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輝 謝慧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符號,承載著人們的歷史記憶,是人類社會發展不可缺少的文化財富。運用新的設計理念和設計方法,切實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形態,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的重要舉措。對此,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交互設計的重要價值,從應用虛擬現實技術、開發服務系統、設計非遺軟件等方面,提出具體的創新策略,完成會議文化的創新交互設計。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交互設計;文化傳播
【中圖分類號】G122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4-0088-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4.028
【基金項目】本文為黑龍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2021年度項目《黑龍江流域樺樹皮制作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影像志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1MZB097);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劃項目《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研究》(項目編號:2022D028)成果。
一、引言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21世紀,隨著高科技領域不斷取得新突破,各種新型產品不斷涌現,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發展受到沖擊,并出現傳播斷代的問題,很多依靠手工業者傳播的非遺項目,面臨著生存危機,甚至是即將消失的危險。而設計作為一種創新力量,能夠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文化元素提取出來,通過塑造虛擬的交互空間,改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形態,并與民俗文化、表演藝術、傳統技藝相關聯,帶給人們多樣化的交互體驗??梢驗楹芏喾俏镔|文化遺產制作工藝過于復雜,再加上現代設計者對文化內涵不甚了解,導致在設計中傳統文化符號的呈現較為簡潔,使文化的傳承與推廣受到很大影響。
有鑒于此,我們應該主動探究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交互設計融合的創新路徑,以促進非遺項目的保護與創新應用。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交互設計的重要意義
(一)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
當代網絡技術的流行,使人們休閑和娛樂方式逐步增加,年輕一代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逐步減少,導致很多傳統非遺項目傳承人偏向高齡化,傳統非遺技藝傳承人的逐步消失,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和永續發展帶來較大的危機。面對現實存在的問題,非遺文化的建設不但需要擴展文化發展空間,還需要結合經濟市場,開發新的技術,找到非遺和科學技術的最佳融合點,使無形的文化力量轉化為有形的經濟效應,不斷提升人們的文化品位,從而拓展非遺項目的影響,最終達到廣泛傳播和文化傳承的目的。而多種數字技術參與的交互設計,能夠將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現代化科技的應用,解決以往文化遺產展示和傳播的問題。將空間展示模型作為載體,并對其進行藝術化的處理,構建虛擬現實的空間,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全新時尚的面貌展現在大家的面前,不但完成文化遺產推陳出新的過程,還能夠在傳播形式和方法上都作出新的轉化。通過歷史文化和現代的對話,以及文化之間的交互,給人提供全新的文化體驗,了解非遺特有的藝術魅力,轉變現在年輕人的認同觀點,使瀕臨失傳的手工技藝獲得人們的關注,促進非遺的搶救和保護。例如黑龍江北安的烏魚繡展覽活動,利用多媒體視頻展示針腳自動串聯成繡品的過程,使人們隨著針腳的變化,感受繡品中桑蠶絲線的細膩,了解傳統手工藝的精湛技藝,從而獲得深刻的視覺體驗。
(二)提供良好的虛擬交互體驗
誕生于民間的傳統文化遺產,在中華兒女血液中一脈相傳,有著超越其他文化形態的親切感,更容易使人們產生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因此非物質文化遺產有著一定的文化基礎,更能夠獲得人們的共鳴。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發展中,廣大人民群眾產生的文化需求,以及出現的文化傳播問題,借助虛擬交互展示空間,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外在形態,從而激發瀏覽者的參觀興趣,提供良好的心理交互體驗。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展脈絡,以及蘊含的豐富文化內涵,確定交互設計的主題,使現代技術和傳統工藝相結合,創造出面向大眾的科技化產品,能夠使獨特的設計風格和藝術主題,快速地吸引參觀者的關注,激發瀏覽者參觀的興趣。而交互設計中特有的交互體驗功能,能夠利用虛擬3D投影、傳感器、VR等技術,使參觀者能夠通過3D進行互動,在娛樂中了解文化,并在高科技的支持下,穿越時空體驗傳統民俗活動,帶給人們更加獨特的文化體驗,提供良好的交互感受。在講好中國故事的同時,能夠最大限度地滿足人們的文化精神需求,并通過人際傳播,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充足的支持。
三、非物質文化遺產交互設計的主要問題
當前,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和傳承,而開發的交互設計作品,仍然存在著用戶年輕不強,文化傳播路徑狹窄的問題,導致傳統文化交互類產品的傳播效果并不顯著。而問題產生的原因主要分為以下幾方面:
第一,非遺交互設計缺少創新性。很多交互設計沒有深度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內涵,在界面設計中,采用相似的背景和格式,導致設計出的作品缺少文化特色,不具有文化的吸引力。
第二,交互設計產品使用流暢度不足。除借助相應的文化館和展廳,設置文化交互區域外,利用軟件開發技術創造非遺類的App,也成為當前主要的交互設計類型。而在軟件使用的過程中,很多軟件運行的流暢度不足,小眾應用類型不是民眾生活中的剛需,使這類產品不但降低用戶的體驗感,也出現產品使用量不足的問題。
第三,缺失交互式的內容。很多交互類產品利用文字展示的方式,向廣大群眾傳遞非遺知識和內容。而與群眾的交互停留在知識問答、虛擬體驗層面,導致缺乏創意的交互內容難以獲得廣大群眾的認可,導致用戶的體驗感降低。
第四,難以滿足多樣化的需求。當前,很多非遺類交互產品的手機,缺少對用戶需求的調查和分析。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單向輸出,導致涉及的內容難以與用戶產生密切的關聯,不能獲得用戶的認可。例如,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停留在文化展示層面,在交付產品中缺少變現的功能,導致用戶在學習非物質文化的期間,不能親身參與非遺手工藝的創作,非遺項目的傳播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播和發展帶來阻礙。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交互設計融合對策
(一)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網絡,實現視聽化交互設計傳播
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交互設計融合發展,能夠有效突破傳統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發展方式,打破博物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存在的限制問題,讓更多人實現隨時隨地、跨時間、跨地域的瀏覽、觀賞、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并選擇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網絡,來進一步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與傳承形式,實現圖像化、視聽化信息傳播,能夠更好地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精神內核傳播出來,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新的可能性。鑒于以往的傳承更多依托博物館進行言傳身教,傳播范圍較為狹窄,在現階段的實施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多媒體平臺以及各種現代化的傳播方式和手段,積極建設網絡傳播載體,建設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網站,最大程度地突破參觀博物館的時空束縛,讓更多的人通過網絡接觸到世界各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首先,在網站頁面設計方面應做到新穎、豐富且具有吸引力,更好地應對網絡時代人們快速、高效、便捷以及碎片化閱讀特點,提高網站吸引力。從而吸引更多人點擊網站,主動了解網站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詳細信息。比如,在網站頁面設計上可選擇利用信息化技術,將一些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字畫、戲劇作品等具體元素呈現出來,利用3D動畫人物形態進行呈現,人們僅需要點擊一下頁面中的人物形象或者虛擬物體,便可進入該物體的詳細信息介紹頁面,觀看一段視聽結合的短視頻,獲得一場獨特的視聽盛宴。
其次,應通過交互設計,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轉化為圖像、視聽資源進行交互傳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一種生動形象的方式展現在人們面前。以黑龍江省開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網站為例,僅需要登錄該網站,便可找到各種關于江蘇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信息資源,找到相對應的網絡鏈接。打開鏈接后,不僅有詳細的文字信息,還可以瀏覽各種鳴鳥的圖片,打開各種視頻和音頻,從而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傳播;對東北大鼓、興安嶺森林號子、黑龍江皮影戲等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則采納了音頻方式進行交互設計;而針對評劇、東北二人轉等戲曲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則是利用了視聽技術進行交互設計,實現了完美傳播。
此外,還可選擇利用網絡信息技術,將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動畫、音樂、音視頻等形式再現,融入交互設計理念,以其特有的前瞻性與現實性功能,為新時代保護、傳播各種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了積極探索。例如坐落佳木斯的同江市赫哲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設置四大特色數字展區,卷軸式的曲面屏,可通過點擊完成交互,利用屏幕中自帶的知識點區域,完成非遺物質遺產內容的獲取。并通過語音上的表達,給人以新穎且深刻的感受。展區中流互動水屏,用手指觸動水面,就可獲取圖片和引領等資料,而影片和流水的融為一體,使展示屏幕有著更強的科技感,給人身臨其境的奇妙感。
以上種種努力和嘗試,使數字傳播方式憑借其簡單、易懂、趣味交互行為吸引了更多用戶,從而構建起網民與網站的互動媒介。
(二)應用VR及AR虛擬現實技術,促進非遺文化交互設計
VR和AR等虛擬現實技術是當下最前沿、最先進的應用技術之一。作為交互設計中的重要應用技術,它們構建出一個模擬真實的虛擬世界,人們沉浸其中,通過語言和手勢等自然方式進行實時交互,從而切實感受到現代科技帶來的震撼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交互設計有效融合,可利用VR與AR等虛擬現實技術進行交互設計,能夠落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任的同時,實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傳播。在具體實施階段,設計者可通過參考借鑒VR技術,在意大利傳統技藝青銅塑像鑄造數字化展示中的應用經驗,利用VR技術手段,輔助應用大數據分析處理技術,深入互聯網平臺進行收集素材、場景建模、數據鏈接。然后在虛擬現實技術支持下進行交互設計與打包發布,構建基于用戶體驗感受的真實三維數字化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館。以此來借助三維數字化非遺展覽館,將非遺文化以內涵豐富、形式多樣、精彩絕倫的形態完美展現,用戶僅可通過互聯網訪問瀏覽,便可近距離感受展覽館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獨特魅力,真正擺脫了傳統時空的限制。此外,還可以利用AR虛擬現實技術,將虛擬數字信息投射到現實環境中,使人們可以更加真切地體驗到現實生活中才存在的感知效果。
以黑河學院與南京傳媒學院、黑河市委宣傳部協同創辦的“潮起東方——三皮文化數字媒體交互非遺產”為例,此展聚焦了黑河文化創意發展,將北方狩獵民族的樺樹皮、魚皮和狍皮傳統技藝作品與現代數字技術相結合。以“春夏秋冬四季、二十四節氣和72候”為分區,以動態影像的數字化形式展示,借助AR虛擬現實技術,打造視聽融合、動靜結合、交互沉浸式體驗空間,充分體現黑龍江三皮文化的發展歷史、技藝流程與創新發展,實現數字化賦能非遺文化產業發展。
(三)開發非遺App交互服務系統,形成“互聯網+非遺”模式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App交互服務系統,形成“互聯網+非遺”發展模式,能夠更好地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與交互設計融合,滿足用戶多樣化服務需求,提升用戶體驗的同時,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
首先,在用戶研究階段,可以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借助問卷調研、用戶畫像、用戶訪談以及行為習慣,進一步明確用戶最為關切的核心訴求;在需求分析階段,采用事故板、機會點分析、用戶體驗地圖、利益相關者圖、商業畫布及商業可拓展畫布等專業方法,對用戶需求進行深入分析;在交互設計階段,根據用戶研究與需求分析結果,明確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用戶的核心訴求,將核心訴求變為功能點,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進行交互信息架構設計。
其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App交互服務系統的視覺設計環節,需要積極引進虛擬現實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等先進的信息技術手段,緊密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中最具代表性的藝術風格、藝術特色與文化內涵進行交互頁面設計。采取豎排編排文字與版面空間留白的設計方法,保證交互頁面文化氛圍良好,增強App交互設計吸引力。
最后,落實可用性測試,對開發完成的App進行功能檢測,科學評估App使用效果與服務質量,最終設計出用戶滿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App交互服務系統成果。
五、結語
新時期背景下,傳統的文化傳播方式,難以適應當前的社會環境,拓展全新的文化傳播渠道,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力度,是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當代永續流傳的重要基礎。當前,各種技術交融發展產生的交互設計,能夠實現人與產品的對話,滿足人們多樣化的文化需求。而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交互設計,能夠完成傳統文化的推陳出新,拉近作品和消費者之間的距離,使用戶獲得多樣化的交互體驗,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播。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交互設計融合的價值,需要應用全新的虛擬現實技術,設計創意性的交互主題。并開發出相應的服務系統,構建起“互聯網+非遺”的模式,促進非遺文化的大范圍傳播。
參考文獻:
[1]李小雨,常佳蓓,凃志初.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創新研究——以“鄂州八景”旅游文創設計為例[J].湖南包裝,2022,37(05):164-167.
[2]李俊彥,凃志初.基于交互體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創設計——以“鄂州青銅鏡雪糕”為例[J].湖南包裝,2022,37(05):65-67+91.
[3]劉彥,王添羽,王倩.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化研究——古琴斫琴、減字譜的交互體驗設計實踐[J].藝術科技,2017,30(12):1-2+54.
[4]周秀梅,張程.“數字游戲+非遺”交互體驗模式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麒麟舞中的應用分析[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1,5(32):148-151.
[5]張歡.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性旅游開發的必要性及可行性研究[J].旅游縱覽,2023(04):111-114.
作者簡介:
解輝(1978.06-),女,漢族,黑龍江黑河人,碩士,黑河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北方少數民族文化藝術傳承創新。
謝慧(1971.11-)女,漢族,黑龍江黑河人,碩士,黑河學院教授,研究方向:非遺知識產權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