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煒健
摘要:互聯網信息技術迅猛發展催生了自媒體,大眾化的自媒體資源在革新大學生學習與生活方式、釋放教育活力的同時,有時也會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一定的挑戰和沖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堅持政治性、整體性、時效性、啟發疏導這四項原則,通過占領自媒體網絡主陣地、提高師資隊伍信息化水平、優化高校自媒體平臺等途徑,實現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落實立德樹人,培養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關鍵詞:自媒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基本原則;路徑;立德樹人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4)08-0029-04
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們的學習生活方式隨之發生變化,智能手機的普及更是催生了自媒體時代的到來。在自媒體時代,大學生獲取信息的途徑日益多元便利。面對大眾化的信息傳播,大學生能隨時參與網絡評論與信息共享,其網絡空間角色日趨平等。但在現實生活中,面對良莠不齊的網絡信息,部分大學生容易受不良信息誘導,影響自身正確的思想和價值觀念的形成。因此,高校在自媒體時代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越來越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要運用新媒體新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時代感和吸引力”[1]。高校應主動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和話語權,堅守自媒體時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則,創新思想政治教育路徑,落實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英才。
自媒體是一種具有匿名性、交互性、大眾化和超時空性特點的信息傳遞媒介,最早由美國IT欄目作家丹·吉爾默在2002年發表的《自媒體:草根新聞,源于大眾,為了大眾》一文中提出[2]。據不完全調查,年輕人已經成為21世紀自媒體平臺上最活躍的使用群體[3]。在自媒體平臺上,他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對信息進行編輯和發送,進而使信息得以交互傳遞及滲透影響。這種不同于傳統的信息傳遞方式,讓信息傳播迎來新發展局面,并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一定的機遇與挑戰。
1.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機遇
“00”后大學生是伴隨著網絡成長起來的年輕一代,他們的政治學習行為日趨具有獨立性和選擇性,他們的日常政治學習也日趨網絡信息化[4]。自媒體的迅猛發展革新了高校對“00”后大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給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機遇。
一是平等大眾的自媒體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自媒體時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讓師生從原有的課堂角色中脫離出來,強調更平等的個體關系。“00”后大學生更愿意在平等的網絡虛擬空間中進行交流和學習知識。自媒體能讓思政元素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呈現,進一步釋放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使思想政治教育更貼近學生生活,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二是多元普及的自媒體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隨著網絡技術的日益成熟,自媒體載體的應用隨之普及,其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造了更加優質的條件[5]。以自媒體為載體的時政熱評、新聞時事、愛國短片、英雄事跡等資源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并增強了其可視化與可讀性。這使得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得到了豐富,思想政治教育廣度得到了拓展。
三是交互共鳴的自媒體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鑄魂育人的系統工程,只有開展貼近學生、“接地氣”的教育才能使思政教育走進學生內心深處,達到內化于心的效果[6]。利用自媒體,大學生能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資源作為輔助性學習工具。通過與媒體資源中的人或事進行共情,大學生能將理性的知識進行感性的認知,更容易把握其中要義,增強自身與思想政治教育之間的情感黏性,進而提高思想政治素養。
2.自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挑戰
雖然自媒體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契機,但自媒體作為虛擬網絡產物,有時也會在一定程度上對部分大學生產生消極的影響。
第一,不良信息影響大學生正確價值觀的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體是學生,只有能引起學習主體共鳴并產生正向影響,才是真正有意義的思想政治教育。“00”后大學生正值人生觀與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由于他們具有思維活躍、好奇心重、接受新事物能力強的特點,因此有時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誤導,產生錯誤的言行或道德失范的行為。
第二,多元自媒體資源加速大學生學習信息的碎片化。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浪潮般的信息雖然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但也隱藏著一些威脅。在自媒體時代,信息以精、短兩大特征進行傳播。受信息快餐化影響,大學生所接收的信息極其零散,難以對其進行系統性整合。再加上互聯網監管力度的有限,日常信息的內容容易被斷章取義,這會造成信息價值的部分缺失,導致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信息不對稱,影響大學生對信息價值的正確判斷。
第三,可以隨意獲取的自媒體資源弱化思政課教師的主導地位。在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學生的信息資源主要來自教師,并由教師對思想政治教育資源進行把關,確保教育內容的正確性與權威性。在自媒體時代,學生對信息及資源的獲取不再單純依賴教師,自媒體自主、便利、互動式的特點容易弱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導地位。
1.政治性原則
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最鮮明的特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始終堅持培養積極投身社會主義的建設者與接班人[7]。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直接關系到大學生意識形態工作的開展,而意識形態教育直接關乎到國家長治久安的發展需要。堅定的信仰來自過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功底[8]。自媒體時代下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須緊緊圍繞黨的方針與思想,時刻高舉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真理旗幟。只有堅守政治性,旗幟鮮明地借助自媒體開展思想政治教育,讓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與方法在學生心中生根,引領學生前行,才能守好大學生群體意識形態主陣地,保證大學生群體政治方向不轉向。
2.整體性原則
保證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有助于大學生系統整理和內化知識,因此高校必須把握好教與學之間的整體關系。一方面,整體性要以學生的整體發展為主線。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因此高校必須有機地將思想政治教育貫穿學生生活與學習兩個方面,從人才培養的頂層設計上突出利用自媒體鞏固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另一方面,整體性要為教學內容的整體設計助力。教師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應從整體上進行把握,促進教學內容設計、教學方式使用與學生思想引領之間形成一個有機整體,構建起積極正向的信息堡壘,保證自媒體資源整體上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一致。
3.時效性原則
時效性是指信息在一定時間內對決策具有價值的屬性。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是指思政工作者能及時對大學生思想狀況存在的問題進行診斷,并及時使用正確切合的手段進行引導教育的體現[9]。堅持自媒體時代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原則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一是抓準媒體信息的時效性。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緊跟時政,因此應選擇那些與主題相關、時間較新的媒體資源。尤其是選擇那些熱議的媒體資源時,教師應對其有精準的把握,然后再給予正確的解讀,讓大學生對話題的內在政治信息價值形成正確認識。二是抓準學生學習動機的時效性。大學生主動學習是養成探究真理品質的前提條件。教師使用自媒體資源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必須了解學生當下的求知欲及關鍵興趣點,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
4.啟發疏導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改革創新必須“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10]。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遞要求將“灌輸性”作為信息傳遞的基礎性手段。但是,學生對內容的感悟和理解更需要借助“啟發式”手段的助力。自媒體資源可視化特點能夠彌補傳統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有時過于理性的不足。因此,教師選取自媒體資源時,應堅持啟發疏導原則。其一,所選取的資源應是正向的輔助工具,有利于對理性知識的解讀,以喚起學生感性認知。其二,所選取的資源應有啟發意義,能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影響學生的心靈,升華學生的精神。
1.占領自媒體網絡主陣地
大學生具有很強的政治參與意識,但不會強烈輸出自己的政治參與行為,他們對社會是非的判斷及社會行為的輸出具有很強的自主選擇性。因此,高校利用自媒體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時應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是因材施教,觸及心靈。不同性別、不同專業、不同年級的學生對政治問題的看法有所不同,因此利用自媒體資源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保證問題能凸顯政治性的同時,滿足不同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如解讀中國發展成就的話題時,對于理工科學生,教師可以使用他們熟知的科技發明類的媒體資源,而對于文科學生則可以使用民生發展類的媒體資源,利用學生所熟悉領域的自媒體資源觸動其心靈。另外,教師應針對不同課程教學內容的特點與性質對媒體資源進行針對性的選擇。如“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的自媒體資源的選擇可以偏向名人事跡,突出榜樣影響作用,而“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的自媒體資源的選擇可以偏向歷史類,增強文本知識的可讀性,從整體上突出思政課教學內容與方式的“因地制宜”。
二是積極回應,引發共鳴。自媒體時代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實際上是對教師的考驗。不同的學生喜歡不同的自媒體平臺,關注不同的熱議話題,教師只有走進學生群體,了解學生真正關心的問題,做好充分的調研,并從現實生活出發回應學生需求,才能讓學生在解決現實生活疑問的過程中感受收獲知識的成就感。引導學生置身社會建設與發展,與社會發展產生共鳴,能夠讓學生更加清楚自身的時代定位,涵養道德情操,催生其日后正確的社會行為輸出。
三是正面引導,突出主流。以辯證的態度看待自媒體時代的新生事物,是學生不易受不良信息誘導的關鍵。要培養學生網絡時代下的辯證思維首先需要保證信息能在有序的狀態下進行傳播。因此,教師選擇自媒體資源時必須強調針對性,不能為了豐富形式而濫用自媒體資源。教師選取自媒體資源時應積極與黨中央主流媒體平臺保持一致,如選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等主流媒體平臺的資源,以確保思想主流的正確性和網絡主流陣地的政治性。
2.提高師資隊伍信息化水平
一名出色的思政課教師應具備三大核心素養:政治素養、教學素養及信息素養。21世紀信息化時代對教師的信息素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出色的思政課教師應具備與時俱進的信息教育意識與能力[11]。高校思政課教師應主動提升信息素養,迎接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
一是提高政治站位,做好自媒體資源的把關者。高校應該重視思政課教師自媒體素養的提升。一方面,思政課教師必須自覺提高自身的政治站位,主動選取正能量的媒體資源,保證課堂媒體資源使用的精確性。另一方面,高校可以通過培訓提高思政課教師對媒體資源的政治敏銳度與辨識度,提升思政課教師的能力。此外,高校還應加大思政課督察監管力度,保證課堂教學的有序、正向、健康,讓思政課教師自覺做好自媒體資源的把關人。
二是加強技能培訓,做好自媒體資源的使用者。面對新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要求,傳統思政教學模式已不能滿足新時代學生的需求。高校應加強對思政課教師的信息技術業務的指導,使其能更加熟練地檢索、下載、編輯并靈活運用自媒體資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動力,讓自媒體資源成為輔助教學的有效工具。
三是適應時代發展,做好自媒體資源的建設者。思政課教師可以開通微博、微信、抖音賬號,親身體驗自媒體平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潛在價值,將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自媒體,搶占輿論高地[12]。據統計,絕大多數大學生是通過網絡平臺對思想政治教育理論知識進行獲取的[13]。為利用好網絡資源促進思政課教學,思政課教師可以嘗試將思政課或思政話題搬到線上,打造自媒體時代的微課、金課。還可以依托自媒體資源對教學內容進行提煉,以線上研討、聊天室、網絡沙龍等方式進行講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促進網絡思政“大格局”的建設。
四是聯動多方資源,做好自媒體資源的統籌者。除了高校黨政宣傳工作人員、思政課教師外,高校輔導員也應成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導者。相對于任課教師而言,高校輔導員更為親近學生、了解學生。因此,輔導員可以依托自媒體平臺,做好積極的主流信息引導,現身說法,在學生群體中形成羊群效應,提升自身的公信力,積極影響學生。此外,輔導員還可以積極組織學生群體組建自媒體資源平臺,在高站位、強要求下,從學生的角度出發,以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利用自媒體資源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滲透,營造一個積極健康、富有正能量的網絡輿論場所。
3.優化高校自媒體平臺
在自媒體時代,高校應主動打造富有本土特色的自媒體平臺,以暢通資源信息的傳播與共享,構建起開展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及傳遞社會正能量的重要校園傳播窗口。
首先,應立足實際,增強自媒體品牌生活氣息。一個影響力強的高校自媒體平臺必須是在充分調研學生情況后,結合學生需求打造而成的自媒體平臺。優化自媒體平臺時,高校應做好媒體資源與時代主題同頻、與學生生活實際同頻,關注所設欄目是否滿足大學生的需求、欄目資源是否契合大學生的興趣,關注平臺整體效果是否美觀健康、內容是否具有創新性與價值性。
其次,應文化賦能,增加自媒體品牌文化厚度。利用自媒體平臺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要強調顯性教育的價值引領要求,又要體現隱性教育的文化浸潤功能。其一,高校應將校訓、校風、教風、學風等融入自媒體內容建設中,彰顯校園文化,潛移默化地塑造學生健康人格。其二,高校可以依托地域特色文化,讓優秀文化走近學生、影響學生,打造思想政治教育品牌。要通過特色文化的創新性發展促進文化繁榮與傳播,提升大學生的文化自信,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領功能。
最后,應落實監管,推進自媒體品牌綠色建設。健康的思想政治教育網絡空間離不開強有力的監管隊伍。高校應組建思想政治工作者網絡管理隊伍,結合院校實際制定符合自身發展需要的制度,持續推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常態化建設,在協同創新“微思政”建設的同時,營造良好的網絡思政文化氛圍。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01).
[2]Dan Gillmor.Here comesWe media [J].Columbia Journalism Re view.2003(01):20-21.
[3]崔翠利.自媒體時代下普通高校思政課改革路徑[J].大學教育, 2016(09):87.
[4]王會立,孫倩,姜珊珊.基于“00后”大學生政治價值觀特點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J].智庫時代,2019(43):25+28.
[5]韋家旭.自媒體時代“00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徑[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1,34(15):75-76+89.
[6][10]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16.
[7]駱郁廷.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9:163.
[8]李莉,穆軍全.思政課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的現實省思[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22(07):55-57.
[9]李爍瑋.思想政治教育時效性對激發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探究[J].智庫時代,2019(39):70+72.
[11]劉曉瑞.自媒體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改進研究[J].陜西教育, 2022(02):16-17.
[12]李珊荃.自媒體時代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究[J].新聞研究導刊,2019(17):29-30.
[13]駱靜.新媒體對大學生學習思政課的影響及對策[J].新媒體研究, 2016,2(07):57.
Exploration of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in the Era of We Media
Lu Weijian
(School of Marxism, Wuyi University, Guangdong Province, Jiangmen 529020, China)
Abstrac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given rise to we media. While the popularization of we media resources is innovating the learning and life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unleashing educational vitality, it sometimes also brings certain challenges and impacts t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universities.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must adhere to the four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holistic, timely, and enlightening guidance. Through occupying the main battlefield of we media networks,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ization level of teaching staff, optimizing college self media platforms, and other means, innovation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the era of self media can be achieved, and moral education can be implemented to cultivate well-rounded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Key words: we media; college student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ion; basic principles; path;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