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于悠遠綿長的中華文明史、持續演進的中華文明形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精神內核以及兼收并蓄、和諧共生的中華文明理念,歷經古代封建王朝時期、近代民族國家建構時期和現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三個主要發展階段。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新時期,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已成為新時代的必然要求。各族人民須在經濟、科技等領域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制度和文化創新,堅持開放包容、協同共進的文明理念,堅持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從而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鍵詞]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國家威望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12-0031-1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中國共產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理論與實踐研究”(21amp;ZD044)、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委托項目“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理論探索”(2024QT009)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賽娜(1985-),女,北京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事務治理與民族教育;卜小涵(2000-),女,山東青島人,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事務治理;楊婧(2001-),女,貴州凱里人,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事務治理與民族教育。
威望是一個多層次的概念。在個人層面,它反映一個人因為自身卓越的品德、才能、表現、成就等而贏得的來自他人的認可和尊重。在國家層面,它衡量一個國家在國內和國際社會中的地位與聲望。在國際社會中,擁有高威望的國家通常更具影響力和話語權,能夠更有效地推動本國的外交政策,維護本國的國家利益,增強本國國民的自豪感和國家認同感。因此,學者們分析國家間的互動、沖突和合作機制,探討世界各國構建和提升國家威望的方式和路徑,從而為政府制定有效的外交政策提供實踐依據。當前,我國已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新時期。威望作為一種不可或缺的國家力量,在凝聚民族共識、增進民族認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扮演著重要角色。如何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基礎上,有效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威望建設,成為了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項至關重要的研究議題。這不僅關系著維護民族團結、促進國家統一等基本國策的執行效果,同時也影響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宏偉歷史使命的戰略部署。本文通過對國家威望相關理論的回顧和分析,深入探討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意涵、特征和歷史建構,以期為進一步探討如何在新時代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提供理論支撐和實踐建議。
一、威望研究的理論機制
(一)國家威望的內涵
“威望”(Prestige)是國際政治研究中的重要概念。它被認為包含“榮譽”(Honor)、“榮耀”(Glory)、“聲譽”(Reputation)、“尊重”(Respect)、“地位”(Status)等多重元素。[1]以漢斯·摩根索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學派以權力來界定威望,認為一國的威望是使他國對本國實際擁有的權力,或自認為擁有的權力,或想使他國相信擁有的權力產生深刻的印象。[2]116他將“威望政策”(Policy of Prestige)定義為國際權力競爭的三大核心方式之一。[2]115羅伯特·吉爾平沿襲這一觀點,將威望形容為一國在國際關系中所擁有的有別于權力的一種“貨幣”,是他國對本國在國際行為中行使權力的意愿和能力的一種認知。[3]30-31在新自由主義學派中,約瑟夫·奈提出了“軟實力”(Soft Power)的概念,并將威望視作其重要組成部分,認為威望是承載于一國的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社會制度等社會重要組成內容之中的影響及感召他國的能力。[4]12羅伯特·基歐漢認為威望是能夠影響他國意志的一種精神力量。[5]建構主義學派強調文化、認同、關系等在國際政治中的重要性,將威望與一國的國家目的相關聯。亞歷山大·溫特將威望定義為“那些削弱或者加強國家認同的事件和形象所造成的影響或產生的印象”。[6]230-231馬丁·懷特則認為威望是一種國家為了保衛它而不惜參戰的至關重要的國家利益。[7]57-60學者們普遍認為,威望能夠對一個國家在國際政治中享有的權力和地位產生重要影響,具有重大的戰略性意義。[8]
就輻射范圍而言,一國的國家威望可被分為國內威望和國際威望。國內威望(Domestic Prestige)是指在一個國家內,政府所擁有的信任度、權威性和影響力。這種威望是基于各屆政府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領域的表現而長期積累形成的,與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政策執行能力、法律公正性、行政透明度、外交戰略和國際形象等密切相關。[9]國內威望較高的國家通常具備穩定的政治環境和高效的治理體系。其政府能夠保障和維護公民的安全與利益,切實解決社會問題,從而獲得廣泛的社會支持,增強公民的國家認同感和歸屬感。這種對政府的積極反饋將促使國家和政府的國內威望得到進一步增強。國際威望(International Prestige),也被稱為國際聲譽或國際聲望,是截至目前的國家威望研究的主要內容。它指的是一個國家將國內社會的知識、科技、藝術、意識形態、經濟、軍事等成就向他國傳輸而產生的理想的國際形象[10]41,本質上是一種不需要使用武力就能使他國信服的力量。[11]國際威望有別于傳統的高度依賴軍事和經濟力量而展現的“硬實力”,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擁有較高國際威望的國家可以借助自身對他國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增強本國在國際事務中的話語權和決策權。國際政治心理學的相關研究還關注各國的國際威望的對比情況,即國際威望等級的劃分。國際威望中的相對優勢不僅左右著一個國家在國際政治體系中的位勢與作用力,也對國家的存續和發展具備重大的戰略價值。因此,維護并增強國際威望成為了各個國家制定外交政策的關鍵戰略方針之一。
對于國家威望的主要特征,學者們從資源性、相對性、持久性和社會性等特征維度入手進行了分析。首先是國家威望所具有的資源性特征。有學者認為,國家威望是基于一個國家的經濟、產業、軍事、人口等物質性的“硬實力”資源和政治、文化、意識形態等非物質性的“軟實力”資源而形成的,因此具有資源性特征。[1]其次是國家威望所具有的相對性特征。擁有較高威望表明一個國家在等級分明的國際政治體系中占據較高等級的地位。故而,一國威望的增強,往往伴隨著其他國家威望的相對減弱。[12]8,[13]28-68這種相對性使得各國在構建和提升自身威望時存在競爭關系。一個國家在追求國際認同與尊重的過程中,出于對提升自身國際地位和影響力的渴望,會主動展現出與他國進行比較并爭奪優勢地位的特性。再者是國家威望所具有的持久性特征。威望能夠確保一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獲得的尊重、信任和影響力持續存在并長期發揮作用,對于國家的長期發展和穩定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大多數國家對提升自身威望采取了持久性的策略和行動。特別是對于大國而言,構建和提升國家威望更是至關重要。長期參與威望和國際影響力的爭奪已經成為大國的重要行為標志。[14]68-81最后是國家威望所具有的社會性特征。一個國家的威望建構會受到特定歷史時期中的自身社會結構和國際社會特征的影響與制約,因而具有很強的社會屬性。19世紀至20世紀初,殖民地面積和勢力范圍以及海軍實力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世界各國的國家威望。[15]20世紀50年代以后,國家威望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核武器和太空競賽的影響。近十年中,數字產業和人工智能的發展成為了展現和提升國家威望的重要內容。可見,構建國家威望的方式、內容和路徑會隨著時代變化和社會變革而不斷調整變化。
(二)國家威望的社會影響
一個國家的威望能夠對國內社會和國際社會產生影響。就國內社會而言,國家威望能夠直接或間接地影響公民個人和群體的價值觀念與行為模式。各國政府往往借由對本國的歷史文化和社會制度的傳承與發展,為公民樹立道德準則、行為規范和社會價值觀,培養公民的國家認同和公民意識,增強社會凝聚力。一般來說,擁有較高威望的國家,其政府通常能夠更好地引導國內社會的政治、社會和文化輿論,減輕社會矛盾,防范極端思想行為的惡劣影響,營造更加穩定、積極和友善的社會氛圍。公民對國家的認同感和對政府的信任感可以減少政策執行中遭遇的公眾阻力,保障社會政策的有序執行,提高社會治理效果。同時,國家威望和政府權威性有助于增強企業信心,促進國內社會的投資和創新活動,維護國家經濟產業環境的穩定性,從而實現國家威望建構的正向循環。
就國際社會而言,國家威望產生于國家之間的互動和關系建立。當一國展現出國家實力,發出外交信號,并得到他國的回應、認可和支持時,該國的國家威望就得到確立和加強。在國際社會中,一些國家通過傳統的戰爭方式獲得他國的服從,從而建立起自身在國際社會中的威望;還有一些國家通過經濟制裁和軍事威脅等方式來約束和壓制實力相對較弱的國家,迫使對方服從本國的要求。這些國家的威望建構在客觀上促進了國際政治格局的形成和調整。但通過暴力脅迫手段構建出的國家威望既缺乏道德根基,也缺乏穩定性。奉行霸權主義的國家一旦國家實力衰退,喪失控制和壓迫其他國家的能力,其國家威望必將式微。與此相對的是,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外交方式有利于構建長久穩定的國家威望,并助力形成更為公平有益的國際政治格局。尋求在國家間建立默契與共識已經成為國際政治中的重要外交實踐策略。[16]124通過對話與他國建立默契與共識,推動國家間的良性交流和互動,從而在認同感和吸引力的基礎上構建國家威望。這樣構建出的國家威望更具備持久性和穩定性,對國際社會具有積極的正向影響力。例如一些國家在出現全球性危機時,會基于國家間的“一些不需要直接溝通或聯系就能引發行動或不行動的理解”[17]46,主動向其他國家提供援助。這些援助不但能增強受援助國的危機應對能力,還能提升自身的國家威望。擁有較高威望的國家,其外交行為和戰略意志在國際社會中一般會得到較為廣泛的承認。
(三)國家威望的建構路徑
國家威望是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的綜合國際形象的反饋,其建構是一個動態的、多層面的過程,要求國家在展示自身實力的同時考慮到國際社會的期望和認知標準,通過積極的國際參與和交流來贏得廣泛的認可和尊重。以下是國家威望建構的幾條主要路徑。
第一,綜合國力的提升與展示。構建國家威望的基礎是一國的綜合國力,包括經濟、軍事、科技、政治、文化等多個方面。經濟實力能夠保障國內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并為國際行動提供資金支持;軍事力量能夠保障國家安全并確保國家的戰略意志得以執行;科技力量能夠提升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水平以及國際競爭力;政治制度展現國家的組成結構和治理模式,通過民主、法治、高效的制度贏得國內外社會的廣泛認同;文化實力能夠提升國家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和吸引力。一個國家在這些領域的發展水平共同決定了該國的綜合國力,從而構成了國家威望建構的重要基礎。因此,提升本國的綜合國力并加強展示,是提升國家威望的重要途徑。
第二,文化傳播與認知管理。愛德華·霍列特·卡爾認為,在經濟、軍事等所謂的“實體性權力”的范疇之外,國際政治中還存在著“觀念影響力”(Dominion over Perceptions)。[18]132-133國家威望作為國際關系中一個國家留給內外觀察者的一種有關自身形象的心理印象,與觀念影響力高度正相關。這種心理印象直接影響了權力關系的估算,進而影響了決策和行為。[19]文化傳播與認知管理能夠讓國際社會更加了解本國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激發對本國文化的共鳴和欣賞,增強他國公眾對本國社會的正面感知。通過文化、藝術、教育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向世界展示自身的文化魅力和價值觀念,是塑造積極的國家形象從而提升國家威望的重要途徑。
第三,外交政策與國際行為。一個國家的外交政策和國際行為能夠直接影響該國在國際社會中的威望。國家通過開展外交活動和參與國際互動,展現出自身的決策邏輯和行事原則,從而加深他國對本國的系統性了解與認知,助力雙方就國際事務達成共識并實現政治互信;并通過倡導和平合作、調解國際沖突等行為,為本國塑造負責任大國的形象。特別是提供全球性公共產品,例如發起和舉辦國際論壇、提供國際援助、參與國際維和等,能夠贏得其他國家的信任和尊重,提升本國的國際形象和影響力。
第四,科技創新與社會進步。科技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以科技創新驅動社會發展,不僅能夠優化本國的生產效能,還能夠通過正面溢出效應促進他國的生產效能提升。此外,科技創新能夠推動社會治理理念和治理制度的創新。例如數字化和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升級,推動著政府管理和社會治理走向大數據與智能化時代。[20]持續性的科技創新能夠促進社會進步并提升社會生活水平,同時提升本國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從而增強國家威望。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的理論研究
在新時代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不僅需要理解國家威望的主要特征和建構路徑,更要明晰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所獨具的特質及其在歷史長河中的形成與演進過程。通過深入分析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內涵與獨特屬性,及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的建構邏輯,能夠更好地把握在新時代加強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方向和方法。
(一)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內涵與特征
中華民族是有著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偉大民族。2024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指出:“我國各民族共同開拓了祖國的遼闊疆域,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共同書寫了輝煌的中國歷史,共同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共同培育了偉大的民族精神。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形成和發展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歷史必然。”[21]作為“國家層面的民族實體”,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一般意義上的民族之間存在“大家庭與家庭成員”、“一體與多元”的關系,是“更高層次的民族實體”。[21]18因此,本文基于“國家威望”的定義與內涵,將“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定義為:中華各民族在融聚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過程中建構形成的整體性的形象、權威性與影響力。它是國內和國際社會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整體特征和影響力的認知與反饋,是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民族實體在國內和國際社會中的衍生物。它根源于中華民族共同體,根植于中華文明,因此展現出區別于其他國家或文明的獨一無二的特征。
首先,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于悠遠綿長的中華文明史。中華文明歷經五千多年的文明發展史,是世界唯一的自古延續至今且從未中斷過的文明。中華各民族在發展本族文化的同時,在共同價值觀的基礎上進行文化的互化繼承,共同構成并推動了中華文明在歷史進程中的不斷演進。[21]27各民族共同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傳統,維護了中華文明的綿延不絕,并從中汲取了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記憶,積淀出中華民族與眾不同的民族智慧和發展經驗。在新時代,中華民族正在大力推進現代文明建設,要求“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22],建設成“由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23]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強調,“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連續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如果不從源遠流長的歷史連續性來認識中國,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國,也不可能理解現代中國,更不可能理解未來中國”。[22]
其次,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于持續演進的中華文明形態。中華文明在科學技術、文化藝術、政治制度等各方面都持續演進,不僅推動了本國社會的發展與變革,也對世界其他國家產生了重要影響。先秦時期的“百家爭鳴”是世界歷史上重要的人類精神大解放時期。老子、孔子、墨子、韓非子等名家的思想和政治主張對中華文明和東亞文明都影響深遠。造紙術、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等科技發明更是對整個世界產生了重大影響。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民族國家建構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的征程中,不屈不撓、不怕犧牲、團結一心、艱苦奮斗、勇于探索,最終走出了適合中國社會的發展道路,為世界各國展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理論、新方法和新路徑。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新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加速推進社會的科技和制度創新,并努力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24]這種創新精神和創新行為也對其他國家產生了示范效應。可以說,中華文明在自身演進發展的同時也一直惠及他國,在國際社會中具有極強的影響力。
再者,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于中華民族“大一統”的精神內核。中華各民族在歷史發展進程中,在政治上尋求“大一統”,在經濟上促進多種經濟形態交互,在文化上推動各族文化交流融合,最終交融匯聚成多元一體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共同體。“中華文明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即使遭遇重大挫折也牢固凝聚,決定了國土不可分、國家不可亂、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斷的共同信念”。[22]盡管在歷史上多次經歷王朝更迭與制度變遷,中華文明始終保持內在的整體性和統一性。這使得中華各民族能夠在共同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的基礎上產生并保持強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從共同開拓的遼闊疆域、共同書寫的悠久歷史、共同創造的燦爛文化和共同培育的民族精神四個方面闡釋了由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中華民族歷史。[25,21:7]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各族人民逐漸形成和凝聚了中華民族認同。民族認同包括對民族內個體和群體間相互關系的認同,和對民族的文化表現形式的認同。[26]各族人民通過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既形成了對作為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共同體的中華民族的認同,也對各民族之間相互平等、多元一體的關系,以及對中華民族的歷史脈絡、文化傳統、價值觀念等產生了認同感和歸屬感,自發地捍衛中華民族的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各族人民不斷增強的中華民族認同維持并強化著民族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奠定了精神基礎。
最后,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于兼收并蓄、和諧共生的中華文明理念。其一,中華文明長久以來對世界其他文明展現出兼收并蓄的開放態度,通過吸收借鑒其他文明的優秀成分來豐富自身的文化內涵,在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同時也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提供了廣闊的發展空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要促進人類社會發展、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必須深入了解和把握各種文明的悠久起源和豐富內容,讓一切文明的精華造福當今、造福人類。”[27]從古代的“絲綢之路”到當今的“一帶一路”,中華民族開放包容的胸懷和態度在國際社會中贏得廣泛贊譽,對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產生重要的積極作用。其二,中華民族歷來主張強不凌弱、富不侮貧。作為“世界和平的建設者、全球發展的貢獻者、國際秩序的維護者”[28],中華民族主張和平發展、睦鄰友好,不搞霸權主義,致力于維護周邊地區以及世界的和平與穩定。“和平、和睦、和諧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承的理念”[29],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的理念根基。中國所倡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發展倡議”“全球安全倡議”“全球文明倡議”“全人類共同價值”等一系列協同合作、互利共贏的發展理念,均體現出中華文明所蘊含的和平屬性。中國在國際事務中始終秉持公正、公平、合作的原則,積極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合作,為解決國際爭端、推動世界和平與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外交主張和國際行為不僅展現出中國的大國風采,也為中國塑造出積極正面的國際形象。
(二)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歷史建構
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迄今為止主要經歷了古代封建王朝時期、近代民族國家建構時期和現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三個重要歷史階段。
1.古代封建王朝時期:中華民族的“大一統”發展,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奠定歷史和文化基礎
中國古代的封建王朝時期是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奠定基礎的重要階段。在這一時期,各民族經過數次的統一戰爭和長期的文化融合,逐漸形成了大一統的政治實體和文化生態,并在此基礎之上形成了對中原王朝的歸屬感、對王朝治下各族群的認同感和對中華文化的自豪感。這些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和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建構奠定了重要的歷史和文化基礎。同時,中原王朝通過朝貢體系和商貿體系進行對外交流。周邊國家和地區在經濟、科技、制度、文化、藝術等方面都深受中原王朝的影響。
在政治方面,各民族在這一歷史階段經歷了數次疆域和制度的統一。秦始皇統一六國,建立了中央集權的封建王朝,奠定了中華民族“大一統”的思想和制度基礎。其后的漢、唐、元、明、清等朝代,均通過強大的軍事力量和有效的國家治理體系,不斷鞏固“大一統”的政治格局。政治統一不僅加強了民族間的交互融合,也為中華民族共同體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建構提供了政治保障。在文化方面,中華傳統文化在這一階段發展繁榮。中華傳統文化以獨一無二的哲學思想、文學藝術和科技成就,及其多樣性和包容性,得到周邊國家和地區的關注、贊譽和效仿。在外交方面,絲綢之路的開辟、朝貢體系的建立和海上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中原王朝與世界的經濟文化交流,對許多國家和地區產生了深遠影響。中華文明通過與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鑒,不僅豐富了自身的內容,也提升了中華文明的國際聲望。清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后一個封建王朝,也是中華各民族形成并鞏固多元一體格局的重要時期。其統治者秉承“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的理念,對邊疆和多民族聚居地區進行了有效治理,并通過族際通婚、多語文書、“關帝”崇拜、宗教治理等方式,成功推動各族人民精神領域深度融合。[21]278
在古代封建王朝這一歷史階段,中華各民族通過政治一統[21]258、經濟一體[21]263、社會整合[21]268、文化交融[21]273,形成了“大一統”的政治文化格局。直到鴉片戰爭之前,中原王朝在經濟、科技、軍事、制度、文化等方面的綜合實力都處于世界前列。還通過多種對外交流渠道,在經濟、制度、科技、文化等領域對周邊國家和地區產生深遠影響。這些都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奠定了基礎。
2.近代民族國家建構時期: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開啟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的艱難探索
在近代面臨西方列強侵略的民族災難時期,魏源在《海國圖志》中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主張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以抵御西方列強。除了戰艦和火器的制造與使用以及養兵練兵等技術方法,部分國人也開始向西方國家學習如何進行國家建設和民族整合。1900年,梁啟超指出,“因滿人主國,而滿漢分界,因滿漢分界,而國民遂互相猜忌,久之而將見分裂之兆也”。[30]36他于1902年正式提出“中華民族”的概念,深刻認識到“現今之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數民族混合而成”,開啟了中華民族的民族意識覺醒進程。[31]41917年,李大釗提出了“新中華民族主義”,強調要打破各民族過去長期存在于語言、文化和風俗中的隔閡,在參與新政權的過程當中形成堅實穩固、具有共同政治理想的“政治民族”[32]493。1919年,五四運動煥發的愛國主義民族精神把中華民族的覺醒推向歷史新高度。[33]
1921年,代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成立。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總結道:“中國共產黨一經誕生,就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確立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造,歸結起來就是一個主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29]尤其在抗日戰爭時期,各民族在面臨外敵入侵和亡國滅種的危機時空前地團結起來,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戰斗,共同捍衛中華民族的國家主權與領土完整,展現出中國的統一多民族國家屬性以及各族人民相互團結、共同奮斗的中華民族意識。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中國作為民族國家基本完成了國家建構。[34]29至此,中國共產黨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團結帶領各族人民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國家政權。中國政府重新整合了國家治理體系,統一并調整了社會的政治、經濟、教育、醫療衛生等各個領域的治理制度。新中國的成立還推動了中國社會結構的變化,使各民族之間從不平等的關系轉變為平等關系,加強了民族團結和社會凝聚力。[35]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提供了制度保障。
3.現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步入穩健發展階段
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經歷了長期的戰爭和動蕩,經濟社會發展受到嚴重阻礙。中國政府通過推行土地改革、農村合作化運動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改革措施,成功恢復了國民經濟秩序。改革開放后,中國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加強與世界的經濟合作和交流,不僅推動了本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也為全球經濟發展貢獻了重要力量。中國的綜合國力得到顯著提升,迅速崛起成為有國際影響力的世界大國。在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也開始出現關于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的思考與討論。費孝通在《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中討論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特征。他認為,中華民族作為自覺的民族實體,是在近代反抗帝國主義的過程中形成的;但作為自在的民族實體,是在中國的悠久歷史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36]17在八九十年代關于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人口流動整合的研究中,開始零星出現“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表述。
自2012年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進入了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歷史上最好的發展時期。[37]通過精準扶貧,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經濟實力實現歷史性躍升,經濟總量的世界占比達到18.5%;推進科技創新,在載人航天、太空探測、超級計算機、衛星導航、量子信息、核電技術、新能源技術、大飛機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取得重大成果,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推動經濟產業和社會治理體系的數字化轉型,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提升經濟競爭力、政府管理效能和社會服務質量。[38]中國的綜合國力在這一時期得到了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各族人民的中華民族認同感也得到加強。2014年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首次明確提及“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重要概念,要求“增強文化認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積極培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39]黨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要“深化民族團結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40]2022年10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接下來的民族工作提出了要求:“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的正確道路,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加強和改進黨的民族工作,全面推進民族團結進步事業。”[38]通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認知和認同感,維護民族團結,提升社會凝聚力,從而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威望建設提供更強的精神動力。
此外,中華民族相較以往更為積極地參與全球治理和國際事務,并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發展理念。和平友善的外交理念和公平公正的國際行為對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起到重要的積極作用。
三、新時代加強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路徑
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新時期,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已成為一項重要任務。各族人民須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繼續推進經濟社會建設來提升綜合國力,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制度和文化創新,堅持開放包容、協同共進的文明理念,堅持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
(一)新時代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的必要性
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是新時代的一項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和國際局勢的變化都決定了我們必須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更加堅定的決心,繼續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
1.國內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與新時代社會發展目標
在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代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從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轉變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40]這種轉變反映了我國社會的全面進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開始追求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更優美的生活環境、更豐富的文化生活等等,這就需要繼續全面推進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目標也為我們規劃出新的任務和要求。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中華文明的國際影響力正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和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能夠凝聚人心、團結力量,將各民族緊密團結在一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形成全民族共同奮斗的強大合力,共同應對國內外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近期外交活動中表示,“……在經濟社會建設和民生改善等領域取得驕人成績,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斷提升,國家發展和民族振興迎來光明而廣闊的前景”。[41]
2.國際局勢的變化與百年未有之大變局
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正在席卷世界。全球范圍內都在發生不同以往的深刻變化。信息化、智能化技術快速發展,推動人類社會生產力和治理體系的大變革;科學社會主義在當代中國煥發出強大的生機活力,發展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體系和實踐路徑;發達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矛盾日益加劇,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思潮復燃,政治極化和社會分裂加重;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也面臨諸多難題,經濟增長乏力。[42]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當下,世界各國之間的相互依存程度不斷加深。世界局勢變化不僅對中國的外部發展環境產生了巨大影響,也對中國社會內部的穩定和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面對這樣的世界局勢,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理念和外交政策就尤為重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要求堅持多邊主義,堅持各國共同商量和管理國際事務,推動全球治理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倡導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推進國際關系民主化;推動解決資源配置造成的國家間和各國內部發展失衡問題。[43]
在新時代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能夠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在國際政治體系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增加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利于解決國際矛盾沖突,促進國際交流合作,優化生產資源和生產力在全球范圍內的配置效率,從而推動世界各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因此,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使命,不僅關系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化建設,也關系到世界各國的穩定和發展。
(二)新時代加強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的路徑
在新時代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一方面要繼續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經濟、科技等領域全面發力,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硬實力”;另一方面要堅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注重文化建設和制度創新,堅持開放包容、協同共進的文明理念與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軟實力”。雙管齊下,共同加強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
1.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
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是國家威望建構的核心基礎。黨的十八大以來,各族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主動構建新發展格局”[38],但社會發展建設依然存在“市場體系仍不健全,市場發育還不充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尚未完全理順,創新能力不適應高質量發展要求”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44]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要帶領各族人民“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要“聚焦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堅持和完善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建成現代化經濟體系,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45]通過“繼續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45],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在經濟、科技等領域的“硬實力”,為新時代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奠定核心基礎。
2.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在中華民族迄今五千多年的歷史中,“大一統”的思想貫穿了歷朝歷代的政治主張和文化理念。各民族在“大一統”思想的影響下,逐漸摒除了“華夷之別”,在延續不斷的交流融合中實現了地理疆域、政治制度、意識形態和社會文化的統一,最終形成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須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培養和強化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各族人民會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團結統一,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共同維護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共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共同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共同推動祖國統一大業早日實現。
3.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46]對當代中國來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政治智慧和治國經驗富有借鑒價值;文化典籍富有教化價值;“大一統”“立己達人”等思想理念富有認同價值。[47]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根源,其中的許多文化內容和元素對周邊國家和地區也影響極大,還獲得了廣泛的國際認同,為區域合作和全球治理奠定文化基礎。關于如何更好地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升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軟實力”這一重要議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頂層設計和研究布局,構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戰略傳播體系”[48],要“采用貼近不同區域、不同國家、不同群體受眾的精準傳播方式,推進中國故事和中國聲音的全球化表達、區域化表達、分眾化表達,增強國際傳播的親和力和實效性”[48],從而“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38]。
4.堅持制度和文化創新
制度和文化都是一個國家的“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歷朝歷代的社會制度都是為當時的社會環境量身定制的,必然存在歷史和時代局限性。同樣,“傳統文化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會受到當時人們的認識水平、時代條件、社會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約和影響,因而也不可避免會存在陳舊過時或已成為糟粕性的東西。”[49]313中華文明的舊制度和傳統文化,其中的許多內容已不適用于當代中國,也難以在當今世界引起共鳴。因此,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須堅持對制度和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這就要求各族人民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結合新時代的需求進行正確取舍。既要堅持長期以來行之有效的決策部署,也要著眼于當今時代的發展變化,在理論創新的基礎上不斷推進制度和文化創新,使中華文明能夠在面對新時代、新環境時永葆活力。
5.堅持開放包容、協同共進的文明理念
中華文明是由中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存在著不同的文明源頭和地域特色,自古以來就極富開放性和包容性。在長久以來與其他文明的互動中,吸收和轉化了農作物、樂器、佛教、太陽歷法等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同時向其他文明輸送了四大發明、茶葉、絲綢等寶貴的文化財富。當代中國更是提出了和平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發展理念,希冀與其他文明交流互鑒、協同共進。中華文明在去蕪存菁、融會貫通和推陳出新中不斷煥發新的生命力,創造出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時代價值。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須堅持這種開放包容的文明理念,鼓勵世界各國協同共進,在建設和傳播中華現代文明的同時推動世界文明進程。
6.堅持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
外交是世界各國互動的主要渠道,也是構建和提升國家威望的重要途徑。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40]中華民族在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和發展的同時,也在促進世界各國的和平發展與合作共贏,謀求人類社會的共同福祉。相較一些國家所采取的贏者通吃、恃強凌弱的外交理念,中華民族所堅持的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顯然更能得到眾多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的認可與支持,更可能與其他國家達成長期合作,穩定且持久地提升國際威望。因此,新時代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要堅持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定不移地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世界共同發展。
四、結語
國家威望建立在國家綜合實力的基礎上,體現一國在國內和國際社會中的形象、權威性和影響力,對世界各國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構于悠遠綿長的中華文明史、持續演進的中華文明形態、“大一統”的中華民族精神內核以及兼收并蓄、和諧共生的中華文明理念,歷經古代封建王朝時期、近代民族國家建構時期和現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三個主要發展階段。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歷史新時期,國內社會的主要矛盾和國際社會的局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要求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威望建設。各族人民須在全面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同時,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制度和文化創新,堅持開放包容、協同共進的文明理念,堅持合作共贏的外交理念,從而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在國際社會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推動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于京東.國際關系中的“威望觀”[J].重慶社會科學,2015,(05):112-118.
[2][美]漢斯·摩根索.國家間政治:權力斗爭與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2.
[3][美]羅伯特·吉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M].宋新寧,杜建平,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4][美]約瑟夫·奈.軟實力[M].馬娟娟,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
[5]Keohane Robert,O,et al. 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in the Information Age[J]. Foreign Affairs, 1998, 77(5): 81-94.
[6][美]亞歷山大·溫特.國際政治的社會理論[M].秦亞青,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英]馬丁·懷特.權力政治[M].宋愛群,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4.
[8]葛漢文.權力的聲譽:國家威望、美國經驗與大國競爭[J].和平與發展,2021,(04):66-83+136-137.
[9]陳翔.威望動機與大國太空博弈[J].太平洋學報,2018,26(02):14-24.
[10]Chas.W.Freeman. Arts of Power: Statecraft and Diplomacy[M]. Washington, D.C.: U. S. Institute of Peace Press, 1997.
[11]賀凱,馮惠云.中美國際領導權的競爭和共享[J].戰略決策研究,2018,9(02):40-46+106.
[12]James Lacey. Great Strategic Rivalries: From the Classical World to the Cold War[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6.
[13]Randall L. Schweller. Realism and the Present Great Power System: Growth and Positional Conflict over Scarce Resource[A]. In Ethan B. Kapstein and Michael Mastanduno eds., Unipolar Politics: Realism and State Strategies after the Cold War[M],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9.
[14]Jessica Wilkins.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Great Powers: The Role of Third Party Observers[M]. Ann Arbor, Michigan: ProQuest, UMI Dissertation Publishing, 2011.
[15]Paul M. Kennedy. German World Policy and the Alliance Negotiations with England, 1897-1900[J]. The Journal of Modern History, 1976, 45(4): 605-625.
[16]Thomas Schelling. Arms and Influence[M].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6.
[17]Paul Keal. Unspoken Rules and Superpower Dominance[M]. London: The Macmillan Press Ltd., 1983.
[18]Edward Hallett Carr. The Twenty Years’ Crisis, 1919-1939: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 New York: Harper Perennial, 1964.
[19]莫盛凱.國際威望研究的發展及其未來[N].中國社會科學報,2023-04-13(A05).
[20]陳振明.政府治理變革的技術基礎——大數據與智能化時代的政府改革述評[J].行政論壇,2015,22(06):1-9.
[21]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R].新華社,2024-09-27.
[22]習近平.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3(17).
[23]方正.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國家形態之維 [J].馬克思主義研究, 2024,(02):38-46.
[24]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習近平總書記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戰略擘畫[N].人民日報,2024-06-23(01).
[25]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 堅持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 各民族共建美好家園共創美好未來[N].人民日報,2019-9-28(01).
[26]賀金瑞,燕繼榮.論從民族認同到國家認同[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3):5-12.
[27]為人類社會攜手應對共同挑戰作出新貢獻——寫在中國共產黨與世界政黨高層對話會召開之際[N].人民日報,2023-03-15(03).
[28]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08).
[29]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J].求是,2021(14).
[30](清)梁啟超.飲冰室合集(第5冊)[M].北京:中華書局,1989.
[31](清)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M].北京:中華書局,2015.
[32]李大釗.李大釗全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3]齊衛平.五四運動是中國人民一次偉大覺醒[N].遼寧日報,2019-04-18(05).
[34]周平.多民族國家的族際政治整合[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
[35]費孝通.簡述我的民族研究經歷與思考[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0(01):1-9.
[36]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8.
[37]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9-28(02).
[3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22(21).
[39]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N].人民日報,2014-09-30(01).
[40]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J].求是,2017(21).
[41]習近平出席塞爾維亞總統武契奇舉行的歡迎宴會[N].人民日報,2024-05-09(02).
[42]高祖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在何處 ?[N].學習時報,2023-09-01(A2).
[43]劉結一.深刻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價值和意義[N].人民日報,2024-04-30(09).
[44]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的說明[J].求是,2024(16).
[45]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2024年7月18日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通過)[EB/OL].(2024-07-18)[2024-07-20]. https://www.gov.cn/zhengce/202407/content_6963770.htm?sid_for_share=80113_2.
[46]習近平.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J].求是,2022(14).
[47]賽娜,張天宸.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文化形態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23(05):1-9.
[48]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 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 展示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EB/OL].(2021-06-01)[2024-07-20].https://www.gov.cn/xinwen/2021-06/01/content_5614684.htm.
[4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收稿日期:2024-08-19 責任編輯:吳定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