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張捷等編著,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中西飲食文化比較》一書,從風俗習慣、地理位置等方面對比了中西飲食文化,深入探討了中西飲食文化之間的交流與影響。“食、色,性也”,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必須,同時也是社會發展的必要,隨著世界聯系的加強,人們不僅關注本國的食物,而且對國外的飲食也充滿了好奇。該書從文化角度出發,對比中西飲食文化差異。首先,對相關概念進行了說明,探討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內涵與影響。然后,從英語翻譯角度出發,通過剖析當前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在英語翻譯中的體現,總結英語翻譯困境。同時,作者結合食材制作、餐桌禮儀等具體的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并以此為面統觀推進中西飲食文化交流的合理路徑。
(1) 概念闡述,探討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與影響。民以食為天,隨著越來越多飲食紀錄片、綜藝節目的播出,人們對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充滿了好奇與關注,飲食文化已成為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相互交流和了解的重要方面。縱觀人類的飲食歷史,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自然飲食階段和調制飲食階段,兩個階段的轉變也是文明的進展,在不同的時期飲食文化呈現出不同的特點;此外,飲食文化還與國家政治、經濟、歷史等息息相關。當今國際交流日益密切,飲食文化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相連,現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部分且頗受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只有在了解、尊重差異的基礎上,才能夠保障文化交流的順利開展。

(2) 現狀分析,總結中西飲食文化差異在英語翻譯中的困境。互聯網編織了一張巨大的網,讓全世界的人們可以便捷地互動交流。在此技術背景下,跨文化已成為當今國際交流的主要特征之一,而中西飲食文化的交流可以被看作是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板塊。為了加強與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翻譯所起的作用無可替代。大量的實踐證明,中西文化中的不同之處往往是英語翻譯的困境,經常造成詞不達意的局面。中西飲食文化不同之處頗多,為英語準確翻譯帶來了較大的困難。首先是飲食理念的不同,書中總結到中方飲食是重美味的感性飲食,而西方則是重營養的理性飲食,飲食理念的差異為翻譯帶來了較大的影響。其次,分餐制與合餐制也不能被看作單純的飲食習慣,背后還有深刻的文化理念作支撐。此外,諺語中的中西方飲食文化更難表述,這也是長久以來英語翻譯的重難點。
(3) 發展探索,思考中西飲食文化交流的規范化走向。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深入發展,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活動得以蓬勃發展,中西飲食文化便是文化交流的重要一支。只有在深入理解飲食文化差異的基礎上,才能夠更好地遵循“信、達、雅”這一翻譯原則,從而促進中西飲食文化交流。
(4) 深入了解中西飲食理念的不同。中方更重感性而西方偏理性,中國文化是“情”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理”的文化,這導致了在菜品制作上中西差異較大;而且,中西飲食文化背后的宗教信仰也不同,但一致的是無論中西方都十分尊重生命。此外,對飲食諺語的翻譯不可刻板地一字一譯,而是講求整體的意義準確,這樣才能保證在進行飲食文化交流時不會產生令人啼笑皆非的笑話。
飲食是人生存的物質基本和社會發展的前提,隨著人類歷史滾滾前進,飲食也成了文化的重要體現和基本組成部分。但由于歷史、地理等諸多因素造成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巨大差異,研究此類差異也可以作為研究中西文化的重要切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