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銘寬 俞曉宏
摘要:教學中一些實驗設計看似合理,實際在操作中有一定的不足,會影響到探究的效果。于是筆者從換器材,明實驗效果;改材料,達實驗要求;巧設計,便實驗操作三個方面對教學中的實驗探究進行修改創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關鍵詞:實驗探究 創新 改進
經過幾年的科學教學,筆者發現有些實驗存在一定的不足,會導致實驗無法進行或是實驗的數據不準確等現象。面對這一情況,我不斷地嘗試,進行因地制宜的改進,取得了一些成果。
一、換器材,明實驗效果
有的實驗效果不明顯,導致學生遲遲不能得出實驗結論。這時候作為教師必須要選擇一種能夠將實驗結果明顯化的實驗器材,它的作用就是讓學生直接感知,能清晰地呈現出實驗的結果。
【案例1】教科版四年級《聲音的強與弱》這課實驗設計是:讓學生先輕輕撥動塑料尺,再用力撥動塑料尺,通過反復的實驗讓學生得出“振動幅度越大,聲音越強;振動幅度越小,聲音越弱”的結論。
存在的不足:在實際教學中會發現,實驗器具只是普通的尺子,學生做了實驗,但很難總結出實驗結果,大多數人只聽到了聲音,只看到尺子在上下擺動等等。
創新之處:將塑料尺替換成小音箱,包一層薄膜,在上面撒一些鹽,并將音響連通手機,只要手機播放音樂,那么撒在薄膜上面的鹽粒就會跳動。如果將音量調高,鹽粒跳動得就更厲害。從這樣的現象中學生馬上能夠體會到“聲音越強,鹽粒振動的幅度就大;聲音弱,鹽粒振動幅度就小”。在這個過程中,將無形的聲音用有形的表現形式表現出來,學生更易理解相關概念。
二、改材料,達實驗要求
有些實驗材料存在著不足,學生在實驗中缺乏可操作性,因為實驗器材的不合理性,導致實驗效果不佳,學生難以從中得出結論,也影響了學生的探究積極性。這時教師就應該對實驗的材料進行改進,讓學生更易操作,得到更準確的實驗結果。
【案例2】教科版六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單元第二課《晝夜交替現象》中,教材要求用手電筒模擬太陽,用地球儀模擬地球,以此來研究產生晝夜交替現象的原因。
存在的不足:執教過本堂課的老師會發現這堂課的實驗安排不是很合理。手電筒發出的光是線型的單束光,不能很好地模擬太陽的球形發散光,在驗證某猜想時,很容易導致操作上的錯誤。
創新之處:用球形LED 燈取代原有材料,進行模擬實驗,使得材料更接近于真實物體,減少不必要的操作誤差。
三、巧設計,便實驗操作
對于實驗的操作,需要特別謹慎,如若不然,就可能會導致實驗結果的不同,很多時候這樣的實驗要求對于學生來說是比較苛刻的,我們在改進實驗設計時就應該將實驗操作的難度降低,在教學中“轉難為易”。
【案例3】四年級《讓小車運動起來》一課中的 “小車運動快慢與拉力大小的關系”實驗中,教材中準備的是秒表、墊圈、小車,通過秒表測量小車從起點到終點的時間,比較幾次運動的快慢,得出“墊圈的個數越多,小車運動就越快;墊圈的個數越少,小車運動就慢”。
存在的不足: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我們會發現,掛上墊圈后的小車飛一般地往前跑,計時總是不能很準確,有時起點的位置按快了或是慢了,有時終點的位置按快了或是慢了,每次實驗誤差都很大,實驗很難精確。
創新之處:改進后的實驗是用木板做了一個軌道,在軌道的兩端安裝了兩個光電門,起點的位置安裝一個電磁鐵,按電磁鐵開關就能控制小車。小車經過兩個光電門的時間可以通過那個傳感器記錄下來,并顯示在計時器上。這樣很好地將難度較大的實驗變得簡單易操作。
通過不斷地研究探索,對教學中的實驗設計不足的地方進行改進,讓學生們在妙趣橫生的科學課堂中享受到科學的樂趣,提高教學效率,使學生的科學素養得到培養和提升。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04.
[2]管照生.小學科學教學中的趣味化學實驗探究[J].小學科學(教師版),2018年03期.
[3]陳池林.小學科學要通過切實有效的實驗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18年01期.
[4]康復軍.小學科學實驗的改進與創新[J].實驗教學與儀器,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