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巧暉

古北口鎮位于北京市密云區東北部,地屬燕山山脈,東接新城子鎮,西鄰高嶺鎮,南與太師屯交界,北以長城為界。鎮域內的古北口長城,為入蒙要隘,地勢極為險要。納蘭容若的《飲水詞》中,有古北口一闕云:“身向云山那畔行,北風吹斷馬嘶聲,深秋遠塞若為情。一抹晚煙荒戍壘,半竿斜日舊關城,古今幽恨幾時平。”此詞寫長城邊塞情景,聲聲幽咽,字字凄清。
依山傍水的“長城堡寨”
古北口鎮地勢險要,臥虎山和蟠龍山是古北口主要山峰,潮河夾兩山匯入密云水庫,總體呈一分水、兩分田、七分山的格局。1914年的《直隸實業雜志》刊載《密云古北口調查報告》,其中稱古北口為“京東北第一沖要之關口”,其中記載:“古北口本緣長城而設,在兩山之間,潮河之水,灌口而入,由北而南。在口之內有陰山,南北相對,河則繞山之西面而下。在河之東為古北口城,城依山之形勢而筑,高下亦因之。有南北東三門,周圍為不規則形。西北隅即在陰山之麓,蓋古時屯兵之所。今則變為廢城。居民亦屬無幾。至現時之街市,則在城之北口之南潮河之左右。有名為河東大街河西大街者。”據記載,河東建筑,大都依山傍水,根據天然形勢建成,門前院內,種有桃李杏棗、楊柳桑榆等樹。又因為當時地價的低廉,只賣三元一畝,有些人家在院內修起箭道和跑馬場,河東人也多慣于騎馬弄槍,“賦有莽蒼蒼烈火般脾氣”。河西距潮河不遠有轅門樣的建筑,叫作東柵子,走進東柵子,便是河西大街。河西居民多以做官為業,從明朝以來河西有“三斗三升芝麻粒官”的俗語。古北口出產硫磺、蜂蜜、水晶等。
1933年,古北口遭到日軍炮火攻擊,這一事件在國內引起軒然大波,一時間,人們紛紛將目光投注在這里。除了眾多報道戰事的新聞和感念游記外,還有如《馮玉祥古北口倒戈的秘聞》類似故事的流傳。時人寫詩憑吊古北口:“青草幽幽,明月照關頭,寸土尺木;誰不是我祖先修。到現在,太陽旗兒招展,好河山;已成殘甌。呀,這是誰的罪過?誰個應獲咎……”悲憤之情可見一斑。游記中也提及古北口的數處古跡:在南大山絕頂山腳下,可以看到一座磚樓,在雨淋風吹下,顏色近似于黃銅,在數十棵柏樹的掩映下,被稱為“銅城疊翠”。相傳乾隆嘉慶年間,在南大山山腰的兩棵老松樹下,曾發現過筑長城人的枯骨,這與當地流傳的一則名為《萬西良橋》的民間傳說密切相關,內容與“孟姜女哭倒長城”近似,在故事最后秦始皇看中孟姜女美色,欲收其為西宮,孟姜女聽罷,說道:“讓我跟萬歲進京不難,得給我夫郎在湖河上修座橋,題名‘萬西良橋,如不應允,我便碰死在萬歲的車輦之前。”橋修好后,孟姜女站在橋上,望著滾滾而流的潮河水喊道:“夫郎,就讓我跟你一起去吧!”說完,孟姜女撲河而去。此傳說被收錄于《密云民間文學集成》中。古跡中較多被提及的還有北門坡上的令公廟,廟中塑有楊無敵像,左右站立著他的八個兒子,大殿外有塊高大的石碑,上面刻著楊繼業平生功業事跡。這八個兒子的塑像,雖是泥木偶,卻生動逼真。相傳清末時有個農家女兒,名叫小東,到令公廟內瞻仰后,一病不起,臨終前夕,竟吐出一個小人,約二寸長,相貌神情竟是那八郎,頗為神異。此外還有東關外山上的東岳廟、演武廳后面的獅子山、曹家路的地穴等。
1987年,古北口的司馬臺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此段長城是我國唯一保留明代原貌的古建筑遺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原始長城”,被英國《泰晤士報》評為“全球不容錯過的25處風景之首”。2010年,古北水鎮依托司馬臺長城文化與司馬臺水庫資源打造特色小鎮,將9平方公里的度假區整體規劃為“六區三谷”,分別為老營區、民國街區、水街風情區、臥龍堡民俗文化區、湯河古寨區、民宿餐飲區與后川禪谷、伊甸谷、云峰翠谷。
底蘊深厚的“文化勝地”
古北水鎮整體上借鑒了烏鎮的經驗,“觀光與休閑度假并重,門票與經營復合”,實現“高品質文化型綜合旅游目的地建設與運營”。在水鎮建設之初,便充分考慮到古北口鎮域內的古跡、遺址保護,依照“整舊如故、騰籠換鳥”的原則推動現代化建設。如望京樓是萬里長城上的一種特有的軍事性建筑——敵樓,作為北京市密云司馬臺長城上的重要景點,吸引著眾多游人。它屹立在海拔986米的一座山峰頂上。青磚砌筑,外觀四方形,中為二層。這座敵樓控制著這里的制高點。每當雨后初晴,站在這里的人們可以看到北京城內的景山和北海瓊華島的白塔;每至夜晚,人們還可以望見北京城的萬家燈火。對望京樓的修整也力求展現出了自然資源和歷史遺跡外,古北水鎮還蘊含著豐富的文化資源。以流傳在當地的民間傳說為例,除上文提到的《萬西良橋》外,當地還流傳著講述“司馬臺”地名由來的傳說,此傳說講述了密云的老百姓最恨宋朝潘仁美總兵官黃龍平日里搶男霸女的行徑,背地里管他叫“死馬”。一日,百姓在黃龍的必經之地設下陷阱,雖沒有立時要了黃龍的性命,卻使他誤了點卯的時辰,黃龍因此被斬。百姓們便把折斷馬蹄的村寨,叫成了 “死馬臺”,就是現在的“司馬臺”。再如對當地民眾生活狀態與文化特質的挖掘與重塑,以水鎮重要景點“皮影戲館”為例,將流傳在古北口民眾日常生活中的皮影技藝以“體驗館”的形式加以呈現,京西皮影技藝獨特的雕刻手法、獨有的人物造型以及完整而獨具風格的唱腔體系,給人們帶來了獨特的審美享受。

近年來,古北水鎮依循長城文化和老北京文化再現長城邊關廟會,將傳統文化、非遺文化、冰雪文化、節慶文化、祈福文化等諸種文化融為一體。北京的廟會,據傳始于遼代,有準確記載的是元代的白云觀廟會,清代筆記《妙香室叢話》中載:“京師隆福寺,每年九日,百貨云集,謂之廟會。”經過數百年的演變,廟會成為具有北京地域特色的集市形式和娛樂形式。
長城邊關廟會復原了邊關小鎮趕廟會時置辦年貨、花會游行、街頭表演、登高祈福等活動,參與廟會的人們作為“歷史情境”的參與者與以“廟會文化”為核心的景觀敘事融為一體。廟會的“恢復”成為一個不斷傳遞已有價值觀和意義,且同時也創造新的意義及價值觀的過程。2023年廟會期間,古北水鎮推出展現滿族文化的“八旗圍爐宴”,民俗展廳中的眾多非遺作品吸引著人們打卡拍照,集市攤位上再現老北京市井生活,人們在水鎮街頭即可體驗拉洋片兒、魔術表演、手繪年畫,品嘗京味小吃等。民眾作為參與者,借助“中幡”“舞獅”“扎風箏”“扎染”“旱船”“秧歌”“皮影戲”等文化元素,在“接觸和體驗”中感受節日。節日民俗在“活化”與“整合”中交疊為一個完整的、可生長的文化整體,逐漸成為一種展現社會文化身份認同、價值觀與意義的顯性方式。當夜幕降臨時,古北水鎮還推出“京味花燈”,福鼠鬧春、麒麟獻瑞、天鵝送喜、心愿馬車、風車龍鳳門、十二行當等10多組大型燈組點映在小鎮的山水之間,相映成趣。除廟會外,古北水鎮還根據游客需求,因地制宜,設置冰雪嘉年華,滑冰、戲雪、冰壺、冰滑梯、冰上龍舟、冰上滾筒等冰上項目。同時還增設互動投幣祈福、冰雕冰洞、木雕展示環節。

古北水鎮的建設凝練了非遺保護、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等熱點話語,以一種與時俱進的姿態激發地方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將地方文化開發與保護的落腳點置于“民間”,深入文化肌理,在地方建設與文化宣傳之間找到一種“和諧”。這主要體現在水鎮景觀設計中,除了“長城古鎮”“北方烏鎮”等主題概念外,還十分注重“楊令公祠”周邊景觀的保護與開發。“八旗會館”“震遠鏢局”“密云大戲樓”等主題的設置,呼應了邊關重鎮的歷史文化,而“司馬小燒酒坊”“永順染坊”“英華書院”“月老祠”等主題,使存續于鄉土之中的燒酒工藝、印染工藝及信仰民俗,以一種新的樣態成為構成古北水鎮“物質景語”的重要部分。古北水鎮充分運用當地的河流水系,結合兩岸地勢打造了豐富的水景觀,連同連綿起伏的群山共同構成了獨特的山水空間符號,形成了豪邁與溫婉、北京山地景觀與江南水鄉色彩的共存。
源源不斷的“內生動力”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古北水鎮立足于豐富的自然資源與物質資源,致力于挖掘本地豐富多元的非物質文化資源。如對軍屯文化、民間技藝、民俗信仰、民間敘事等資源的挖掘,力求在資源的轉化與發展中,實現自身歷史感的原真性體驗與參與性體驗。我們可以看到,在文化空間的構建中,除了主題的設計、建筑的布局、材料的選擇等方面外,當地深厚的文化底蘊才是其發展的“內生動力”。
古北水鎮不僅僅是地方文旅融合的有效個案,其意義還在于構建了一條互通、共融的文化路徑,水鎮內部文化元素的“提取”與“使用”,增加了人們對當地獨特地域文化的感知力度。那些經由景觀所傳達的情感與記憶中蘊含著一種不斷生長的新生力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回歸“日常”與“自然”,并從交流互動、文化自信、民族認同等領域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維度拓展、多元化展示。
毛巧暉(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文學研究所 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