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振
審查批準政府預算并監督預算執行, 是憲法和法律賦予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的一項法定職權, 通常簡稱為“人大預算審查監督”。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 連續出臺一系列重大改革舉措,切實加強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的重要作用。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 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面對新形勢新任務,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決策部署和改革要求,積極探索創新方式方法,提高針對性和有效性, 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上取得了新成效。
1945 年, 毛澤東同志在延安的窯洞里,就黃炎培老先生提出的“如何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問題給出了答案:“只有讓人民來監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 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人亡政息”,由此催生了中國式民主之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并通過憲法確定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歷經百年奮斗,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 “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決心和毅力,強力推進反腐敗工作,成功找到了跳出“治亂興衰” 歷史周期率的第二個答案——“黨的自我革命”。 黨中央在總結反腐敗成果的同時, 分析指出了公共資源配置領域存在的監管失靈等問題,有針對性地加強制度建設,出臺了全面深化改革、 全面依法治國等一系列重大舉措, 創新性地提出并踐行 “加快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創新性地提出并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創新性地提出并踐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黨的十八大提出“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并“一以貫之”,大力推進法治政府建設。 黨的十九大在提出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時強調,到二〇三五年“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
1.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將每年的十二月四日確定為“國家憲法日”,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并提出“把所有規范性文件納入備案審查范圍”,違憲違法的依法予以撤銷和糾正。 黨的十九屆二中全會強調,“加強對憲法法律實施情況的監督檢查, 堅決糾正違憲違法行為”。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通過的《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將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更名為“憲法和法律委員會”。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首次召開的人大工作會議上強調“全面貫徹實施憲法,維護憲法權威和尊嚴”“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一切違反憲法法律的行為都必須予以追究和糾正”。
2.全面建設法治政府。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 法律化”“加快推進反腐敗國家立法, 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制定和完善財政稅收等方面法律法規”。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提出,“加強重要領域立法”“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 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 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通過的《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進一步提出,“轉變政府職能,加快建設法治政府”。
3.加強對權力的監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 努力形成科學有效的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增強監督合力;堅持“以公開為常態、不公開為例外” 原則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強化內部控制,防止權力濫用;完善審計制度,保障依法獨立行使審計監督權。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提出,完善巡視巡察工作,增強以黨內監督為主、其他監督相貫通的監察合力。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強對制度執行的監督,堅決杜絕做選擇、搞變通、打折扣的現象,推動公共財政支出、公共資源交易等重點領域監督機制改革和制度建設。 黨的二十大在作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重大決策部署時提出,健全人大對行政機關、監察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監督制度,維護國家法治統一、尊嚴、權威。
黨的十八大提出“堅持人民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同時提出“要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等要求。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推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與時俱進”“各級政府重大決策出臺前向本級人大報告”“加強人大常委會同人大代表的聯系”“密切代表同人民群眾聯系”“完善人大工作機制,通過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備案審查等積極回應社會關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提出“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為核心,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黨的十九大提出“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加強人民當家作主制度保障”“健全人民當家作主制度體系, 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使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成為全面擔負起憲法法律賦予的各項職責的工作機關, 成為同人民群眾保持密切聯系的代表機關”。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通過完善制度保證人民在國家治理中的主體地位”“支持和保證人大及其常委會依法行使職權”“健全人大對‘一府一委兩院’監督制度”“加強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建設” 。
2019 年1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上海考察時,首次提出“全過程人民民主”理念。 2021 年,在慶祝建黨100 周年大會上, 習近平總書記又特別強調“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保障人民當家作主”“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 保證各級人大都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新中國從積貧積弱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走來。 建國之初,百廢待興,財政呈現出典型的不夠吃的“吃飯型財政”特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1994 年實施分稅制改革, 全國統一稅制,經濟飛速發展,財政收入以高于GDP 增速的加速度大幅提升,財政逐漸轉型為“建設型財政”,有力促進民生事業發展和支持經濟社會建設。同時,也出現了支出結構不優、支出效率偏低等問題,一些地方政府為突顯政績大規模無序舉債搞建設, 出現大量“形象工程”“政績工程”,埋下了政府債務償債風險。 如何加強管理,規范收支行為,用好用活財政資金成為新的時代課題。
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快改革財稅體制”。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現代財政制度“24 字方針”——“完善立法、明確事權、改革稅制、穩定稅負、透明預算、提高效率”,并提出“落實稅收法定原則”“實施全面規范、公開透明的預算制度”。 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建立權責清晰、 財力協調、 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建立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全面實施績效管理”。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完善標準科學、規范透明、約束有力的預算制度”。黨的二十大提出“健全現代預算制度,優化稅制結構,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2023 年12月,中央召開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用好財政政策空間,提高資金效益和政策效果,優化支出結構,強化國家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 嚴格轉移支付監管,嚴肅財經紀律等要求。
新中國成立以來,預算作為財政收支計劃,一直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一同作為《政府工作報告》的“一體兩翼”形式,提交人民代表大會審查批準。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加強人大預算決算審查監督、 國有資產監督職能”。 黨的十九屆三中全會再次強調“加強人大對預算決算、國有資產管理等的監督職能”。
2018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關于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這是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的一項重大改革舉措, 將新時代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定位到了一個全新的高度和深度, 通常簡稱為“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拓展改革”。《指導意見》明確指出,以前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存在的兩個突出問題——“對支出預算和政策關注不夠, 對財政資金使用績效和政策實施效果關注不夠”,要求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從“預算平衡審核”拓展到“對支出預算和政策實施全口徑審查和全過程監管”, 并提出了“堅持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堅持圍繞和服務黨和國家大局”“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堅持依法開展審查監督”“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積極探索與扎實推進相結合”等“六個堅持”的總體要求。
2021 年, 黨中央首次召開中央人大工作會議, 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提出人大要加強政治機關、法律機關、工作機關、代表機關等“四個機關”建設,強調“用好憲法賦予人大的監督權,實行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深化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改革, 加強全口徑審查和全過程監管”。
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改革決策部署,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完善制度機制,創新方式方法,提高工作實效, 在推進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貫徹落實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人大預算審查監督一直 “摸著石頭過河”。1954 年,首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實施,明確人大的預算審查批準權, 全國人大設立預算委員會。 由于受“大躍進”“浮夸風”“文化大革命”等影響, 人大審查批準政府預算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逐漸流于形式, 政府預算及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的真實性、科學性受到較大影響。
黨的十八大以來,在全面依法治國大背景下,按照憲法安排, 政府預算控制逐漸從政府機關的行政控制轉型為立法機關的政治與法律控制,經歷了從理論到制度、 從制度到實施的轉變。 2014年8 月,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審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預算法》修正案,至此,歷經20 年,四次審議,素有“經濟憲法”之稱的《預算法》終于完成了首次修訂。因立法宗旨發生了根本性轉變,從強化預算管理的“政府管理法”修改為規范政府收支行為、 強化預算約束的“預算控制法”,被廣泛認可為“新《預算法》”。
新《預算法》落實中央關于“全面規范、公開透明”要求,規定“政府的全部收入和支出都應當納入預算”, 并明確政府預算包括一般公共預算、政府性基金預算、 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和社會保險基金預算,通常簡稱為“四本預算”;同時加強了人大對預算的立法機關控制, 明確了人大審查批準預算、預算調整和決算,以及監督預算執行的范圍、重點和程序。特別是,為推進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由程序性向實質性轉變, 規定了人大相關專門委員會或常委會對預算草案初步方案、 預算調整初步方案等開展初步審查。
2020 年,國務院根據新《預算法》完成了對《預算法實施條例》的修訂。 2021 年4 月,全國人大常委會修訂了《關于加強中央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各省、直轄市地方人大結合本地實際,貫徹落實新《預算法》和黨中央、全國人大常委會要求,出臺本行政區域內的預算審查監督條例。 在此基礎上, 各級地方人大常委會還紛紛出臺或修訂了關于加強本級預算審查監督的決定, 構建起了良好的預算法治環境,通過加強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大力推進預算法治建設。
在完善制度機制的同時,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同級地方黨委領導和支持下, 積極加強機構建設,規范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機構設置,配齊配強專業人員。 特別是黨的二十屆二中全會和首次中央人大工作會議召開后, 將人大機構建設納入了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 明確縣級及以上各級地方人大常委會設立法制工作委員會、 預算工作委員會和代表工作委員會。四川、吉林等省及一些市縣人大還單獨設立了預算委員會, 增配了預算審查監督專業力量。 不少縣級以上地方人大常委會還專門設立了預算聯網監督中心, 配備了既懂現代信息技術又懂財政預算專業的復合型人才,建強了預算審查監督專業干部隊伍, 為新時代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提供了堅實的組織保障。
新《預算法》規定了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重點方向和內容。 第四十八條明確各級人大對預算的審查重點包括上年預算執行是否適合人大決議要求、本年預算安排是否符合預算法規定、預算編制是否完整、收支政策是否切實可行、舉借債務是否合法合理、 有關重要事項說明是否清晰等8 個方面內容。 第七十九條明確各級人大常委會對本級決算草案的審查重點,包括收入執行、支出政策實施、轉移支付執行、重點支出與重大投資項目資金使用、預算調整及執行、舉借債務、落實人大決議等情況,以及結轉結余資金、預算周轉金、預備費、超收收入、 預算穩定調節基金的規模和使用情況等12 個方面內容。 另外,第六十七條還明確了增減預算總支出、調入穩定調節基金、調減重點支出數額、 增加舉借債務等調整事項應當報同級人大常委會審查批準。 第四十九條規定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應當對總預算草案及上年執行情況提出審查結果報告, 且明確規定需要報告上年預算執行和落實人大預算決議的情況、 本年預算草案是否合法可行, 并要求對代表大會是否批準預算草案和政府預算報告提出意見, 對本年度預算執行和加強預算管理與監督等提出建議。
《指導意見》要求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對支出預算和政策實施全口徑審查和全過程監管”,并具體明確了支出總量與結構、重點支出與重大投資項目、部門預算、轉移支付、政府債務以及預算收入編制等“5+1”項重點內容。 2021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地方人大對政府債務審查監督的意見》,明確規定地方人大對政府債務審查監督的方向、 內容、重點、程序和方法,要求地方人大對政府債務開展全過程監管, 依法推動政府嚴格規范債務管理并防范化解債務風險、強化違法違規責任追究,特別強調地方人大要對專項債券項目開展科學性審查。
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是人大立法權、 監督權和重大事項決定權的綜合體現,遵從憲法、立法法、預算法、組織法、監督法等法律法規規定的相關內容、方式和程序。 審查批準預算,基本符合立法相關程序,包括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等。監督預算執行可采取的常用法定監督方式包括執法檢查、聽取專項工作報告、詢問、質詢、特定問題調查等。審查批準預算調整和決算, 往往被各級人大常委會列為行使重大事項決定權的重要內容。
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拓展改革更是要求“在鞏固完善現有程序和方法基礎上,進一步探索健全程序, 創新方式方法”“提高審查監督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并提出了“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探索就重大事項或特定問題組織調查”“探索開展預算專題審議”“聽取重大財稅政策報告”“加快推進預算聯網監督工作”等8 項具體措施。
《指導意見》出臺后,各級人大對一些法定的監督方式展開積極探索, 如遼寧等省級人大和浙江嘉興等市縣人大實施的特定問題調查, 起到了推動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在本行政區域內切實貫徹落實的良好效果。 全國人大常委會及地方各級人大常委會圍繞科技、教育、衛生健康、就業等民生領域財政資金安排使用情況開展專題詢問。 四川省人大在人代會期間探索開展預算專題審議,起到了“紅臉出汗”的效果,有力推動政府相關部門加強預算管理。 隨著這些監督方式方法的有效探索實施, 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逐漸長出了“牙齒”。
加強對審計工作及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的監督,既是人大的法定職責,同時也是人大加強預算審查監督的重要抓手。 2015 年,中辦轉發全國人大常委會黨組《關于改進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機制的意見》,要求人大加強對審計查出突出問題整改情況的跟蹤監督,借助審計力量、充分發揮審計專業優勢,聽取審計工作報告和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的報告,督促審計機關加強預算執行審計, 并加強對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的跟蹤監督, 開展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滿意度測評, 有效維護了預算權威和財經紀律,有力促進政府主管部門及預算部門(單位)加強預算管理與監督。
北京、廣州等市人大探索在財經(預算)委員會牽頭承辦下, 聯合各專門委員會結合各自領域對預算草案開展初步審查, 提升預算審查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四川省人大及部分市縣人大綜合運用審計監督、統計監督、紀檢監察、機構編制等監督成果和數據信息,探索開展“穿透式預算審查監督”,建立協同聯動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形成監督合力,有力實施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
預算聯網監督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人大加強預算監督行之有效的創新平臺,是新時代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的現代化信息化工具和重要抓手。2017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開始推進地方人大實施預算聯網監督工作,2018 年《關于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的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加快推進預算聯網監督”。 2021 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再次強調,“深入推進預算、國有資產聯網監督工作”。“互聯網+預算審查監督”模式、“區塊鏈+預算審查監督”模式已在各級人大常委會深入實踐。 據不完全統計,至2023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所有省級和設區的市級及90%以上縣級人大常委會實施了預算聯網監督,借助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 發現并指出了一些預算安排不科學、預算執行不規范以及普遍性、政策性問題,揭示了一批違反財經紀律的線索,“用數據說話”,提高了預算審查監督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力推進了新時代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從 “程序性”向“實質性”轉變。
為提升預算審查監督工作質量, 各級人大采取預算審查前聽取人大代表和社會各界意見建議、建立預算審查聯系代表制度、建立基層聯系點等方式,切實改進調查研究作風,聽取民意、匯聚民智。以四川、北京為代表的大多數省級人大探索與區域內財經院校合作,圍繞改革重點、民生熱點和工作難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開展重點課題聯合研究,提出科學合理可行的政策建議,充分發揮智庫作用,提升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專業化水準。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 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切實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與時俱進,守正創新,完善制度機制、創新方式方法,拓展審查監督重點,依法開展預算審查監督,有力推動了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的貫徹落實,有效維護了憲法法律權威,促進政府依法規范預算管理,嚴肅財經紀律,加快財政治理現代化建設。
1.推動貫徹落實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方面。 緊緊圍繞黨中央重大方針政策和改革決策部署, 按照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關于建立現代財政制度“24 字方針”要求,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 制定和完善財政稅收等方面法律法規,推進各級政府事權規范化、法律化。 堅持“稅收法定”原則,優化稅制結構,制定完善了資源稅、環境保護稅等10 余項稅收法律及地方實施的相關法規;堅持“預算法定”,推動建立現代預算制度,確保“全面規范透明、標準科學、約束有力”;圍繞建立完善現代財政制度,推動建立權責清晰、財力協調、區域均衡的中央和地方財政關系, 優化支出結構、 完善財政轉移支付體系,自然資源、交通運輸等10 余個領域明確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劃分。 通過重點向支出政策拓展,督促財政政策與稅收、金融等政策的協同配合,推動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通過加強對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審查監督, 推動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 推動中央關于國有資本經營預算改革的重大舉措落地落實; 通過加強對地方政府債務的審查監督, 推動地方政府規范了債務管理,促進了債務風險的化解;推動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和加強財會監督;推動機構改革及事業單位分類改革;推動嚴格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嚴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經費。
2.維護憲法法律權威方面。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按照黨中央要求和“四個機關”新定位,認真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預算審查監督職責,嚴格按照預算法、代表法、組織法、監督法有關規定,審查批準政府預算、預算調整和決算,并監督本級及下級預算執行。通過執法檢查、聽取專項工作報告、專題詢問、專題調研、特定問題調查等方式, 加強對政府預算的全口徑審查和全過程監管,推動政府嚴格執行預算法,將全部收入和支出納入預算,規范收支行為,強化預算約束,加強對預算的管理和監督;推動全面依法公開預算決算及相關事項; 推動對違反財經紀律嚴肅問責,有效維護了憲法法律權威,保障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四川省人大常委會預算工委在開展對2019 年預算草案預先審查中,積極貫徹落實中央關于人大預算審查監督重點拓展改革要求,圍繞實施預算績效管理、 推進機構改革等重點,分財政預算、轉移支付預算和部門預算三大類梳理出審查指標312 條,召集專業人員通過智能審查分析系統以“人工+智能”模式進行一周集中審查, 在對省級70 余項專項轉移支付的設立依據、管理辦法、績效目標、分配方案進行全面審查中,發現并指出了部分專項轉移支付存在設立依據不充分、 管理辦法不規范、年度分配計劃不到位、績效目標設置不科學等問題467 條, 列附清單反饋財政部門組織整改,推動完善了相關制度,規范了相關管理,打破了部分專項預算分配的原有固化格局, 有力推動了中央決策部署在四川的貫徹實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是我國民主政治的偉大實踐,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制度優勢。堅持黨的領導,是事業發展的“定海神針”;以人民為中心,是黨的根本宗旨。人大預算審查監督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一環, 必須堅持在黨的領導下,切實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推動全面依法治國,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服務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推動黨的決策部署貫徹落實,是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永恒不變的核心主題。新時代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要堅持“正確監督、有效監督、依法監督”,按照“依照法定職責、限于法定范圍、遵守法定程序”原則,落實“全口徑審查和全過程監管”要求,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突出重點,聚焦中央重大決策部署,聚焦人民群眾所思所盼,推動解決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 做到黨的決策部署到哪里,人大工作就跟進到哪里,職能作用就發揮到哪里,積極擔當、主動作為,推動全面依法治國有效實施,真正實現“有機統一”。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 “財政是國家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科學的財稅體制是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制度保障。 人大預算審查監督是財稅體制改革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肩負著為財稅體制改革提供法治保障的重大責任。規范政府收支是現代財稅制度的核心內容,在收的方面,“稅收法定”是現代稅收制度的根本;在支的方面,“預算法定” 是現代預算制度的靈魂。 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財稅體制改革工作, 出臺了深化財稅體制改革的系列重大舉措,2023 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謀劃新一輪財稅體制改革”。 新時代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要善于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轉變為國家意志, 綜合運用立法權、 監督權和重大事項決定權, 推動建立完善現代預算制度、 現代稅收制度、現代財政制度,規范政府收支行為、規范上下級政府財稅關系、規范政府事權與支出責任,督促政府按照全面依法治國要求,依法汲取、合法支出,切實做到取之有度、用之有節。
2023 年,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三次會議上強調, 預算工作體現黨和國家意志,要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發揮集中力量辦大事的體制優勢, 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 財政關系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 也關系著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財政一收一支中,人大在黨的集中統一領導下, 通過預算審查監督在財政資源汲取和配置中發揮著重要的政治控制和法律控制作用。堅持人大視角、法治思維,促進政府優化稅制結構、優化支出結構、全面實施預算績效管理,尋找并實現財政資源汲取與配置的 “帕累托最優路徑”,強化對國家重大戰略任務的財力保障。緊緊圍繞中央決策部署特別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的貫徹落實, 督促政府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用好用活“零基預算”理念,打破支出固化僵化格局,克服影響財政資金效益和政策實施效果的難點和堵點,厘清財政支出邊界,優化整合財政資源,用好用活財政政策空間,發揮集中財力辦大事優勢,加強結構性減稅降費等政策協同,聚焦科技創新,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 推動做好財政政策科學論證和效果評估,加強政策執行跟蹤和資金績效監督,切實提高資金配置效率和政策效果,突出重點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財會監督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經濟社會健康發展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長期以來,財會監督在法治建設、監督體系、工作機制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缺失,一些領域財經紀律松弛嚴重,既影響黨的形象和政府公信力,也嚴重影響社會誠信體系建設和市場經濟正常秩序。 加強財會監督,有利于強化財經紀律剛性約束,有利于提升經濟社會治理能力、增強政府公信力, 有利于進一步統籌發展與安全,促進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對財會監督工作提出了新要求。2020年1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屆中紀委第四次全會上, 首次將財會監督列入黨和國家監督體系;并在十九屆中紀委第六次全會上強調 “審計監督、財會監督、統計監督都是黨和國家監督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要推動規范用權,及時校準糾偏,嚴肅財經紀律”。 2022 年4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上再次強調“健全財會監督機制”。 2023 年2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財會監督工作的意見》,提出“到2025 年,基本建立起財會監督與其他各類監督貫通協調的工作機制”。
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要通過履行法定職責,加強與政府及其主管部門的協同聯動,共同推進財會監督工作, 將制度優勢轉化為治理效能。 依法履行立法權,完善財會領域法律制度;依法履行監督權,聯合開展執法檢查;依法開展預算審查監督,維護法律權威和財經紀律;督促政府及其主管部門依法開展監督檢查, 規范部門單位、中介機構、行業協會的內部監督與行業自律監督;實現監督信息互通,共同打造監督閉環,實現各類監督有機貫通、相互協調。
推動國有資產“大監管”,是黨中央賦予人大預算審查監督的新使命。黨的十八大提出“加強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國有資產監督職能”。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加強人大國有資產監督職能作出了重大部署。 2017 年底,中共中央出臺《關于建立國務院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國有資產管理情況制度的意見》,提出“加強人大和全社會對國有資產的監督, 推進國有資產管理公開透明”, 并明確了報告方式及重點內容、人大審議程序及重點,根據報告內容,將國有資產分為非金融類企業國有資產、 金融類企業國有資產、行政事業性國有資產和國有自然資源(資產)等四大類。 2020 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作出了《關于加強國有資產管理情況監督的決定》,提出“堅持依法監督、正確監督,堅持全口徑、全覆蓋,堅持問題導向,依法、全面、有效履行國有資產監督職責”,并明確了監督方式、程序和重點,要求有關部門建立全口徑國有資產信息共享平臺, 通過人大預算與國資聯網監督系統定期報送國有資產數據和信息。
新時代人大預算審查監督工作,在按照中央要求深化預算審查監督重點向支出預算和政策拓展改革基礎上, 扛起國有資產監督職責,推動地方政府嚴格貫徹落實中央關于國有資產管理改革的各項決策部署,推動形成“全方位”“全覆蓋”的國有資產“大監管”格局。 圍繞貫徹落實《關于進一步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的意見》, 推動健全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 優化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推動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及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三集中”)。 圍繞金融監管改革落實落地,推動國有金融企業規范發展、 防范化解風險;圍繞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有償開發使用,推動規范無線電頻譜、礦產資源和國有土地出讓收入使用監管;圍繞加強國有資金形成的國有資產管理,推動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和行政事業單位資產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