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樂威 王麗媛 李必紅
2022 年9 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發布《農業標準化生產實施方案(2022-2025)》,指出標準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重要內容,是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增加綠色優質農產品供給的有效途徑。上海市高度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出臺了《關于進一步加強本市農業農村標準化建設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政策文件,標準化總體水平處于全國前列。近年來,浦東新區高度重視農業標準化工作,進行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區級標準方面,2018 年至今,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會同區農委,發布17 項農產品相關區級標準,涉及扁豆、南美白對蝦、水稻、雜交粳稻、南匯甜瓜等農產品。團體標準方面,浦東新區市場監督管理局支持、指導社會團體開展團體標準制定工作,十三五至今共指導上海市瓜果行業協會、浦東新區農協會等5 家社會團體制定并完成自我聲明公開團體標準50 項,涉及大球蓋菇、南匯水蜜桃、8424 西瓜、南匯翠冠梨等農產品。
綠色認證方面,截至2022 年底,浦東新區綠色食品獲證核準產量21 萬噸,認證主體173 家,453個產品,認證面積18 萬畝,綠色認證覆蓋率達32%。品牌創建方面,浦東新區已形成8424 西瓜、南匯水蜜桃、南匯翠冠梨等在區內外有較高知名度和市場競爭力的特色農產品品牌,曹路鎮創建成為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范鎮。
一是完善政策保障。出臺《浦東新區綠色農業生產補貼專項資金管理辦法》等政策文件,積極落實農業政策性補貼。二是完善資金保障。推動建立以政府投入為導向、社會資金投入為補充的農業標準化資金保障機制。三是強化人才保障。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等高校科研機構聘請專家團隊提供技術服務,培養一批標準化工作人員。通過落實各項保障機制,促進了種源農業、品牌農業、生態循環農業等現代農業發展。
一是完善標準制定。推動構建農業發展標準化管理、現代農業標準化生產示范、現代農業品牌發展等農業標準分體系,覆蓋行業、地方、團體和企業等層面,涉及管理、技術和操作標準等內容。二是落實標準培訓。專項標準化工作小組每年負責對承包農戶開展標準化生產等相關內容的宣傳及培訓工作,采取田間指導、舉辦培訓班等多種方式指導農戶標準化生產。三是構建監管體系。制定年度農資監管工作計劃,對農藥、肥料、飼料、種(苗)等進行監管,形成監管記錄,推進農資誠信經營建設,完善農資經營單位信用評級工作。
以老港鎮和曹路鎮創建上海市農業標準化綜合示范鎮為抓手,以生產標準化帶動產品標準化。一是指導示范農業合作社制定《投入品管理制度》等多項制度,規范農業生產行為。二是開展經濟果林“雙增雙減”政策解讀專項會議,在指定供應商購買規定的農藥品種,統一發放和使用。三是指導農藥保管人員核對農藥數量、品種和“三證”后,方可入庫,并對出入庫進行記錄,嚴格執行物料合理使用準則。四是規定示范農業合作社的負責人對田間檔案的記錄負責,全面記錄農事操作管理,做到記錄檔案真實、完整。通過深化農業標準化示范試點,帶動農業企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施標準化生產,推動產銷精準對接,提升產業價值鏈。
一是以農業標準化生產為基礎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圍繞休閑農業旅游,做精桃花節旅游,做深農業觀光游,做特火箭基地紅色游,使得休閑農業旅游初具規模。二是創新標準化與農村改革、農民生活保障等新農村建設的有機結合,著力提高農業標準化工作服務新農村建設的能力,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出一條超大城市高水平城鄉融合發展道路提供有力支撐。
一是產業鏈關鍵環節缺乏標準。目前標準在數量和技術內容等方面未能有效滿足農業標準化示范建設的需要。加工、冷藏、分揀等一系列環節標準的不足甚至缺失制約了農業標準化發展。二是同類農產品缺乏分級標準。當前浦東新區已有南匯蜜梨、南匯水蜜桃、浦東葡萄等不同產品的生產技術規范,但在同類產品分級標準的制定上仍存在不足,不利于市場建設和優質農產品開發。三是部分標準的科學性有待提升。在浦東新區推進農產品評價認證和品牌創建工作中,部分標準的科學性、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仍有待提升。例如受訪農戶表示,采用綠色認證標準目錄里的農藥來控制跳甲,難度相對較高。
一是農業生產主體標準化意識相對薄弱。受年齡、生產條件、文化水平及傳統觀念等影響,部分農戶對農業標準化建設的重要性認識不深,主動參與意識不強,轉化落實能力較差。二是農業生產主體規模化程度不高。農業生產主體小、散、弱,龍頭企業數量少、規模小、整體實力不強等問題制約了農業標準化發展。三是配套設施不完善。農業標準化生產涉及倉儲、運輸、配送等諸多環節,目前浦東新區在冷庫等配套設施建設方面仍存在不足,易造成農產品損失,嚴重時甚至導致企業虧本。四是人才隊伍建設不足。現有標準化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尚不能滿足實際工作需要,尤其是缺乏處于農業生產一線,熟悉標準化專業知識、法律法規及專業技能的農業標準化推廣服務人才。
一是政府部門間協調機制不暢。當前農業標準化生產過程中的監管檢查較多,涉農部門間存在一定程度的職能交叉、管理重疊等問題,監管制度和協調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二是標準缺乏長效管護機制。目前農業標準化存在“重項目建設、輕管理維護”的現象,項目結束后期的跟蹤、管理和維護等工作相對缺乏,限制了農業標準化發展。
一是完善全產業鏈標準體系,提高標準質量。一方面,農業部門及標準化從業人員應與時俱進,及時了解、對比和研究國內外農產品各環節的先進標準和成果,借鑒和吸收有益經驗。另一方面,在與國家行業標準兼容的基礎上,應堅持因地制宜、因品種制宜,立足發展實際,結合資源稟賦和產業優勢,動員行業協會和科研院所等共同參與標準制定,針對發展新形勢與市場新需求,完善不同品種全產業鏈標準體系。二是制定同類農產品分級標準。根據產品的質量、規格、口感、外觀等特征制定不同等級標準,既可以減少產品損失,又能體現出優質優價,助力產品營銷與品牌打造。三是增強農業標準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慮生產品種、作業環境、疫病防控等差異,重視標準執行過程中的科學性及可操作性,依據生產實際調整和優化農業投入品禁用名單及范圍,設定的用肥用藥等操作規程及相關要求應符合產業發展實際、契合農戶生產需求。
一是多途徑提升從業人員標準化意識。一方面,通過線下宣傳培訓和線上網絡媒體等多元化路徑普及標準化知識,宣傳標準化政策法規,傳播標準化先進技術,強化從業人員的認知。另一方面,請專業人員深入田間地頭,通過技術講解、示范、演示等多種形式,引導農戶正確了解和掌握相關操作規范。二是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生產主體,提升規模化水平。一方面,政府應加大引導和支持力度,以壯大農業龍頭企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培育生產大戶、培養新型職業農民為工作重點,提升農業生產的規模化水平和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通過產業化聯合體、“企業+ 合作社+ 基地+ 農戶”等多種模式整合散戶,推動農戶進行集中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提高農戶生產積極性。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農業標準化工作條件。一方面,加強財政支持力度,加快農產品保鮮、倉儲、冷凍、運輸等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另一方面,引導農業標準化企業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融資機制,加大招商引資力度,解決資金不足和基礎設施薄弱等問題。四是加快人才隊伍建設,打造農業標準化智庫。一方面,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地培養人才隊伍,著力培養既有實踐經驗,又有理論知識的綜合型農業技術人員。另一方面,充分調動高校、科研院所和農技推廣部門的積極性,使之參與到農業標準化工作中來。廣泛吸納專家人才,著力打造農業標準化智庫,充分發揮其在標準制定、修訂、實施和推廣等方面的作用。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完善農業標準化協調機制。為避免涉農工作部門職責交叉、監管重復等問題,應加強對農業標準化工作的組織協調及合理規劃。增強有關部門人員的責任意識和服務意識,制定聯動工作計劃,切實履行職能,扎實推進農業標準化的監管工作。二是健全農業標準的長效管護機制。一方面,加強農業標準化項目建成后的管護工作,有關部門應當指定專人負責項目后期的跟蹤、管護和監督,對項目進展、存在問題等做到及時整理和有效反饋。另一方面,對于影響大、標準化程度高、帶動農戶增收明顯,且在建設期完成后仍能長期發揮效益的標準化項目進行獎勵補助,充分發揮其輻射、帶動和引領作用,更好地激勵農戶推進標準化生產,促進全區農業標準化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