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舜

古北口河西村舊時曾被稱為潮河鎮、古北鎮、柳林營,歷史上是由駐軍演變而來的古村落,坐落在臥虎山腳下,東臨潮河,是清代關內通往關外古御道上的村莊,它的歷史和軍事緊密相連,自西漢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村域面積8.53平方千米,隔長城與河北省承德市灤平縣接壤,全村700多戶,常駐人口1600多人。由北京西直門到內蒙古通遼的火車在河西村設有站臺。2018年3月,河西村入選北京市首批市級傳統古村落名錄。2023年3月,入選為全國第六批傳統村落。
昭君出塞與古北口
古北口鎮被一條潮河分為兩半,當地人稱為河西村和河東村(今古北口村)。歷史上,它是游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分界線。
西漢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匈奴呼韓邪單于來長安朝貢,并請求做漢朝的女婿,漢元帝將中國四大美女之一,有著“落雁”之稱的王昭君許配給他,這樣漢匈就成了翁婿關系。單于上書表示感謝,并愿意替漢朝永保塞上邊境安寧。“愿保塞,上谷以西至敦煌,傳之無窮。請罷邊備塞吏卒,以修天子人民?!边@也是漢朝對匈奴施行的統戰政策之一,看起來也是比較成功的。
到底要不要像單于請求的那樣撤掉邊防,休養生息?漢元帝拿不定主意,便請大臣們商議,大多數人認為可以,但熟悉邊關事務的郎中侯應認為不行,他給朝廷上了歷史上著名的《侯應論罷邊十不可》,文中提到了古北口邊塞“起塞以來,百年有余,非皆以土垣也。或因山巖、石、木、溪谷、水門,稍稍平之,卒徙筑治,功費久遠,不可勝計……”在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顧炎武所著的《京東考古錄》中,記錄了侯應這件事“潮河自塞外興州發源,入古北口,西南經密云、懷柔,至牛欄山,與白河合,其寬處可一二里。昔人斫大樹倒著川中,狹處僅二三丈,以巨木為柞,其外縱橫布石以限戎馬。此漢郎中侯應所謂木柴僵落水門者……”無論從《侯應論罷邊十不可》還是《京東考古錄》都說明西漢時,古北口河西、河東一帶是重要關口,有駐軍,而且這個駐軍是長期的,有駐軍就會有隨軍家屬,也自然而然形成了古村落。
河西城堡 京劇《審頭刺湯》故事的發源地
在距河西村西南三四千米的西溝林場內,有一座破敗的明代城堡遺址,此城扼守兩山之間通道,城堡東西長170余米,南北寬70余米,占地面積近1.2萬平方米,現僅存高一米左右、十幾米長的殘破墻基,當地人稱“破城子”。2007年,密云文物普查時,將此城堡定名為“河西城堡”。傳說明代將領莫懷古曾在此地駐守,又稱“懷古城”,這就京劇《審頭刺湯》和明末昆劇《一捧雪》故事的發源地。
明朝中后期,古北口一帶邊關形勢緊張,特別是“庚戌之變”后一直到明朝滅亡,古北口河西村一帶邊鼓不斷,連明代著名戲劇家湯顯祖都送人到古北口潮河營從軍,并寫下了“鴉鶻盤云秋氣清/長川飲馬暮嘶聲/新穿繡甲花褸子/知是潮河第一營”的《送人從軍》詩句。
百家姓村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露八分”
上世紀50年代初,還保存有辛家大院、段家大院、鮮家大院等一進套院和16間房的二進套院100多家。由于商業發達,再加上歷代駐軍,人口逐漸集聚,使這里成為了全國有名的百家姓村。
河西百家姓村,共分漢、回、滿、朝鮮、蒙古、苗、裕固等七個民族,138個姓氏,除張、王、李、趙等常見姓氏外,還有鮮、索、溪、桐等不常見的姓氏,一個村這么多的姓氏,實屬全國罕見,是目前已知的全國第一的百家姓村。我國著名的姓氏學研究專家王大良教授,曾對我國的百家姓村專門進行研究,并曾經親自到河西村進行了考察,他說大多數的百家姓村形成比較晚,基本上是這五六十年才形成的,而河西村卻非常特殊。由于人口眾多,帶動了河西村的商業發展,因為屬于邊關,這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語言“露八分”。它只存在于河西民間,世界獨有,堪比湖南江永“女書”般奇特,被列入了密云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露八分”是一種什么樣的語言呢?
據曾擔任過多年村支書,掌握“露八分”這種語言的高手,今年75歲的張玉山老人講,就是用這種語言表達某個意思時,表達出八分,藏起來兩分,同樣掌握“露八分”語言的人就明白了什么意思了,但外人不知道,好像地下黨接頭的暗語。張玉山在用“露八分”介紹自己的名字時說,“我叫慌里慌,拋磚引,開門見!”也就是說話時,將一個成語只說三個字,把最后一個字藏起來,露出八分,留下兩分,最后一字可音同字不同。
“露八分”作為一種獨特的方言,不僅用于介紹自己的名字,還可以作為日常用語,比如問“‘高高在,一大早您這是干嗎去呀?”回答說“去醫院看看‘鋸齒獠!”意思就是問姓尚的村民去干啥?對方回答是去看牙。
如今,在當地仍在使用或是會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多是上了歲數的老人了。張玉山說,他家祖上是在河西村做小買賣的,小時候就常聽父輩們說“露八分”,而且,這種“露八分”只在買賣人中流行,是商人之間交流的一種暗語,外人卻不知所云。
“露八分”這種語言是什么時候,怎么產生的呢?
其實“露八分”產生的年代并不久遠,它產生于抗戰時期。1931年日本鬼子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侵占了全東北。1933年發生了著名的古北口、喜峰口長城抗戰,解放前拍攝的老電影《風云兒女》就是反映古北口長城抗戰的片子,其中后來作為國歌的《義勇軍進行曲》就是這部片子中的歌曲,所以古北口河西一帶被稱為國歌創作靈感的重要來源地。長城抗戰失敗后,日軍占領了古北口,以古北口為界,關外屬于偽滿洲國,偽滿洲國在古北口設立了海關,對過往商人進行盤剝。偽警察也經常在古北口的山路上設卡盤查過往的客商,勒索錢財。為了打破敵人的封鎖,熟悉當地地形的古北口商人們經常帶貨偷越邊境,有時會被偽警察抓到,輕則沒收貨物、挨一頓打和罰款,重則命就沒了。為了保護自己,與敵人斗智斗勇,商人們充分發揮聰明才智,創立了“露八分”這種語言。
如果有走在前面的商人看到了偽警察,就高喊:“有游山逛!”偽警察不知道是啥意思,但后面的商人都明白了:游山逛景——有警察呀,于是大家就都改道走了。
另外,在河西村最神奇的風景莫過于村西的臥虎山了,山上不僅有保持著原始風貌的明長城,山頭上還臥著兩只天然形成的石“老虎”,一俯一仰,惟妙惟肖。此山與河東村的蟠龍山交相輝映,構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也因此古北口被稱為“京師鎖鑰”,康熙皇帝曾有“地扼襟喉趨朔漠,天留鎖鑰鎮雄關”的名句。臥虎山下還有一座傳說中的“七郎墳”,民國碑亭猶在;還有萬壽山、呂祖廟,以及村里保存完整,始建年代不可考,重修于明崇禎二年的清真寺……可以說,河西村歷盡千年滄桑,承載著中華民族厚重的歷史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