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繼年 陸青
摘? 要:“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實質上是從價值塑造到機制構建動態發展的過程?!八氖贰苯逃绾稳谌敫咝K枷胝谓逃殢娜谌肭疤?、融入優勢進行展開。在融入前提中精準把握“四史”教育的重要意義,縱深研究“四史”教育對教育主體價值塑造、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創新、開展立場鮮明的政治教育的意義;在融入透視中探究“四史”何以融入的優勢條件,在本質屬性、教育目標與教育內容三個方面既本質相同,實現目標一致具有優勢;在融入途徑中詮釋“四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向度。從人才培養實踐、思政教學實踐、校園文化建設實踐和理想信念機制構建中提供融入具體路徑,激發“四史”教育在高校育人環境中的創新能量,切實做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關鍵詞:“四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價值塑造;機制構建;三重向度
中圖分類號:G641? ? ? ? 文獻標志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000X(2024)07-0172-05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value shaping to mechanism construction. How to integrate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carried out on the premise and advantages of integration. In the premise of integration, we should accurately grasp the significance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and deeply study the significance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shaping the value of education subjects, promoting the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carrying out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fresh positions. In the perspective of integra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advantages of integrating "four histories". In the three aspects of essential attributes, educational goals and educational content, the essence is the sam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goals has advantages. In the way of integration, we interpret the practical dimension of "four histories" in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rom the practice of talent tra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practice,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practice and ideal and belief mechanism construction, we provide a concrete path to stimulate the innovative energy of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n the education environm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ffectively do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Keywords: "four histories"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value shaping; mechanism construction; triple dimension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指出:“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持續抓好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宣傳教育,引導人民知史愛黨、知史愛國,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1]”表明“四史”教育在推動理想信念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理想信念教育作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任務,如何實現“四史”教育有效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系統、全流程和全環節,要在高校人才培養,思政課和課程思政建設,做好校園文化的宣傳建設,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上下功夫,提升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思政教育實效性。
一? 融入前提:精準把握“四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一)? 有利于實現對教育客體的價值塑造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目的之一在于實現對教育客體的價值塑造,通過“四史”教育實現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與學史力行的重要作用。價值塑造涵蓋教育客體的價值觀塑造,同時又包括學生主體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的認同、形成和實現。理論灌輸是價值觀塑造的重要前提,個體價值觀塑造經由理論灌輸、主體思考、價值認同到具體實踐。畢竟“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2]”。價值觀塑造是復雜的系統工程,不僅涵蓋理想信念教育、愛國主義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以及綜合素質教育。如何教育、用什么教育以及怎樣教育,關系到主體價值塑造是否有效、是否可行。其一,將“四史”應用于教育客體的價值塑造有效契合學生成長成才規律。完善人格的培養離不開對學生主體的價值塑造,價值塑造須由科學教育、歷史教育、文化教育以及專業教育進行具體支撐。因而“四史”教育在引導學生自覺樹立追求真理,堅定理想信念,勇于創新,樹立家國情懷的價值塑造過程中發揮不可或缺的作用。其二,思政課是實現學生作為教育客體的價值塑造的重要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指出:“思政課的本質是講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把道理講深、講透、講活。[3]”青年學生的價值塑造需采用合理的方式方法。講深“四史”,即在思政課中講明“四史”相關事實的基礎之上,深化對“四史”背后內涵機理的重點解讀,堅定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講透“四史”,即透過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研究歷史本質及社會發展規律,掌握唯物史觀和大歷史觀的分析方法。講活“四史”,積極探索“四史”教學的創新方法,構建立體式和沉浸式的“四史”課堂。在把握思政課的話語內容、構建合適的話語方式、實現話語轉換的基礎上促進思政課的價值轉化[4],讓“四史”所承載價值塑造的元素“滲透到群體意識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習慣中去,滲透到他們的生活常規中去[5]”,堅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國情懷。
(二)? 有利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創新
“四史”教育為高校思政教育守正創新注入活力。一方面,“四史”教育的守正要在內容守正上下功夫,內容守正是方法創新的重要基礎。守正即在內容上守正,在講清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重要內容的基礎之上守好馬克思主義之正,堅定立場、信念和信仰不動搖。在內容上守正要求在黨史的學習中學透為什么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黨的百年發展史實質是黨帶領人民進行偉大斗爭的奮斗史;在新中國史的學習中,領會社會主義制度如何建立完善,社會主義建設發展的漸進歷程。在改革開放史中,重點講明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在社會主義發展史,理清社會主義五百年的發展過程,詮釋從歷史到現在,從過去到將來的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必然性。另外一方面,方法創新是實現內容守正的重要驅動力?!八氖贰苯逃姆椒▌撔虏粌H為促進“四史”教育“質”的有效提升提供科學方法,也為覆蓋“四史”教育的目標群體“量”的合理增長提供具體指導。此外,在方法創新中進行聚焦,一是方法創新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不動搖。“四史”既是歷史也是事實,“人們自己創造自己的歷史,但是他們并不是隨心所欲地創造,并不是在他們自己選定的條件下創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從過去承繼下來的條件下創造。[6]”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前提,因地制宜,堅持問題導向,探索教育創新方法。二是方法創新要適應時代的發展。通過大數據和互聯網,借助新媒體宣傳的聯動優勢,在創作上聚焦“四史”,發揮新媒體的傳播優勢。三是在方法創新中要注重協同教育的作用。在具體方法中要實現從傳統的理論灌輸教育向協同教育的轉變。借助家庭、高校和社會的重要力量,讓“四史”在思政課堂學,在家庭教育中學,在紅色基地學,在交流研討中學,在實踐活動中學,傳承好紅色基因,建設“四史”協同教育共同體。讓“四史”教育既堅持內容守正又實現方法創新,達到“四史”教育內容守正與方法創新的有機統一。
(三)? 有利于開展立場鮮明的政治教育
教育的本質是培養人?!八氖贰苯逃谋举|是在歷史教育基礎之上的政治教育,具備明確的政治性原則和鮮明的政治立場。深刻理解“四史”教育的本質屬性要在對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史實學習中,切實把握以黨史為核心的“四史”發展的主題和主線、主流和本質。深刻理解“四史”教育的鮮明立場是人民立場。人民立場本質上是馬克思主義政黨的根本立場。人民立場既涵蓋人民主體的廣泛性和人民根本利益的廣泛性,同時又印證歷史公正性和普遍實踐性。在“四史”的學習中,人民立場也是精準透視歷史規律、掌握歷史發展趨勢的邏輯前提。“四史”的發展也充分證明,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產黨在重大時刻做出重大抉擇的根本立場?!八氖贰苯逃恼涡栽瓌t和鮮明的政治立場統一于思想教育與政治教育。當前歷史虛無主義試圖以碎片化形式,利用所謂的“多重真相”的方式,對既定的歷史事實進行污名化?!八氖贰苯逃粌H能有效抵制歷史虛無主義當中的“新自由主義”“西方民主”等普世價值的影響,更能通過開展政治教育“加強思想引導和理論辨析,更好正本清源、固本培元[7]”。引導學生樹立“四個自信”,在“四史”學習中既講原則又講立場,實現“四史”教育政治立場和政治原則的有機統一。
二? 融入透視:“四史”教育何以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優勢條件
(一)? 從本質屬性看,實現歷史教育與政治教育的有機統一
政治性是“四史”教育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質屬性。“四史”教育本質是以黨史為核心開展的政治教育,依托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豐富資源開展的歷史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質屬性包括政治性、社會性、科學性等,其中政治性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本質屬性。高校是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空間場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思想政治工作重要組成部分,發揮著為黨育人的重要功能。一方面,“四史”建構出在黨的領導下,帶領人民開展革命、建設和改革的整體的歷史。學習“四史”目的在于堅定政治信仰,樹立強烈的政治自覺。讀懂“四史”,方能知曉為什么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選擇社會主義道路。另外一方面,高校歷來重視在思想政治工作中開展歷史教育,既是光榮傳統也是育人優勢。通過開展“四史”教育引導學生理清紅色文化如何產生、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從何而來,解讀“四史”的內涵邏輯,理清歷史事實與發展主線,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歷史認同和政治認同[8]。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進一步引導學生增強“四個認同”。“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政教育在實現立德樹人、鑄魂育人的目標中瞄準“培養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的重大問題,政治屬性鮮明,二者在本質屬性上高度相同。
(二)? 從教育目標看,實現立德樹人與歷史教育的有機統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標與“四史”教育的根本目標存在一致性。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標。強化理想信念教育、引導青年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信仰,實現立德樹人是“四史”教育的育人目標。“四史”教育如何實現立德樹人。其一,通過學習黨史和新中國史,學會所蘊含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方法論,讀懂唯物史觀中人民群眾是社會歷史創造者的歷史實踐,能夠用歷史思維把握歷史發展的源流、方位、走向。其二,從鮮明的立場與育人的目標來看,“四史”教育通過明確唯物主義的立場,培養青年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深入解讀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高校圍繞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通過思政課實現鑄魂育人的目標,為大學生灌輸正確的歷史知識,注入鮮明的紅色基因,凝聚起強大的信仰力量,培養具有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的時代新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全面發展”的根本目標呼應了“四史”教育“立德樹人”的育人目標,而“四史”教育延展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為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提供扎實的基礎?!八氖贰苯逃秊楦咝K颊ぷ魈峁﹥r值考量與遵循,為高校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運用新理念、新形式、新方法開展育人工作提供重要參考,二者在教育目標上高度一致。
(三)? 從教育內容看,實現歷史教育與思政課程的互補趨合
“四史”教育的內容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的教育內容高度契合?!八氖贰苯逃闹饕獌热菔屈h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高校五門思想政治教育主干課之間不僅涵蓋“四史”而且耦合“四史”,在教育內容方面互補且各有側重,具有高度的契合性。其一,在黨史學習中領會“四個選擇”的必然性。中國共產黨黨史中的一部分是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重要內容,通過對黨史和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學習,切身領會為什么是歷史和人民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切實領悟到中國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改革開放具有深刻的歷史原因和背景。其二,從新中國史的學習中深化“四個正確認識”。理解新中國成立初期以及世界的發展大勢,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的根本原因,繼而深刻領會中國特色和國際比較,引領學生正確認識青年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從而正確認識遠大抱負和腳踏實地。其三,從改革開放史的學習中堅定“四個自信”。堅定“四個自信”改革開放四十余年的發展證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及其道路是正確的,經得住歷史和實踐的檢驗。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的內容與改革開放史的內容相互支撐,提供現實論證。其四,在社會主義發展史中深刻認識“三大規律”。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課中囊括社會主義發展史的內容,有利于增強對“三大規律”的認識。社會主義五百年的發展史中體現人類社會發展規律,同時充分證明社會主義發展的長期性和艱巨性。中國共產黨從執政實踐出發,深化對共產黨執政規律和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本質認識,并在治國理政的實踐中不斷深化改革,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四史”教育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內容同質、理論同源的內在關聯,二者在教育內容上存在高度契合。
三? 融入途徑:“四史”教育如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 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實踐
“四史”教育融入高校人才培養實踐是實現育人和育才雙向聯動的重要方式。將“四史”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有利于青年人才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建立起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基礎。一方面,“四史”教育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彰顯高校對“四史”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利于培養具有家國情懷、能擔大任的時代新人。在人才培養的實踐中,做到培養方案、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的優化與完善,實現“四史”“學、研、育”和創新育人模式的環環相扣,解決“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育人的時代課題。另一方面,明確“四個認同”與“四史”教育之間的內在同構性。“四史”本身就是一本底色鮮明、要義深刻、蘊含著馬克思主義真理的教科書。通過織密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的“點、線、面”,厘清“四史”教育納入培養方案的地位和作用、探尋“四史”教育貫穿高校人才培養全過程的實踐路向和價值旨歸[9],引導青年人才深化四個“認同”,悟透“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的機理,引導青年學生自覺融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中,實現自身內在使命與外在行動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因而,高校在人才培養實踐中要切實下好“四史”學習的一盤棋,推動“四史”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實踐中發揮鑄魂育人的重要作用。
(二)? 融入高校思政教學實踐
推動“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程與課程思政建設全過程,強化協同育人機制,紓解高校思政課與專業課在育人過程中存在的難點與痛點。高校思政教師應立足課堂主陣地,用好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教學方法。一方面,教師在思政課程的理論教學中,講明“四史”發展的主題主線、主流與本質,引導學生學會用大歷史觀分析研究歷史,提升歷史思維能力。另一方面,在實踐教學中,教師主動激發學生的“四史”研究興趣和積極性,借助博物館、檔案館、“四史”相關展覽及紀念館等紅色文化基地,構建起鮮活立體的實施教學方式。在“四史”教育融入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重點挖掘專業課中鮮明的思政元素。新中國史與改革開放史中伴隨著各類專業發展史和學科建設史。課程思政的鮮明元素源于老一輩科技和行業工作者在實現國家富強與民族振興,在實現科技自立自強的過程中扎根自身的學科領域,艱苦奮斗、甘于奉獻的光輝事跡。無論是高尚的人格魅力還是先進的典型事跡都是幫助青年學生實現思想引領和價值觀塑造的有利因素。因而,在扎實推進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協同育人的建設過程中,一是要把握二者在育人目標上的一致性和趨同性。通過協同育人,把思政課程顯性教育和課程思政隱性教育結合起來。二是要構建思政課和專業課同向同行的課程生態共同體。打破思政育人的課程壁壘,紓解課程思政的難點,打通育人痛點,切實提升思政教育的實效性。
(三)? 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實踐
高校校園文化是學校在文化建設中所形成的,彰顯學校文化底蘊和文化特色的特殊文化形態,集精神風貌、道德規范、價值導向和共同理念的總和。推動“四史”教育用于營造校園文化全過程要牢牢把握兩個關鍵:一是“四史”教育的宣傳要緊扣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主題,鞏固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二是在校園文化建設的過程中重點突出堅持黨的領導這一關鍵核心,引領共同的價值觀念,做好主流意識形態的建設。高校應當將“四史”教育的學習和宣傳融入校園文化的整體布局,積極探索融合路徑、融合思路和打造模式。在開展“四史”相關的主題活動中,轉變角色定位,鼓勵學生作為第一授課人、第一分享人,在實踐活動中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四史”的熱情,激發青年學生一心向黨、青春報國的信念。在校園文化建設全過程中注重校園“四史”教育平臺建設,讓平臺建設成為理論學習、氛圍營造的助推器,加強思想陣地建設[8]。發揮高校自身優勢,用好新媒體平臺的宣傳矩陣,縱深研究校史與“四史”之間的契合點,使“四史”校園文化建設既能扎根于校史,又能實現“四史”教育和校史的雙向聯動,統攬于校園文化活動建設、校園文化制度建設中。
(四)? 融入理想信念教育機制構建
“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建設是復雜的系統工程。高校在推進制度化建設過程中,要在規范的、合理的、科學的制度上下功夫。在“融入”制度的制定環節,高校黨委和主要部門要重點加強融入制度的頂層設計,既要廣泛聽取思政教師代表的合理建議[10],又要結合高校育人實際,以“融入”的可行性為重要考量尺度,構建制度完善、扎實有效、科學合理的理想信念教育制度體系。理想信念教育需要發揮各方的育人合力,不僅要在制度上予以支持,更需要在組織體系管理上予以保障。一方面,高校黨委作為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建設的領導主體,要政策謀劃和統籌部署中下大功夫。用好理想信念教育的各方資源,組織以馬克思主義學院為牽頭的理想信念教育實施主體,在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協同育人中,不斷增強理想信念教育的實效性。另一方面,高校團委要透視理想信念教育的本質,將“四史”有機結合在學生第二課堂的建設中,以理想信念教育為導向,積極促進理想信念教育和價值觀培育。在“融入”制度的完善環節,高校學工處、教務處、院系等其他部門重視制度實施[11],堅持問題導向,靈活解決制度實施中存在的問題。在制度化實現效能中給予重點關注,確保理想信念教育的合理展開和高效推進,避免出現過于形式化而忽視教育實效性現象,實現“四史”教育融入理想信念教育的可持續性發展。
四? 結束語
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擺在高校面前一個嶄新的育人課題。高校應當在堅持黨的領導下,牢牢把握意識形態的主陣地,強化自身關于“四史”的學習,同時探索“四史”教育的創新方法,深耕“四史”的精髓,做好全過程的育人工作。實現在人才培養中、在思政教學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在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建設中,將“四史”的理論和要義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大程度發揮“四史”教育的導向性作用,既實現價值轉化,又能指導具體的實踐行動,在理論和實踐中詮釋好“四史”教育的要義,切實做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44.
[2] 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172.
[3] 習近平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堅持黨的領導傳承紅色基因扎根中國大地 走出一條建設中國特色世界一流大學新路 [N].人民日報,2022-04-26.
[4] 陳大偉.“四史”資源轉化為敘事情境的路徑選擇[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22):52-53.
[5] 列寧全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100.
[6] 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70-471.
[7] 蔣麗怡,雷蘇.加強高校黨史學習,應對歷史虛無主義[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2,24(S1):156-159.
[8] 龔旗煌.深化“四史”教育 培養有志氣、有骨氣、有底氣的時代新人[J].中國高等教育,2022(8):10-11,34.
[9] 王利軍.推進“四史”教育與思政課深度融合[J].思想政治課教學,2022(6):22-25.
[10] 李寒梅.“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課教學的邏輯理路[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22(4):110-116.
[11] 賀學琴.高校理想信念教育制度化探析[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22(1):109-117,159-160.
基金項目:2023年江蘇省研究生科研創新計劃項目“‘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KYCX23_1510);江蘇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項目“新時代江蘇大學生紅色文化精神教育長效機制的構建研究”(D202101152);江蘇省教育系統黨的建設研究會重點項目“江蘇高校紅色文化傳承機制變遷與新時代構建研究”(2021JSJYDJ01007)
第一作者簡介:賴繼年(1976-),男,漢族,浙江衢州人,博士,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黨支部書記。研究方向為紅色文化、中國近現代史基本問題、中共黨史黨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