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北朝天水趙氏宦居與鄉里變遷

2024-04-01 05:51:18
北京社會科學 2024年3期
關鍵詞:墓志

陳 鵬

一、引言

近年來,士族問題成為中古史研究熱點之一。研究者對士族姓望、譜系、房分等關鍵問題展開深入探索,并反思現行研究理論和方法,提出新的研究路徑。在這一情形下,士族個案研究也有意超越個案,帶著問題意識和宏大關懷,嘗試通過個案對士族群體、士族社會進行普遍性思考。[1]不過,很多個案研究選擇所謂“典型士族”,“并未提供新的思考,淪為傳統士族理論的注腳”[2]。高門士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上一般符合典型士族形象,但也致使個案研究側重揭示共性,而未能達到學人對個案研究發現“反例”或得出新見的期許。倘選取一些次等士族或小姓進行考察,庶幾能得到一些新觀點。

天水趙氏是漢唐間秦隴地區的著姓,較諸南朝僑吳高門和北朝山東五姓、京兆韋杜,門第都存在著相當大的差距,可歸入次等士族之列。“正史”和《元和姓纂》《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傳世文獻,記述了天水趙氏譜系及其各房支在南北朝的仕宦、遷徙與分衍,而碑志材料為勾勒南北朝天水趙氏的譜系、婚姻和政治活動提供了更多信息(本文征引碑志出處,詳見文末附表,文中不注)。①

值得注意的是,北魏永平元年(508)《趙超宗墓志》記述志主先世遷居京兆曰:“乃祖因宦居于斯鄉,遂擇地形而措宅焉。”因仕宦遷居京師或城市,是中古士族較常見的經歷。艾伯華(Wolfram Eberhard)將中古精英家族兼有城市家(city-home)與鄉里家(country-home)的形態概括為“城鄉雙家形態”[3];毛漢光則將唐代士族因科舉、仕宦把家族重心由郡望鄉里遷至兩京一帶的現象歸納為“中央化”[4];在二說的基礎上,翁育瑄提出中古士族家族形態存在著從北朝“城鄉雙家”到隋唐“兩京雙家”的轉變[5]。士族“城鄉雙家”與“兩京雙家”的根本差異,在于士族是否因宦居他地(特別是京城)而脫離郡望鄉里。家族居地和葬地,則是觀察士族鄉里變遷的兩個重要標準。事實上,十六國北朝天水趙氏,因仕宦引發的居地和鄉里變遷,較“雙家形態”或“中央化”更復雜;趙氏不同房支,亦各有特點。

二、十六國天水趙氏的仕宦與徙居

漢晉時期,天水趙氏為涼州大姓。《魏略》稱東漢“天水舊有姜、閻、任、趙四姓,常推于郡中”[6]。所謂“四姓”,是“地方上正在逐漸形成的、獲得社會普遍承認的地方大姓”[7]。漢末天水趙昂任狄道令、涼州從事,曾助曹操平定隴右[8],展現出天水趙氏的實力。晉武帝皇后楊艷母家為天水趙氏,史稱楊皇后“追懷舅氏之恩,顯官趙俊,納俊兄虞女粲于后宮為夫人”[9]。楊皇后出身漢晉世族弘農楊氏,天水趙氏得與之通婚,社會地位當不低。不過,漢晉時期,天水趙氏似未見任公卿者,與累世公卿的世家大族尚存在著差距,而主要以涼州大姓形象出現。

至十六國,天水趙氏開始打破舊的生存空間,而這主要得益于五胡政權尋求與留在鄉里的北方大族合作。五胡政權雖給北方社會原有勢力帶來打擊,但也為一些地方大族的興起提供了契機。天水趙氏即通過出仕前秦和后秦而得到發展,由涼州大姓向關隴豪望轉變。羅新指出,前秦和后秦的統治核心分別是以略陽氐和南安羌為骨干,包含秦雍漢族豪望及其他族群成員的“枋頭集團”和“灄頭集團”。[10]二者皆出自關隴地區,秦雍豪族遂得以進入其統治集團。

在前秦政權中,趙俱、趙韶、趙誨為天水趙氏的代表。趙俱較早即進入苻氏集團。后趙末,苻洪據關右,自稱大單于、三秦王。天水趙俱被任命從事中郎,稍后“為河內太守,戍溫”;苻健立國后,歷任光祿大夫、洛州刺史。[11]趙韶、趙誨,為趙俱從弟,在苻健時分別為太子門大夫、太子舍人;至苻健太子苻生即位,以趙韶為右仆射,趙誨為中護軍,極受寵幸。[12]然而,苻生殘暴,誅殺功臣貴戚,趙韶、趙誨為其“嬖臣”,時稱“亂政”[13]。苻生寵信二趙,欲以趙俱為尚書令。但趙俱對二人不滿,“固辭以疾”,斥責其“不復顧祖宗,欲為滅門之事”。[14]趙俱的不滿,不僅是針對趙韶、趙誨亂政之舉,更是因此舉不利于家族,乃“為滅門之事”。這正符合中古士族注重家門的時代特點。從結局來講,趙俱料中了趙氏的未來。后來,趙韶官至左仆射,趙誨官至司隸校尉,但二人亂政已引起前秦勛貴的不滿。至前秦壽光三年(357)六月,苻堅等政變成功,囚殺苻生,作為“嬖臣”的趙韶等被誅。[15-16]

趙俱、趙韶、趙誨仕宦前秦,無疑推動了天水趙氏的發展。他們離開鄉里進入前秦都城,超越了涼州大姓的舊形象。但也因趙韶、趙誨亂政,導致家族覆滅,終結了這一支趙氏在前秦的榮耀。不過,前秦還有天水趙氏其他成員——趙遷。趙遷與趙俱關系不詳,于前秦任尚書、洛州刺史。[17]他與從弟趙昌二支,至后秦更加發達。

后秦立國,西州豪族尹詳、趙曜、王欽盧、牛雙、狄廣、張乾等給予了支持。姚萇自稱大單于、萬年秦王,“稱制行事”,對這些西州豪族也予以重用。[18]其中,趙曜很可能即出自天水趙氏。但是,后秦天水趙氏最顯達者,則要屬趙遷與趙昌二支。從“北朝四書”、《北史》和《元和姓纂》來看,這二支成為北朝天水趙氏的主要房支。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后秦白雀二年(385),慕容沖將破長安之際,趙遷與前秦司隸校尉權翼、大鴻臚皇甫覆、光祿大夫薛贊等文武官員數百人投奔后秦。[19]權翼和薛贊都是姚氏舊部,趙遷很可能也與姚氏集團存在淵源。趙遷仕后秦,官至尚書左仆射[20],進入后秦統治核心,令天水趙氏再度崛起。

趙遷擔任后秦朝官,無疑宦居后秦京城長安,史稱趙遷“卒于長安”[20]即是明證。趙遷房支因仕宦將長安作為家族的新居地。更關鍵的是,他們在長安附近營建了家族墓地。北魏《趙超宗墓志》曰“乃祖因宦居于斯鄉,遂擇地形而措宅焉”;又稱趙氏墓地“仆射居中,諸子東西分據,各逐地形,不相比次。敢遵成規,措于斯所,故以記焉”。趙遷為志主趙超宗六世祖,也是此支始仕后秦、宦居長安者。“乃祖因宦居于斯鄉,遂擇地形而措宅焉”,當指趙遷而言。趙遷官至左仆射,正與志文“仆射居中”相合。據《趙超宗妻王氏墓志》,趙氏墓地在“山北縣小陵原”。山北縣為京兆郡屬縣;“小陵原”即“少陵原”,在今西安市長安區大兆鄉。[21]

趙遷諸子亦繼其父葬于小陵原,并按一定方式排列,“各逐地形,不相比次”。李蔚然提出六朝士族墓地存在著“尊者居右”和“尊者居中(或居前)”兩種形式。[22]王佳月指出,北朝士族墓地按輩分分成多排,“長輩一般居于前排”,“尊者居中(或居前)”實指居于前排中位。[23]《趙超宗墓志》稱“仆射居中,諸子東西分據”,即符合“尊者居中(或居前)”的墓葬形式。趙遷為趙氏始葬于此者,故居前排中位;諸子葬于次排,并按東西排列,形成家族墓地。后秦時期,趙遷房支因仕宦居于京兆長安,并葬于長安附近的小陵原,而不再歸葬郡望地天水。陳寅恪指出:“吾國中古士人,其祖墳住宅及田產皆有連帶關系。”[24]趙遷房支居于長安、葬于京兆,實已將京兆郡(長安)當作家族的新鄉里。

趙遷從弟趙昌,后趙黃門郎。趙昌子趙溫,于后秦姚弘時任天水太守;溫弟逸,“仕姚興,歷中書侍郎”。[25]趙逸任后秦朝中清要之職,亦當居于京兆長安。而趙溫擔任本貫(天水)太守,保持鄉里影響力,在天水當存在“鄉里家”。趙溫、趙逸兄弟分別居于京城和鄉里,呈現出所謂的“雙家形態”。趙昌房支較諸趙遷房支基本脫離郡望故里,明顯呈現出不同的鄉里認同。

艾伯華提出北朝士族“城鄉雙家形態”,基本得到學界認可。然北朝各士族“雙家形態”不盡相同,天水趙氏也有自身特點。趙遷與趙溫、趙逸親屬關系較近,但趙遷房支因仕宦居于后秦京城(京兆),并將京兆視作家族的新鄉里,不再歸葬郡望天水,實已呈現出毛漢光所言的“中央化”面貌。就此而論,后秦時期,天水趙氏的“雙家形態”和“中央化”幾乎是同步實現的,而不同于士族家族形態由北朝“雙家形態”向隋唐“中央化”轉變的既往觀點。

北方大族與五胡政權合作,旨在維持家門地位。家族成員既擔任朝官,又仕宦州里,可彼此支援。趙遷、趙昌二支成員分仕朝中和州里,有助于天水趙氏地位的提升和郡望維系,使之成為超越鄉里的關隴豪望。然天水趙氏不同房支在鄉里認同上的差異,透露出趙氏宗族的分化趨勢。趙昌二子趙溫、趙逸,分仕京師和州里,亦影響到二支日后鄉里認同的變遷。

三、北朝前期天水趙氏宦居與鄉里認同

后秦時期,天水趙氏不同房支因仕宦有別在鄉里認同上已呈現差異。至后秦衰亡,趙逸、趙溫、趙遷三支分別入仕赫連夏、仇池和南朝。后來,三支又相繼進入北魏。當他們“匯聚”于北魏后,居地、葬地與鄉里認同又呈現出不同的面貌。

(一)趙逸支宦居京城與立塋北邙

在天水趙氏三支中,趙逸一支最先脫離后秦。后秦弘治十年/夏龍昇二年(408),后秦攻打赫連夏,趙逸為秦將齊難軍司,兵敗被俘,由此入仕赫連夏。趙逸仕夏,“拜著作郎”[26],官位較后秦降低。但趙逸任著作郎,表現出他的文化修養,成為后來入仕北魏的資本。《魏書·趙逸傳》曰:“世祖平統萬,見逸所著,曰:‘此豎無道,安得為此言乎!作者誰也?其速推之。’司徒崔浩進曰:‘彼之謬述,亦猶子云之美新。皇王之道,固宜容之。’世祖乃止。拜中書侍郎。”[26]趙逸仕夏,任著作郎,著述稱美赫連夏,應為夏國史書。《史通·古今正史》提到“夏天水趙思群”“受命著其國書”[27],思群即趙逸字。趙逸著作引起北魏太武帝(世祖)不滿,但通過崔浩進言,得任中書侍郎,與其后秦舊官相同。

北魏時期,趙逸成為天水趙氏的代表人物。他以文學修養著稱,史稱“神三年(430)三月上巳,帝幸白虎殿,命百寮賦詩,逸制詩序,時稱為善”[26]。同時,天水趙氏昔日地方豪族之風,在趙逸身上也有保留。其任赤城鎮將,“綏和荒服,十有余年,百姓安之”[26]。趙逸子孫不見于傳世文獻,所幸隋代《趙齡墓志》提供了一些信息。據墓志,趙逸子回,曾任“魏驃騎大將軍、殷州諸軍事、殷州刺史”;趙回子齡,生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起家拜魏奉車都尉”,歷左中郎將、漁陽太守。

趙逸仕魏,任中書侍郎;其孫趙齡,起家奉車都尉,皆為中央朝官。就此來看,趙逸一支入魏后應初居于平城,后隨孝文帝遷都而至洛陽。尤值得注意的是,據《趙齡墓志》,趙齡北齊時卒于漁陽太守官舍,其妻郭氏隋開皇八年(588)卒于鄴城,然夫婦合葬于洛陽縣北邙山信義鄉信義里。從中古士族歸葬之禮來看,洛陽北邙山信義鄉信義里,當為趙逸—趙齡家族墓地,故趙齡夫婦歸葬于此。而該房支以洛陽北邙山為墓地,當發生于他們隨孝文帝遷居洛陽之后。易言之,趙逸房支入仕北魏,從平城到洛陽,長期宦居京師,遷洛后甚至在洛陽北邙山營建了家族墓地。其房支已基本脫離了故里天水,而改以洛陽為新鄉里。

(二)趙溫支宦居京城與歸葬天水

趙溫一支與其弟趙逸一支相比,入仕北魏的途徑不同。在后秦衰亡之際,趙溫作為天水太守,歸附仇池國。其后,仇池占漢中,仇池王楊難當“以溫為輔國將軍、秦梁二州刺史”[20],即利用天水趙氏在秦梁二州的影響力。可見,趙溫一支與鄉里關系尚較密切。

北魏太武帝朝,楊難當“稱蕃”,趙溫一支由此進入北魏。趙溫被任命為楊難當府司馬,后卒于仇池。[20]他尚兼具仇池楊氏部屬和北魏官員的雙重身份。至趙溫長子廣夏,為北魏中書博士。[20]這應是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劉宋元嘉十九年(442),宋破仇池,楊難當奔魏的結果。

趙溫卒于仇池,但其子廣夏任中書博士,當即遷居平城。《魏書·趙琰傳》曰:“皇興中,京師儉,婢簡粟糶之,琰遇見切責,敕留輕粃。”[28]趙琰為趙溫第三子,“初為兗州司馬,轉團城鎮副將。還京,為淮南王(拓跋)他府長史”[28]。從《趙琰傳》來看,他未出仕時亦居于京師(平城),或與兄廣夏同居。是故,趙溫諸子已遷居北魏京師平城。

然而,趙溫一支雖宦居京城,卻并未將京城視作新鄉里。《魏書·趙琰傳》載趙琰父子歸葬之事:

時禁制甚嚴,不聽越關葬于舊兆。琰積三十余年,不得葬二親。及蒸嘗拜獻,未曾不嬰慕卒事。每于時節,不受子孫慶賀。年余耳順,而孝思彌篤。慨歲月推移,遷窆無期,乃絕鹽粟,斷諸滋味,食麥而已。年八十卒。遷都洛陽,子應等乃還鄉葬焉。[28]

所謂“時禁制甚嚴”,指北魏獻文帝朝嚴禁遷于平城的漢人“還鄉葬”,要求葬于平城(桑干)地區。此處“舊兆”和“鄉”,當指趙氏郡望鄉里天水而言。趙溫一支長期居于天水故里,即便趙溫入仇池,距天水也非常近,便于其與鄉里保持聯系。北魏前期,趙廣夏、趙琰兄弟雖居于京師平城,但從“還鄉葬”來看,他們并未放棄鄉里天水。特別是在“時禁制甚嚴”的情形下,趙琰仍思“遷窆”二親,甚至因“遷窆無期,乃絕鹽粟,斷諸滋味,食麥而已”,可見始終視天水為鄉里。至孝文帝遷都洛陽后,不再禁漢人士族“葬于舊兆”,趙琰子趙應將祖父母和父親(可能亦包括母親)歸葬天水。趙應弟趙煦,《魏書》稱“位秦州刺史”[28],其孫《趙佺墓志》謂任“秦州別駕”。官職雖異,但皆為秦州地方官。天水為秦州首郡,可見趙煦仕宦于州里。這表明趙溫一支在鄉里仍有影響力。是故,北魏趙溫一支雖不乏成員宦居京師,但仍未脫離郡望鄉里天水。該房支可能尚維持著“城鄉雙家形態”。

(三)趙遷支因宦徙居與歸葬京兆

較諸趙逸、趙溫二支經由胡族政權(夏、仇池)入北魏不同,趙遷一支有著仕宦南朝的經歷。史稱:“劉裕滅姚泓,徙(趙)遷子孫于建業。”[20]劉裕滅后秦,曾遷一批關隴豪望至東晉北邊雍、秦、梁諸州。趙遷子孫被遷于建業,表明劉裕對其特別重視,亦透露出其家族在關中極具影響力。不過,《趙超宗墓志》稱趙超宗“近祖清河太守丕,值秦姚數終,爰適梁漢,爵列宋朝,葬亦于彼”。趙超宗為趙遷六世孫,其家卻于后秦滅亡后遷至梁州漢中地區。可見,趙遷子孫未盡遷于建業,部分遷于梁漢地區。南朝趙遷子孫的情況,傳世文獻極少記載,所幸《趙超宗墓志》《趙超宗妻王氏墓志》提供了趙超宗一支的重要信息。趙超宗長期擔任梁州地方官員、軍將,并與南遷關隴豪望霸城王氏、京兆韋氏、南安龐氏等形成婚姻網絡,是典型的“晚渡北人”或“邊境豪族”。[29]這種經歷影響到其家族北歸后的發展。

北魏太和、景明中,趙遷玄孫翼及翼從子超宗、令勝、遐、叔隆、穆等“相尋歸降”[20]。其中,趙超宗降魏,據考在北魏太和十九年至二十三年(495-499)。[29]趙翼及超宗、令勝、遐、叔隆、穆六人,附《魏書·趙逸傳》。據《魏書》列傳,他們主要擔任軍將、軍府僚佐和刺史、太守、內史等地方長吏。南朝邊境豪族的經歷,影響到他們的仕宦。比如趙遐“以左軍將軍、假征虜將軍、督巴東諸軍事,鎮南鄭”[30],南鄭為漢中郡治所,這一任命當是利用趙氏在梁漢地區的影響力。南朝邊境豪族經歷,也影響到趙氏北歸后的婚姻。《趙超宗妻王氏墓志》記載趙超宗北歸后子女的婚姻,姻親包括河東裴氏、河東西眷柳氏、譙國夏侯氏、隴西李氏和宗室元氏。除元氏外,其他四族都有南朝邊境豪族的經歷,存在“近似的心理和認同”,彼此聯姻形成一個權力網絡。[29]

趙遷子孫北歸后,與趙溫、趙逸二支不同,因其邊境豪族身份,較少擔任朝官、京官,或許隨宦徙居,而未遷至北魏京師。史稱趙氏族人趙文相“為汝南內史”,曾照顧趙超宗弟趙叔隆的家人[31],則趙叔隆家于汝南。趙超宗曾任豫州平南府長史,兼任汝南太守,或因宦居于汝南。趙超宗等雖隨宦徙居,但在葬地選擇上卻上承后秦。上文已提到,《趙超宗墓志》稱趙超宗葬于京兆小陵原趙氏舊塋。可見,趙遷子孫北歸后,至少趙超宗家支仍將京兆視作家族鄉里。至于故里天水,雖仍是他們標榜的郡望,但早已沒有實際聯系了。

綜上,天水趙氏趙逸、趙溫、趙遷三支,先后入仕北魏,呈現出“匯聚”之勢。當時“北土重同姓,謂之骨肉,有遠來相投者,莫不竭力營贍,若不至者,以為不義,不為鄉里所容”[32]。趙氏三支入魏后可能亦互相援助,即如上述趙叔隆曾受族人趙文相恩惠。這對天水趙氏郡望維系有著積極意義。然而,趙逸、趙溫、趙遷三支,因仕宦遷居引發的鄉里認同變化卻呈現出明顯差異。趙逸一支徙居北魏京城,甚至在遷洛后營建了北邙山墓地,以洛陽為新鄉里。趙溫一支亦宦居京師,但延續了以郡望天水為鄉里的傳統。趙遷子孫,則既未居于京城,又未返回天水,而是隨宦而居,但繼承了后秦時營建的京兆小陵原舊塋,以京兆為桑梓。

四、北朝后期天水趙氏宦居與鄉里認同

面對北魏分裂,趙逸、趙溫、趙遷三支做出了不同的政治抉擇。東魏、北齊與西魏、北周對立,制度和社會存在差異,影響到趙氏不同房支的發展。北周滅齊,亦導致分仕周、齊的趙氏房支盛衰有別。不僅如此,北朝后期天水趙氏三支因仕宦徙居令鄉里認同又發生了變化。

(一)鄴城和洛陽:北齊趙逸支居地和葬地

趙逸一支,在北魏已脫離故里天水,遷洛后將洛陽視作新鄉里。趙逸后裔的情況,《魏書》《北史》無載,所幸《趙齡墓志》提供了相關信息。依據墓志,至北魏分裂,趙逸孫趙齡進入東魏、北齊。《趙齡墓志》稱志主“任建忠將軍、左中郎將,于時西域茹茹,侵擾邊垂,奉詔,與齊王征討”。此處征討“西域茹茹”,羅新、葉煒提出并非指柔然,“而可能是指突厥或費也頭”[33]。而王其祎、周曉薇和陸揚則認為,這次戰役是北齊天保五年(554)文宣帝高洋親征柔然庵羅辰事件。[34-35]“茹茹”,即柔然;突厥和費也頭,未見被稱作“西域茹茹”。就此而言,后說更為可信。而且,倘按羅、葉二氏之說,此戰當在北魏末或東魏初。墓志稱趙齡憑此戰功,“加鎮東將軍、幽州漁陽郡太守”,直至北齊天保九年(558)卒于漁陽郡官舍。如此,趙齡在漁陽郡太守任上,二十年左右未遷轉,頗不合情理。是故,趙齡參與征討西域茹茹,當指北齊天保五年文宣帝高洋親征柔然庵羅辰之戰。

趙齡參與征討西域茹茹時,任職“建忠將軍、左中郎將”。建忠將軍為將軍號,用于褒賞勛庸;而北齊左中郎將隸屬領軍府領左右衛府,屬于朝官。從趙齡任左中郎將來看,他仕宦北齊,當居于北齊京師鄴城。依據墓志,趙齡以征討“西域茹茹”之功,“加鎮東將軍、幽州漁陽郡太守,封漢陽縣開國公”;至北齊天保九年,其卒于漁陽郡官舍。趙齡雖出任漁陽太守,但《趙齡墓志》顯示,其夫人郭氏在北齊滅亡后,居于鄴縣,終于鄴縣。這表明,趙齡家人在他去世后長期居于鄴城,甚至不排除在趙齡任漁陽太守期間家人亦有居于鄴城者。

自北魏至北齊,從平城、洛陽至鄴城,趙逸—趙齡一支,長期居于魏、齊政權京城而遠離其郡望所在地天水。但該房支的家族葬地,卻值得注意。如前所述,《趙齡墓志》稱趙齡卒于齊天保九年,夫人郭氏于隋開皇八年卒于鄴城,后以開皇十二年(592)九月二十一日“合葬于洛陽縣北邙山信義鄉信義里”。趙齡亡后,疑初葬于鄴城一帶[33];至其妻郭氏卒,子孫將趙齡夫妻合葬于洛陽。從趙齡夫妻最終合葬洛陽來看,其家族延續了北魏趙逸一支以洛陽為桑梓的傳統。

(二)京兆與天水:北周趙溫支的葬地分歧

趙溫一支與趙逸一支親緣關系較近,但在北朝分裂之際做出了不同的政治抉擇,入仕西魏、北周政權。趙溫房支,在北魏歸葬天水,長期維持鄉里聯系。這可能是他們選擇入西魏的原因之一。趙溫孫趙煦后裔,在西魏、北周仕宦較顯達。趙煦二子,長子趙演,次子趙琨沖。

趙演仕宦魏、周,官至秦州刺史。②趙演三子,士亮、士茂、士季。趙士亮,據其后裔《趙本道墓志》《趙本質墓志》《趙敬仁墓志》《趙琮墓志》,他仕宦北周,歷任拒陽和武陶二郡太守、御伯下大夫、荊州總管府長史,封武陶公。趙士亮子方海[36],入仕隋唐。趙士茂(名芬),于兄弟中最知名,歷仕西魏、北周和隋朝,官至尚書仆射、兼內史令,封淮安郡公。[37]趙士茂長子趙廓(字元偉)早卒,另有五子——元恪、元愷、元叔、元直、元楷(圖1)③,成為隋唐天水趙氏最主要的一支。趙士季,據其曾孫《趙思廉墓志》,他于北周為“秦王府司錄、亳州總管府司馬、陸安郡太守、儀同三司”;士季子構、構子素,仕隋。

圖1 北朝天水趙氏譜系

趙煦次子趙琨沖,據其子《趙佺墓志》,官至廣州長史、順陽郡守。趙佺起家秦州主簿,后任宇文泰相府參軍事;至北周其官至車騎大將軍、儀同三司、秦郡守,卒于天和六年(571),贈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大都督、鳳州刺史。

趙演、趙琨沖兄弟二支,雖皆仕宦西魏、北周,并標榜天水郡望,但他們的居地和葬地均存在著差異,呈現出不同的鄉里認同。

趙演一支,仕宦較顯赫。趙演任秦州刺史,屬州里之任,尚維持與鄉里天水聯系。但趙演子孫,則因仕宦移居京城。《尉遲元偉(趙廓)墓志》即明確寫道:“從宦三輔,遂居京兆。”趙演子孫不僅宦居京師,甚至于長安附近小陵原營建了家族墓地。這從趙演子孫墓志可得到證明。趙演長子士亮,士亮孫本道卒,初殯于邙山之陽,后遷窆“京兆少陵原舊塋”(《趙本道墓志》);趙本道子趙敬仁與妻“合葬于少陵原”(《趙敬仁墓志》),孫趙琮“殯于京兆府之少陵原”(《趙琮墓志》)。可見,趙士亮支派墓地在小陵原。趙演次子士茂,士茂長子廓,先其父卒,于北周建德六年(577)卒于淅州[38],大象元年(579)歸葬“京師城南小陵原”(《尉遲元偉墓志》)。趙士茂“薨于京師之太平里”,“厝于小陵原”(《趙芬碑》)。至唐代,趙士茂曾孫趙勔及妻“合葬于少陵原先塋”(《趙勔墓志》),玄孫趙令問及妻“合葬于少陵原先塋”(《趙令問墓志》)。可見,趙士茂支派自北周始亦長期葬于小陵原。限于材料,趙演三子趙士季支派,墓地暫不詳。但就士亮、士茂二支推論,自北周以來,趙演子孫已在京兆小陵原營造了家族墓地。他們居于京兆,葬于京兆,實已改認京兆為鄉里了。

趙琨沖一支,趙琨沖、趙佺父子主要任地方官。從趙佺起家秦州主簿來看,該支仍未完全脫離天水。《趙佺墓志》稱其死后,葬于天水“上邽里之山”,當即趙溫房支舊塋。可見,趙琨沖一支延續了趙溫房支歸葬天水的傳統。趙演與趙琨沖二支,雖系出兄弟,但在葬地上卻做出了不同選擇,這可能源自二支仕宦有別。趙演子孫不乏擔任朝官者,遂定居長安;而趙琨沖、趙佺父子多任地方官,故未于京城立家,自然也不會葬于長安附近,依舊選擇回歸故里天水舊塋。趙琨沖一支歸葬天水,顯然仍欲維系鄉里基礎。不過,趙琨沖、趙佺父子往往仕宦他地,在天水鄉里的影響力可能亦漸弱。

(三)回歸京兆:北周趙遷支的居地和舊塋

趙遷子孫,亦入仕西魏、北周,主要是趙超宗、趙令勝二支。

趙超宗姻親頗多選擇東魏,而超宗諸子卻入仕西魏,這極可能是趙超宗一支以京兆為鄉里之故。上引《趙超宗妻王氏墓志》即稱,趙超宗夫妻葬于趙遷開創的趙氏家族小陵原墓地。趙超宗長子元練,早亡;次子仲懿,官至岐州刺史、尋陽伯;少子季弼,任平東將軍、太中大夫(《趙超宗妻王氏墓志》)。趙仲懿子煚,“少孤”,“年十四,有人盜伐其父墓中樹者,煚對之號慟,因執送官。見魏右仆射周惠達,長揖不拜,自述孤苦,涕泗交集,惠達為之隕涕,嘆息者久之”。[39]這透露出,趙仲懿亡后,家族一度衰頹。趙煚后被宇文泰引為相府參軍事,以軍功封平定縣男,“累轉中書侍郎”,重振家聲;至北周,其官至上開府、大宗伯;入隋,官至大將軍、冀州刺史、金城郡公。[40]

趙超宗一支入關,回歸后秦確立的新鄉里京兆。從趙煚年少時執“盜伐其父墓中樹者”,可推知該房支居于京兆、葬于京兆。趙超宗子孫,葬于京兆小陵原舊塋,尚有多方墓志可證。趙煚曾孫《趙自慎墓志》稱志主夫妻“同窆于明堂縣之少陵原”。以隋代《趙文鏡墓志》比對《隋書·趙煚傳》,可知趙文鏡為趙仲懿子、趙煚之兄。[41]趙文鏡過繼給叔父趙季弼,襲叔父爵位安德縣伯,歷仕周、隋,“窆于大興縣洪源鄉”,即在趙氏塋地小陵原上。[42]

較諸趙超宗一支,趙超宗弟趙令勝一支情況稍復雜。《姓纂》稱趙令勝孫“懷訥,廣州刺史、總管、懷化公,生慈景、慈皓”[43]。參考岑仲勉校記,可知趙懷訥名訥,任職于隋。唐代《趙仁本墓志》提供了趙懷訥一支更多的信息。志主趙仁本為懷訥孫,據墓志,趙懷訥父趙讓,“周虞部大夫、通州刺史、驃騎將軍、右光祿大夫、朝歌縣開國公”;趙懷訥,在隋朝以“平陳之勛”,“拜大將軍,賜爵開化郡開國公”,“使持節廣州總管、十四州諸軍、廣州刺史”。據此,趙讓—趙懷訥一支,由西魏、北周入隋,當與趙超宗子孫類似,亦居于長安。然而,《趙仁本墓志》稱,趙讓為通州刺史、朝歌縣開國公,“因徙家焉,故為洛陽人也”,似已家于洛陽。但北周通州和朝歌,皆與洛陽頗有距離,無從因仕宦或封爵而徙家洛陽,此疑為趙仁本一支入唐后遷居洛陽改寫家族記憶所致。事實上,證據表明趙懷訥一支長期居于長安。趙懷訥子慈景,為唐高祖李淵婿,娶長廣公主。李淵起兵,“圍長安”,慈景在長安受牽連“系獄”[44]。《新唐書·長廣公主傳》曰:“帝起兵,或勸(慈景)亡去,對曰:‘母以我為命,且安往?’吏捕系于獄。”[45]可見,隋末趙慈景及其母皆居于長安。長安當是趙懷訥一支于周隋時代的居住地。趙懷訥玄孫、趙慈皓曾孫《趙有孚墓志》,稱趙有孚終于弋陽郡廨,但他與妻“合葬于京兆少陵原,從先塋”。就“從先塋”來看,趙懷訥一支不僅居于長安,亦葬于京兆小陵原。

趙遷子孫,趙超宗、趙令勝二支,因出仕定都長安的西魏、北周政權,回歸后秦確立的新鄉里京兆,葬于小陵原趙遷房支墓地,居地和葬地由此統一。

綜上,北朝后期,趙逸、趙溫、趙遷三支選擇了不同的政權。在東、西政權中,趙氏三支皆存在著因仕宦徙居京師的現象,但鄉里認同則各有異同。趙逸一支遷居北齊京師鄴城,卻歸葬北魏舊塋洛陽,仍以洛陽為鄉里。趙溫一支入仕西魏、北周,但趙演、趙琨沖兄弟二支略顯差異:趙演一支,因仕宦遷居京師長安,葬于長安附近小陵原,已將京兆視作新鄉里;而趙琨沖一支,長期任地方官,未選擇葬于長安附近,而是歸葬鄉里天水。趙遷六世孫趙超宗、趙令勝二支,亦入仕西魏、北周,居于京城,葬于后秦和北魏之“先塋”,算是回歸京兆鄉里。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趙超宗、趙令勝子孫與趙演子孫皆葬于小陵原,但他們是否在一處,暫未確定。倘他們的葬地存在著統一規劃,當建立起密切關系。隨著北周滅北齊,下啟隋唐,趙溫、趙遷后裔成為隋唐天水趙氏的主要房支,而趙逸子孫則因仕宦北齊而沒落。

五、余論

漢晉時期,趙氏為“天水四姓”之一。至十六國,天水趙氏成員與五胡政權合作,躋身關隴豪望。后秦時期,趙遷一支因仕宦移居京兆,葬于京兆,遂以京兆為家族新鄉里;而其從弟趙昌二子趙逸、趙溫,分居天水和京兆,呈現出“雙家形態”。后秦衰亡之際,趙逸、趙溫、趙遷三支分別進入赫連夏、仇池和南朝,后相繼進入北魏政權。北魏時期,趙逸、趙溫兄弟二支,皆宦居京師。但前者于遷洛后以北邙山為塋地,后者則歸葬郡望天水,表現出不同的鄉里認同。趙遷一支,以趙超宗為代表,北歸后隨宦而居,但繼承了該房支的京兆舊塋。北朝后期,趙氏三支分仕東、西政權。趙逸、趙遷二支,皆宦居政權京城。然趙逸子孫,仍以洛陽為鄉里;而趙遷子孫,因西魏、北周定都長安,宦居之地與京兆鄉里舊塋統一。趙溫一支入仕西魏、北周,但趙演、趙琨沖兄弟二支在鄉里認同上明顯有別:前者宦居京師,改以京兆為鄉里;后者仍維持與天水故里的聯系。學人指出,居于都城的士族,在葬地上表現出歸葬故鄉和在都城營造祖墓兩種選擇和立場:前者“表現出強烈的門閥性立場”,以故鄉為“他們存在的根源”;后者則“表現出強烈的以脫離故鄉為特征的官僚化傾向”。[46]北朝天水趙氏各房支在墓地選擇上正呈現出上述兩種立場。

艾伯華提出,北朝士族往往兼有“城市家”(city-home)與“鄉里家”(country-home),即“城鄉雙家形態”。[3]陳爽指出,北朝士族“具有雄厚的土著根基”,“與鄉里保持了較為密切的聯系”,“宗人少時多居鄉里,壯年游宦至京,致仕后返回鄉里”。[47]例如北魏博陵崔挺子崔孝直,“早有志尚”,長期宦居洛陽;但魏末爾朱榮入洛,“孝直以天下未寧,去職還鄉里,勸督宗人,務行禮義”。[48]再如清河崔長謙,“仕歷給事中,仍還鄉里”[49];頓丘李諧仕于洛陽,“孝靜初,遭母憂,還鄉里”[50]。可見,北朝士族子弟不乏宦則入居京城,退則返還鄉里,保持自家與鄉里間的聯系。④至唐代,則如毛漢光舉證,士族大量因仕宦遷居兩京附近而脫離郡望鄉里。[4]因此,北朝士族“城鄉雙家”與隋唐士族“中央化”,被學人視作中古士族家族形態的兩個階段。

然而,具體觀察各個士族的活動則會發現不同于既往學說之處。就天水趙氏而言,“城鄉雙家”與“中央化”的出現幾乎是同步的,并非存在著先后次序。天水趙氏因仕宦將家族居地和葬地移至京城,是非常早的。早在后秦,趙遷一支即因仕宦徙居京兆,呈現出“中央化”的面貌;至北朝,天水趙氏各房支宦居京師的現象更加明顯。事實上,士族“中央化”,是“官僚化”的產物。士族“官僚化”程度較高,則會脫離郡望鄉里,將家族重心移居仕宦城市。韓昇即提出,北朝士族“遷徙的原因基本上都是因為任官,故其遷入地一般以長安、洛陽等京畿地區為主;若非擔任京官,則遷入任職所在的城市。后一種情況,多見于地方性士族”;但他又認為,北朝士族“中央化”“城市化”較少,“對社會變遷的影響不大”,至唐代才發生很大變化。[51]然就天水趙氏觀之,仕宦是北朝士族維系家族地位不可或缺的要素。士族“官僚化”,實非待科舉制施行才大量出現。北朝士族對政治和社會地位的追求,推動了部分士族成員“官僚化”。他們因仕宦而脫離郡望鄉里,徙居京城或州郡治所城市,甚至葬于宦居城市附近。即如《趙超宗墓志》曰:“因宦居于斯鄉,遂擇地形而措宅焉。”這可能是相當一部分士族在十六國北朝的共同經歷。

注釋:

① 關于天水趙氏的既往研究,參見:福島繁次郎.中國南北朝史研究[M].東京:名著出版,1979:166-206;高世華.趙佺墓志銘及相關史事考述[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2002(4):35-37;樊波.隋趙芬家族世系及相關問題考補[J].文博,2012(2):44-46;孫久龍.從南北朝趙超宗夫婦墓志看其家族的婚姻網絡[J].史學月刊,2019(5):130-133;盧亞輝.新出土《趙自慎暨妻閻氏墓志》疏證[C]//.形象史學(總第16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0:137-146;吳炯炯.《元和姓纂》趙氏“天水西縣”世系正補[J].文史,2022(2):220.

附表 北朝隋唐天水趙氏碑志出處一覽表

② 趙演名字與仕宦考辨,參見:王連龍.新見北朝墓志集釋[M].中國書籍出版社,2012:191;樊波.隋趙芬家族世系及相關問題考補[J].文博,2012(2):44-46.

③ 《隋書·趙芬傳》《元和姓纂》僅錄趙芬五子,即元偉、元恪、元愷、元叔、元楷,未載元直。然唐代《趙敏墓志》曰:“祖士茂,隨納言、內史令、尚書右仆射、淮安定公……父元直,隨齊王府司功參軍。”可見,趙元直亦為趙芬(士茂)之子。

④ 東晉南朝士族,亦存在著因宦居于京師(建康)的現象。參見:胡寶國.從會稽到建康——江左士人與皇權[J].文史,2013(2):97-110.另外,針對唐代士族“中央化”,部分研究者提出這僅是理想模式,更多士族表現為因宦遷居。參見:李浩.唐代三大地域文學士族研究(增訂本)[M].中華書局,2002:245-262;胡云薇.千里宦游成底事,每年風景是他鄉——試論唐代的宦游與家庭[J].臺大歷史學報,2008(41):65-107;伍伯常.“情貴神州”與“所業惟官”——論唐代家族的遷徙與仕宦[J].東吳歷史學報,2008(20):1-74.

猜你喜歡
墓志
五代墓志所見遼代史料考
遼耶律公迪墓志考
遼代《韓德讓墓志》疏解
南陽出土兩方唐代墓志
遼《楊從顯墓志》補考
遼代《耶律弘禮墓志》考釋
從《賈養材墓志》觀明末之二三事
金《張岐墓志》考釋
遼《馮從順墓志》考釋
遼代《馬審章墓志》考釋
主站蜘蛛池模板: 婷婷六月综合| 国产精品无码翘臀在线看纯欲| www.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网曝门免费视频| 免费一级毛片完整版在线看| 国产男女XX00免费观看| 亚洲性一区|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欧美| 国产丝袜第一页|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免费A级毛片无码无遮挡| 日韩亚洲综合在线| 三级欧美在线| 亚洲国产欧美中日韩成人综合视频| 久久香蕉国产线|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一区| a毛片在线播放| 日韩成人在线一区二区| 69视频国产| 欧美一区二区人人喊爽| 精品国产三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视频猛进猛出| 国产亚洲美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成人| 99人体免费视频| 久久综合激情网| 欧美亚洲国产一区|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 久综合日韩| 人妻精品全国免费视频| 免费在线国产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 就去色综合| 亚洲成肉网| 婷婷综合亚洲| 666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无吗淙合青草|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精品无码| av一区二区三区高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在线| 婷婷午夜天| 蜜桃视频一区二区| 中文字幕无码av专区久久 | 狠狠色丁香婷婷综合| 欧洲av毛片| 成人午夜网址| www.国产福利| 国产精品女人呻吟在线观看| 色播五月婷婷| 国产精品欧美激情| 亚洲精品天堂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网|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欧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www.亚洲国产|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亚洲最黄视频| 亚洲国产一区在线观看|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婷婷综合色| 久久窝窝国产精品午夜看片| 5555国产在线观看| 91久久精品国产| 中文字幕乱码中文乱码51精品| 久久五月视频|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 日韩欧美中文字幕在线精品| 色婷婷综合激情视频免费看| 女人一级毛片|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青青草原国产一区二区|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97视频在线| 欧美国产日韩在线|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一区免费看| 国产成a人片在线播放| 99视频全部免费| 99视频有精品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美女91视频| 二级毛片免费观看全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