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紅霞 謝經緯
(天津城市建設管理職業技術學院,天津 300134)
根據2022 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新時代高技能人才隊伍建設的意見》[1],基于近年來中國建筑業BIM 應用發展,結合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把教育、科技、人才進行“三位一體”的統籌安排,樹立“三位一體”協同發展的“大教育觀”,以“BIM+新技術”為核心,以“六推進、四融合、七創新”為抓手,找準BIM 人才缺口,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以服務發展、穩定就業為導向,大力弘揚勞動精神、創新精神、工匠精神,全面實施“技能中國行動”。本文結合本校在“三位一體”雙創背景下實施BIM 人才培養方案的一些探索,將進一步深入研究并改進建筑信息化的新型技能人才教育方式,推動人才培養模式轉型的步伐。。
近年來隨著BIM 技術的發展、BIM 應用范圍越來越廣,加上政策的大力扶持帶動了BIM 人才需求的迅猛增長,BIM 人才整體處于較為缺乏的狀態。《中國建筑業BIM 應用報告》數據顯示,經過多年發展,人才匱乏的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峻了:在持續增長的BIM 項目需求與持續增加的BIM 投入下,43%的企業現階段面臨的首要任務是讓更多項目業務人員主動應用BIM 技術。企業面臨的阻礙因素中,缺乏BIM人才占比高達61.91%,缺乏BIM 人才已連續第五年成為了企業在應用BIM 過程中最大的阻礙項[2]。
目前,BIM 新的應用場景不斷涌現,軟件更新速度快,應用領域持續擴大,應用深度持續提升。這使得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量增加,并且對其要求也有了顯著的提高。行業發展與人才培養存在以下問題。
1.2.1 人才與產業發展需求不匹配
傳統的人才教育方式通常面臨著對行業的實際需求匹配不足的問題,其教學內容無法滿足建筑信息化的培訓需要,而且學生們缺少創新的思維和獨立思考的能力。
1.2.2 BIM 培養模式目前呈散點式
當前大學、產業和企業正積極利用資質評估、行業研討會及競賽、培訓機構課程、內部教育、實際操作案例等手段加速推進人才培育進程,然而這些方式仍以分散的形式存在,特別是在行業的BIM 認證系統里,主要關注的是BIM 模型構建技能和技巧的評定,而忽略了BIM 技術的應用與建筑工程技術的結合,同時也忽視了對"BIM+新科技"的研究能力評價和提升。
基于“三位一體”雙創背景下BIM 技術創新人才培養以“BIM +新技術”為核心,在結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擬提高學生在BIM 技術上的實踐能力,提升教師在BIM 技術新領域的科研能力,構建高校BIM 人才培養體系,從而通過創新實訓途徑進行BIM 技術的創新應用以服務社會。
基于學校“BIM +新技術”創新工作室所提供的平臺,促進學生與教師教學相長,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助力高職院校技能型人才進一步深化理論,帶動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橫向科研,課題組的目標是通過整合教學內容、方式及工具來推進全面且實用的實驗和實踐課程設置,以構建一套完整的、針對現實項目需求的"三維度、全程式、無死角"的實驗與實踐教學系統。
在人才強國戰略下,以“BIM+新技術”為核心,以“三位一體”為橋梁,構建以校眾創空間工作室為中心的集成組織,從課堂中建立激勵機制提升學生積極性,從實訓中實現對軟件技能的提升,從比賽、科研中加強校企合作,實施校企聯合培養、培訓,提供學習交流平臺,提高學生BIM 學習和考證的熱情[3],引入橫向科研項目,強化師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培養;同時為高職院校學生的畢業設計提供必要的實踐環境,實現教育、科技、人才協同一體化發展。
BIM 技術創新工作室提供的工程項目全過程管理平臺有利于高素質BIM 人才的引進,增加師資隊伍數量,進一步優化師資隊伍結構,提高雙師型教師比例。另外,教師還可以結合實踐項目,培育創新項目,儲備創新成果,提升縱向科研能力。
“BIM+新技術”創新工作室要積極探索人才的培養模式與方法,并進行分享和推廣;面向社會開展BIM 培訓,支持學生群體創新創業,服務社會,促進BIM 技術高質量發展。
學院整合建筑設計和施工相關專業的資源,緊密圍繞建筑行業的中游與下游產業鏈,在工程項目管理、造價與施工、室內設計等行業領域突出打造BIM 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具備BIM 相關知識和軟件操作技能,能夠編制工作方案、技術文件,具備解決建筑工程領域中實際問題的能力,如圖1 所示。

圖1 “BIM+新技術”專業群
課題組需要把創新和創業的教育融入到專業的技術訓練中,并設定專門針對BIM 的專業化、創新型的人才培育的目標,以提升學生們的職業發展及自主創業的能力。BIM 技術創新工作室在學校眾創空間前期運作的基礎上,經過工作經驗積累,創新凝練出基于“三位一體”雙創背景下的“六推進、四融合、七創新”BIM人才培養模式,如圖2 所示。

圖2 “六推進 四融合 七創新”模式
以“BIM+新技術”為核心,以“六推進、四融合、七創新”為抓手,構建了一個包含各類創新元素和技術的開放式創新平臺,實現對整個流程中各個專業的全面模擬運用。以本校相關專業為例:
(1)“BIM+工程造價”
有些建筑模型形體復雜,體量巨大,學生通過拆分模型框架,過濾和提取參數直接出量,避免了單個模型數據過于龐大,節省了數據同步耗費時間,減少傳輸誤差。
(2)“BIM+預制裝配式建筑”
學生運用BIM 土建版,在梁板柱結構模型的基礎上,細化加入其他各類型建筑構件和族模型,使整個建筑從外部整體到內部結構達到可視化與仿真的要求[4]。
(3)“BIM+工程管理”
學生通過使用BIM 施工策劃軟件,對施工場地布置進行優化和提前模擬,在提高施工準確度和效率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施工現場的標準化工地建設工作,輔助項目進行成本管理和技術管理[5]。
(4)“BIM+無人機”
學生通過遙控無人機進行數據采集,將這些數據和BIM 所構建的模型相比較,計算出土方的挖掘和填充數量。此外,學生會定時利用無人機捕捉工地的實時狀況,再把獲得的數據(如點云或者航空攝影圖)同BIM 的設計作比對,如此一來就能持續監控項目進展,盡早識別并解決問題。
學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創新創業教育,圍繞“教訓賽孵”為中心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3.2.1 “課堂實訓-專業社團-“BIM+新技術”工作室-項目團隊-技能競賽-校企合作”分層遞進模式的構建
(1)交互式課堂實訓-推進課改實施
教師進行BIM 實際案例解析及學習小組模擬BIM全過程周期應用。
(2)專業社團-推進良好學風建設
BIM 社團向全體學生開放,主要招募熱愛BIM 技術同學,負責開展學術探討、學術交流和學術咨詢活動。
(3)創新工作室-推進思維養成
組建BIM 創新工作室指導教師隊伍,依托相關專業學生課堂實訓和校BIM 社團培養有興趣和基礎的學生,選拔優秀的學生骨干擔任組長,經過一學期的考察,擇優進入工作室。工作室還開展“BIM 協同創新大賽”,鼓勵各個專業分模塊組隊參與比賽,做到“傳帶幫”,獲獎學生可以立項、科研成果轉化與繼續深耕。
(4)項目團隊-推進項目穩步發展
根據項目需求和專業分布組成項目團隊,對接校企共建基地的實際項目。
(5)技能比賽-推進工匠精神塑造
學生參與職業技能大賽,提升職業技能和團結協作精神。
(6)校企合作-推進高質量發展
在校社團、工作室、大賽中表現優秀學生可優先進入企業實習,并扶持學生科創企業孵化。
3.2.2 課程與技能證書、學科競賽、企業合作、科研項目的四融合構建
以“BIM+新技術”為核心,通過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優勢互補,在課堂中利用企業真實項目案例模擬教學,課后進行實踐演練,將技能證書知識點融入課程教學中。參與技能競賽,將專業知識與技能比武相融合推動專業技能學習中對工匠精神的知行合一。校企深度融合共建實訓平臺,資源共享,優勢互補[6]。同時BIM 創新工作室通過企業合作構建技術研發創新平臺,帶動高職院校的橫向科研成果。
學院結合實際需求,通過“三教改革”,積極探索專業、行業、企業相互結合的新路徑,主要做法如下:
(1)筑牢基礎樁,建學科交叉共同體。
為了滿足建筑BIM 行業的技能培訓需要,構建“BIM+思政+N”的學科交叉課程體系,以BIM 建筑信息模型為核心,通過課堂專項實訓融入課程思政元素,加上“N”種建筑類相關專業,實現“BIM +新技術”多專業角度的學科交叉人才培養,大力推進跨學科融合,錘煉學生創新思維,如圖3 所示。

圖3 “BIM+思政+N“課程體系內容
(2)注入源動力,建師資隊伍新立交。
學校以眾創空間為依托,以“BIM+新技術”創新工作室為源動力,采用“BIM 技術綜合培養、各學科方向強化、協同項目實踐取向”的全過程培養模式,著力完善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師隊伍穩定,結構優化和質量提升,為“BIM+新技術”培養方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實現師資隊伍的新立交。
(3)打出組合拳,推進產學研轉型期。
根據“三位一體”中教育科技人才協同發展創新校企訂單班教學模式,校企前沿技術深度融合。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新型研發平臺是實現產學研共建的有力抓手,以企業需求牽引加快促進學科交叉融合[7]。自2015 年校企合作成立“濱海旺輝工程造價訂單班”,輸送BIM 相關人才,打通前后端創新鏈,探索人才共引共培模式,打開“引進技術,走出人才”的良好局面。
(4)占領新陣地,做好數字化工具箱。
2015 年校企合作共建了BIM 綜合模擬實訓室,搭建了BIM 實訓教學平臺[8]。BIM 綜合模擬實訓室可服務工程造價、工程管理、建筑設計、工程技術、建筑裝飾等專業,可承擔《Revit 軟件建模》《BIM 技能考證》《基于BIM 的項目管理》和《BIM 軟件應用》等多門課程。課題組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使學生們分別飾演項目的各個參與方(包括業主、設計師、承包商和顧問公司),讓其親身經歷整個BIM 流程的管理工作,以此創造出一個互相學習和討論的環境,以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團隊協作能力,如圖4 所示。

圖4 系統界面
(5)匯聚新動能,把好人才的方向盤。
1+X 證書制度是我國于2019 年初實施的職業教育重大改革舉措[9],本校對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高度重視,近年1+X 證書通過率達90%,建立了“BIM 創新工作室—學生小組—定向培訓—學分互認”的激勵機制,健全試點協調管理機制,整體推進1+X 證書制度試點工作,拓展學生就業渠道。
(6)點燃新引擎,構建雙創教育體系。
本校自2012 年起參加中國建設教育協會組織的全國高校BIM 建模大賽,均獲得較好成績;組織了多期全國高校學生BIM 技能等級培訓,通過率達80%以上。本校與企業建立BIM 考試培訓中心,使得參加BIM 培訓的學生得到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將BIM 職業技能競賽融入課程教學中,并通過大賽的訓練,增強學生對專業精益求精的學習態度,推動專業技能學習中對工匠精神的知行合一。
(7)勾勒新路徑,創新學科活頁教材。
對傳統學科教材的章節和內容進行改良,利用BIM 技術作為協同工具來設計活頁教材[10]。活頁教材以課程思政為主線發揮育人功能,將工匠精神、勞動精神與知識傳授、技能提升相互耦合,融入工作任務,貫穿教材始終,使教材充分發揮育人功能,如圖5 所示。

圖5 課程思政課本設計
貼合崗位實際保證科學合理,活頁教材開發過程要注重校企雙方共同參與,結合產業集群開展針對性調研,保證客觀性與科學性。在活頁教材編寫過程中,注重信息化元素的融入,使教材內容與時俱進,為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打好基礎。
通過人才培養模式、協同育人機制、教學團隊建設等內容的具體實施,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培養模式得到社會認可。
本校與眾多建筑施工企業、造價咨詢企業、BIM咨詢企業等建筑企業開展了校企合作,定期推薦應屆畢業生到企業實習,經過考核每年都有很多學生與校企合作單位簽訂了就業合同。與企業合作承擔的住建部課題“基于BIM 的工程管理協同平臺系統的研究與開發”,于2017 年獲得“華夏建設科學技術”二等獎。
(2)學生在校學習成果豐碩。
基于“三位一體”雙創背景下的建筑信息化創新型技能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施,受益學生500 余人,每年都有多名學生獲得國家級、省部級等職業技能大賽獎項,有些獲獎學生被保送升本,有些學生在校期間獲得專利,還有學生選擇扎根家鄉創業實踐。目前僅創新創業課指導獲得專利17 項,涉及學生100 余名。學生受益范圍廣、受益程度深,畢業生普遍獲得用人單位認可。
本校將繼續以培育“BIM 創新型人才”為目標[11],總結校企聯合培養培訓經驗和教訓,進一步深入研究并改進建筑信息化的新型技能人才教育方式及建筑相關專業的教育方法,推動人才培養模式由單一傳統型人才向交叉復合型人才的轉型,實現工匠精神與現代科技的融合,真正為學生創造廣闊的成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