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云
(江蘇省泰州市農業農村局,江蘇 泰州 225300)
稻麥種植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種植現狀和新技術應用對于糧食生產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文將介紹稻麥種植的現狀以及一些新技術的應用,以期為農業生產提供參考和借鑒。
江蘇地區氣候溫和,非常適宜稻麥的種植,相較于東北地區,當地能夠一年兩種。盡管稻麥種植技術在持續更新和提升,然而在我們國家一些地區稻麥種植仍有一些問題存在。比如,無法連片種植優質品種、品種雜亂等,有20多種常用的粳稻米品種及40多種小麥品種存在于市場中。優質稻麥品種的種植面積規模不大;同時,小麥種植需要采取插花的方式,但因其規模無法形成,呈現出優質不優價的情況。栽培稻麥的方式較為多樣化,沒有固定的播種期,一般在五月初進行手工栽培或者拋秧處理,機插秧落谷時間通常為5月末,在10月上旬完成小麥的早茬播種,11月上旬完成直播小麥種栽培,有1個月左右的差距,使得稻麥沒有一致、固定的成熟期,品質之間的差異也很明顯。并且,稻麥種植缺乏高品質的社會服務,通常涉及化肥供應、農藥供應、種子供應,以及稻麥機械播種、收割與運輸方面等,同時缺乏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指導以及科學的田間管理。為滿足高等級面粉加工的品質需求,張家港東海糧油工業公司、江蘇六朝松面粉集團及江蘇陽春面粉集團等大型面粉加工企業,被迫到皖北、豫東、魯南及冀中等地采購高筋小麥原料[1]。據了解:產自皖北的“皖麥38”,豫東的“豫麥34”、魯南的“濟南17”等優質高筋小麥商品,企業入庫價均較江蘇地產小麥高20%以上,產自冀中的“8901”甚至高50%以上且貨緊價揚。這些品種在淮北西部均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完全可以大規模基地化生產,加工企業也迫切希望能在本省建立穩定的優質原料生產基地。
首先,該技術利用稻麥的自交親和性,即同一品種的花粉可以在同一花序內自然傳粉。這樣一來,種植者可以選擇優質的母本和父本進行交配,以獲得更好的后代。通過自然交配,避免傳粉的隨機性,提高了育種的準確性及效率。其次,該技術采用小循環種植方式[2]。小循環是指在相對較小的區域內,種植多個不同的稻麥品種。這樣做的好處是增加種植者對不同品種的觀察和選擇機會。同時,小循環種植也有利于減少病蟲害的傳播,提高稻麥的抗病蟲害能力。此外,注重對種子的篩選保存。種植者根據稻麥的生長情況及產量表現,選擇優質的種子進行保存,這樣做的目的是保留和傳承優良的遺傳特性,進一步提高后代的產量和品質。在實施稻麥小循環大群體育種時,需要注意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適當的施肥可以提供稻麥生長所需的養分,促進其健康生長。而合理的灌溉管理能確保稻麥的水分供應充足,提高其抗旱能力。總之,稻麥小循環大群體育種是一種有效的育種技術,利用稻麥的自交親和性、小循環種植、種子篩選和保存以及合理的施肥和灌溉管理,提高稻麥的產量和品質,進一步推動農業的發展[3]。
首先,水稻對土壤的要求較高。水稻適宜生長的土壤應具備以下特點:土壤質地疏松,有利于根系的伸展和氧氣的供應;土壤含水量適宜,既不能過濕也不能過干;土壤肥力較高,富含有機質和養分,有利于水稻的生長發育;土壤pH5.5~7.0,過酸或過堿的土壤都不利于水稻的生長。其次,小麥種植是一項復雜而關鍵的農業活動,合理選地是確保小麥生長和產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在選擇種植小麥的地點時,農民應考慮以下幾個方面。土壤品質是種植小麥的關鍵因素。小麥對土壤的要求較高,它需要土壤富含養分,有良好的透氣性和保水性,因此,農民應選擇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區來種植小麥,以確保作物能夠獲得足夠的養分和水分。氣候條件也是選擇種植小麥地點的重要考慮因素。小麥對溫度和降水的要求較為嚴格。它適宜在溫暖而濕潤的氣候條件下生長,但過高或過低的溫度都會對小麥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此外,地形和海拔也會對小麥的生長產生影響。小麥適宜在平坦的地形上生長,因為這樣有利于水分的積蓄和排水。同時,海拔也會影響氣溫和降水量,因此農民應選擇海拔適宜的地區來種植小麥,以確保作物能夠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生長。
稻麥種植中,農藝農機結合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具有重要價值。農藝農機結合技術是指將農藝措施與農機操作相結合,以實現高效、精確、節約的種植管理[4]。首先,農藝農機結合技術在土壤處理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通過農機的耕作操作,實現土壤的翻耕、松土和深耕,改善土壤結構,提高土壤肥力。同時,結合農藝措施,如合理施肥、有機肥的應用等,進一步改善土壤品質,提供充足的養分供給,為作物生長提供良好的土壤環境。其次,在種子處理和播種方面,農藝農機結合技術也具有一定價值。通過農機的種子處理裝置,對種子進行除草、除蟲等處理,提高種子的品質和發芽率;同時,結合農藝措施,如適時的播種期、適宜的播種深度等,確保種子的良好生長環境,促進作物的健康生長。此外,在病蟲害防治方面,通過農機的噴灑裝置,可實現精確的病蟲害防治操作,減少農藥的使用量,降低對環境的污染;同時,結合農藝措施,如合理的病蟲害防治方案、適時的防治措施等,可有效控制病蟲害的發生,保障作物的健康生長[5]。在田間管理方面,農藝農機結合技術同等關鍵:通過農機的操作,實現田間作業的自動化和精確化,提高作業效率和品質;同時,結合農藝措施,如適時灌溉、除草、追肥等,為作物提供良好的生長環境,促進作物的健康生長。
科學防治稻麥病蟲害是農業生產中的重要環節,通過采用一系列科學的種植技術,有效地控制病蟲害的發生和傳播,保障稻麥作物的健康生長。首先,合理選擇品種是科學防治稻麥病蟲害的關鍵:不同品種對病蟲害的抗性有所差異,因此選擇具有較強抗病蟲害能力的品種是防治病蟲害的首要措施。通過遴選抗病蟲害的優良品種,減少病蟲害的發生,降低防治成本。其次,科學施肥是防治稻麥病蟲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合理施肥可以提高作物的免疫力,增強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在施肥過程中,應根據土壤肥力狀況和作物需求,科學調配氮、磷、鉀等營養元素,確保作物充分吸收養分,提高其抗病蟲害的能力。再次,合理的田間管理:及時清除田間雜草和病蟲害源,保持田間通風透光,減少病蟲害的滋生和傳播,定期翻耕土壤,促進土壤通氣和水分滲透,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作物的生長環境。此外,科學灌溉和排水也是防治病蟲害的重要措施,合理調節土壤濕度,減少病蟲害的發生。從次,科學使用農藥:在使用農藥時,應根據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和嚴重程度,選擇合適的農藥品種和使用劑量,確保農藥的有效防治作用。同時,要注意農藥的使用時機和方法,避免對環境和人體造成污染和危害。最后,加強病蟲害監測和預警:通過定期巡查田間,觀察作物的生長情況和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及時發現和預警病蟲害的發生,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避免病蟲害的擴散和危害。
2.5.1 種植適宜品種
選擇適應當地氣候和土壤條件的稻麥品種,如水稻中的早稻、中稻和晚稻,以及小麥中的春小麥和冬小麥;根據不同地區的氣候特點和生長季節,合理選擇品種,以提高產量和品質。目前,江蘇省已經具備了低筋,中筋和高筋三大類型優質專用型小麥良種[6]。以“寧麥9號”“建麥1號”為代表的弱筋小麥品種,品質符合SB/T10140餅干專用小麥及專用面粉要求,基本達到《(GB/T17892-1999)優質小麥 強筋小麥》標準。以“揚麥158”“蘇徐1號”“徐州26號”“淮麥18”為代表的中高筋小麥品種,已基本達到或超過蒸煮類面粉食品的品質標準。
2.5.2 合理施肥
根據土壤肥力和作物需求,科學施肥是提高稻麥產量的關鍵。通過土壤測試,確定土壤中的養分含量,合理配置氮、磷、鉀等主要營養元素的施肥比例。同時,結合作物生長期的需求,進行追肥和葉面噴施,提高養分利用率和產量。
2.5.3 精細管理
包括合理的田間管理和病蟲害防治。田間管理包括適時的灌溉、雜草控制、密植適度、病蟲害防治等。合理的灌溉可以保證作物的水分需求,避免干旱或過濕對產量的影響。雜草控制可以減少對作物的競爭,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病蟲害防治可以減少作物的損失,提高產量和品質。
2.5.4 種植密度優化
根據品種特性和土壤條件,合理調整稻麥的種植密度;適當增加植株密度、增加單位面積的產量,但過高的密度會導致植株間的競爭,影響產量和品質;可以通過田間試驗和實際生產數據,確定最佳的種植密度,以達到高產的效果。
2.5.5 種植技術創新
隨著科技的進步,種植技術也在不斷創新。例如,利用遙感技術和無人機監測作物生長情況,及時調整管理措施;利用生物技術培育抗病蟲害的新品種,提高稻麥的抗逆性和產量等。通過以上的稻麥高產栽植技術,可以有效提高稻麥的產量和品質,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收入。根據相關數據統計,采用科學施肥和精細管理的稻麥田,產量可提高10%以上;合理調整種植密度,畝產量可提高5%~8%;利用新技術創新,畝產量可提高15%~20%。因此,稻麥高產栽植技術的應用對于提高糧食產量具有重要意義。
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稻麥種植將朝著更加智能化和自動化方向發展。農業機械化的不斷發展將使得種植過程變得更加高效、精確,從而減少了對人工勞動需求。同時,農業科技的應用也將大大提高作物的產量。例如,利用基因編輯技術,培育出更加耐病蟲害和適應性強的稻麥品種,從而提高作物的抗病蟲害能力和適應環境的能力。此外,利用無人機和遙感技術進行精準施肥和病蟲害監測也將成為種植過程中的重要手段。通過無人機的高空拍攝和遙感技術的分析,農民可以準確了解作物的生長情況和病蟲害的發生情況,從而及時采取措施進行防治,提高作物的產量和品質。總之,技術創新和智能化將為稻麥種植帶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使得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可持續和環保。
未來稻麥種植的發展趨勢更加注重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加劇,農業面臨著更大的挑戰,例如干旱、洪澇和土壤退化等。因此,稻麥種植將注重水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節約,例如,采用節水灌溉技術和水稻深水栽培等措施。為了應對水資源的短缺和保護水環境,稻麥種植將采用先進的節水灌溉技術,如滴灌和噴灌,以減少水的浪費和蒸發。此外,水稻深水栽培也將得到廣泛應用,通過在稻田中保持較高的水位,減少水分的蒸發和土壤的水分流失,提高水資源的利用效率。除了水資源的合理利用,稻麥種植還將推廣有機農業和生態農業的發展。有機農業將減少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采用天然的有機肥料和生物防治措施,以保護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生態農業則強調農田與周圍生態系統的協調發展,通過保護和恢復農田周邊的濕地、森林和草地等自然生態系統,提高農田的生態效益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此外,農民也將更加重視土壤保護和土地可持續利用。采用輪作和綠肥種植等方式來改善土壤品質,減少土壤退化和侵蝕的風險。輪作則是通過不同作物的交替種植,可有效地利用土壤養分,減少土壤病蟲害的發生。綠肥種植則是在農田休耕期間種植一些具有固氮和改良土壤功能的植物,如豆類和苜蓿,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結構。
通過對稻麥種植現狀及新技術應用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結論:新技術的應用可以提高稻麥種植的效率和產量。例如,精準農業技術可以實現精確施肥和灌溉,減少資源浪費,提高作物品質;培育抗病蟲害的品種,則可提高稻麥的抗性和產量。然而,新技術的應用也面臨一些挑戰,如高成本、技術普及難度高等。因此,政府和農業部門應加大對新技術的支持和推廣力度,提供培訓和資金支持,以促進稻麥種植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