是立足于現代科學構建起的基于原子結構為基礎的科學、理性宇宙觀。現代物理學認為,原子內部是由原子核和圍繞原子核不斷運轉的電子組成的。創作至此,若將二者并置,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出發,則可見創作結合的發展空間。在雷圭元先生口述的《雷圭元圖案藝術論》中提及,“多樣統一,是形式美的總規律,它是支配所有的形式美的規律的,因為多樣統一是宇宙的對立面的統一的規律的直接表現”。概括言之,形式美的規律就是多樣統一,可理解為對立統一,既有多樣化的區別,又有統一化的聯系。漢畫像石的幾何邊飾紋樣和現代原子結構圖形就是這樣的矛盾統一體。首先,二者區別不言自明。二者一平面一立體,一浪漫一理性,一古代一現代。其次,二者的共性均是在表現人類共同生存的宇宙空間,并予以時代化的表達。這便是“多樣統一”,在藝術表達層面符合了形式美的總規律,具備產生美的條件,也暗示了創作結合的可能性。
2.2 創作主題的時代性
本次作品創作主題的選擇仍然堅持立足當代,力促審美的當代性實現。將漢畫像石的幾何邊飾紋樣和現代原子結構圖形結合分析,可見二者的傳統性和現代性,分別對應古代和現代。若持續追問并探索,思維便會追至人類未來的宇宙觀—元宇宙。元宇宙是一個基于數字技術基礎實現的,超越現實實體世界的虛擬宇宙。元宇宙通過多樣的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技術把人類的感官體驗代入一個無限制、全沉浸式的未來宇宙。若對元宇宙進行藝術化分析,拆解藝術語言,可見元宇宙的核心是數字化的網絡系統,即網格化的數字結構,這與傳統的平面宇宙觀、現代的原子宇宙觀均有區別,并極具特色,同樣符合多樣統一的形式美規律,將其吸納至作品創作中,能夠增添新的概念,即維度。從古代到現代再到未來,分別對應了二維平面、三維立體和多維空間的多元宇宙觀,由此不僅能夠豐富形式語言,賦予未來感,而且也構成了設計邏輯上的統一。
2.3 設計手法的現代性
創作手法上,作品創作糅合了現代設計手法進行分析解構與重組。以上針對不同素材的分析手法體現了現代構成的設計邏輯。首先,將不同的設計素材進行元素和結構的劃分,分解為形式結構和構成要素。其次,在不同的形式語言中找尋秩序化聯系并重組,使用重復、對比、漸變等構成方法進行美的重組融合。最后,在多樣化的組合結果中選擇符合審美要求,并結合工藝考慮能夠實現落地的作品方案。概括而言,從整體語言出發,進行規律化的解構,找尋新的聯系并重組,形成嶄新的視覺效果。
創作至此,作品創作邏輯形成嚴禁閉環,力求表達古今未來不同時空下,人類對同一宇宙的時代表達,由此也確定了作品的創作主題—天宙大觀。形式上,作品融合了中國傳統漢畫像石的裝飾紋樣、現代科學的原子結構和元宇宙的多維圖形,實現了多樣化統一,并結合現代設計手法進行改造重組,形成嶄新的視覺面貌。
3 工藝轉化
3.1 設計方案的工藝性
將設計創意落地實踐,是工藝美術研發過程中的重要環節。為使設計與工藝高度統一,工藝實現并不能僅布局在作品的實踐和研發層面,而應在方案的創新生成階段就予以考量。在本次創作方案的確定中,最終選擇了以傳統紋樣為主體,連續繞轉形成原子結構和網格交織結構的設計方案。這其中便包含了工藝的考量,包含了工藝實現的可能性和視覺審美的主體性。
首先是工藝實現的可能性。傳統紋樣的片狀幾何圖形給予了3D鑄造的可能性,讓不同結構之間形成連接,保證了鑄造過程中金屬熔液的連續流動,使細致的金屬邊框也能鑄造實現。其次是視覺效果的主體性。傳統工藝轉化應堅持視覺審美為先導,讓工藝服務于現代審美和現代作品,而不應讓工藝成為引領,造成思維的桎梏和形式的固化。在本次的作品創作上,傳統紋樣上的波浪線紋需要細膩精致的視覺風貌,結合花絲工藝實現是最好的工藝選擇。因此,花絲工藝采用手工制作可以給予金屬絲細膩秩序化的表面肌理,比鑄造的金屬線形更為優雅細膩,符合整件作品的視覺風貌,因此決定采用花絲工藝介入實現。
花絲工藝是中國傳統手工藝的代表,在我國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手藝人需將金、銀、銅等金屬材料拉成細如發的金屬絲,手工將絲彎曲勾勒成型,并靈活運用掐、填、攢、焊、編織、堆壘等傳統技法。一件完整的花絲作品時間周期久,人工成本占比重,對手工藝人的技藝要求極高。
3.2 工藝技術的時代性
傳統工藝轉化需要結合新技術,研發過程中需要克服種種困難。傳統工藝的創新往往要結合時代最新的生產技術,如此才能發展突破。正如尚剛老師在《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中所提到的,“在一定意義上,工藝美術史還是技術的歷史。不僅材料必須借助技術制作才能成為產品,不同的制作技術還常常引出產品的差異”。從古至今,工藝品的創作往往結合著時代的技術成果。無論是夏商周的青銅器模范法鑄造,還是戰國時期的失蠟法鑄造,都代表了所處時代最新的生產技術。模范法鑄造的青銅器厚重尊貴,失蠟法鑄造的青銅器輕薄剔透。由此可見,不同的生產技術可賦予同一工藝以不同的面貌。從此啟發,傳統工藝的當代轉化應結合現代的生產技術,由此助力產品實現并獲得嶄新的視覺面貌。
首先是視覺面貌的革新,其內涵是造物思維的轉變。傳統花絲工藝的設計思維基于工藝制作步驟形成的嚴謹的造物邏輯。基本思路是從平面輪廓到內部圖案設計,再扭轉平面形成立體造型。這樣的造物邏輯造就了花絲工藝輝煌的造物歷史,如萬歷皇帝金絲蟠龍翼善冠、清代金質累絲宮燈狀耳墜、清代金鑲四龍戲珠鐲等。但同時這也成為當代花絲作品視覺同質化的原因之一。在本次《天宙大觀》的作品創作中,設計思路是以文化牽引為主、工藝為輔呈現。設計流程上是先有立體造型,再結合曲線圖案,最后推導至花絲工藝本身。這種將思路和整體造型作為優先考量的設計流程是設計邏輯介入的結果,也使傳統工藝造物思路與現代設計邏輯發生碰撞,由此刺激傳統工藝展現出有別于傳統形象的新面貌。
其次是產品落地實現,其核心是科技突破手工的局限性。2022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等10個部門發布了《關于傳統工藝高質量傳承發展的通知》,提出:“支持(傳統工藝企業)全面掌握并運用傳統工藝核心技藝和關鍵技術,在保持傳統配方和工序的基礎上,鼓勵運用現代生產技術和管理方式,提高生產效率。”本次的設計作品即利用現代科技助力花絲工藝的實現。花絲工藝制作的前提條件是從立體造型上推導出平面圖案,再還原制作。這樣的形態推導,若采用手工試錯,難度極大,且難以保證準確性。然而,若結合現代計算機輔助程序,則可以在電腦中計算出花絲部分的立體形態,再單獨制作,利用金屬的延展性將其展開,由此得到最準確的花絲平面圖案,實現花絲工藝的反推制作。
《天宙大觀》創新性采用傳統花絲工藝與現代3D鑄造結合的形式。傳統花絲精細度與手工的質感是現代鑄造無法實現的。但如果全部使用傳統花絲的形式,造型的實現難度太大,成本過高。現代科技的介入讓設計的可實現性增強。結合3D打印技術鑄造邊框,采用分段填絲的方式降低生產難度。兩者之間的融合是必要且有效的。
4 材料多元
4.1 個性的交融
寶玉石是世界礦產資源的精華,給予設計作品不同的審美觀感與創作表現。東西方不同寶玉石材料間文化屬性、自然屬性有所區別。這與不同文明審美喜好、資源儲量、歷史沿革有著緊密的關系。
例如,東方以玉文化為載體,西方以寶石文化著稱。寶石文化以靚麗、鮮明、對比為特點,璀璨的光芒符合西方人張揚外放、重視自我表達的民族性格特點,對庫里南鉆石、圣愛德華藍寶石等有特殊偏好。而國人中意于和田玉石、翡翠、瑪瑙,伴有對質地細膩、色彩柔和、稀少難得等要求。玉石溫潤宜人,清雅養性,以玉比德符合國人千年來形成的內斂、含蓄、謙遜、中庸的民族性格。
天然珠寶玉石按照我國國家標準《珠寶玉石 名稱》(GB/T 16552),可分為天然寶石、天然玉石和天然有機寶石。
黑瑪瑙屬于天然玉石品種。我國所產的黑色玉石品種有黑瑪瑙、墨玉等。考慮到設計實現的成本問題及視覺表現,此次選用了黑色石英質玉石材質。黑瑪瑙質地緊密,黑色色彩均一。素面形制是黑瑪瑙常見的切割形態。
鉆石屬于天然寶石品種,是西方寶石文化的典型代表。鉆石常鑲嵌在帝王的皇冠與權杖上,象征至高無上的權力。它形成于地球深處高溫高壓的極端環境中。地質運動把它向上輸送直到抵達或接近地球表面。通過人為或自然的力量,它得以重見天日。之后,它經過劈裂、切磨和拋光,直到它散發出令人驚嘆的自然之美。現代切工以圓形明亮式琢型為主。
黑珍珠屬于天然有機寶石品類。珍珠文化是東西方文明的交融。例如,我國盛產愛迪生珍珠、淡水養殖珍珠品類,澳洲盛產澳白珍珠、南洋金珠等。但黑珍珠常產在于法屬波利尼西亞地區,由黑蝶貝孕育,以大溪地黑珍珠最為知名。該有機生命體對海域、溫度、氣候的要求苛刻,產量稀少。其體色為黑色,伴色以孔雀綠色調為優。珍珠不需要人工打磨,形態為天然孕育而出。
4.2 共性的統一
材料的共性具體體現在作品形式的統一性與作品主題的統一性。使用黑瑪瑙、鉆石、黑珍珠等寶玉石材質,琢型上采用圓形、橢圓形等圓潤的曲線,色彩上瑪瑙與珍珠均采用黑色,純黑色帶來的宇宙中黑洞般神秘的質感,有更強的藝術觀感,具有一定的統一美感。
材質的選擇服務于創作主題。設計是連接材質運用的思想基礎。黑珍珠顏色散發的神秘冷峻,與珠光帶去的夢幻,與黑瑪瑙的選用相得益彰。使用鉆石等西式材質圍繞在黑瑪瑙主石周圍形成對比,如同電子圍繞原子,或行星圍繞恒星,在細節處呈現創作主題,并反映創作素材的綜合性。
《天宙大觀》在材料上運用黑瑪瑙、鉆石、黑珍珠等作為寶玉石材質,是一件巧妙融合東方與西式珠寶材質的藝術作品。聚焦設計,玉石與寶石有機融入作品,東方和西方材料的碰撞與融合,實現文化交融,滿足對于創作當代性的探討。
5 結語
作品《天宙大觀》以花絲工藝為載體,探索其當代轉化與創新實踐的路徑與方法。追溯中國傳統漢畫像石裝飾圖案作為設計靈感,與現代主題元宇宙碰撞融合,并輔以多元寶玉石材料,通過現代科技助力工藝轉化及落地,服務于設計主題。師古而不泥古,破法而不悖法,將中國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相結合,彰顯出傳統工藝藝術在當代發展中的新面貌。
(賈茹、王石竹為本文共同一作)
參考文獻
[1]朱存明.漢畫像宇宙象征主義圖式及美學意義[J].文藝研究,2005(9):8.
[2]尚剛.中國工藝美術史新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3]雷圭元.雷圭元圖案藝術論[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
[4]欒麗,康立超.淺析漢畫像石上的幾何形邊飾紋樣[J].大眾文藝(學術版),201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