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氏藍印花布俗稱“藥斑布”“貓蹄花布”,始于清嘉慶年間,是山東藍印花布中頗具地域特色的代表。相氏藍印花布“動物紋樣”應用最多,藍白色調,圖案簡潔大膽,寓意也最豐富;在相氏藍印花布“動物紋”中,紋樣大多以圓點組成,線條以一個個順序排列的圓形成,圖案縱橫相合,鏡面對稱式排列,或長線條勾勒輪廓,幾何形狀填充,或框式結構,回轉式構圖,以及斜成行排法和不規則排法, 或二者的結合;相氏藍印花布耐用、好搭配,也常常用于婚嫁場合,寓意吉祥,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相氏藍印花布的圖樣特點和藝術內涵,是農耕社會時期的生活沉淀,也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值得我們深入研究。
【關鍵詞】山東相氏藍印花布;動物紋樣;圖案特征;傳承與創新
【中圖分類號】J523.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5-0047-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5.015
山東省東南部的蘭陵縣,這里小吳宅村的相氏藍印花布已經傳承了五代。藍印花布是農民們自己創作的一種傳統的民間手工,它的樣式樸素、莊重、精美。它的表現形式大多是沿襲下來的,其制作技術和造型的改變都與工人的生產生活,信仰風俗,審美趣味息息相關,帶有濃郁的地方特色。相氏藍印花布于嘉慶年間傳入山東,與最早的南通藍印花布風格特點不相同,南通藍印花布的特點較為細膩,而相氏藍印花布則更加簡潔大方。相氏藍印花布染坊是山東省臨沂市大仲村鎮第一戶從事藍印花布染制工藝的染坊,始于清嘉慶年間[1]。據史料記載,藍印花布起源于秦漢時期,興在宋,廣泛普及的時候是在清朝之際,當時資本主義萌芽。相氏藍印花布受當地民間、民俗影響較深,蘊含著濃厚的鄉土氣息。相氏藍印花布染坊一般使用藍底白花的色彩,藍色占據了很大的面積,顏色也比較深,給人一種古樸典雅的印象。圖案小巧,以點為主體,由大至小的不規則點構成各種圖案,在藍布上表現出一種動態的感覺,線常以點為紐帶構成,靈活多變,造型簡潔大方。題材多為植物和動物,雖然以點為圖案,但圖案均帶著拙氣,反映了印染師傅們更加注重意境的傳遞,觀察角度也與實際生活十分接近。相氏藍印花布在山東境內較為知名,歷史發展過程較長,不論是制作工藝還是紋樣圖案都有自身的特點[2]。山東相氏藍印花布紋樣種類繁多,可歸納為抽象紋樣與具象紋樣兩種類型。具象類包含了最常見的兩大類:植物類和動物類,除此之外,還有人物、器物、建筑;抽象類型包括幾何圖案,吉祥圖案[3]。藍印花布既具有實用價值,又具有趣味性,各式各樣的精致花紋蘊涵著豐富的寓意,寄托著人們的美好愿望。
相氏藍印花布圖案題材廣泛,有花草蟲鳥、吉祥圖文、神話傳說、幾何紋樣等多種類型,但筆者最為感興趣的類型是“動物紋樣”,每種花版圖案都有著各自的寓意,它在應用范圍中也使用得最廣。相氏藍印花布“動物紋樣”在不斷發展演變中傳承下來,其所蘊含的藝術特征值得深入研究。本文以相氏藍印花布“動物紋樣”為例,通過文獻調查,對相氏藍印花布“動物紋”的地域特點、發展歷程、工藝流程和紋樣特點進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對其在現代社會中的發展狀況進行了研究,提出推陳出新,進行現代作品設計的新思路,并將其運用到實踐工作中,以繼承傳統為基礎,將相氏藍印花布“動物紋”融入現代設計之中,為相氏藍印花布的進一步發展作出貢獻。蘭陵相氏花布有著悠久的歷史,它與沂蒙地方的民俗文化相結合,又帶有蘭陵縣特有的區域特色,是一筆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我們研究、保護和大力開發[4]。
一、相氏藍印花布的淵源
相氏藍印花布始于清嘉慶年間,源于宋代“藥斑布”,藍印花布的起源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早在宋朝時期,剪紙藝術啟發了藥斑布的紋樣結構,夾纈、蠟纈、絞纈技藝為藍印花布提供了染色技術,拓本印刷啟發了刮漿技術,有了這些工藝基礎,藍印花布形成。除了這些內部因素外,一些外部因素也極大地刺激了藥斑布的發展,宋朝由于軍事原因導致蠟的缺乏,因而限制了民間蠟纈,再一個就是服制的改革禁止了民間染纈。在元代時期,藥斑布的染料從菘藍向蓼藍轉型,坯布由麻布轉向棉布,促進藍印花布的形成。
相氏藍印花布的設計風格獨特且多樣化,其創始者是清朝嘉慶年間的相會堂,他借鑒了江浙地區的技藝,并引入了“喜鵲鬧春”的印花布圖案。在其子相敬倫的協助下,他們共同創作了“蝴蝶花瓶”的印花布模板,這個模板一直沿用至今。經過五代人的創新與發展,相氏藍印花布已經創造出一百余種不同的紋樣。這些印花布上的圖案都蘊含著吉祥的寓意,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例如,“鳳戲牡丹”是當地女子出嫁時的必備物品,鳳和牡丹分別象征著男性和女性,寓意著婚姻生活的幸福。“五毒肚兜”則印有五種有毒動物,包括蟾蜍、蜈蚣、蛇、蝎和壁虎,寓意著祛病驅邪的功能。
相氏藍印花布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歷史興衰。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相氏私有產業到成立后變成集體副業,再到“大躍進”時期的發展慘淡,“文革”結束后又變成了相氏私有,以及后來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相氏藍印花布不再像之前一樣被需要,進入停產狀態,再到后來相氏藍印花布創新走向外界舞臺,到2000年前后國家出臺保護政策,相氏藍印花布得以發展,完成了由日常生活用品向民俗工藝品的轉變。
相氏“動物紋樣”樣式也發生了一些顯著的變化,新紋樣一改過去由點連線組成的外廓,而改用長線勾畫出動物的輪廓,內部細節也多用幾何填充。隨著現代經濟的飛速發展,藍印花布過去那種手工印染的傳統制作方式,已逐漸被機器所取代。制作傳統的藍印花布須經:挑選坯布、脫脂、裱紙、畫樣、刻花版、上油、刮漿、氧化透風、染白、刮白、固色、清洗、晾曬等十多道工序,對溫度、濕度、時間的要求很高,因此,生產傳統的藍印花布,必須是手工藝人來做,手工費用很高,而且材質也比較堅硬,與現代人的舒適性和審美需求不符合,而且圖案的主題也多是以農村的生活和傳統民俗為主要內容。而隨著旅游發展,文化交流越來越多,藍印花布再次走進了大眾的視野,而山東的藍印花布,目前還只存在于魯中、魯西南、魯南等幾個不太發達的地方。
二、相氏藍印花布“動物紋樣”的圖案特征
(一)圓點構成
相氏藍印花布上的圖案主要是由圓點構成,在生產過程中,需要用到許多大小不一的圓口刀,這些小刀的紋路大多是按照一定的規律形成的,這樣的組成排列方式比長線條勾畫更具有活潑生動的感覺,整幅畫面看起來十分和諧。貓蹄印花,是由一個小圓點為中心,六個小圓點等距圍繞其外面組成,與貓爪和梅花的形狀類似,可獨立構成碎花紋樣,亦可起到裝飾作用。
(二)縱橫相合,鏡面對稱
鏡面型是指圖案呈鏡面似的對稱布置,同時也是一種軸對稱。在魚戲蓮的圖案中,這件作品是一種金魚和蓮花荷葉的結合,該圖案的設計非常精巧,呈現出一種鏡面般的對稱,魚和蓮花的外表都是由圓點構成,但是圓點的大小卻不一樣,蓮花和荷葉的圓點要大一些,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強烈的反差,既不會讓人覺得混亂,也不會讓人覺得雜亂無章,而是將事物之間的順序表現得很有條理[4]。整幅畫給人一種栩栩如生的感覺,就像是真的有金魚在水中游來游去,隨風搖曳,寓意年年有余。
(三)長線條勾勒輪廓,幾何形狀填充
在相漢高先生為適應現代人審美變化而創作的“吉慶有余”圖案中,就能很好地看出這一點。此幅作品為多版染制,新紋樣一改過去以點為線,畫出動物的輪廓,除了線條的變化之外,相漢高先生還在動物圖案上做了一些新的嘗試,將魚和雞的圖案變得更具體,在身體的內部,以大量的幾何圖形進行組合,在藍白兩種色彩的對比上,也做了一些有意思的處理。比如,魚類的臉頰是白色的,眼睛的顏色是藍色的,看起來更有活力,鱗片也是藍白相間的,比起以前的花紋,更有立體感,動物的身體比例也發生了一些細微的變化。從上到下,分別是雞、罄、酉、魚四個圖案,連在一起,象征著吉祥如意。
(四)框式結構,回轉式構圖
回轉式是將藍印花布分為四塊,首先在右上角放置一圖案,以該圖案的左下角的空白處為圓心,然后將該圖案沿中央旋轉90度、180度、270度,使一個圖案變為四個具有不同方向的圖案,以四個圖案為一組,組成一張大花布。回轉式鳳鳥圖,很好地體現了這一圖案構成方式。
(五)斜成行排法和不規則排法,或二者的結合
在“喜鵲鬧梅”中,多層外框架加中心主題圖案的獨幅布面,最外層的框架通常不是直角,而內部的框架則多為直角。這種內外邊框的組合營造出一種“外圓內方”的視覺效果。另一種設計風格是,布面采用“點子花”元素,以斜成行排法進行布置。例如“蝴蝶盤長”,將蝴蝶、吉祥節等圖案以無規律的方式,根據藝術家的審美感知,隨意分布在點子花圖案中,形成獨特的視覺效果。此種設計方式在布料制作中被廣泛采用。在邊飾紋樣中,花卉圖案和幾何圖案的二方連續紋樣是常見的;角飾多選用具有中軸對稱特征的蝴蝶和祥云。這種織物一般用于做包袱,被面,門簾,墻簾等。
(六)均衡式排列
均衡的布局,讓人感受到一種獨特的美感,它并不是按照一定的規律來排列的,而是以一種平衡的方式來呈現出一種均衡的感覺,這樣的布局會讓整個花布版面看起來更有內涵,更具有吸引力。
三、相氏藍印花布的民俗成因
(一)耐用,好搭配
相氏藍印花布去掉了一切不必要的細節和夾纈的多彩,數百年以來,它以簡單的藍白配色廣受人們歡迎。這一種清新淡雅的顏色,與民間所推崇的吉祥色彩理念所表現出來的鮮艷、豐富的色彩對比有著鮮明的差異。這種扎根于民間的藍色花布,能使人們在貧寒中保持適當的自尊心,把一切喜怒哀樂都安靜地表現出來。它不但耐臟,而且十分容易搭配,在那個衣服不能被輕易舍棄的年代里,它的使用價值和它的氣質呼應。
(二)婚嫁
根據藍印花布使用目的的不同,所選用的花紋圖案也各不相同。例如,相氏藍印花布作坊中,最常見的一種“鳳戲牡丹”花紋,一般都是當地女子結婚時的陪嫁布。此圖以鳳為雄,牡丹為雌,以情相悅。類似的花紋圖案也用于“魚戲蓮”的被面,在民眾的觀念里,魚是吉祥、多子的象征,所以把它放在最靠近眼睛的兩個位置,象征孩子就在你的面前。此外,常被用作門簾的“蝴蝶花瓶”紋樣,“瓶”為“平”字諧音,意為出入平安。至于“五毒”,就是用蜈蚣、蜥蜴、蛇、蝎子、壁虎來制作,這是為了防止疾病,也是為了保護孩子們的身體。
(三)崇尚神靈,寓意吉祥
民間對原始神話中的神的崇拜,如龍、鳳等,都在相氏藍印花布的圖案樣式中得到了充分反映。在民俗手工藝與吉祥圖案的制作中,一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畫中要有意,百看才不膩;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造型要獨特,能得人歡喜。”藍印花布花紋圖案與人們的審美情趣相吻合,從枕頂、包袱到門簾、褥面,從兒童時代的代表驅邪避毒的肚兜、圍嘴,到晚年時的福壽雙全、子子孫孫綿延的被面,都有吉祥的含義。
(四)寄托人們的希望與祝福
藍印花布眾多的花版圖案,每一種都有自己的寓意祝福,古時候民間貧窮,昂貴的綾羅綢緞不是一般人能平常使用的,于是原料易得的藍印花布應運而生,以藍印花布為載體,寄托人們的祝福。例如“魚戲蓮”圖案,就寓意著連年有余,表達了人們對于溫飽問題的希望;“魚躍龍門”圖案象征著一種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精神,寓意著經過艱苦的努力,取得一定的成就,是對青少年的一種祝福。
四、結語
相氏印染作坊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發展,曾經的手藝人現在已經轉變成為受保護的民間藝術家,見證著小吳宅村百年的變化。經歷了工業化浪潮的沖擊,相氏藍印花布雖然改換了原料,卻依然保持著傳統的印花技術。但近幾年來,相氏傳人雖然為其在近代社會的生存、變革與發展做了很多的工作,但是效果并不明顯。時至今日,其制作費用仍靠相氏子孫經營及國家補助所得。相氏藍印花布和其他同類民間美術,怎樣健康而獨立地傳承,仍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重要課題。
相氏藍印花布是一項流傳了兩百多年的民間手工技藝,它已從一種日常生活用品逐漸演變成一種民俗藝術。傳統“動物紋樣”主題讓我們感覺到了地方人民對安定樸素的期待,寄托了他們的精神和感情,在感受這種情感的同時,我們更不能任由這一寶貴的民間藝術走向消亡,所以,在今后的發展和創新中,更要注重將這種美好的文化內涵保存起來,拓寬它的傳播范圍和影響力,為當地的民俗文化創造價值。關于民間藍印花布的存在,很多人都不了解甚至都不知道,首先要做的就是讓人們知道,了解藍印花布,信息可視化分析,進行再設計,衍生產品,推出去。藍印花布,作為我國深厚的傳統文化象征,正隨著“國潮”的復蘇煥發出新的生命力[5]。因此,以山東地域文化為基礎,將其獨特的相氏藍印花布中動物紋樣元素圖案通過變形、重組、融合、再現到產品包裝的設計中,通過這些文創作品,使山東地方文化能夠深入人心。如,譽為“天下泉城”的濟南,以大明湖為首,趵突泉、千佛山、曲水亭街、芙蓉街、百花洲、濟南動物園等景點,都成了年輕一代熱衷的文化旅游打卡地。以趵突泉的泉水、大明湖的鯉魚和荷花等元素,設計出獨具濟南特色藍印花布文創旅游周邊,將符合現代年輕人審美,有利于山東地域文化的傳播。相氏藍印花布圖案造型豐富,素材種類多樣,將藍印花布的圖案素材進行拆分重組,并運用到不同的產品上,形成具有中國傳統色彩、具有現代感的時尚產品。希望通過這些文創作品,山東的地方文化能夠深入人心。
參考文獻:
[1]宋彥霖,張賓雁.山東省蘭陵縣相氏藍印花布工藝與藝術風格研究[J].藝術教育,2017(Z5):276-277.
[2]黃輝.山東相氏藍印花布的傳承特點及創新發展研究[J].絲網印刷,2023(20):21-23.
[3]相冬莉,曾慧,尹健康,等.山東民間藍印花布的藝術特征及傳承[J].山東紡織科技,2021,62(05):50-53.
[4]王子秋旭.山東蘭陵相氏藍印花布藝術的文化傳承與創新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大學,2021.
[5]楊敏.“魯·萃”藍染非遺傳承與活化的文創探索[J].絲網印刷,2023(08):1-4.
作者簡介:
侯杰(2000.3-),女,漢族,山東濟寧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