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胡紅梅編著,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出版的《運動、營養與健康》一書,堅持“以人為本”及科學的生活理念,創新性地將食品營養理論與科學運動相結合來探討新時代人們所期待的保健模式,以期為大眾健康素養的提升提供理論及實踐參考。
該書共9章。首先,作者收集了大量的營養學及運動學等理論知識,為后文食品營養與運動訓練間的結合奠定了理論基礎。其次,作者通過多次試驗得出食品營養與科學運動間的相互作用關系,如在飲食結構中合理攝取宏、微量營養素可促使人體運動與能量間平衡;科學的運動規律能夠有效預防運動損傷……最后,作者指出互聯網時代讓不少群體沉迷夜晚,養成不規律的生活作息,繼而強調科學飲食及運動作息有助于身體素質的提升。
(1) 食品營養結合運動理論的保健模式創新現狀。隨著信息傳播速度及廣度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健康生活的重要性。首先,大眾對健康生活缺乏正確的理念認知,一些人僅是喊喊口號,一些人疏忽考證“亂跟風”,并未意識到運動訓練與食品營養攝取應是科學有序、相輔相成的關系。其次,通過研究發現不少大眾在運動訓練中對攝取營養元素的方式存在誤解,他們普遍認為只要在運動后補充大量的碳水即能維持身體平衡,殊不知不同運動訓練需補充的營養元素亦有差異,單一重復的飲食在運動訓練中并不能發揮其功能效用,甚至會導致運動者營養不足,從而影響訓練效果。最后,營養師作為有著專業營養知識及實踐經驗的“守門員”,是大眾獲取營養知識、提升運動能力的專業渠道之一。然而,當下網絡魚目混珠,不少為“蹭”流量,博眼球的“營養師”模糊食品營養與運動訓練間的科學性與專業性,影響大眾對科學健康保健生活模式的判斷。

(2) 食品營養結合運動理論的保健模式探索意義。一方面,隨著運動強度的增加人體內的營養物質也隨之流失,而在營養缺失的基礎上運動效果難以維持。因此,在食品營養理論的輔助下,人們逐步意識到需在不同的運動模式中補充不同的營養元素,才能有效增強身體機能,提升運動效果。另一方面,流量為王時代科普視頻處于難出頭的尷尬地位,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食品營養與運動理論融合發展的步伐。但該書表明“對癥下藥”有益于運動后的身體恢復,即通過科學的飲食,搭配適應人體健康的訓練能夠有效提升身體素質,增強體魄,通過持續深入的宣傳來逐步提高大眾健康素養,有利于加速保健模式的發展進程。
(3) 食品營養結合運動理論的保健模式實踐路徑。① 普及科學健康知識,以官方科普視頻等方式宣傳獲取食品中的營養元素可促進運動訓練效果的健康理念,從而提升國民健康素養。② 采用符合食品營養學理論的運動訓練模式,該書通過試驗研究得出不同訓練模式對人體營養元素的消耗亦有差異,比如在耐力型訓練中更強調補充碳水、糖類營養元素;力量型訓練中需重視蛋白質的補充。即在不同的運動類型中搭配所需的營養物質,進而提升運動效果。③ 積極響應號召,培養群眾身邊的營養師。利用老帶新、合作培訓等活動擴大營養師隊伍,在專業營養師引領下,人們可以根據自身運動需求搭配科學的飲食方式,不斷縮小民眾與健康保健知識間的距離,以此促進食品營養與運動理論相融的保健模式落地生成。
綜上,食品營養與運動理論相結合符合新時代所追求的健康生活理念。以科學的飲食搭配來發揮人體運動潛力,預防健身產生的損傷等風險,同時增強身體素質,進而提升全民健康素養,“領跑”健康保健生活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