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樹凱 張海濱
(大連海洋大學,大連 116023)
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循序漸進。一方面,這反映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特點和需求;另一方面,在長期的實踐中產生了規律性的認識,對提升人們的生活水平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當前,社會發展需要提高對共同富裕的認識,增強理解并將其放在最重要的發展位置上,腳踏實地、努力前行。新時期共同富裕的內涵也發生了變化,需要結合理論背景和歷史觀點進行闡述,從而為探索共同富裕實現的路徑提供支撐。
1.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先決條件
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學說指出,從貧困到共同富裕的最普遍的基礎和先決條件就是社會物質生產力的持續發展,眾多研究者結合馬克思主義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進行分析,對此進行了多角度的闡述,也確實證明了這一點[1]。由此可以看出,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先決條件。以生產資料公有制為基本要素,實現了生產力的高度發展,這是馬克思關于共同富裕的主要理解和闡釋。
2.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
馬克思關于共同富裕的理論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共同富裕的實現過程是從階級分化發展而來的。可以從《哥達綱領批判》中了解到共同富裕的內涵和概念,共同富裕主要有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中共同富裕反映出社會主義的基礎,即以按勞分配為主的生產資料擁有形式;在第二階段中共同富裕形成了較為高級的認知,即需要保證生產資料的按需分配和公平公正。馬克思從理論的角度闡述了共同富裕的兩個不同時期的實現過程。
3.共同富裕的歷史必然
馬克思在關于《資本論》的研究中提出,共同富裕將是未來社會主義發展的必然,而《資本論》是關于資本主義經濟運行規則的闡釋,其本身內容存在著商品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顛倒”的可能,因此也是分化和極端的構成條件。從這個角度講,即便資本主義的經濟分配制度再完美,也無法解決這種由內化矛盾引起的分化現象,而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則是從內部制度和理論等多方面進行的合乎歷史必然的發展及分配方式,也由此而宣告了社會主義必然勝利的意志。
1.以往時期共同富裕的價值訴求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從未停止過對共同富裕的追求腳步。毛澤東以“國家富強”為基本發展目標,“富”代表“共同富裕”,“強”代表“共同富強”,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如一的價值理念和精神追求。鄧小平對共同富裕進行了深刻闡釋,明確了先富帶動后富的歷史必然,這是一種改革開放的偉大探索,是站在時代背景下做出的正確選擇。同時,在鄧小平的帶領下,中國共產黨人積極進行共同富裕的制度建設和法治建設,在思想上和外部條件上進行系統和完整的解答,由此也為共同富裕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江澤民和胡錦濤深刻踐行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和內涵,在前人的基礎上創立了共同富裕的理論體系,主張“效率公平”及“以人為本”。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享成果,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渝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2.新時期共同富裕的價值訴求
新時期,我們正踏上新的征程,中國共產黨人正在為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不懈努力。十九屆五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明確指出,2035年將實現更加宏偉的發展目標,實現全面小康,提升民生水平,大力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表明共同富裕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旨在推動社會發展的均衡性,以共同富裕為目標,促進全體人民的共同繁榮,以確保社會公平正義為前提,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他的講話既體現了對民生的關懷,也體現了對共產主義理想的堅定信念,他的講話激勵了每一個中國共產黨人,他們的努力將為我們的國家帶來更多的福祉,為我們的未來指明方向。一個個為了人民美好生活奮斗的故事深刻反映出共同富裕是中國共產黨人堅定不渝的發展方向和目標。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重大貢獻,擔負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任,推動著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為中國廣大人民謀取了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共產黨深知人民是歷史的推動力,是真正的英雄,因此堅定不移地將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黨的全部工作之中,堅定不移地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致力于讓每個人都能享受到更加美好的生活。
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史是一部不斷探索和逐步實現中國人民共同富裕的奮斗史[2]。中國共產黨人以毛澤東為首,帶領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建立了人民當家作主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他們消除了封建剝削制度,實現了最廣泛和深刻的社會變革,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創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成就,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基礎。
在中國共產黨的引領下,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了重大進步,從原來的計劃經濟體制發展為具有活力的市場經濟體制,從半封閉的國家走向全面開放,經濟總量也躍升至世界第二,人們的生活也由過去的貧困水平提升至現代化水平,這一切都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要成果。通過建立一個具有活力的體制,以及提供充足的物質資源,我們可以實現共同的繁榮。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不斷奮斗,通過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克服一系列重大風險挑戰,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巨大勝利[3],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徹底消除了絕對貧困,黨和國家的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并且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為實現共同富裕提供了堅實的制度支撐、充足的資源支撐、積極的心理支撐。
實現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根本奮斗目標。社會主義的核心目標是通過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繁榮。實現全民共享繁榮昌盛,必須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基礎,而這也正是我們追求全民共享繁榮昌盛的最終目標。
中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建立在人民的自由意志的基礎上,這種自由意志為實現全國人民的共同繁榮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通過實施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我們可以更好地反映人民的意愿,維護他們的權益,并鼓勵他們進行創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脫貧攻堅戰的重大勝利。通過實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制度,我們確保了所有公民都能夠從經濟增長中受益,并且能夠在共同努力和分享成果的過程中感受到更大的快樂和滿足;通過共同富裕的推動,我們的國家經濟得到了巨大的改善,人民的生產能力得到提升,社會主義的建設取得了顯著的成就。這不僅喚醒了全社會的創新精神,也促使我們追求更高水平的發展,使我們的國家變得更加強大。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根本目的。中國的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建立在公有制的基礎上,并且各種所有制的經濟都在共同發展。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提出了這一原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建立在公有制生產資料的基礎上,這種分配方式使得所有勞動者都能夠得到相應的權利,并且能夠建立起平等、互惠、協作的關系。這種分配方式旨在滿足人們對于更加優質的生活的需求,并且讓所有人都能夠共享財富,而非僅僅依靠少數人獲得財富。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為指導,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的協調配套機制,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科學把握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社會公平、和諧、可持續的發展。同時,努力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讓每個人都能夠獲得充分的尊重、機會、權利,從而實現全面小康。通過推動人的全面成長,我們可以實現公平的繁榮。
1.堅持創新發展,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
創新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和源泉,現代化建設戰略的提出將以創新為重點,這不僅意味著通過創新有利于解決經濟下行的問題,更可以扭轉經濟發展的頹勢。這種創新以科技創新為主,注重產業升級和調整,不斷提升經濟發展的內在驅動力,為共同富裕的實現保駕護航。
2.堅持協調發展,滿足經濟發展的內在特點和要求
當前社會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分化現象,東部地區、中部地區、西部地區的經濟梯次現象較為嚴重,這就需要協調發展,滿足經濟發展的內在特點和要求,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做到平衡和穩定,以協同共進為基礎原則,但在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更要堅持城鄉協同和精神構建,在縮小城鄉發展差距的同時注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統一,從而為共同富裕提供物質基礎。
3.綠色發展是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普遍形態
綠色發展是對原有經濟發展形式的調整和升級,從生產力角度來講,綠色發展是傳統生產力向現代化生產力過渡的一種形式,其本身代表著知識經濟、循環經濟等全新的經濟發展形式。因此,在新時期,共同富裕的實現需要堅持綠色發展,注重體現全新的生產力形式和經濟形態。綠色發展將會以低碳環保等精細化發展為主,改變以往經濟發展的粗放型模式,注重綠色經濟結構和綠色財富等,這就需要改變當前的經濟系統,注重體現促進效應,在全社會形成一種綠色發展的趨勢和浪潮,將綠色發展作為帶動力量,鼓勵民眾積極參與到綠色發展帶動的多元化經濟增長模式中,特別關注經濟條件和基礎較差的地區,從而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支撐。
首先需要保證城鄉發展的均等化,不斷提高基本公共服務能力。經濟發展區域存在差異,不同地區的人們享受到的公共服務也存在很大區別。為此,扎實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意味著貫徹執行公平公正原則,這是實現共同富裕的要點和保障。若無法兼顧民生,就失去了共同富裕的底線,尤其需要在公共服務中關注社會弱勢群體,注重對經濟條件較差地區的幫扶。這種幫扶可以從幾方面進行:一是從基礎設施上進行完善;二是在教育和發展中進行鼓勵,在注重服務性資源供給的同時堅持教育和制度等,從而提升區域發展能力;三是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共同富裕是人民的心聲,需要不斷擴大共同富裕的范圍,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升人民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從而為新時期共同富裕的發展作出貢獻。
作為先富者,應該積極引導后來者走上財富之路。第一,擁有極高思想境界的富人們會不惜犧牲自身的利益,為貧困群體提供幫助,這種情況仍然存在。第二,在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互幫互助,相親相愛”的指引下,社會上出現了一種普遍現象:先富者積極投資、積累經驗,甚至是開拓市場,主動幫助親戚、朋友、鄰居走上致富之路。第三,富裕地區通過對口支援,為貧困地區帶來了巨大的幫助,使他們得以脫貧致富。第四,通過先富者的市場行動,許多人的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第五,由于土地資源和能源的緊張,許多先進的地區被迫將其發展目光轉移至那些雖然經濟水平較低,但仍然擁有發展潛力的地方。毫無疑問,這種做法有助于促進先富者帶動后富者。
通過不斷努力,先富者不僅獲得了豐厚的物質收入,還獲得了寶貴的精神財富,從而為實現全民共享繁榮打下堅實的基礎。中國的國情是人口眾多,但基礎薄弱,生產力整體較低,導致發展存在著明顯的不平等和失衡。鑒于當前的形勢,立刻實現全國的共享繁榮是不切實際的,因此應該鼓勵先發制人,以促進共享繁榮。通過激勵人們的積極性、創新思維,充分利用資源,推動經濟增長,改善民眾的生活品質,最終實現全民共同繁榮。先富者們在艱苦奮斗的創業歷程中積累的創新思維、商機洞察、成功經歷以及挫折的教訓,為后世提供了寶貴的智慧財富。
生產力的發展并不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唯一渠道,它僅僅是共同富裕的一個必要條件。當前社會貧富差異大,在新時期,我們必須進一步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不斷提高收入和分配改革的效率,建立公平合理的分配體系,以保障共同富裕的實現。這一切都要從根本上解決產權和分配體制的不完善問題開始。此外,研究表明,生產資料的公有制是影響分配制度的重要因素,在非公有制情況下,勞動要素被資本占有,個體所獲占比較小,因此我們必須堅持以公有制為基本原則,以保證公平公正的分配制度,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為了確保勞動者收入的公平分配,政府應該積極完善工資制度,建立合理的工資增長機制,以保證勞動報酬與生產速率的協調一致,從而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新時期,關于共同富裕的研究需要注重理論內涵的闡釋,充分了解共同富裕的理論基礎和戰略意義,同時也需要制定更為完善的路徑和戰略,從高質量經濟發展的角度總結經驗,深耕當前重點領域發展規劃,注重以人為本,并積極借鑒國外的發展經驗,對于外部因素不要一味否定,可以批判地吸收,探索共同富裕實現的科學規劃、產業發展和制度創新等一系列內容,進而為共同富裕的實現提供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