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雯 吳 昌
近年來,全國許多地方將積分制引入基層治理,探索出了“事件性解決”向“規則性解決”轉變的有效方法。本文基于浙江省杭州市的考察,指出了積分制運用中存在的規則設計有待完善、適用范圍有待優化、基礎保障力度有待加強等問題,從完善制度設計、加強宣傳引導、健全保障體系、深化利益聯結等方面提出了相關建議。
通過實施積分制,基層黨組織實現普通黨員管理、服務群眾工作常態化,有助于增強黨在基層的領導,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余杭區、臨安區、建德市等地對入黨對象日常行為量化考察,以真憑實據的“積分”讓人信服,擺脫了部分地區選舉投票時缺乏參考的尷尬和長期困擾的宗族勢力影響,把好了黨員“入口關”。建德市新安江街道府西社區建立“黨員微光服務積分制”,對黨員參與活動的情況進行積分,建立電子檔案,并給予相應的獎勵。服務時間30分鐘以上的,可進行積分,不足1 小時的,按1 小時計算,每小時積3 分。同時,每年召開黨員表彰會議,對年度積分前10 的黨員進行表彰。
在積分制下,群眾的主體地位貫穿于制定、實施、監督等全環節,確保了群眾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有助于群眾主體作用發揮。同時,基層事務實現由“公家事”到“家家事”、“任務命令”到“激勵引導”的轉變。蕭山區眾聯村推出“共富積分”“信用積分”雙軌制運行體系,村莊事務由干部派發變成全體村民公開報名、在線搶單。參與村務治理的村民占比升至90%以上,志愿者隊伍從不到10 人發展到近900人。余杭區中泰街道創建“志愿服務積分時間銀行”,鼓勵居民通過參與社區會議、民主協商議事、矛盾糾紛化解等獲取積分,居民可憑積分兌換實物或服務,其中新明社區志愿者隊伍就由20 人發展到160 人,累計開展志愿服務900 余次。
積分制與產業發展、環境整治、公共服務等工作結合,細化成積分指標,有助于凝聚多方力量,打造共同富裕現代化基本單元。上城區探索“黨群安家”積分制管理,以社區治理為主導,鼓勵流動黨員參與經濟發展、城市創建、黨群服務等工作。其中草莊社區多名流動黨員共向“草莊社區愛心公益基金會”捐贈100 余萬元,幫助了400 余名因病致困居民。臨安區太湖源鎮高云村將垃圾分類工作與積分評價掛鉤,統一發放安裝智能芯片的分類垃圾桶,由后臺根據桶內分類、重量等情況自動生成積分,農戶憑積分換購生活日用品,日均參與率達100%,分類正確率超95%。
一是積分差距拉大帶來兌換的不公平。現有積分制多由基礎項、加分項、扣分項組成,按家庭計分兌換獎勵,但不同家庭因人口、年齡、身體等差異,對不同計分項目的參與程度存在差別,如參加志愿服務的次數和內容。這導致優勢家庭積分獲取越來越多,其他家庭相對偏少、排名靠后,一定程度上帶來積分兌換福利的不公平,使一部分人積極性減弱,甚至不再參與。一些群眾就反映,“人多的家庭,志愿服務多,加分就多,但是這些活動我們都參與了,可人少分數不夠,只能看著好的東西被他們兌換走,剩下的就是一些一般的東西,還不如自己花錢買省心”。二是分值獲取方式不當造成積分的不合理。一部分群眾利用規則漏洞,“占小便宜”“為積分而積分”,把“好經念歪了”。例如,對于互幫互助行為可計分,個別群眾通過“造假”來“刷積分”。又如,對于垃圾處置規則,分類正確就可計分,沒有垃圾卻不計分,這使得一部分人通過“生產垃圾”換取積分。一部分群眾反映,“我做到環保,沒有垃圾產生,這難道不好嗎?不是更應有積分獎勵才對嗎?”“哪里有垃圾越多分數就越高的道理,沒有垃圾就不能有積分?就是文明或不文明了?”這些實際上偏離了積分制的本意,淡化了群眾的主體意識,也增加了治理成本。
一是面臨道德倫理之困。在以往,尊老愛幼、互幫互助等行為本是“天經地義”“舉手之勞”之事,是否要納入計分項目還有一定爭議,且納入后如何科學界定和有效證明一直是難題。例如,積分制中的公益活動項目,如何區分群眾做的是“公益”還是“好事”,若納入“公益”是否要證明,若事事都要證明不僅繁瑣,也會面臨“造假”問題,甚至令人“反感”。加之社會關系趨于疏離,利益激勵下會誘發道德風險。一些群眾就指出,“有的人覺得做好事是為了積分和好處,做事的人就感覺‘變了味’,有時索性還不如不做,免得被說三道四”。二是面臨合理合法問題。對于積分多者享有銀行貸款、承接小微工程等優惠或優先權,一些群眾表示不認可,指出有違法之嫌。例如,積分分數高并不說明群眾信用就好、有償貸能力,反而會誘發信貸問題。對于糾紛矛盾、交通違章等納入積分管理,一些群眾也覺得不合理。群眾就指出,“交通違章與村里沒有多大關系,況且已處罰過,再納入管理不太妥當”。
一是物資來源還比較單一。有充足的可供兌換的物資是積分制運行的保障。現有物資主要靠財政撥付、企業贊助和村里投入,雖不乏鄉賢、企業贊助,但總體有限、來源不夠多元。一些村干部就指出,“發展好的村,獲取資源多點,但還是得省著用,獎勵的東西也比較一般。由于沒有太多實際好處,企業很難參與進來”。二是管理力量還比較薄弱。由于積分制的宣傳、制定、實施與管理,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知識和管理能力,但村社日常事務多、管理人員少、能力不足問題仍較普遍。一些村干部就指出,“我們現在雖然安排了專門的人進行管理,但有好多東西還不懂,而且對我們來說工作量增加了,但沒有補貼,也沒政策可以發,積極性無法保障,主要靠個人奉獻了”。因此,憑現有保障力度,積分制要提升吸引力、擴大覆蓋面、發揮大作用、確保持續性就比較困難。
一是不斷完善制度文件。借鑒浙江嘉興市、北京順義區、上海青浦區等地有關積分制的制度文件,結合地區實際,出臺積分制治理管理實施意見,構建村社黨支部書記主責-屬地干部指導-村社黨建網格長監管-家庭戶參與的“積分制”工作體系。鼓勵村(社區)制定個性化項目,優化加減賦分項目清單。二是建立多元計分方式。既要考慮不同家庭情況,又要突出個體激勵性。建議根據各村社實際,對黨員、志愿者、網格員等分類建立計分規則,讓盡可能多的人持久參與其中。例如,海南省昌江縣,對于村“兩委”干部、鄉村振興工作隊隊員等主要用于履責考評,對于村民主要用于激發參與積極性。三是動態調整計分內容。突出群眾主體作用,在堅持核心機制不變的前提下,圍繞治理中的重點任務和突出問題,動態調整積分內容和對象,確保工作有效推進。同時,在符合法律法規和農民合法權益的前提下,堅持“有獎有罰、獎罰分明,以獎為主、以罰為戒”的基本原則,科學合理區分積分制介入日常生活的邊界,防止積分制做法泛化。
一是注重做好政策宣傳。通過微信、廣播、走訪等方式,提升群眾對積分制和相關政策的認識,引導群眾成為積分制實施的主體,形成向善向好的良好氛圍,在各環節始終履行民主程序,讓積分制有堅實的群眾基礎。二是對標學習先進典型。學習借鑒全國各地好做法,為本地積分制開展提供參考。宣傳表彰本地特色做法和先進人物,尤其是注重精神激勵,引導群眾形成強烈的主體意識,從而組織動員起村民。三是發揮黨員示范作用。深入推進“爭星晉位、全域建強”行動,用好比拼賽馬場,發動黨員聯戶代表帶頭積分、引導積分。建立“1+N”工作機制,由一名黨員帶領若干群眾參與村社治理,進一步提升村社綜合治理水平。
一是加強資金保障。以現代社區建設為契機,建議省、市、區(縣)、鎮(鄉、街道)設立專項經費,建立健全“政府投入+ 村集體經濟收入+ 社會捐獻+ 聯系(定點)單位扶持”的多元投入保障機制。根據村社經濟基礎和發展需要,合理統籌經費使用,鼓勵企業及社會幫扶、鄉賢捐資助力。二是推進數字賦能。依托數字治理平臺,開展積分數據收集、匯總及統計等工作,完善日常管理,讓積分“隨身記、隨身查、易兌換”。三是加強人才建設。持續做好網格化人才培養,鼓勵和引導不同主體參與基層治理,為積分管理提供人才支撐。
一是壯大集體經濟。深化“兩進兩回”和黨建聯建機制,在推動更多的治理資源“下村進社”的同時,創新“共富+”路徑,做優做強“共富帶”“共富聯合體”等特色載體,壯大村集體經濟,根據村社實際,通過“股份+ 積分”等模式將集體經濟收益與積分制治理結合,用于積分制度的物質支持,激發群眾參與積分制治理。二是加強責任激勵。按照“辦公區域最小化,便民服務最大化”的原則,將積分制與現有網格工作緊密結合,推出“干部工作積分制”激勵措施,讓干部和工作沉到一線、干到一線、落實到一線,全面提升為民服務水平和群眾滿意度、幸福感。例如,浙江省樂清市探索“積分+ 人大代表聯絡站”,將人大代表履職納入“積分制”管理進行量化賦分,建立“一季度一積分一測評”管理機制,構筑為民服務“連心橋”。三是緊扣群眾需求。針對“一老一小”等群眾重點需求,通過微信、進戶訪談、座談會、議事會等多種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建議,及時反饋群眾提出的問題、面臨的困惑,確保積分制的制定與實施最大程度符合群眾需求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