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學士
水峪村,北京市房山區南窖鄉下轄行政村,地處北京市境西南的深山腹地,村域面積10平方公里。水峪村是北京“西山文化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形成了以古宅、古碾、古道、古中幡為代表的“四古文化”。
水峪村依山而建,格局錯落有致,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北方山村四合院風格,其中代表性建筑有楊家大院、娘娘廟等。水峪中幡曾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墊場演出,為北京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水峪村,2012年12月19日,被中華人民共和國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文化部、財政部三部門公布為第一批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2018年3月,入選北京首批市級傳統村落名錄。
水峪村經數百年的歷史積淀形成了以中幡、大鼓、秧歌等為主的廟會文化。水峪村的中幡可以追溯到明洪武永樂年間,盛于清咸豐年間,據考證先由馮、邢二姓耍幡藝人相傳,后又相繼傳給楊、崔、王等姓人家。起初是作為民間自發的堂會,僅限于村民自娛自樂表演。每逢廟會、重大民間節日,村民有耍幡祈雨納福的風俗習慣,后來演化成集體型表演相傳至今。20世紀70年代中期,村里精通中幡的老藝人組建起了30人的中幡隊。經過40多年發展,表演動作由傳統的30余個豐富完善為60余個。2007年,水峪中幡成功入選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水峪村大年三十,貼對聯、放鞭炮,迎接已故的一代代先人回家過年。各家各戶用青翠的柏枝,燃起年火,男女老少圍在火旁談笑,這便是所謂的“烤歲”。
起源于客家遷徙文化的埋胎衣,在水峪得到演繹。水峪人將胎衣埋于古道下,希望踩踏能帶走厄運保佑平安。由于祖輩胎衣埋于道路石塊下,因此古道格局得以完整保留,是以象征水峪命脈,也承載著世代水峪人的希望。走會就是沿街穿大街走小巷的表演文藝節目。基本路線為從西街到東街,又到老爺廟,最后到后嶺門樓。
元末明初,中原地區的壁畫技藝由山西移民傳至水峪后,經技術融合改進,形成了當地富有特色的石板彩繪巖畫。水峪盛產一種平坦如紙的石板,古代工匠在構筑房屋時,為了裝飾門庭,就在石板上作畫,然后安裝在門樓和墻體上,其繪畫顏料用的是當地產的礦物鹽(氧化汞、硫酸銅等),保存彌久。
南窖地區有“窖”形特色的溝谷地貌,大房山支脈將該地區割裂為南窖溝、中窖溝、水峪溝、大西溝兩主兩副四條溝谷,是山區中少有的適宜居住的富饒之地。
水峪村以太極八卦圓形圖案,形成獨特而完整的風水布局。水峪村北部遠處中窖梁為水峪天然屏障,風水中曰屏,當地人俗稱“靠山”,使水峪村北高南低,與傳統風水觀點相符。東面紗帽山高聳挺拔,與東翁橋形成對景。整個村莊呈現自發形成的圓形布局,以南嶺古商道和水系為十字軸的空間格局。以一條臨水小路為村落主軸線,依山勢蜿蜒而上。村莊依山勢而建,南低北高。南、東、西三面存水,背山面水。水峪村以水為特點,村落形狀以水為中軸,向水而建。東甕門石刻“寧水”,以鎮水患。住宅順應山勢,依山而建,背山面水,形成錯落有序的割據形態,建筑分布在平面布局上呈現出陰陽魚的形狀。
水峪村有石碾128盤,用于碾壓糧食,生產生活。其中最早的清道光年間的石碾至今仍為人所用,2008年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認證為“石碾收藏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