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潔琛
小學時期是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基礎階段,也是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關鍵時期。數學量感是指學生對數學的直觀感受和理解能力,包括對數學概念、數學問題和數學方法的感知和理解。培養學生的數學量感是提高他們數學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重要途徑。本文將介紹一些小學數學量感培養的策略,旨在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創設情境是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師可以創設生活中的實際情境,將數學知識與實際問題相結合,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并提高他們對數學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通過創設情境,學生可以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使數學變得更加具體和有趣。同時,創設情境也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學習。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創設情境,為學生構建一個豐富多樣的學習環境,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
首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建筑物和地形,并使用具體的物質模型來展示面積和周長的概念。例如,在學習“面積和周長”知識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測量教室的面積和周長,并與其他教室進行比較。通過實際操作和比較,學生可以直觀地感受到不同形狀和大小的教室的面積和周長的差異。
其次,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實際情境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運用所學的知識來解決。在學習“幾何圖形”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和探索周圍的圖形,并通過具體的物質模型來展示幾何圖形的性質和關系。教師可以使用積木或拼圖等工具,讓學生自由組合和構建不同的幾何圖形,如正方形、長方形、三角形等,并引導學生觀察它們的邊數、角度和對稱性等特點。
最后,教師可以設計一些與實際情境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觀察和推理來解決,如某個圖形具有對稱性,它的邊數是奇數,那么它可能是什么圖形?
二、提供具體的物質模型
提供具體的物質模型是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另一個重要策略,可以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和理解數學概念和問題。這種實際操作和觀察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相聯系,使數學變得更加具體和有趣。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利用具體的物質模型,為學生提供豐富多樣的學習資源,以激發他們對數學的興趣和熱愛。
首先,教師可以使用水果、糖果或其他小物件來表示分數的概念。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時候,給每個學生發一些糖果,然后讓學生將糖果分成幾等份,讓他們親自體驗分數的概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將糖果分成兩等份、四等份等,并讓學生觀察和比較不同分數的大小。通過將分數與具體的物體聯系起來,學生可以更直觀地理解分數的大小和運算規則。
其次,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與實際情境相關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分割和比較物體來解決,如將一塊巧克力分給三個人,每個人分得的比例是多少?另外,在學習“時間和距離的概念”時,教師可以使用鐘表模型和尺子模型來幫助學生直觀地感受時間和距離的概念,讓學生操作鐘表模型,自己設定時間,觀察時針和分針的位置,從而理解時間的概念。教師還可以使用尺子模型來幫助學生測量物體的長度和距離,讓學生親自操作尺子來測量不同物體的長度,從而加深對距離的理解。
三、提供多樣化的問題和挑戰
提供多樣化的問題和挑戰是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另一個重要策略。教師提供不同難度和類型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思維和探索欲望,提高他們對數學問題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例如,在學習“時鐘和時間的概念”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時間接力賽”的活動,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問題和挑戰。具體而言,先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都有一個時鐘和一張卡片,卡片上面寫著一個時間,如8:30。游戲開始時,第一個小組的學生要將時鐘調到8:30,并快速傳遞給下一個小組。然后,下一個小組的學生要將時鐘調到比上一個時間晚5分鐘的時間,即8:35,并繼續傳遞給下一個小組。以此類推,直到最后一個小組。最后,比賽結束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回答一些與時間相關的問題,如“比賽一共進行了多長時間?”或“比賽結束的時間是幾點幾分?”通過這樣的活動,學生不僅可以理解時間的概念,掌握讀時的技能,還能提升團隊合作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教師提供多樣化的問題和挑戰,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對數學的信心和興趣,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因此,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設計和提供多樣化的問題和挑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能力水平。
四、開展游戲教學活動
游戲教學是一種通過游戲活動來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教學方法,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讓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數學。而且,游戲教學可以幫助學生通過游戲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數學概念,提高他們的數學直觀感知能力。
(一)數學卡片游戲
教師可以設計一款數學卡片游戲,讓學生比較卡片上的數字大小,以此培養他們對數值大小的感知能力。
例如,在學習“數值大小”時,教師可以給學生發放一些數字卡片,讓他們根據卡片上的數字大小進行排序,或者進行比較大小的游戲,從而培養他們對數值大小的感知能力。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和思考,讓他們分享自身的排序方法,并引導他們思考數字大小的規律。
除了排序游戲,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比較大小的游戲,以加深學生對數值大小的理解。例如,教師可以發放一些數字卡片給學生,然后讓他們兩兩比較卡片上的數字大小。學生可以通過比較卡片上的數字,判斷哪個數字更大或更小。教師則繼續引導學生討論比較的結果,并解釋數字大小的關系。這樣的游戲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值大小的概念,還能培養他們的邏輯思維和判斷能力。
游戲應該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和積極參與。在實施游戲教學時,教師應該注重游戲的設計和組織,根據學生的年齡和能力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游戲,以適應不同學生的需求。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獎勵機制,增強學生的競爭意識和學習動力。
(二)數學迷宮游戲
教師可以設計一款數學迷宮游戲,讓學生在解決迷宮問題的過程中形成空間感知能力和方向感。例如,教師可以給學生設計一張迷宮地圖,讓他們根據數學問題的答案來選擇正確的路徑,從起點到終點。具體為在迷宮地圖中設置一些數學題目,如加法、減法或乘法等題目,讓學生根據題目的答案選擇向上、向下、向左或向右的方向前進。這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空間感知能力和方向感,還能加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
在實施迷宮游戲時,教師可以設置不同難度級別的迷宮,以適應不同學生的能力水平。對于年齡較小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簡單的迷宮,讓他們通過選擇不同的路徑來解決問題。對于年齡較大的學生,教師可以設計更復雜的迷宮,讓他們需要考慮更多的數學問題和路徑選擇。此外,教師還可以設置計時器,鼓勵學生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迷宮任務,提高游戲的挑戰性和競爭性。
可見,通過游戲化的學習方式,學生可以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形成空間感知能力,提高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在設計和組織游戲時,教師應注重游戲的趣味性和挑戰性,用符合學生興趣愛好的游戲調動其學習的積極性。
五、借助動手實踐活動
實踐活動是一種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踐經驗來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際操作,提高他們的數學直觀感知能力。
例如,在學習“分數”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分數的切割實踐活動,讓他們體驗和感受分數的概念。具體而言,先給學生提供一些形狀相同的紙板,如長方形或正方形的紙板,讓他們將紙板按照不同的分數比例進行切割,如切割成兩半、四分之一、八分之一等,通過實際操作來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概念。學生可以親自動手進行切割,通過實際操作來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概念。在實施分數切割實踐活動時,教師應引導學生觀察和討論切割后的紙板形狀和數量,比較不同分數比例下紙板的大小和數量變化,從而理解分數的概念。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分數的比較和排序,讓他們通過實際操作來感受和理解分數的大小關系。
分數切割實踐活動可以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實際操作,使學生體驗分數的具體應用,理解分數的概念。這樣的實踐活動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分數的概念,還能培養他們的數學直觀感知能力和操作技能。在實施實踐活動時,教師應注重活動的設計和組織,使其具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并根據學生的認知特征和能力水平,設計不同難度的實踐活動,以適應學生的不同需求。此外,教師還應鼓勵學生進行討論和分享,加強他們的合作與交流。
六、開展多媒體教學,培養學生的量感
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通過多媒體技術進行輔助教學,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教學方法,可以通過圖像、聲音和動畫等多種形式呈現數學概念和問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教師可以使用數學軟件或互動白板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展示數學概念的圖像和動畫,讓學生通過觀察和互動來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
例如,在學習“平面圖形的變換”時,教師可以使用教學軟件展示圖形的旋轉、平移和反射等變換過程。學生則通過觀察和互動來理解和掌握變換的規律,如通過拖動圖形來實時觀察變換的效果,從而更好地理解變換的概念和特性。在實施多媒體教學時,教師可以設計一些互動活動,讓學生積極參與和互動,如要求學生預測變換后的圖形形狀和位置,然后通過拖動圖形來驗證預測。這樣的互動活動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數學概念的理解和記憶。
可見,多媒體教學是一種有效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教學方法,能夠通過多媒體技術來展示數學概念和問題,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和理解數學知識。在設計和使用多媒體教學資源時,教師應注重資源的選擇和使用,確保資源與教學目標和學生的實際需求相匹配,鼓勵學生參與和互動,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
七、注重培養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培養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是培養學生數學量感的重要策略之一。通過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可以提高他們對數學問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例如,在學習解決數學問題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運用邏輯思維、推理思維等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提高他們對問題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在解決數學難題時,則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探索思維等創新能力進行深入思考,提高學生對數學問題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運用數學思維來解決問題。例如,在“平面圖形的面積”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如何確定一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學生可以通過觀察和思考,運用數學思維來尋找解決方法,如將不規則圖形分割成規則圖形,計算每個規則圖形的面積,然后求和得到整個不規則圖形的面積。這樣的問題啟發,可以提升學生對數學問題的理解能力。
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運用創新思維來解決數學問題,鼓勵學生提出自己的解決方法,并嘗試不同的思路和方法,以此激發他們對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熱情,培養他們的數學量感。
在實施這一策略時,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而非僅關注結果。而且,教師還應提供適當的引導和支持,鼓勵學生思考和探索,培養他們的數學思維和創新能力。
八、結語
綜上所述,通過情境教學、游戲教學、實踐活動和多媒體教學等多元化實踐策略,教師可以幫助學生全面發展數學量感。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相信這些策略的應用,能夠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數學概念,提高他們的數學學習效果,促進學生在多元化的學習實踐中形成數感、量感,能夠運用數學思維解決實際問題,促進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