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琳 霍汝鋒 陳曉如
【摘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必須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增強文化自信。清遠歷史悠久,文化資源豐富,近年來清遠市在文化建設中已開展了許多卓有成效的工作,但如何通過聚民心、育新人、興文化、展形象,充分挖掘應用清遠文化“軟實力”促進清遠市“硬發展”,增強清遠文化自信、建設清遠文化強市,仍然任重道遠,也對于清遠的長足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幾點文化自信建設路徑,以供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文化自信;文化建設;鄉村;旅游景區
【中圖分類號】G127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7-2261(2024)04-009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4.030
【基金項目】2023年度清遠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項目(項目編號:QYSK2023144);2023年度廣東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題、中小學德育課題立項項目(項目編號:2023GXSZ134)。
廣東清遠是嶺南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中原文化向嶺南傳播的前沿地,這里是自然風光與名勝古跡的交相地,是中原文化和嶺南文化的融會處,是多元文化與千年文脈的融合點。清遠文化資源歷史悠久,也獨具資源優勢,有深厚的文學實力,有豐富的紅色資源,有較多的少數民族,還有一座職教大學城。清遠素有“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中國宜居城市、中國溫泉之鄉、中國漂流之鄉、中國龍舟之鄉”等稱號,在清遠,可追古尋蹤,可享受美麗田園,更可感受悠悠文化。但是目前清遠市的文化自信度還遠遠不夠,存在文化資源開發利用不足、產業發展相對滯后、文化建設人才缺乏、文化建設創新能力不足以及文化供給不能滿足需求等諸多問題。要想提高文化自信度,文化建設力度、水平、設施必須跟得上。針對以上問題,結合前人研究基礎,提出以下幾點文化自信建設路徑。
一、突出城市文化建設,塑造文化強大凝聚力
(一)法律法規政策引導
清遠市政府在文化建設方面扮演著統籌規劃、引領導向等重要作用,而發揮好這些作用,需要政府投入加大的人力、物力和精力。市政府可以制定文化自信建設規劃,提高財政投入,加強圖書館、博物館、文化中心等文化設施建設;增加對文化事業的經費支持,改善文化設施的建設和維護;支持文藝團體和文化活動的開展;組織清遠市特有的文化活動;加強文化人才培養,比如開設少數民族文化培訓班、舉辦嶺南文化交流活動等,培養更多的文化人才,為城市的文化建設提供人力資源支持。這些活動既能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參與,也能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圍和知名度,推動清遠市的文化建設,提升城市形象和文化自信。
清遠市政府可以通過與其他城市合作交流,實現文化共建共享、文化交流對接。比如目前清遠市已經在做的廣清一體化體系建設已經啟動了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的互動合作。這一行動將清遠市文化建設推上了一個新臺階。
為促進清遠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清遠市應該將文化建設寫進相關法律法規,法律可以設立專門的機構或組織來負責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管理;規定對于重要的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和修復;可以通過制定相關政策、提供財政資金、鼓勵創新等途徑為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和保障;可以設立文化市場監管機構,負責監督和管理文化市場的運行;可以規定保護少數民族文化權益的措施,如語言保護、習俗傳承等;可以保護和促進各個民族、地區和社群的文化傳統和表達方式,維護文化多樣性。綜上所述,文化建設寫進法律可以涉及文化遺產保護、文化產業發展、文化市場監管、文化普及、文化交流與合作、文化多樣性保護和文化創意產業保護等多個方面,以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2023年清遠市已完成《清遠市傳統村落保護條例》草擬稿并進入征求意見階段,這將成為清遠市在歷史文化保護方面的首部地方性法規,是歷史性的突破,也為清遠市的文化建設釋放了積極信號。
(二)弘揚革命文化,用好紅色資源
很多紅色旅游資源都地處村鎮,革命遺址遺跡、革命紀念地、名人故居等分布較廣,但挖掘深度不夠,宣傳力度不夠,甚至缺乏應有的保護,導致很多紅色旅游資源并不為人所知,甚至瀕臨毀滅。清遠市風光旖旎、山清水秀,這是得天獨厚的綠色旅游資源,清遠應該將紅色旅游與綠色旅游緊密結合,既要發展紅色旅游,又要打造綠色家園。以綠色生態旅游帶動紅色文化之旅,以紅色文化之旅促進綠色生態之旅。
二、突出人才隊伍建設,塑造文化強大創造力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是值得思考的根本問題,培養造就大批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是國家和民族長遠發展大計,更是文化自信建設的“保鮮劑”和“后備軍”。
(一)文化人才的培養與培訓
清遠有眾多歷史名人留下的事跡和精神,文學史中文人騷客輩出,文學創作經典無數,據統計,僅唐詩中就有77首描述清遠的景觀。清遠地區文學將自然與人文相結合,體現清遠山水風韻、通衢風流及“嶺南無山不有瑤”的地域特征,構建出清遠獨具特色的文學魅力。清遠市可以邀請專家學者對這些歷史文化進行研討整理,出版成冊,并進行推廣;同時還可以邀請少數民族文化傳承人對青少年進行宣講,從而推動少數民族文化生根發芽;并通過參加各項文化藝術類比賽讓民族文化、民族傳統藝術開花結果。這樣,既能讓清遠文學歷史文化深入青少年之心,代代相傳,又能提升清遠人的文化自信,還能口口相傳,擴大地域知名度。
不管是少數民族文化還是歷史文化,都屬于文化推廣內容。文化推廣歸根結底要靠人,要提高清遠文化軟實力,就要從青少年入手,讓未來的清遠人從小懂文化、知文化、傳播文化。
(二)人才的選拔與引進
清遠要增強文化自信,人才的選拔與引進也是不容忽視的,清遠文化建設部門可以根據當前的文化建設需求,制定明確的人才需求標準,公開選拔信息,公正選拔程序,引進優秀人才,讓有真才實干的人進入文化建設隊伍中,為清遠的文化自信建設貢獻力量。而一旦選拔到符合要求的人才,清遠文化建設部門就要想辦法避免人才的流失,這可以通過提供有競爭力的薪酬待遇、良好的工作環境和發展機會等,培養一批文化建設的骨干人才、中堅力量。
(三)人才的培養與管理
選拔到適合清遠文化建設的人才后,除了避免人才流失,還要考慮人才的培養與管理問題。清遠文化建設部門可以為人才制定明確的職業發展規劃,如晉升途徑、發展方向、培訓機會等;為人才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比如先進的工作設施和技術支持、培訓與學習機會、學術研究氛圍、創作實踐等;建立嚴格的獎懲機制。這些措施既能保證文化建設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和專業能力,又能保證文化建設隊伍的紀律性。
三、突出地域特點建設,塑造文化強大吸引力
(一)文化建設進旅游景區
旅游景區是展示文化和歷史的重要場所,旅游文化建設對于提高清遠市的知名度和清遠文化的推廣都具有重要作用。說起清遠,人們最熟知的就數“溫泉”“漂流”“清遠雞”,這三大名片也在一定程度上吸引著外地游客。但實際上清遠的旅游資源遠不止這些,清遠通過開展文化活動、舉辦文化節等方式,將文化建設融入旅游景區。
很多旅游景區雖自然環境優美,但地處偏遠,很難吸引較大的客流量。這些景區可以采取“1+1”或“1+N”的文化建設模式,根據各地特有資源,融入當地文化特色,打造集生態特色與文化特色于一體的旅游方式,強化吸引力。比如“生態旅游+農家游”“生態旅游+民俗游”“溫泉+體育+農業游”“生態旅游+紅色旅游”等模式。這種模式已有先例可循,如地處粵北山區的清新溫礦泉旅游度假區就是采用溫泉旅游與體育旅游、農業旅游、觀光旅游、民俗旅游相結合的“1+N”發展模式。
(二)文化建設進少數民族聚居區
廣東省的三個少數民主自治縣中兩個在清遠,即連南瑤族自治縣和連山瑤族壯族自治縣。因為瑤族聚居區所在,廣東省瑤族博物館也設立在連南,這對于連南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獨具優勢。作為擁有13個少數民族的地區,清遠市要注重保護傳統古村落建筑和文化設施,注意傳承和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培養少數民族文化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加強培訓及政策、資金方面的支持力度,讓少數民族文化、文藝、傳統得以傳承、宣傳、發揚、發展。比如可以官方舉辦少數民族文化藝術節,同時鼓勵少數民族居民自主舉辦屬于自己民族的各項文化活動,比如瑤族的“開唱節”“耍歌堂”,對于比較突出的節目可以不斷打磨后參加全國各地少數民族傳統文化活動,加大宣傳力度,讓節目走出去,讓少數民族文化走出去,讓清遠文化自信樹起來。
(三)文化建設進鄉村
清遠鄉村地區有豐富的傳統文化資源,包括民俗、民間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清遠文化建設部門應該組織成立專門的工作小組或研究機構,深入調研、挖掘傳統文化,并做好保護和傳承、發展工作,這樣既能挖掘并保護鄉村文化資源,增強鄉村文化底蘊,也能提升鄉村居民的文化認同感,還可能由鄉村文化建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給農民帶來經濟效益。
鄉村最不缺的就是土地,可以考慮發展農業體驗打卡園,將水果、蔬菜種植采摘,甚至用牛犁地等原始農耕方式開放給游客體驗,再通過民宿、柴火灶等方式給游客自主服務的體驗,推動鄉村經濟的轉型升級,增加居民的收入來源,提高鄉村的整體發展水平。
(四)文化建設進公共空間
公共空間如公園、廣場、街頭等,是人們休閑娛樂、社交交流的場所。通過在公共空間設置文化藝術展覽、文化演出等活動,能夠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提高公眾的文化素養。
清遠市市區還可以通過社區加強文化自信建設,比如發揮退休老黨員的先鋒模范作用,讓黨員干部進社區、講金課,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社區可以根據自己社區所在地及住戶等特點打造文化社區,比如利用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如革命遺址、黨建文化公園、革命遺址等,以紅色文化感召世人,提升社區居民素質。
四、突出傳播途徑建設,塑造文化強大影響力
網絡平臺現在是人們獲取信息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社交平臺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已成為人們交流、分享信息的主要渠道。清遠市可以探索通過開展網絡活動,將文化建設延伸到虛擬世界中,擴大清遠文化影響力,促進文化交流與傳播。
(一)加強文化的自媒體傳播
清遠市各縣市區文化機構、文化從業者可以根據地區特色制定一明確的傳播策略,不同的目標受眾確定不同的傳播內容和形式。了解目標受眾的興趣和需求,確定傳播的重點和方向后,有針對性地創作優質內容,傳達地方的文化價值和特色,比如可以通過發布文化資訊、推介地方文化活動、展示當地優秀文化創作、與受眾進行互動等方式,展示地方的文化魅力和特色;還可以與其他自媒體博主、大V等合作,進行跨平臺的推廣,擴大影響力和傳播范圍。
(二)文化的流媒體傳播
清遠市文化建設部門可以通過制作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節目,如紀錄片、短視頻、音樂節目等,展示地方的歷史、風土人情、傳統文化等,通過流媒體平臺將地方的文化傳播給更廣泛的受眾;可以利用流媒體平臺直播地方文化活動,如傳統節日慶典、音樂會等,讓更多的人在線上觀看和參與,增加地方文化活動的影響力和知名度;也可以通過流媒體平臺推廣地方的文化產業,如手工藝品、特色美食、傳統技藝等,吸引更多人了解和支持地方的文化產業;還可以通過流媒體平臺建立一個文化交流平臺,邀請當地的文化從業者、專家學者、藝術家等參與討論和分享,如舉辦在線講座、座談會等活動,促進不同領域的文化交流和合作;可以與當地的文化機構、博物館、美術館等合作,共同制作和推廣文化內容,比如通過流媒體平臺展示他們的藏品、展覽等,提高地方文化機構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以上方式方法需要定期進行流媒體數據分析,了解受眾的觀看習慣和喜好,根據數據調整傳播策略和內容,持續改進和優化傳播效果。
(三)加強文化的線下傳播
清遠市可以通過文藝演出、文慶活動、節日慶典、藝術展覽、演出、講座等形式進行線下文化建設和傳播。清遠市不少鄉村有自己特有的文化傳統,比如傳統節日、傳統手工藝制作等,臨近村鎮可以聯合舉辦各種文化活動,將民間特有的節日、技藝展示出來,讓文化得以見天日,得以傳承、發揚。這樣既能增強傳統守藝人的職業自豪感,也能增加鄉村居民的文化生活,豐富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清遠市也可以組織一批專家學者編著相關文化和文學書籍,作為清遠市文化推廣的參考材料,同時為清遠文化建設提供紙質版“精神食糧”。另外還可以通過開展文化展示、建設文化場所、扶持文化創意產業、加強社區文化建設、文化交流與合作等方式進行文化建設,提高地方文化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加強人們對地方文化的認同和傳承,促進文化的繁榮和發展。
總之,文化建設可以進入各個層面和領域,通過多種形式和途徑,將文化融入人們的生活中,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提升文化素養和品位,增強文化自信,促進社會進步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譚金鳳.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清遠鄉村旅游發展研究[J].特區經濟,2022(06):109-113.
[2]許嬌艷,章玉蕭.基于SWOT分析的清遠市紅色旅游發展策略研究[J].文教資料,2022(08):31-34.
[3]陳衛東,蔡輝.清遠市旅游文化開發研究[J].旅游研究與實踐,1997(01):49-51.
[4]林海龍.高職院校文化育人模式的創新與實踐——以清遠職業技術學院為例[J].南方職業教育學刊,2020,10(01):44-48.
[5]姚瑤.廣東清遠市清城區社區文化建設探究[J].華夏縱橫,2021(06):57-59.
[6]成彥博,黃智雄.清遠市建設國際旅游城市路徑探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9(16):125-126+128.
[7]陳榮.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下鄉村旅游開發探究——以廣東省清遠市為例[J].南方論刊,2019(03):28-30.
作者簡介:
李曉琳(1989-),女,漢族,甘肅會寧人,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商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霍汝鋒(1989-),男,漢族,廣東中山人,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商貿學院助理研究員,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陳曉如(1988-),女,漢族,廣東潮州人,廣東科貿職業學院商貿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