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西南地區多民族火把節體現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03-29 00:00:00曲比阿果何鑫蕾陳昊
民族學刊 2024年11期

[摘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要立足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把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火把節是中國西南地區多民族共有的傳統節日,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研究西南地區多民族對火把節的闡釋與實踐,分析多民族共有火把節在族際之間的起源、儀式、內容相似性,折射出歷史上中國西南地區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本相。當代火把節實踐主體跨越民族與區域,通過文旅融合與網絡媒介的宣傳,從“多民族共有傳統節日”轉向“各民族共享的節日文化符號”。火把節的精神價值與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有著相同的文化底色,是火把節不斷增強群眾的情感聯結、心靈共鳴與文化自信的依托。節日互動促進本民族認同轉向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認同,是以多民族共有傳統節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實踐路徑。

[關鍵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火把節;民族認同

中圖分類號:C95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391(2024)11-0118-08

基金項目:西南民族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重大項目除外)培育項目(2024SPYZX13YB) 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曲比阿果(1971-),女,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民族學;何鑫蕾(1994-),女,西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西南民族研究院202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學;陳昊(2003-),男,貴州大學旅游與文化產業學院學生,研究方向:旅游管理。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國家層面最高的社會歸屬感、面向世界的文化歸屬感,核心是引導各族人民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1]9其中,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情感依托和心靈歸宿,反映著各族人民的共同價值取向、道德規范、精神氣質和情感態度。[2]民族節日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歷史長河中凝聚著民族的歷史記憶、宗教信仰、文化精神與儀式禮俗。多民族共有傳統節日是不同民族在歷史上深度互動交流的例證,其呈現出的共有文化景觀與內涵反映著不同民族異中求同的價值取向與精神信念。因此,多民族共有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節日文化的重要成分,對增進民族自信和民族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學術界對于民族傳統節日的關注度日漸提升,傳統節日是一種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它承載著豐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是民眾精神信仰、審美情趣、倫理關系與消費習慣的集中展示日。[3]高丙中認為,國家通過假日文化來經營國家的領土和民族的時間,以承擔起共同體社會再生產的政治責任。[4]而作為個體的民族成員,通過對自身社會與文化加以反思和界定來獲得對本民族歷史和傳統的認同,以此整合社會生活,民族節日的共享特性在各族人民相互包容團結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5]傳統節日構建經濟空間、文化空間與互動空間,[6]在文旅融合的機制下,其經濟效能成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驅動力,[7]節日作為文化空間,是物質空間與文化內涵的結合,傳統節日既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化存續與發展交流的重要場所。[8]人們通過建構節日文化空間淡化民族差異,增進地方文化認同,[9]節日互動形成以共有文化要素為基礎的共同體,在場域中產生文化勢能,維持族內與族間關系,從而促進中國的民族關系良性發展。[10]節日儀式也可以轉化為社會共知共享的文化符號,[11]在當下社會發展中,多民族節日也從民族共生走向了文化共生,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力推手。[12]民族共享傳統節日樹立和突出了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成為各民族成員增進共同性準則、界定文化認同、包容差異性、建立中華文化認同感的重要途徑。[13]

本文試圖將研究視角從主觀的歷史想象中剝離,更關注這一節日的多民族起源、演變、現狀等自然發展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各民族呈現自發的情感聯結與文化共通,通過傳統節日承繼歷史記憶、共享精神價值、建構生活秩序,形成強烈的民族認同。伴隨著節日變遷,火把節在個體參與、國家在場、網絡媒介的三方共議之中從“多民族共有節日”向“各民族共享節日”轉變。火把節傳遞出的節日精神與中華文化精神具有相通性,各民族以相同的文化基因為底色,在火把節的傳承與變遷中自覺建構新的節日記憶、集體意識與精神價值。

地域性多民族共有火把節在起源、儀式、內容等方面具有相似性,印證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本相。面臨節日的發展與變遷,不同民族對火把節精神價值的闡釋體現出民族文化中的共性,這種共性與中華文化精神相一致,使火把節成為助推民族認同、賡續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載體。

一、相同的敘事范式:多民族火把節起源相似性的集體記憶

火把節是我國西南地區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彝族、白族、納西族、哈尼族、拉祜族、普米族、傈僳族等都有過火把節的傳統,節期大多在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從節日起源和產生來看,節日往往是各民族依據傳統的宗教祭祀、農事生產、歷法等因素而形成的相對凝固的時間及地點、活動方式的社群活動日,它具有全民性、集體性、傳統性。[14]49火把節的起源與“火崇拜”息息相關,在歷史長河中,各民族的火把節習俗發展出自身特點,但其歷史記載、口頭傳說、節日敘事中具有豐富共性。

涼山關于火把節的由來說法不一,但流傳最廣、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彝族英雄斗敗天神惡魔,團結民眾對抗災難的故事:相傳統治天地萬物的天神恩體古孜看到人間繁榮富足,心懷不滿,于是派大力神斯熱阿比到人間征收苛捐雜稅,民不聊生。在一次摔跤決斗中,英勇的黑體拉巴將大力神斯熱阿比摔死,天神為此大怒,便放出鋪天蓋地的蝗蟲到人間毀滅成熟的莊稼。在畢摩的指示下,英雄黑體拉巴帶領民眾上山扎蒿稈火把,并將其點燃驅趕蝗蟲,保住了莊稼。從此,彝族人為了紀念這一事件,每年的農歷六月二十四這天便要以傳統方式擊打燧石點燃圣火,以祈求風調雨順、來年豐收。

在納西族傳說中,玉皇大帝嫉妒人間的優美和睦,于是命令掌火天神把人間燒光。掌火天神不忍危害人間,違背了旨意,被玉皇大帝殺害,他的心血化成一名孩童,告訴納西族人民在門前點起火把,用假火瞞過玉皇大帝,使其不再危害人間。[15]傈僳族傳說中,諸葛亮率領漢軍打敗壓迫傈僳族的大頭鬼,并教當地人種植水稻,但回四川運糧的漢軍在森林里遇上瘴氣死傷無數,諸葛亮便帶領村寨村民點燃火把,去森林沼澤地接回運送稻種的漢兵。村民的火把趕走了瘴氣,人們合力將稻谷運送回村寨,這天便是農歷的六月二十四日,從那時起維西開始種植水稻和棉花。[16]763-798玉溪拉祜族對于火把節的淵源則解釋為,地仙與天神不和,天神便撒下蝗蟲吃地仙的莊稼,地仙用火攻擊蝗蟲而保住了莊稼,從此有了火把節。[17]240而在瀾滄江西岸拉祜族流傳的傳說《扎努扎別》中,火把節也蘊含著抗擊邪惡、祈求豐收、向往美好生活的寓意。該傳說講述了巨人扎努扎別帶領人民開荒種地,在民間威望甚高,遭到了天神厄莎的嫉妒。天神厄莎用太陽暴曬、收走陽光等方法使人民無法耕種,但都被扎努扎別破解,最終在六月二十四日,天神厄莎用毒蟲毒死了扎努扎別。從此拉祜族人民在這一天燃起火把,悼念扎努扎別。[18]白族火把節傳說中,流傳較廣的為火燒松明樓的故事,云南蒙舍詔主皮羅閣會五詔于松明樓,意圖“誘而焚殺之,遂并其地”,鄧賧詔主之妻慈善夫人在丈夫去世后忠貞不屈,“皮羅閣聞其賢欲委禽焉,慈善閉城死,是日燃炬吊之。”[19]28-29但在當地民間,亦流傳玉皇大帝嫉妒人間美好,于是派天神向大地撒下許多蝗蟲禍害莊稼,因此村民在六月二十五日點燃火把,驅走蝗蟲,保護莊稼的傳說。

以上神話傳說、文獻記載與訪談資料體現出西南地區多民族對火把節起源的看法,雖然各民族對故事主體的敘事不同,但其內容具有相關性和相似性,英雄領袖帶領人民抗擊邪惡、保護莊稼、護佑民生的節日起源敘事多次呈現。火把節是西南地區多民族在一定的自然地理、文化生態、農事生產、慣習風俗和精神信仰的基礎之上形成的傳統節日,在歷史發展過程中,各民族節日文化頻繁交往交流,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現象,呈現開放交融的狀態。對火把節起源的描述側面反映了西南山地民族歷史上的生活條件與生產困境,對于從事農耕生活的民族來說,經濟生產方式與社會組織形態影響著人們對節日的心理需求。在農業技術不發達的歷史時期,莊稼豐收與否關系到人們的生存狀態,而自然環境的復雜性與自然災害的多變性又對其生產生活產生極大阻礙,促使各民族祖先不斷積累智慧、團結力量,做出適應改造自然、克服惡劣條件、應對天災人禍的漫長實踐。這就需要團結群體的力量抵御天災人禍,以共同的心理需求對抗未知與邪惡勢力,并通過儀式性的歲時節日祭拜祖先神靈,祈求風調雨順、莊稼豐收、安居樂業。英雄領袖帶領人民對抗邪惡力量的記載與傳說,是歷史上其民族成員團結自強、克服困難的真實寫照,也是民族團結精神、自強不息品格在集體記憶中的具體映照。隨著時間推移,這種集體信念濃縮進節日精神之中,成為不同民族傳遞給子孫后代的共同歷史記憶。

二、多民族火把節儀式的相近性

西南地區多民族在慶祝火把節期間,節日流程各有差異,但“點火把”儀式必不可少,這一儀式是火把節的核心內容。游國恩曾記載,滇中地區各民族“每年是日,燃松炬,聚飲食生,村落舉炬照田”,[20]401可見點火把的盛況。如涼山慶祝火把節分為三天:第一天為點火把祭祖,第二天迎火神并開展諸多節俗活動,第三天送火神。 “點火把”儀式往往伴隨各種歌舞活動,火把燒得越旺,火焰飄得越高,則寓意村寨將更加順利、吉祥、平安。納西族火把節通常由男子制作火把,大理州志記載,納西族火把節“創美生恩”,屆時宰豬殺雞,白天比賽斗牛、趕集,晚上燒火把,一家一戶燒小火把,當年新婚得子的人家燒大火把,大火把豎在村子中或村子附近的樹林中間。[21]118在節日期間,家庭成員“舉著若干小火把環繞田間,謂可燒害蟲使谷子抽穗”。[22]57白族火把節需準備高大筆直的青松,在其四周捆上木柴和松明,松樹枝杈上懸掛象征吉祥美好寓意的花卉、蔬果、面食制品以及燈籠、彩旗等裝飾物,入夜后將松樹火把點燃,人們圍繞大火把舉行祭火儀式和娛樂活動。

各民族通過共有儀式“點火把”,將“火崇拜”這一信仰力量付諸行動,在年復一年的重復性儀式中祈福避禍。各民族火把節的日期選擇多為農歷六月二十四日前后,在這一天點燃火把,具有驅趕蝗蟲,紀念祖先的功能。在西南地區山地與高原并存的復雜自然生境下,人們的農耕生活較平原地區更為艱辛,農歷六月稻米即將抽穗,玉米也生長迅速,這些傳統糧食作物在這一階段容易出現大面積病蟲害,用火把驅趕蟲子、去除邪祟的方式折射出當地民眾的生活習俗,這些習俗都直接或間接地表達民眾對糧食豐收的渴望及由此而生的信仰和崇拜[23]。火把節過后,許多民族在農歷七月迎接稻米成熟,收割新稻米并歡慶“嘗新節”,以紀念祖先、慶賀豐收。這種歲時節日的次序排列不僅是多民族節日選擇的共性,更體現著民族傳統知識譜系的延承。“點火把”是歷史上的民族先祖團結力量、克服災害的重要途徑,顯現出民族成員在重大損失易發時節充足準備、積極預防的農人智慧,還是西南地區多民族在尊重自然生態的基礎上維護農序農時的調適方法。共同的語言以及由宗教信仰所決定的共同生活規范,到處都會孕育族群親和力的感情,[24]114火把節是人們追蹤文化傳統的坐標,它承載著群體成員共享的集體記憶,是人們將自我與集體、歷史與現實相連接的通道。節日儀式將分散的個人帶回到集體之中、融入民族成員共享的記憶與價值之中,給予個體確認其文化身份的自信與認同。

現代化的耕種方式之下,對農序農時的維系演化為對集體記憶的遵循,文化記憶承擔了社會的穩定性與連續性,使先民的經驗、思想和歷史事件存活于今,就此聯結起不同時代。[25]即使在現代化農業知識體系和規范農藥使用的環境之中,人們依然會選擇舉起火把環繞田間,以象征性地驅趕蝗蟲。在這一過程中,認知、身體和環境組成一個動態的統一體,[26]身體在活動中的主觀感受和體驗為認知提供了依據,[27]9通過集體模擬祖先“舉火把繞田”的行為,將個體置于群體之內,在與過去相似的農業環境中實踐祖先的儀式行為。在節日實踐中,人們對祖先信仰與節日文化的認知與個人身體和現實環境融為一體,形成個體的具身認知。因此,這種古老的節日是對民族共有歷史記憶的聯結,火把節通過重復性、集體性的儀式,復刻傳統的農業時間體系,承繼歷史性的農業知識譜系,重現集體記憶中的族群秩序。節日連接著歷史與現實,使每個民族成員通過節日儀式融入集體,找到自身的位置與角色,集體的內生秩序得以回歸,從而以歷史記憶來建構當下的生產生活秩序。通過火把節,人們傳遞尊重自然規律、遵循農序農時的民族文化;建構團結互助、抗擊邪惡的民族精神;凝聚情感共鳴、心靈相通的民族認同。

三、火把節節日內容文化價值的共識

西南地區多民族火把節的節慶活動十分豐富,除傳統的宗教祭祀、迎火、玩火、送火、走親訪友、殺豬宰羊、同飲共食等慶祝活動外,體育競技、美食共享、傳統選美、服飾展演、民族歌舞等民俗活動項目也逐漸融入節日流程。節日已然成為社區成員社會生活的舞臺,日常生活中受到時間、空間局限的民俗事項在節日中得到空前的匯聚與展演,在民族自識心理與民族認同感的驅動下,人們體味著短暫、強烈的全民性的情感抒發與精神鼓舞。[14]52如涼山火把節中,體育競技類項目有摔跤、斗牛、斗雞、賽馬、爬油桿等;民俗展演類項目有達體舞、朵洛荷、阿都高腔、對山歌、“克智”辯論、口弦表演等;還有“金鷹”“金索瑪”等選美項目。選美活動男女均可參加,參與者不僅有著出眾的容貌,并且穿著精美隆重的民族服飾,向觀眾介紹其才藝、展示個人美好品德,只有在外觀形象與道德品質等多方面獲得廣大觀眾的認可,才能脫穎而出。

在節日活動中,服飾是外化的民族標志,在色彩、紋樣、飾品等方面涵蓋了民族文化的諸多內涵,在節日慶典中得到集中展示;選美標準的多元化傳遞各民族的審美特征,同時呈現出對高尚品德的追求;賽裝選美活動又貫穿于歌曲、舞蹈呈現的動態美與韻律美中,透過民族歌舞展示民族服飾所具有的形式美;體育競技活動吸引人們廣泛參與到體育項目之中,傳遞出對強健身體素質的崇尚。火把節的服飾、選美、歌舞、體育等重要文化元素,不僅弘揚本民族的審美價值與精神理念,也充分蘊含著中華民族的美育文化、德育文化與體育文化,是中華民族以美育人、立德樹人、體育健人等理念的多元表現形式。中華民族內含的歷史文化紐帶凝聚著各族人民的文化價值共識。[28]因此,火把節文化中的美育、德育、體育精神與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相一致,是對中華文化精神的高度認同,彰顯著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代文明屬性,凝聚節日共同體成員的價值共識,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文旅融合:各民族共享節日,賡續傳承中的精神相通性

“國家在場”為火把節的變遷注入新的動力,當代火把節已經由“民間自發”的節日模式向“政府主導、民眾參與”的節日模式轉變。政府對火把節的規劃以“文化搭臺、經濟唱戲、促進消費”為思路,結合網絡媒體宣傳、旅游路線推廣、招商引資、農副產品展銷、學術交流、非遺技藝展演、特色美食節等途徑,促進民族文化資源轉變為民族文化資本,以節日拉動地方文旅融合。例如,2024年涼山火把節,政府推出“彝海結盟·筑夢航天”研學之旅、“燃情火把·情醉涼山”風情體驗之旅等五條特色旅游線路,此外還有彝歌會、美食大賽、民族電影周、精品劇目展演等活動。此外,火把節也成為集中展示民族服飾、工藝美術的載體。群眾自發地向觀眾展示其服飾特色,吸引了眾多觀眾游客、網絡紅人、媒體賬號的拍攝記錄。在節日中,觀眾并非僅僅是信息的接收者,通過對節日logo、文創產品、吉祥物形象、攝影作品、詩歌散文的網絡投稿,每位觀眾都能成為節日元素的創造者,無疑增強了節日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據統計,2024年7月28日至8月4日,全涼山州共接待游客502-84萬人次,同比增長45-02%,旅游收入47-06億元,同比增長57-5%。

在政府主導的文旅融合趨勢推動下,節日參與主體發生轉變,火把節不再是某個民族的特有節日,而是承載了大規模跨民族、跨地域社會互動的“中華民族符號”。筆者在對涼山火把節與大理巍山火把節的田野調查中了解到,當代火把節匯集了各地各民族群眾,除本地群眾外,還有漢族、藏族、赫哲族、傈僳族、納西族、回族、白族、哈尼族、滿族等多民族群眾參與,甚至國外游客也紛至沓來。如涼山州越西縣火把節中,赫哲族等二十余個民族、成昆線路途經縣(市)志愿者、留學生與專家學者作為“文旅體驗官”,受邀參加了火把節“全民秀巡游”活動,當地人與游客的互動越來越成為文化間相互浸潤的途徑,通過共享的節日文化,民族間迸發出相似的精神價值與認同。

火把節的參與者有著共同的審美情趣、團結精神和節日向往,因其情感邏輯具有相通性,從而在節日氛圍中形成一種文化共鳴。火把節這一符號在“自我”與“他者”的互動中建構自身的當代價值與現實意義,符號的意義是通過社會成員的行動過程而產生的,只有當一種符號在它的做出者和接收者身上都能引起共同的反應時,它才能獲得社會意義。通過對符號的理解,外來游客積極調節自身的行為以適應和當地人的社會互動,在互動中將暫時的“自我想象”逐漸明確為穩定的“自我形象”,從而將自身歸入某一類客體的“自我概念”。[29]89游客通過對“自我”的歸類與整合,將自我融入到節日共同體之中。由此,節日共同體凝聚了全國各民族成員,他們以相同的精神價值建構和更新火把節的內涵,最終個體能夠體味節日共同體的態度,并對其中的價值精神有整體性透視。由此,特色民族文化的抽象內涵在互動中轉化為多民族成員可感知可交流的具象體驗,傳統節日轉化為更大范圍內社會共知共享的文化符號,從“多民族共有的火把節”轉為“各民族共享的火把節”。

五、相聚云端:媒體營造“集體歡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網絡媒介的介入擴展了原有的節日場域。官方公眾號、官方視頻號、網絡紅人賬號、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塑造的網絡空間成為地方宣傳和大眾參與火把節的新興途徑,流動性受限的社會成員雖無法親臨現場,但依然能借助網絡空間感受與體驗這一節日的豐富活動與內涵。在虛擬網絡場域中,成員通過點贊、評論等具象化形式提升參與體驗,實現火把節文化跨區域、跨民族的分享、傳播。以下是對2024年涼山火把節融媒體宣傳情況的統計。

網絡媒介傳遞信息快捷高效、表現形式生動、富有時效性,以沉浸式的體驗方式在不同空間與場所隨時觀看火把節,網絡媒介的即時體驗讓人們在虛擬空間中感受節日盛宴,在集體活動中產生超越自我的感覺,人們覺察到自己與周圍的人、社會的道德和價值是一致的,進而感到自己成為社會的代表。由此,社會力增強人們的行為動機、信心和力量,[30]285-289在網絡空間中再現涂爾干提出的“集體歡騰”效應。

如果說網絡空間中的記錄、傳播與互動是對節日精神的顯化,那么對節日文化的“二次生產”則是民族間共有精神價值的深度內化。德塞圖認為,個體可以通過對文化產品的“二次生產(secondary production)”來獲得重新組織、解釋編碼的“創造力”。[31]人們在平臺直播、網紅vlog視頻等虛擬空間中對火把節的節日價值交流討論,形成熱門話題;或在旅游離場之后將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感分享到微博、小紅書、抖音、朋友圈等社交媒體中,都可以理解為對“火把節”這一多民族共享符號的精神價值進行“二次生產”與傳播,當人們主動分享他者文化的時候,文化的交流、社會的交往就會進一步加深,人們之間和諧共處的文化基礎便更為牢靠。[32]同時,節日精神也通過參與者對節日共同體的認同而內化到個體心靈之中,各民族以共享節日為媒介,在共同的“文化底色”中回顧與采擷他者的歷史記憶,也通過節日互動不斷建構自我與他者之間新的集體記憶,迸發出民族間的包容理解與精神認同,實現節日精神價值在民族間的化育作用。火把節這一多民族共享符號成為聯結民族情感、凝聚價值共識、增進中華文化認同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

六、結語

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樹立和突出各民族共知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1]97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實踐路徑之一是深化文化認同,需要不斷構建中華文化特征、中華民族精神、中國國家形象的表達體系。[33]火把節作為中國西南地區多民族共有的傳統節日,逐漸演變為中華各民族共知共享的文化符號,在增強民族認同和文化自信的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各民族火把節有相似的節日起源闡釋、節日儀式流程和節日活動內容,其“多民族共有性”基于西南地區多民族相似的自然歷史境況、生產生活實踐、社會文化環境和傳統精神信仰,折射出歷史上西南地區多民族間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本相。火把節傳遞出的團結勇敢、抗擊邪惡、自強不息、尊重自然、護佑民生的觀念與中華文化精神相符,節日活動彰顯著中華民族的美育、德育、體育文化,相似的文化基因通過傳統節日印刻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記憶之中,形塑和助推本民族的文化自信與民族認同。

隨著時代的發展,火把節的節日形式日漸豐富,影響力日益增強。“國家在場”激活文旅融合發展,節日呈現多元樣態。網絡媒介的參與拓展了節日空間,在個體、國家、網絡媒介三方的共議共謀之下,火把節成為中國乃至世界人民喜聞樂見的節日,從“多民族共有節日”走向“各民族共知共享的中華文化符號”。這一過程實現的深層機理是各民族有著相似的“文化底色”,參與者對火把節呈現出的精神價值有著高度認同。

一個多民族國家,需要立足于共享的精神價值,才得以凝聚認同。節日中的火把照亮了歷史與現實的通道,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火把節作為中華文化符號不斷得到傳承與發展,凝結在各民族成員的節日記憶之中,為其節日內涵注入新的時代價值與社會意義,參與者的民族認同轉化為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認同,是以節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統一戰線工作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編. 中央民族工作會議精神學習輔助讀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22.

[2]李建軍,郭遠,王文秋.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涵、特點和核心要義[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24,51(02): 15-25.

[3]蕭放.傳統節日: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遺產[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05):50-56.

[4]高丙中.節日傳承與假日制度中的國家角色[J]. 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29(05): 27-31.

[5]李松,王建民,張躍,朱凌飛,馬居里,許雪蓮.中國少數民族節日在國家文化建設中的地位和意義[J]. 藝術百家,2012,28(05): 27-38+62.

[6]湯奪先,王雯雯.節日表達與文化共生:節日促進散雜居地區民族鄉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J].青海民族大學學報, 2024,50(01):39-47.

[7]鐘梅燕.節日文化空間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四川涼山彝族火把節為例[J]. 北方民族大學學報, 2022(06): 57-63.

[8]曹大明,陳穎.節日文化空間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以湘西州瀘溪縣婆落寨跳香節為例[J].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22,42(04): 49-56+183.

[9]李智環,金佳宇.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深化背景下節日文化空間的現代轉向研究—以瞿曇寺“花兒”會為例[J].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4,50(01): 57-64.

[10]羅彩娟,藍尉銘.以節為媒: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新機制 —以廣西布努瑤祝著節為例[J]. 湖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22,40(03): 144-153.

[11]吳佩琦.贛南中秋節與客家人的中華民族認同研究[J]. 青海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22,48(04): 15-21.

[12]張繼焦,吳玥.從族別標識到文化共享: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域下的多民族共有節日建設[J]. 大連民族大學學報, 2023,25(04): 293-299+307.

[13]看本加,旦周多杰.符號與認同:涉藏地區的文化共享與族際互動—基于青海貴德的田野調查[J]. 西北民族研究, 2023,(06):46-56.

[14]黃澤. 西南民族節日文化[M]. 昆明: 云南大學出版社,2012.

[15]楊時鐸.火把節[J]. 中國民族,1981(12): 43.

[16]毛公寧.中國少數民族風俗志[M].北京:民族出版社, 2006.

[17]王正華,和少英.拉祜族文化史[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9.

[18]張曉松,李根.淺析拉祜族火文化[J]. 云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2(06): 80-82.

[19]戴綱孫. 昆明縣志[M]. 中國方志叢書:第29號.臺北:成文出版社,1967.

[20]游國恩:《火把節考》,見徐嘉瑞: 大理古代文化史稿[M]. 香港: 中國圖書刊行社,1985.

[21]大理白族自治州地方志編纂委員會. 大理白族自治州志 (第九卷·民族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1.

[22]麗江地區地方志辦公室編. 麗江地區民族志[M].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2000.

[23]姚霽珊. 多元一體背景下火把節節俗譜系研究[J]. 思想戰線,2021,47(01): 103-111.

[24]Weber. Max, edited by G. Roth and C. Wittich. Economy and Society (Vol.1 and 2)[M].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78.

[25]徐贛麗. 重構傳統節日的文化記憶[J]. 人民論壇,2024,(03): 19-21.

[26]葉浩生. 具身認知: 認知心理學的新取向[J]. 心理科學進展, 2010,18(05):705-710.

[27]Gibbs, R. Embodiment and cognitive scienc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28]秦玉瑩,郝亞明-健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制度機制的五個基本維度 [J/OL]-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https://doi.org/10.19898/j.cnki.42-1704/C.20241104.05.

[29]Mead, George Herbert. Mind, Self and Society: From the Standpoint of a Social Behaviorist[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34.

[30]愛彌爾·涂爾干, 渠東,汲喆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 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31]吳飛. “空間實踐”與詩意的抵抗—解讀米歇爾·德塞圖的日常生活實踐理論[J]. 社會學研究, 2009,24(2): 177-199+245-246.

[32]馬翀煒,和冬梅. 公共領域與私人領域:多民族村落的文化共享與族群邊界的超越—以迪慶藏族自治州哈達村為例[J]. 開放時代. 2023(05): 209-223+11.

[33]潘岳. 不斷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J]. 中國民族. 2023(12): 11-13.

收稿日期:2024-07-18責任編輯:賈海霞

The Manifestation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within the Torch Festivals of Multi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 China

Qubi Aguo1, He Xinlei1, Chen Hao 2

(1. School of Ethnology and Sociology,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ichuan, China; 2. School of Tourism and Cultural Industry, Guizhou University, Guiyang, 550025, Guizhou, China)

JOURNAL OF ETHNOLOGY, VOL. 15, NO.11, 118-125, 2024 (CN51-1731/C, in Chinese)

DOI:10.3969/j.issn.1674-9391.2024.11.013

Abstract: To forge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his study deems it essential to ground this process in the long history of the Chinese people, adapting Marxist ethnic theories to China’s specific realities and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highlight the cultural symbols and images of the Chinese nation that are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The Torch Festival, a timehonored celebration shared by multiple ethnic groups in Southwest China, is an important facet of China’s fine traditional culture. By studying the interpretations and practices of the Torch Festival among different ethnic groups, and analyzing the festival’s legends, dates, ritual practices, and festival spirit, this article tries to explore the shared origins, collective memory, similar ritual contents, and common cultural values of the multiethnic Torch Festival among diverse ethnic groups. The similar narratives concerning the festival’s origins among multiethnic groups have been strengthened through repetitive rituals, forming the collective memory and identity of ethnic group members. Key cultural components of the festival, such as ethnic attires, beauty pageants, singing, dancing, and sporting activities, not only reflect the aesthetic values and spiritual tenets of each ethnic group but also encompass moral cultiv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physical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 epitomizing the Chinese nation’s philosophy of cultivating people through artistic appreciation, inculcating virtue through education, and promoting physical health through sports. These shared features stem from comparable natural historical conditions, production and living practices, social and cultural environments, and shared spiritual beliefs among the various ethnic peoples in Southwest China. They reflect the historical trajectory of interethnic exchanges and integration in this region. Through the Torch Festival, cultural values that respect natural laws and follow agricultural rhythms have been passed down; a spirit of unity and mutual assistance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a national identity imbued with emotional and spiritual resonances has been fostered among these ethnic groups.

Nowadays, with the growing popularity and influence of the Torch Festival, it is found that its religious and naturalistic aspects have gradually waned, while its entertainment factor and social expressions in both time and space have become more prominent. Moreover, the state’s role in activ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tourism has allowed the festival’s participants to cross ethnic and regional boundaries, transforming the festival into a cultural symbol shared by all ethnic peoples, integrating individual identities into the broader festival community, hereby effectuating the integration of the festival as a collective entity. Simultaneously, the festival has facilitated the gathering of ethnic groups in virtual space, where participants’"recordings, dissemination, and interactions concretize the festival’s spirit.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secondary production” of festival culture has internalized the shared spiritual values of the ethnic groups. As the Torch Festival evolves from being “shared by multiple ethnic groups” to “shared by all ethnic groups,” its spiritual values converge with those of Chinese culture. This has strengthened emotional bonds, cultural resonances,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of the people, catalyzing a transition from individual ethnic identification to a more elevated Chinese national identity. The Torch Festival thus has become a conduit for linking ethnic emotions, consolidating value consensus, strengthening Chinese cultural identity, and forging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Key Words: forg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Torch Festival; ethnic/national identity

主站蜘蛛池模板: 自拍亚洲欧美精品| 亚洲无码免费黄色网址| 伊人色在线视频| 天天躁日日躁狠狠躁中文字幕| 99r在线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欧美| 狠狠色香婷婷久久亚洲精品| 日韩视频精品在线| 亚洲 欧美 偷自乱 图片 |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欧美精品亚洲精品日韩专区|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日本a级免费| 午夜福利网址| 热久久国产| 国产精品尤物在线| 福利一区在线| 亚洲AV无码久久天堂| 91精品国产情侣高潮露脸| 曰AV在线无码| 精品三级网站| 免费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傲雪网| 国产丝袜第一页| 国产麻豆精品在线观看| 丁香六月综合网| 啪啪啪亚洲无码| 成人精品亚洲| 久久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狠97视色| 亚洲人成电影在线播放| 亚洲天堂视频网站| 97在线碰| 综合色区亚洲熟妇在线| 亚洲第一视频网站| 26uuu国产精品视频|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区|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A|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欧美色视频日本| 婷婷六月天激情| 99re这里只有国产中文精品国产精品| 欧美有码在线| 亚洲中文无码av永久伊人| 欧美一级专区免费大片| 亚洲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人妻21p大胆|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久青草免费视频| 日本爱爱精品一区二区| 欧美一级一级做性视频| 久久77777| 国产一在线观看| 国产偷国产偷在线高清|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免费观看| 国产亚洲精品97在线观看|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蜜芽影院|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亚洲swag精品自拍一区|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国产一级毛片在线| 国产青青草视频| 午夜小视频在线| 伊人大杳蕉中文无码| 精品91在线| 亚洲91在线精品| 高潮毛片免费观看| 91精品网站| 免费在线a视频| 日韩小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人| 色香蕉影院| 色综合天天综合| www.亚洲色图.com| 夜精品a一区二区三区| 性色生活片在线观看|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观看| 多人乱p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漂亮美女在线观看| 女人爽到高潮免费视频大全| 欧美日韩理论| av色爱 天堂网| 中文字幕无线码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