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培培,劉夢如
1.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浙江湖州 313000;2.山東省立醫院,山東濟南 250000
出院準備度是對出院患者在離開醫院時的能力進行預估和評估,是對其是否做好出院準備的一種認知[1]。我國腦卒中患者面臨發病率高、致殘率高、病死率高、復發率高以及經濟負擔重的問題[2]。研究[3]表明,高出院準備度的患者,疾病復發率和再入院率較低。健康行為指個體為維持或提高自身健康水平而主動采取的多層面健康促進行為[4]。腦卒中患者的出院準備度與其健康行為密切相關,對患者的健康結局產生一定影響[5]。潛在剖面分析是基于個體不同特征進行分類的方法,用于對連續性數據進行同質性分組,將具有相似癥狀的群體劃分為不同亞組[6]。本研究旨在通過潛在剖面分析對腦卒中患者的出院準備度進行特征分類,研究其特征差異,并分析不同出院準備度類別患者的健康行為水平。現報告如下。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22年4-10月在湖州市第一人民醫院腦病科住院的腦卒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研究的患者需滿足腦卒中診斷標準[7],言語溝通能力正常,自愿參與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包括合并其他嚴重器質性疾病(如惡性腫瘤)且無法配合調查的患者,存在精神障礙者,以及正在參與其他研究的患者。采用Kendall原則計算樣本量,同時根據潛在剖面分析模型識別準確性,至少需要200例患者[8]。本研究選取231例樣本進行調查。研究已通過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批準號為2022KYLL074。
1.2.1一般資料調查問卷
一般資料調查問卷由研究者根據文獻回顧自主設計,涵蓋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婚姻狀況、家庭人均月收入、醫療費用支付方式、主要照顧者、腦卒中類型、疾病病程、發病次數、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評分以及合并疾病情況等12個項目。MRS評分用來衡量腦卒中后患者的神經功能恢復情況,評分分為0~5分,得分越高恢復越差,MRS評分≤2分作為腦卒中患者是否殘疾的分界值。
1.2.2出院準備度量表(Readiness for Hospital Discharge Scale, RHDS)
采用2014年Lin等[9]漢化和修訂的RHDS。該量表共包括12個條目,涵蓋了適應能力、個人狀態和社會性支持3個維度。其中條目1~5為適應能力維度,條目6~8為個人狀態維度,條目9~12為社會性支持維度。適應能力維度包括出院后身體狀況準備、體力、精力、自我照顧能力和照顧注意事項了解情況5個條目;個人狀態維度包括出院后處理日常生活、自我照顧程度和醫療照護程度3個條目;社會性支持維度包括出院回家后能獲得情感支持的程度、家屬照顧幫助、家務幫助和醫療照顧需求幫助程度4個條目。各條目使用0~10分計分法,總分范圍為0~120分,得分越高表示出院準備度越高。在本研究中,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 0.925。
1.2.3腦卒中健康行為量表(Health Behavior Scale for Stroke Patients,HBS-SP)
該量表由萬麗紅等[10]在參考腦卒中、高血壓等慢性病相關指南的基礎上,對普適性健康促進量表進行修訂而成。該量表共包括25個項目,覆蓋了運動、服藥、指令、責任、營養、煙酒等6個維度。使用Likert 4級評分法,1~4分表示“從不”至“常規進行”,其中煙酒和服藥維度為反向計分。量表的總分范圍為25~10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健康行為越好。本研究中,該量表總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938。
研究者在患者出院當天指導患者進行問卷填寫,如果患者無法獨立完成,研究者進行解釋說明,并指導家屬協助患者填寫問卷。

共發放問卷231份,回收有效問卷221份,有效回收率為95.7%。
以腦卒中患者出院準備度得分為資料,將出院準備度分為3個潛在剖面。隨著模型類別數的增加,AIC、BIC、aBIC數值逐漸降低。然而,在將患者分為3個潛在剖面時,雖然AIC、BIC、aBIC值最小,但LMR的P值為0.073,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相比之下,當將患者分為2個潛在剖面時,Entropy值為0.973,LMR的P值<0.001,具有統計學意義,見表1。通過綜合比較,2個潛在剖面時模型的擬合度最優,因此,將出院準備度分為2個潛在剖面。根據其特征分布,將其命名為類別1和類別2。類別1的得分均較低,尤其在條目6~8上得分最低,表明這一類別的患者在個人狀態維度的得分較低,將其命名為“出院準備欠缺型”,共有127例(占總樣本的57.5%);類別2得分處于較高水平,在條目1~5得分更高,表明此類別的患者具備較好的適應能力,命名為“出院準備良好型”,共94例(42.5%)。腦卒中患者出院準備度2個潛在剖面得分情況見圖1。

表1 腦卒中患者出院準備度潛在剖面分析各模型擬合指標

圖1 腦卒中患者出院準備度2個潛在剖面得分情況
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MRS評分、合并疾病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例(%)
兩組患者的健康行為得分以及各維度得分的比較結果顯示,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01),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健康行為及各維度得分比較
3.1.1出院準備欠缺型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準備欠缺型在腦卒中患者中占57.5%,表現為個人狀態維度得分較低,包括自我照顧程度、處理日常生活和醫療照護程度不足。文化程度低的患者往往對新事物接受能力有限,更難適應環境變化[12]。由表2可知,此類患者文化程度低、多合并其他疾病,病情較為嚴重,導致對健康信息的理解和應用存在挑戰,自我照顧能力不足,難以有效處理生活需求。從醫院到家庭的過渡是決定患者出院后健康結局的關鍵時期,有效的康復和護理措施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康復效果。因此,醫護人員應更加注重此類患者的需求,尤其是文化程度較低、接受能力欠缺的患者,可采取一系列個性化護理和康復計劃,包括調整目標和步驟以符合患者的實際能力和需求;同時情緒支持也是關鍵,通過理解患者、鼓勵患者保持積極心態,并教授情緒管理技巧,促進心理健康;此外,進行日常生活技能培訓,提升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建立社會支持系統,包括家人、朋友和社區資源,以獲得更多支持;設立定期復查和跟進機制,確保患者得到持續的醫療監護和康復指導,以提高患者的出院準備度。
3.1.2出院準備良好型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準備良好型占腦卒中患者的42.5%,該類患者在適應能力維度表現更為出色,其出院準備充分,自我身體照顧和身體狀況準備能力較高。由表2可知,此類患者具備較高的文化程度和家庭人均月收入,同時合并疾病相對較少。具有較高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的患者通常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較好的健康素養,其更容易理解醫療指導,更主動地參與到康復過程中,因此更加積極遵從醫囑,并掌握有效的自我照顧技能。此外,此類患者的病情較輕,合并疾病較少,在個體能力和對健康信息的理解和應用方面更為出色,因此在出院準備方面更為充分[13]。醫護人員對出院準備良好型患者可采用科學、有效的方法進行健康教育,以進一步提高其出院準備水平。例如,通過開展院內健康知識講座,向患者提供全面而實用的康復信息,強調自我照顧的重要性;同時,鼓勵患者分享彼此的康復經驗,以建立互助和支持的社交網絡,這不僅可以增強患者對康復的信心,還可以激發其更積極主動適應生活的能力;另外,在為這類患者提供出院準備的過程中,醫護人員應充分借助患者已有的資源和能力,鼓勵其參與決策,并制定個性化的康復計劃;最后,還可為患者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支持,引導其正面應對可能的生活變化。
單因素分析顯示,兩組患者在年齡、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MRS評分、合并疾病方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相對出院準備良好型,出院準備欠缺型患者較年長、收入較差、MRS評分較高、合并疾病較多,這與李芯睿[5]、張美[1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其原因可能為:隨著年齡的增長,部分患者可能面臨認知能力下降,難以理解和記憶出院準備信息,對醫囑的依從性也較差,這種情況可能導致其對出院準備方面的水平不足。不同受教育程度的患者在獲取健康知識的途徑上存在明顯差異,低受教育程度的患者主要依賴于電視、廣播等被動傳播的渠道獲取健康信息,這種方式可能限制了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深入了解,因為這些傳播媒體通常提供的信息較為簡化,難以滿足復雜疾病管理的需求,由于對疾病知識了解較差,這部分患者可能在出院準備方面面臨困難,需要特別的健康教育支持,以提高其康復的準備水平。因此,制定更為個性化、易理解的健康教育計劃,以滿足不同受教育水平患者的需求,是關鍵的健康管理策略之一。經濟水平較高的患者由于具備更多的時間和財力資源,能夠更主動地處理健康問題,這種主動性使得患者在出院后更容易獲得專業的健康指導和支持,且高經濟水平的患者可能能夠負擔更多的醫療服務和康復輔助手段,包括定期的專業咨詢、康復計劃的執行以及更先進的醫療技術,因此出院準備度更高。另外,出院準備欠缺型患者中MRS評分更高、合并疾病較多,這與以往研究結果[15]一致。腦卒中作為一種心腦血管疾病,常伴隨著其他慢性病,多重慢性病的疊加使得患者的身體健康狀況更為復雜和病情更加嚴重。隨著合并慢性病的增多,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較差,從而影響了患者的出院準備水平。對于年長、收入較低、文化程度較低、MRS評分較高且同時患有其他疾病的患者,醫護人員應特別關注,實施更加個性化的健康教育、定期跟進和提供專門的康復支持等措施,努力提升其出院準備水平。
本研究結果顯示,出院準備度良好的患者健康行為得分較高,而出院準備度欠缺的患者則得分較低,表明這兩類患者在健康行為方面存在差異。腦卒中患者的出院準備度被視為評估其健康行為的重要指標。患者出院準備度水平的提高不僅代表著對疾病康復指導的更強理解能力和更好的治療依從性,更是對其整體健康促進行為水平的積極體現。出院準備度高的患者在康復過程中更有可能主動采取積極的健康行為,包括藥物管理、生活方式的調整和定期的康復活動。因此,醫護人員可在患者住院期間有效評估患者的健康需求,制定個體化出院指導方案,注重指導技巧,以此提高患者的出院準備度,從而進一步改善其健康行為。
本研究僅覆蓋了一家醫院的患者,因此在代表性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為提高研究結果的代表性,未來可考慮進行多中心的調查,以進一步完善研究設計,這將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相關現象,并提高研究的科學性、可靠性。本研究僅對出院準備度潛在剖面影響因素進行了簡單的差異性分析,研究深度不夠,未來可考慮將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納入多因素回歸方程,進一步比較以上變量對腦卒中患者出院準備度潛在剖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