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明

2023年5月,秦大河被中國環境科學學會授予“中國環境科學學會首屆榮譽會士”。 秦大河是“中國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第一人”,也是首位獲得沃爾沃環境獎的中國科學家,該獎項是實踐環境科學領域的最高獎勵,被譽為環境與可持續發展領域的“諾貝爾獎”。2022年,他還獲得了國際地理聯合會最高榮譽獎。秦大河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全部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而且創建了國際上第一個以“冰凍圈科學”命名的研究機構。
秦大河(1947.1.4~),我國著名地理學家、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學術委員會主任、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名譽主任、華東師范大學世界地理與地緣戰略研究中心主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冰凍圈服務功能形成機理與綜合區劃研究》首席科學家。
秦大河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主持南極、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
“我要讓我的腳印,
印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
秦大河1947年1月4日出生于甘肅省蘭州市傍依著黃河的王家莊。秦大河的父親秦和生是獸醫教育家和獸醫外科專家,在秦大河出生前后,父親輾轉于陜西、甘肅、寧夏、北京等地,從事教學和科學研究,因此,兄弟姐妹的名字都帶上了明顯的地理色彩。他的哥哥名叫秦大山、他的姐姐名叫秦愛寧、他的妹妹名叫秦愛蘭。
1953年秋天,6歲的秦大河開始上小學。受家庭的影響,秦大河從小就勤奮、律己,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小學六年級時,秦大河就在作文中寫過這樣的一段話:“我要讓我的腳印,印遍地球上的任何角落。”這句話,似乎預言了他日后的科學探險和奮斗歷程。1965年,秦大河高中畢業,進入了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自然地理專業,這并不是他最初想要報考的數學或物理專業。那時的冰川學研究剛剛起步,1964年中國科學院希夏邦馬峰地區科學考察中的現代冰川考察,當年的“新聞簡報”作過介紹,而蘭州大學又是國內冰川學研究最好的大學,因此在學習過程中,秦大河對冰川研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大學畢業后,秦大河被分配到甘肅和政縣,在農村勞動一年多后,又被分配在當地中學教數學。1974年放暑假,秦大河回家路過蘭州,想拜訪一下施雅風、謝自楚兩位老先生,于是就大著膽子來到了中科院蘭州冰川所。這次毛遂自薦成了他人生道路上的轉折點。1978年5月,秦大河調進了冰川所。同時,他也通過了研究生面試,考取了蘭州大學地理系李吉均教授的碩士研究生。1980年10月,他獲得碩士學位,返回冰川所工作。他先后任助理研究員、副研究員、研究員、副所長、中國科學院蘭州分院副院長。
秦大河身為中國冰川學的先驅,為中國冰凍圈科學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他曾多次攀登喜馬拉雅山脈,長期從事冰凍圈和氣候變化科學及可持續發展研究,領導創建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秦大河率先開展冰凍圈變化及其影響、適應及冰凍圈服務功能和冰凍圈地緣政治研究,他編著冰凍圈科學系列教材,構筑和發展了冰凍圈科學理論。秦大河認為,中國的地理學人需要不斷加強對世界地理的研究,不僅要把自然和人文地理做交叉,還要將地理學與人文科學相融合。
穿越南極歷史,
也許你“有所不知”
南極,神秘而又富于魅力。對于科學工作者來說,南極更是一塊寶地。它是研究地球氣候與環境變遷的獨一無二的最好場所,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1983年,秦大河首次前往南極工作。作為凱西站為數不多的科學家,除從事實驗室研究工作,秦大河還需經常外出采樣鉆取冰芯。野外作業通常在夜間進行,由6個人駕駛4列牽引車奔馳在茫茫雪原。由于南極大陸地表覆蓋冰雪,不可見地形構造多樣且脆弱,意外時有發生。一次外出科考,車隊剛離開科考站不遠,牽引車就墜入冰溝,出師不利。在枯燥的實驗研究之外,秦大河還分享了自己在南極生活的見聞趣事。比如身兼數職,暗房成了第二個工作室,在那里他學會了沖洗膠片;他曾在十天十夜的暴風雪歇工之際為全站隊員包餃子,以美食增進國際友誼;在精神娛樂匱乏的南極,站內隊員們熱心地和秦大河交流音樂,欣賞時下最流行的披頭士音樂……
秦大河的第二次南極之旅是在祖國自己的科考站進行的。1984年中國首座南極科考站長城站建站,秦大河于1987-1989年在站工作,對附近的Nelso冰帽的冰川動力學、熱學、物質平衡與成冰作用等展開了考察研究,并被任命為中國第四次南極考察隊副隊長兼越冬隊長,負責全站的科研協調工作。
機緣之下,秦大河加入由中、美、蘇、法、英、日六國組成的國際橫穿南極大陸考察隊,促成了他的第三次南極之旅。“南極科考主要是商業贊助,但蘇聯政府提供了很大援助,考察隊員們乘坐安東諾夫84型運輸機從美國大本營出發,經古巴至南極半島智利彭塔。”冷戰背景之下,科考前的這一曲折行程令聽眾頗感意外。為了深入探索這塊大陸奧秘,考察隊僅僅靠著滑雪板,帶著運載物品的狗拉雪橇,于1989年7月從南極半島的頂端出發,開始了舉世矚目的南極“長征”。時任中國科學院蘭州冰川凍土研究所副研究員的秦大河就是這支“長征”隊伍中的一員。
1989年7月27日,科考隊整裝待發,從南極半島海豹巖出發、沿著南極半島橫跨南極冰蓋至南極點、穿越不可接近地區,經東方站最終抵達考察終點和平站。220多天的橫穿之旅,隊員們從早上八點到晚上六點一刻不停地前進,每日行進距離從2公里到55公里不等。除了風雪、低溫和紫外灼傷帶來的傷害,更為兇險的挑戰是穿越冰裂隙地帶,冰橋表面看似堅牢,實則一踏即碎,下面就是深達幾丈、幾十丈的冰溝。有一次行進,科考隊的牽引犬掉進了冰隙,幸好被隊員們救了上來。橫穿大陸期間,秦大河不僅要與嚴酷的自然環境斗爭,身為科考隊唯二的科學家,他還要做好科研任務。每日的科學觀測記錄是必修課,夜里在他國隊員休息后,秦大河還要挖雪坑,進行雪冰采樣。為了保證樣本純凈無污染,這項任務只能由他獨自承擔。繁重的工作帶來了豐厚的回報,秦大河成為世界上唯一全部擁有南極地表一米以下冰雪標本的科學家,在未來,他的研究成功填補了世界冰川學領域空白。
1989年12月11日,隊伍成功抵達南極點,并留下經典歷史照片。六國隊員手持國旗在南極點合影留念,其中中美隊員醒目地位居畫面中央。世人看到這張照片往往下意識認為中美兩大國主導了本次穿越南極大陸科考。但秦大河笑著解釋,當時拍照并非特意如此安排。但冥冥之中形成的站位也暗合了未來數十年間中美兩大國在世界舞臺中央的合作與競爭。科考隊在2月抵達東方站,重點參觀了當時全世界最先進的蘇聯鉆取冰芯設備,秦大河著重講解了南極冰蓋冰芯研究對冰凍圈數據提取的重要性。1990年3月3日,科考隊圓滿完成計劃,勝利抵達終點——東南極的蘇聯和平站。在這次橫穿南極途中,秦大河一共采集了800多瓶雪樣,獲得大量有關南極冰川和氣象的第一手資料。這對于我國后來的南極研究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秦大河作為徒步橫穿南極大陸第一人,他以“寧扔衣服、不丟雪樣”的南極精神激勵后輩師生獻身科研、將科研情融入報國志,鼓勵青年學子,超越種族、國別、意識形態,同全世界人民攜手合作應對氣候危機,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勇于探索,
一直奉獻“冰川”研究
1995年,秦大河擔任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與技術局局長;2000年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黨組書記;2002年擔任IPCC第四次評估報告第一工作組聯合主席。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4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同年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資源與環境學院(現中國科學院大學資源與環境學院)成立,秦大河兼任學院院長。
“過去我是秦大河,將來,我還是秦大河——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人。”秦大河代表中國成功徒步完成橫穿南極科學考察任務后如是說。30余年過去了,眾多榮譽加身的他仍然是如此心境。秦大河長期從事冰凍圈與全球變化研究,多次參加、主持南極、北極、青藏高原和中國西部地區的科學考察和研究,取得了許多創新性成果。他主持《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凝練出“公共氣象,安全氣象,資源氣象”的發展理念,為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開拓了創新思路。他和團隊在國際上最早提出冰凍圈科學的理論框架,并以此指導冰凍圈變化、影響及其應對的研究。他的研究視野不僅僅是南極、北極、高原這些冰凍圈發育的地區,還包括冰凍圈影響地區的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發展。我國冰凍圈變化對水資源和生態系統產生的影響,關系到周邊若干國家30億人口的可持續發展。
翻開秦大河的履歷,你會驚嘆于他不僅是世界著名的冰川學家和氣候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還曾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近7年、世界氣象組織中國常任代表。交叉于多個領域研究,他游刃有余;身兼數職、重擔壓身,他苦中作樂。他既是一位學術思想深邃、孜孜以求真理的科學研究者,也是一位思路開闊、勇于創新、思維前瞻的戰略科學家和管理專家。憑借在氣象科學領域作出的杰出貢獻,2008年,秦大河獲得了享有“氣象諾貝爾”之稱的國際氣象組織獎。在擔任中國氣象局局長期間,他提出了中國氣象事業是科技型、基礎性社會公益事業的定位;他組織領導完成了“中國氣象事業發展戰略研究”,提出“大氣象”的概念,為中國氣象事業的發展開拓了創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