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光直主編,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國文化中的飲食》一書,是第一部系統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歷史人類學著作,具有極高學術價值。該書從文化承續視角出發,以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為研究文本,探索文化中的飲食,對國內研究者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該書從中國各個歷史時期的烹飪方式、飲食習慣、飲食風格、就餐禮儀等出發,展示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誕生和演進過程,脈絡清晰,線索分明。此外,該書的最后兩章則采取橫向分析的角度,對南北地區對食材的偏愛、飲食習慣、烹飪技藝等進行說明,更為全面地展示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豐富內涵和地域差異。
(1) 歷史回溯,考察中國從古至今的飲食文化大觀。了解中國飲食文化應做到真正的知源曉流。中國飲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時代,先秦時代就已確立了“飯—菜”的飲食原則,并一直延續至今。漢朝使者張騫開辟絲綢之路,連通內外渠道,給中國帶回了葡萄、芝麻、洋蔥等域外作物,豐富了中國人的食材。漢代人還掌握了大規模研磨面粉的技術,為中國飲食作出了重大貢獻。唐代重視時令飲食,遵守時令食俗推動中國飲食文化向前邁了一大步。在宋代中國飲食文化的發展出現了高峰期,多樣多彩的飲食品種、通宵達旦的夜市造就了宋朝鼎盛輝煌的飲食業。不同時代飲食文化背后所包含的不僅是烹飪技藝、食材種類的發展,還有經濟發展、審美變遷、社會交往等多種文化因素。掌握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歷史發展脈絡,不僅有利于深入研究傳統飲食文化理論,還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民族自信心、民族凝聚力。

(2) 南北劃分,探索不同地區的傳統飲食文化偏好。中國幅員遼闊,不同地區因地域差異、氣候差異發展出了獨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北方干旱、小麥種植業十分廣泛,而南方氣候濕潤種植水稻居多,由此,南方偏愛米飯、北方則以面食為主的飲食結構得以形成。除此之外,口味、烹飪方法也因地制宜各不相同。雖然中國飲食文化南北差異較大,但均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重要分支,仍包含在中華文化體系之下,由此凸顯的是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包容特性。食材廣泛、口味多樣、品種豐富,共同組成了豐富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反映了對不同民族、地區的飲食尊重,反映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的博大與包容。
(3) 價值闡釋,從文化承續視角出發思考中國飲食文化價值。“吃”是中華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主題之一,在此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傳統飲食文化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內涵豐富、源遠流長。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不僅因時而變,而且因地域而有所不同,多種多樣的飲食文化共同構筑了燦爛輝煌的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一脈相承,跟隨社會發展的腳步不斷前進,與新的科技不斷融合,在創新中傳承和發展,它不僅包含著中華民族的集體智慧,還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傳承性和集體特性十分突出。在當今的現代語境中,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仍然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不僅是激發地方經濟發展的寶貴資源,還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當前,國家間聯系得日益緊密,文化入侵、文化競爭無時無刻不在發生,增強文化自信,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必答題”。
《中國文化中的飲食》一書是歷史人類學角度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的先驅著作,作者站在文化承續的角度上,縱看中國飲食文化發展流變,橫看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多彩,不僅具有學術研究的深度,還兼具可讀性,為專業學者深入研究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提供了有力的指引,也為普通讀者了解中國飲食文化提供了豐富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