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璐璐 唐睿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種類眾多,涵蓋面廣,并且日益受到高度關注。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逐步加快和經濟全球化的快速發展,利用人工智能可以讓非遺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本文以人工智能為切入點,主要從四個方面探究智能技術如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分別是在數據庫的建設上提升信息處理效率,在非遺展示中構建互動性的審美場域,利用大數據算法實現非遺的個性化傳播,以及開發智能化的文創產品,推動非遺的科技化與產業化發展。
【關鍵詞】非遺;人工智能;融合
【中圖分類號】G124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4-0073-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4.023
【基金項目】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中國魔幻電影的數字技術美學研究”(項目編號:21YJC760104)階段性研究成果。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我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它蘊含了中國五千多年的文化歷史成就,反映了華夏民族在長期社會生產實踐中的審美理想和審美趣味。然而,在如今數字娛樂高度繁榮的背景下,非遺面臨著急速消亡的危險,如何有效地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我國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當下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前沿技術正展現出重構人文、藝術領域的潛力,“元宇宙”“數字孿生”“虛擬數字人”等概念層出不窮。人工智能是推動新一輪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也是賦能非物質文化遺產振興的重要手段。運用VR、AR、云計算、大數據等智能技術,不僅能夠創新性地豐富文化內容,延長非遺的生命力,而且能夠讓更多的群眾走進旅游景點和博物館,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溫度”。
一、提升信息的處理效率,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的系統化
建立完整的非遺資源檔案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的一項基礎內容,相較于傳統的記錄與儲存方式,人工智能可以提升非遺數據信息的處理效率。通過構建非遺的數字信息資源平臺,促使更多創作者以新的視角對非遺資源進行創造性的轉化,為后續非遺的數字化信息重構和再生提供了可能性。首先,數字儲存方式的多樣化。要實現非遺資源共享,必須將非遺資源轉化、再現、復原成統一的數字形態,才能以“超鏈接”的方式對非遺信息進行實時查詢、管理和利用。傳統人工記錄的方式效率低下、形式單一,而在數字時代,利用多媒體技術手段不僅可以隨時隨地、全方位地進行“活態”記錄,而且儲存內容兼具聲音、圖像、文字、動畫、電影等多種形式,更能真實地還原和記錄非遺的原始信息。其次,實現非遺數字資源的持續更新。在web3.0時代,區塊鏈技術可以將文件共享到全球不同種類的數字設備中,傳承人、政府機構或學者將收集整理的新資料上傳到公共數據庫,并發布到區塊鏈中,其他機構對資料的準確性進行驗證,完成非遺數據的同步更新[1]。這一過程具有儲存量大、安全度高、高速、成本低等特點,有助于解決當下非遺數字儲存空間不足、審查流程繁瑣以及信息滯后的問題。
目前各級政府和相關文物保護機構都開設了非遺文化知識網站和共享數據庫,如江西省非遺研究保護中心、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網、上海市非遺網等。以國家級的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為例,平臺上非遺數字化檔案的呈現方式多種多樣,有展覽、影音、圖集、H5等多種方式。例如,江西的“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制作團隊不僅將手工制瓷技藝的整個過程拍攝下來,而且結合動畫、特效、三維等技術進行動態講解演示,構建了完整的檔案資料。由于中國非遺網涵蓋了我國1557個國家級代表項目,共計3610個子項,數字資源量大,內容多樣,該平臺還以地圖的形式對不同地域的非遺文化進行了分類,對非遺的十大門類型也賦予了視覺化的標識,方便訪問者直觀地進行檢索與體驗。
二、構建互動性的審美場域,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的活態化
如何設計與展示內容,是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的重中之重。借助于人工智能技術構建互動性的審美場域,創造全新的展示和交流方式,能夠為觀眾帶來具有持續吸引力的文化體驗。在數字媒體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以“在場”的方式體驗文化內容,如果只是以第三人稱視角,原封不動地將有年代感的非遺圖片、影像或實物呈現在觀眾面前,必然會讓人們因缺乏實際應用場景而產生淺嘗而止的觀感體驗。“場域”是由不同關系網絡組成的空間性概念,阿諾德·柏林特將場域理論引入美學領域,指出主體的參與性和體驗感對審美活動具有重要的影響。在這個場域中,人們不再受限制于實體化場館的“靜觀”體驗,而以感官“介入”的方式進入虛擬空間或混合空間的多維場景中,與非遺展品建立一種互動的“親密”關系。
這種全新的經驗模式,主要表現為兩種,一種是借助虛擬現實(VR)、增強現實(AR)等影像裝置開展的線下互動性體驗。這種體驗方式在保留非遺文化特征的基礎上,對資源的內容和形式予以創新,同時利用成像技術、仿真技術和人機交互技術,對非遺的人文環境和實際應用場景進行深度模擬,使觀眾進入一個與非遺資源相對應的互動體驗場域。2020年在騰訊主辦的“互聯網+中華文明”數字體驗展上,首次以數字化形式結合創意互動玩法,復現了中國古代“曲水流觴”的民間傳統習俗。觀眾坐在溪邊的蒲團上,周圍是隨風擺動的竹葉,前方地面上是帶有交感裝置流淌的小溪的影像,小溪上漂浮著荷葉,當觀眾用手輕輕觸碰飄向自己的荷葉上的酒杯,屏幕上便會浮現出詩句,人們仿佛置身于王羲之的蘭亭序中,身臨其境地體味古代文人墨客詩酒唱酬的雅事。又如,在“高山流水”的裝置前,當觀眾隔空撥動古琴,就能觸發感應裝置,親手演奏出一首悠揚的《廣陵散》,根據波動的音律,古琴上方的全息影像還有飛鳥、花瓣以及瀑布流動速度變化,讓觀眾極具參與感和臨場感。
另一種展示形式是線上的虛擬博物館和APP程序。觀眾利用移動終端手機或平板電腦就能與非遺展品產生交互行為,在線上體驗非遺的生長環境和文化之美。“卜石”“榫卯”“斗拱”“西窗燭”“昆曲衣箱”等APP都屬于這一類型,這幾款應用憑借著精細的三維建模、古風典雅的動畫、寓教于樂的游戲玩法,將豐富而悠久的非遺文化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展示給觀眾。“云游敦煌”是這些應用程序中將文化和科技融合的典范,自上線以來獲得了國家權威文博機構和主流媒體的推薦,引發了年輕人的追捧和關注。其中,敦煌動畫劇和智慧解說模塊將非遺內容與電影敘事手法充分地結合,極大地增強了敦煌文化的故事性和感染力。“為角色配音”“為壁畫涂色”“點亮莫高窟”等互動環節則利用區塊鏈技術,讓用戶足不出戶、動動指尖就參與到故事情境的個性化創造中,為人們提供了智能化的活態體驗。可見,人工智能作為新興科技,不僅為非遺內容創新帶來了新觀念,還為非遺的展示與呈現提供了更多的手段和方法。
三、利用大數據的動態分析,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的個性化
人工智能具有展示性功能之外,還在非遺文化傳播上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大數據是人工智能的關鍵要素之一,它具有體量大、速度快、多樣化、價值化等特點。基于大數據的特點,非遺在進行諸如信息推送、軟件更新、跨屏傳播等工作中,便可以依靠過往數據提供強力的算法支撐,使之實現更高效和智能的個性化傳播。在互聯網普及之前,非遺往往通過口耳相傳、言傳身教的方式進行傳承,不僅傳播效率低下,而且極大地受到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在互聯網普及之后,雖然開啟了超越實體化的傳播模式,但人們想要了解或學習某項非遺文化,需要主動地在網絡上搜索,并篩選相關信息資源,整個過程中難免會受到錯誤信息、無效信息、滯后信息的干擾,耗費較多的時間。而在人工智能的加持下,通過大數據分析、傳感器定位和跨屏識別等技術,可以實現非遺文化的智能推送與檢索。
首先,非遺信息的定制化推送,讓人們有更多機會獲取自己感興趣的非遺內容。智能算法通過用戶反饋和評價機制,勾勒出每一位用戶的用戶畫像,針對用戶的地區、興趣、年齡、消費習慣等信息,推送定制化的非遺信息。例如,某位用戶在頁面停留時間很長,這個行為被后臺記錄,說明此次推薦結果成功,如果用戶沒有點擊甚至跳過頁面直接鍵入新的搜索,則說明沒有提供用戶想要的結果,數以億計的互動數據幫助算法進行持續優化,最終讓該用戶獲得“比自己還了解自己”的高精確度信息推送。目前大型的非遺數據平臺都逐漸采用推薦算法,實現非遺“千人千面”的信息傳播,人們最直觀的感受就是能更快速、準確地獲取到自己感興趣的非遺信息。其次,提供多樣化入口,滿足不同喜好的觀眾。以推薦算法為驅動的非遺內容平臺,會利用大數據分析來改善非遺產品,開發者更加清楚受眾的需求,從而不斷地優化產品,并針對不同的用戶設計不同類型的內容,為非遺產品拓展更多的用戶群。例如,“折扇”APP就為用戶設置了不同的內容板塊,人們不僅可以完成折扇的知識學習,還能通過游戲的方式進行娛樂,還能夠在線購買折扇商品,進行作品分享和交流等活動。
最后,推薦算法更容易讓非遺內容“破圈”。非遺活態化傳承的目標,是讓更多人了解和喜愛非遺文化。然而非遺相關信息出現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頻率不高,很多人不會主動地關注非遺信息。基于大數據推薦算法,一些非遺資源被打上優秀傳統文化、中國風、手工匠人、東方美學等標簽,能夠推送給相應的感興趣的人,通過這些人的點擊和關注,基于算法邏輯,又可以推送給更多擁有相同愛好標簽的人,從而為非遺獲取更多的流量支持[2]。抖音便是國內典型的以推薦算法為驅動的社交平臺,該平臺已成為向年輕人展示中國非遺文化的重要窗口,抖音會根據用戶需求的內容表現,制造與非遺相關的熱點話題,引導用戶根據相關內容進行創作和討論。根據《2021抖音數據報告》顯示,非遺內容在該平臺得到了繁榮的發展,1557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抖音覆蓋率為99.42%,與非遺相關視頻數量同比增長率149%,播放量同比增長83%。例如,“非遺合伙人”“非遺奇遇記”“我的家鄉有民歌”“皮一下很開心”(皮影)等話題活動獲得大量的關注,借助現象級、個性化的傳播機制為非遺提供了曝光量。
四、開發智能化的文創產品,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科技化
智能化非遺文創產品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以文創市場為導向、以智能為宗旨,把非遺文創產品的價值朝著個性化、人性化、科技化的方向發展,人工智能技術與非遺文創產品相結合,把傳統的文化創意產品轉變為智能型文化創意產品,不僅能夠延續非遺的文化價值,還能幫助非遺傳承人整合資源,優化和延伸產業鏈。
首先,開發智能型的文創能夠提升非遺產品的技術性和新穎性,增強大眾與非遺之間的黏合度。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大眾對文化產品的科技含量要求愈來愈高[3]。傳統的非遺產品機制成本高、利潤低、創新性和科技性不足,且受眾面狹窄。而借助傳感器、人機交互、物聯網、圖像識別等人工智能技術,能夠開發適應時代發展的文化創意產品,滿足人們不斷升級的物質文化需要,將大眾與非遺、非遺與當代語境建立聯系,延長觀眾與非遺文化的接觸時間。例如,茶密T-master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開發的泡茶產品。以往人們想要泡出一壺好茶,需要具備相關的茶葉文化知識以及常年的泡茶經驗積累,而茶密T-master大師壺從中國唐代茶圣陸羽的《茶經》中解析泡茶技藝,在產品上內置多個傳感器,收集工序、器具、火候等數據,再通過AI算法預先提醒水位精準,主動進行溫度補償,確保每一種茶都能根據算法獲得最佳口感,讓消費者擁有媲美大師級的泡茶技藝。該產品APP還內置了300多種茶葉以及相應的茶譜,利用大數據算法進行智能推送。又如,山東省藝術研究院推出的全球首款AI人工智能打造的數字皮影藏品,借助于圖像風格遷移算法,可以實現人工智能自主學習皮影的視覺造型和涂色技藝,從而進行數字皮影創作。2022年1月以濟南皮影戲《西游記》劇目為藍本創作的AI作品,已上線售賣。
其次,智能文創產品促使非遺產業進行轉型與升級,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在人工智能的支撐下,非遺形成了從線上知識學習、直播、售賣到線下展覽、體驗等在內的產業鏈。新的消費需求促使非遺文創進行技術創新與產品升級,催生出新的業態,串聯起上下游產業鏈。例如,基于人工智能、仿真生成算法、云共享等技術研發的軟筆書法體驗系統智能書法臺,不僅是一款書法創作工具,而且涉及了書法的知識、培訓、創作、展示、銷售與交流的一條完整的書法產業鏈[4]。除了設備的銷售之外,智能書法臺的盈利渠道還包括付費下載、打印裝裱、衍生品銷售收入等,為用戶提供了一個便捷、開放的全新體驗,同時也打通了線上與線下的商業平臺。
五、結語
隨著我國科技的高速發展,未來人工智能與非遺的融合將會更加密切。首先,建立系統化的非遺數字知識庫是活態傳承的前提條件,人工智能可以優化數字資源整理的工作流程,提升用戶的檢索效率,為后續非遺“活化”提供發展空間。其次,基于非遺知識圖譜的應用,將各種數字化信息拆解和重構,更新非遺內容,構建互動性的審美場域,以更加生動的智能化方式進行活態展示。其三,人工智能憑借著強大的數據算法支持,將非遺傳播對象關聯化,實現“千人千面”的個性化推薦和傳播。最后,智能型的非遺文創產品凝聚著當代的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意,不僅能夠讓非遺嵌入人們日常生活,而且為傳統非遺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了新的渠道。當下文化與科技的融合已是大勢所趨,人工智能技術激發了非遺的內在文化基因,賦予非遺更多的科技性和新穎性,創造更多的經濟和社會效益,而非遺也讓智能科技展現出人性化、人文化、情感化的一面,呈現出技術創新和文化創意的“雙輪驅動”。
參考文獻:
[1]牛金梁.非物質文化遺產智能化傳播的數字技術賦權邏輯[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20,49(05):150-156.
[2]肖夢涯.推薦算法+短視頻:非遺營銷組合創新[J].貴州社會科學,2021(02):141-147.
[3]程倩春.智能革命語境下的休閑哲學研究[J].北京社會科學,2021(04):91-97.
[4]余吉安,徐琳,殷凱.傳統文化產品的智能化:文化與現代科技的融合[J].中國科技論壇,2020(02):54-61.
[5]姜瀟碩.傳統與現代:非物質文化遺產創意產品的設計[N].中國電影報,2023-11-15.
作者簡介:
張璐璐(1990-),女,江西南昌人,博士,江西師范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特效電影、數字媒體藝術。
唐睿(1984-),男,江西南昌人,博士,江西財經大學藝術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三維影像、交互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