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振華 趙陽 韓世巖 朱曉冬 韋雙穎 郭明輝
摘要 目前我國林業工程類本科教育仍存在重知識輕實踐、科教融合不密切、創新氛圍不濃厚、創新教育方法缺乏、學生創新意識不夠強烈等問題。為了提升高校創新教育水平,助力“林業工程”一流學科建設、服務行業創新驅動發展,以東北林業大學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的創新教育實踐為例,從創新教育課程體系設置、提升學生創新意識、培養學生良好的科研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等方面提出了創新教育的改革對策,并列舉了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的創新教育實踐成果,闡述了創新教育改革取得的成效。
關鍵詞 創新教育;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改革對策
中圖分類號 S-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0517-6611(2024)06-0261-04
doi:10.3969/j.issn.0517-6611.2024.06.059
開放科學(資源服務)標識碼(OSID):
Investigation and Practice for Improving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Level of Forestr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Taking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GAO Zhen-hua, ZHAO Yang, HAN Shi-yan et al
(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were problems such as focusing on knowledge rather than practice, weak integration of research and teaching, weak innovation atmosphere,? lack of innovation education methods and insufficient innovation awarene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innovation education level of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and aid the construction of first-class forestry engineering disciplines and support the innovation-driven development of forestry industry,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conducted the reforming explorations about innovation education in forestr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 including setting innovation education curriculum, enhancing the innovation awareness and scientific literacy of student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undergraduates.This paper put forward some reform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and enumerated the practical achievement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in forestr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 and explained the achievements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reform.
Key words Innovation education; Forestry engineering undergraduate majors;? Reform countermeasures
創新始終是國家興旺發達、民族進步發展的重要力量。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創新是第一動力,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進一步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大力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將成為順利實現我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支撐[2]。科技創新包括創新型人才的培養,而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創新教育,因此我國已將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作為當前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為了實現國家創新發展,加強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教育部、財政部、國家發展改革委共同印發的《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中著重強調要加強創新創業教育,促進專業教育與創新創業教育的有機融合,探索跨院系、跨學科、跨專業交叉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機制,依托大學科技園、協同創新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等,搭建創新創業平臺,鼓勵師生共同開展高質量創新創業。因此,開展創新教育、重視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從根本上提高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不僅是新時代高等院校教育的基本目標,而且對國家富強和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意義。
1 高校開展創新教育的意義
1.1 提升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助力實現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歷史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1]中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這一重要論斷明確了教育、科技和人才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重要性。我國已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此過程中教育、科技、人才均發揮了巨大作用,它們也必將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上繼續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教育是基礎,科技是關鍵,人才是根本。只有不斷提升人才素質與能力培養,強化創新教育,才能助力完成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的歷史使命。高等院校每年向社會輸送大量人才。為了提升學生的素質與能力,各高校依據專業的前瞻性發展設置合理的知識體系與能力培養體系,授課教師也從持續改革教學方法、逐步更新教學內容等方面對本科人才開展創新教育,旨在側重于夯實培養人才的自主創新能力,鞏固發展人才的素質提升能力,從而為適應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需要,更好地匯聚力量,充分發揮教育、科技、人才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為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1.2 面向國家戰略需求,通過創新教育改革為國家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強調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必須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國發展仍然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要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等,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國家對高素質、復合型、技能型、創新型人才的需求與日俱增。《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重點部署的面向教育現代化的十大戰略任務之一就是提升一流人才創新能力的培養,這體現了國家對高等院校教育教學的大力扶持。我國在2020年提出了“雙碳”目標,在“雙碳”政策不斷落地的背景下[3]數字經濟、創新科技迅速發展的時代林業工程類高等院校應國家戰略需求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不斷強化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創新型人才培養,并聯合企業開展深度合作教學,搭建典型崗位的人才培養平臺,打造優質的“林業工程”世界一流學科創新人才培養高地,努力培養創新型高層次技術技能人才,從而推動“雙一流”學科、專業的改革,為國家教育現代化輸送大批創新型人才[4-6]。
1.3 滿足行業發展需求,為國家創新發展造就大批創新型人才
21世紀企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人才。如何使人才培養適應時代和社會發展需求,是當下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重心。從企業發展過程來看,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類型涵蓋專家型、決策型、管理型和技能型[7]。為了深入契合黨二十大報告提出的“創新是第一動力”理念,加快創新驅動發展,企業對高層次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將逐步增加。它不僅樹立了企業形象,而且使企業在生產、管理、科研等方面有更高層次的創新發展。近年來,受新冠疫情的影響,全球經濟趨于下滑,市場對各層次人才的需求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面對如此嚴峻的就業形勢,傳統的理論知識教學已經不能滿足市場對人才的需求,促進了國家和行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8]。因此,高等院校面對企業對人才的需求,都開始注重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以培育更多的創新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在高校創新教育中,培養并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職業觀,使其提前了解行業現狀,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造就大批創新型人才,保證學生具備相關專業的畢業要求、實現“畢業即可就業”的理想狀態顯得尤為重要。創新教育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在知識教育的基礎上既注重思維能力創新,也注重實踐能力創新的培養。在創新教育的驅動下,高校要不斷培養學生運用創新的思維、扎實的知識和實踐能力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高校只有不斷開展創新教育,才能為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提供大量創新型人才,進而從根本上提高全民族的創新能力、增強創新意識。
2 影響高校創新教育水平的因素
2.1 現有培養模式導致重知識、輕實踐
在傳統高等教育中重知識、輕實踐的課程體系設置、“滿堂灌”式的授課方式教學和“一錘定音”式的評價體系等,使得人才培養暴露出實踐性缺乏、理論與實踐脫離、綜合能力培養不足、創新實踐能力薄弱等問題[9-10]。正是這種傳統的人才培養模式,導致學生缺乏對社會需求的感知和適應能力,忽略了對學生思維的拓展以及創新能力的培養,從而局限了學生的就業能力。林業工程類專業學生在高中時期大多為理科生,為了適應高考,教學多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儲備,缺乏實踐能力知識的培養。對于進入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學習的學生,專業需要設置理論和實踐融合的優化課程體系、與時俱進的教學內容、助力學生創新能力培養的教學方法、多層次多維度的考核評價方式,才能循序漸進地強化學生的專業理論知識儲備和創新實踐能力培養。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需要越來越多的創新型人才,高校要摒棄不能適應新時期社會發展要求的傳統教育模式,強化對大學生的創新實踐教育。
2.2 大學生創新氛圍不夠濃厚
為了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號召,林業工程“雙一流”學科下的專業不斷鼓勵學生參與創新創業和科研項目,并設有國家級、省級、校級、院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等項目,同時制定了本科生創新創業學分管理辦法和創新創業學分激勵制度。在申請創新創業和科研項目時,學生可不限年級、專業自由組隊,研究時長一般1~2年。在創新實踐能力培養中,學生除了參與創新創業和科研項目外,也可參與教師的科研課題研究,這些都是提升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的方法。然而,在創新和科研項目開展過程中,少部分學生常因積極性不足,缺少主觀能動性和創新實踐精神,并未參與到實際科學研究工作中。這種情況也直接反映出不少高校創新氛圍不夠濃厚、學生創新意識薄弱的問題,導致激勵創新所設立的制度和管理辦法等未能發揮出預期作用。
2.3 創新的方法亟待提升
當前高等院校的創新教育體系依然偏向于傳統模式,難以適應國家驅動創新發展需要,學生對創新方法和課堂知識的掌握仍然停留在記憶、理解和簡單的應用層面,缺乏分析、評價和創造能力。在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中,為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盡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不斷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雙一流學科下的各專業人才培養應該在傳統模式培養的基礎上,提升人才分析、評價、創造和綜合利用能力的培養[11-12]。因此,為適應國家驅動創新發展需求,高等院校應強化創新教育類課程教學,為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為國家培養大批創新型人才。
2.4 創新的理念與意識不夠強烈
傳統的教育模式存在注重基礎知識的記憶、理解和簡單應用,不注重學生運用知識進行綜合應用與創新實踐;同時也存在教學與科研分離造成的科教融合不密切等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一方面忽略了學生對創新理念的認知,導致學生缺乏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另一方面,忽略了對學生創新方法的訓練與實踐,導致學生創新意識不夠強烈,未能形成主動創新的理念和意識。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意識和理念,強化學生的創新教育課程和創新方法,只有使學生獨立掌握創新能力,才能從根本上完成有組織、有目的的創新。在創新教育過程中,通過科研大師深入課堂、講授學科專業的前沿發展與身邊教師的重要科研成果,結合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等課程思政與創新創業類課程講授,將能喚醒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精神,使其掌握創新方法,并通過不斷的創新實踐來強化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培養,以達到提升本科人才創新能力培養的目標。
3 培養創新型人才,提升創新教育改革的對策
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作為林業工程“世界一流學科”主建學院,下設木材科學與工程、林產化工、輕化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材料化學5個涉及林業工程的工科專業,為助力林業工程“一流學科”建設、服務并助力行業創新驅動發展,從以下方面對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的創新教育開展了改革與實踐。
3.1 理論與實踐交叉融合的課程體系設置,強化實踐創新能力的培養
為適應國家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深化教育教學綜合改革,構建更加科學完善、反映時代特征、符合學生發展、體現東北林業大學辦學特色的本科人才培養體系,深入推進“雙一流”建設,全面提升人才培養質量,東北林業大學以國家教育方針政策為指導,按照“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促個性、敢擔當”的培養方向,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全面發展為根本,構建與高水平大學建設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新體系。堅持OBE教育理念與專業發展相結合的原則,重構東北林業大學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該方案的設置重視學生的能力培養與提升,符合學校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畢業要求。在課程設置過程中,每個專業都明確了“要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培養目標),“如何支撐與達成培養目標”等關鍵問題。學校也對應出臺了定期開展課程目標達成情況和畢業要求達成情況的評價機制文件。
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林業工程類專業均以培養具有全球化意識和開闊的國際化視野、擁有自我發展和終身學習能力、能夠主動適應國內外職業環境變化、不斷掌握新興技術、應對科技發展挑戰的復合型或創新型高素質人才為目標。課程體系的完善和實施能夠使學生將專業知識和創新創業知識有機融合,從而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和創新創業技能[13]。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主要設置了學科平臺課、專業核心課、專業選修課、專業進階課(包含創新創業類教育課程)和科創實踐課等課程。此外,在多數專業核心課和選修課中增加了專業實踐/實訓學時,從而使學生能夠更快地理解與熟悉專業知識,增強學生的實踐技能。在人才培養方案的實習實訓類課程中,除了課程設計、專業認知、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環節外,學院不僅增設了“專業技能綜合訓練”的實訓環節,而且將本科生創新訓練項目實踐列為創新創業類課程的主要必修內容之一,再結合畢業論文環節,從多角度綜合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使學生成為能夠運用專業知識、創新思維和相關技術進行科學研究、開發與管理和工程設計,從而為專業及相關領域培養能夠從事科學研究、生產運行、技術開發、工程設計、技術管理等工作的創新型高素質人才。
3.2 創新實踐能力培養貫穿始終,不斷提升人才的實踐創新能力
為了實現林業工程類專業創新型人才的培養,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教學改革,構建了“課堂教學—創新方法教學—創新實踐—專業技能實訓—畢業論文綜合創新實踐”的全過程創新實踐能力培養新機制。在林業工程“雙一流”學科背景下,構建了以學生為中心、將創新教育理念融入本科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能力培養融入課程教學、創新學分申請等鼓勵支持學生創新實踐的工作新方法、新機制。例如,通過開設了創新創業類課程和專業拓展課程,強化學生的創新方法培養;全面開展培養科學精神、創新精神的課程思政教育,將之與專業類課程有機融合,同時將學科領域的前沿發展和科研案例及時更新到課堂教學內容中,致力科教融合、教科相長,從而有效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其創新精神、培養其創新思維;實施本科生全員參與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或科研訓練項目的培養機制,注重學生分析問題、研究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培養,尤其在項目結題后可申請畢業學分的新做法進一步激勵了學生積極參與創新訓練項目或科研訓練項目的熱情。畢業論文是林業工程類專業本科生的最后一項創新實踐教學,該環節是針對生產實踐問題或科研問題的研究與解決進行的一項綜合性創新實踐,旨在進一步強化與檢驗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因此,在創新能力培養中,將課堂教學、創新方法和創新實踐高效融合的創新教育模式,能夠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有利于人才創新能力的強化與提升。
3.3 營造良好的創新實踐氛圍,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3.3.1 提供優質平臺。為培養與提升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2018年林業工程學科建成面積1 800 m2的大學生創新實訓中心。此外,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4個省級重點實驗室/工程研究中心、科研實驗室等科研平臺均對參與創新訓練項目或科研訓練項目的學生開放,這為學生的創新實踐提供了有利的硬件支撐。為了鼓勵專業學生積極參與到創新實踐中,學校于2018年開始,每年都籌辦“挑戰杯”“TRIZ杯”預選賽、“GAM(綠色先進材料)杯”學科競賽等各類創新競賽,為各專業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的持續提升以及創新實踐培養成效的展示提供了優質平臺。
3.3.2 提高教師的指導能力。為了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生培養中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東北林業大學多年來一直實行本科生導師制。本科生導師可幫助和指導學生有針對性、目的性地構建合理的知識結構學習體系,還可因材施教,引導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發展方向,使學生接受良好的技能訓練和創新實踐,培養科學素質,從而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潛力。教師通過深入企業實踐、參與科研活動和學術交流等方式,及時了解行業發展動態和學科領域前沿方向對人才的需求,將最新的專業發展動態信息傳達給學生并做出指導,使學生能夠及時明確未來發展目標和方向。
3.3.3 加強學術研究及實踐信息交流。在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建設中,學院會定期邀請行業專家、學科方向帶頭人進行學術報告與講座,并積極組織學生參與。通過報告與講座的學習,為學生及時提供行業研究發展前沿信息和科研發展動態,從而拓寬學生的學術視野,開闊研究思路。邀請企業一線員工、技術骨干等在崗優質人才來學校指導,介紹行業知識,分享理論技術在實際生產應用中遇到的問題、行業發展現狀等信息;聘請行業優秀在職人員為特聘教師,補充指導教師資源,發揮其一線工作經驗的優勢,為同學們提供多元研究方向。
3.3.4 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理論是應用的基石,實踐是創新的基礎。加強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也是形成良好創新能力的必經之路。在科教融合的創新教學中,除了課堂教學外,大學生創新項目、專業綜合技能訓練和畢業論文綜合實踐等方面不斷強化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培養,在這些實踐過程中既可以不斷提升學生的專業興趣,建立更全面的專業知識框架,又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耐壓受挫能力和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提升了學生的交流溝通能力、協調能力。在強化學生實踐學習的過程中,課程設置也增加實踐課程的占比,及時轉變實習模式等方式,增加了實際操作的實踐課,并加強了校企聯系,為學生提供了優質實踐平臺。
3.4 培養良好的科研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創新教育雖然是一種能力教育,其與學生創新的內驅力密不可分。提高學生創新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將工匠精神根植于學生心里,培養學生以國家需要為己任的創新意識是從思想和觀念上培養創新人才的方式[14]。學生良好的科研素養離不開林業工程“一流學科”的培養,在此過程中受到科學家的言傳身教以及學術前沿報告和講座的影響,使學生不斷掌握科研方法,提升科學精神和創新精神,強化學生的愛國主義思政教育。因此,結合課堂思政培養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學習科研人員的科學精神也是創新教育的一部分。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求和期待[15]。也就是說,思政教育不僅僅存在于思想政治課中,所有的課堂都可以成為思政教育的陣地。
東北林業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林業工程“雙一流”學科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大綱均強調要將思政教育落實至每門課程。思政教育融入課堂是對創新人格和創新思維的另一種重要培養方式。林業工程類專業學生所涉及的課程以工科方向為主,可以通過課堂與實踐教學融合,使學生在理論學習和實習實踐過程中培養敢于直面難題、主動思考、敢于創造的科學精神。在工科專業理論和實踐學習過程中錘煉工匠精神,培植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基于學生在不同年級和階段的成長過程以及發展水平,結合林業工程類課程的思政育人資源,通過專業與行業、國內與國外、科技與人文等視角,深度提煉各類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激發學生創新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培養學生良好的科研素養,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以國家發展為使命進行創新創造。
3.5 東北林業大學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的創新實踐教育效果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的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中,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覆蓋到專業的每一位學生,項目結題可以專利、科研論文、競賽獲獎以及實物制作等多種形式完成。從2020年起在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開展的創新教育實踐已取得初步成效,學生考研升學率從2020年的26.2%增長至2022年的50.0%。2020—2022年創新創業項目累計立項256項,其中國家級106項(占比41.4%)、?。ㄐ#┘?17項(占比45.7%)。在這些創新實踐項目的支持下,學生發表科研文章195篇,申請專利66項,獲得省級以上競賽獎項49項。通過項目的實施執行,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和創新能力,而且強化了學生間的團隊協作能力和溝通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科技創新工作、繼續升學讀研等打下堅實的實踐基礎。
4 結語
人才培養的質量日益成為我國提高綜合國力、直面國際競爭的重要影響因素。為了適應新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黨和國家對人才質量和人才規格的需求不斷提高。高等院校應培養具有家國情懷、基礎好、能力強、素質高的一流本科生,并使其在完成高等教育后成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優秀創新人才,這是當前高校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所必需的環境、模式、驅動力三者缺一不可,需要三者有機結合、共同作用才能優化創新教育培養模式。創新教育的能力提升和效果檢驗不能一蹴而就,對創新教育的探索需要不斷更新和深化,需要高校、教師、學生共同努力,深入結合實際并秉持進取精神,才能將創新教育的水平持續不斷提高,探索出創新能力的培養路徑,為國家不斷輸送大批創新型人才。在上述創新教育改革方法和措施實踐中,林業工程“雙一流”學科建設助力了本科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同時本科創新人才的培養也推進了“雙一流”學科建設發展。東北林業大學林業工程類本科專業在本科人才創新教育改革與實踐中,總結出一些提升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經驗與對策,雖有一定成效,但有待進一步實踐與完善。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N].人民日報,2022-10-26(01).
[2] 杜傳忠,疏爽.我國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的機制與路徑分析:基于創新生態系統視角[J].社會科學輯刊,2023(1):141-149.
[3] 吳洋,謝一冰,賀強強.數字經濟背景下“雙碳”驅動新能源專業人才培養改革探索[J].中國管理信息化,2022,25(23):233-236.
[4] 高丹丹.中國森林資源建設與保護時空演變與障礙因子診斷[J].森林工程,2023,39(2):82-90.
[5] 馮可樂,喬濱杰,曹立為,等.黑龍江省林木良種基地種質資源構成分析[J].森林工程,2023,39(2):57-62.
[6] 李泓瑩,董靈波,劉兆剛.基于系統動力學的帽兒山實驗林場可持續發展水平預測[J].森林工程,2023,39(1):11-20.
[7] 胡瑞年,劉超. 淺談企業對人才的需求:從“京、滬、深”三市人才需求狀況看21世紀企業對人才的需求[J]. 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 2008,26(3):52-54.
[8] 朱劍剛,王旭.木質家具智能制造賦能技術及發展路徑分析[J].林業工程學報,2021,6(6):177-183.
[9] 熊先青,岳心怡.中國家居智能制造技術研究與應用進展[J].林業工程學報,2022,7(2):26-34.
[10] 劉俊,陳琳,劉潤亞.家具制造企業多中心智能制造共享云平臺研究[J].林業工程學報,2021,6(3):166-170.
[11] 熊先青,李榮榮,白洪濤.中國智能家具產業現狀與發展趨勢[J].林業工程學報,2021,6(1):21-28.
[12] 劉守新,高振華,韓世巖.拔尖創新型人才教育培養中存在的問題與建議[J].教育與職業,2015(18):36-38.
[13] 劉自敏.新農村建設背景下我國農林院校創業教育課程與實踐體系的構建[J].安徽農業科學,2013,41(1):427-429.
[14] 楊炎炎.基于課程思政理念的創新教育課程教學改革研究[J].品位·經典,2022(18):161-162.
[15] 張爍.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