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體教融合背景下,校園足球發展面臨著新的機遇與挑戰,筆者通過對校園足球的回顧,挖掘發展過程中存在的挑戰,提出相應的推進策略,為青少年足球人才的培養和普及提供理論支持和實踐指導。研究發現,當前我國校園足球發展遭遇專業性人才不足、足球文化氛圍較弱、體教融合力度不深等問題。建議通過創新體教融合機制,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深化文化內涵建設,拓展社會支持認同;創新師資培訓模式,提高足球教學質量等舉措,進一步提高校園足球發展質量和成效,為體育強國建設貢獻力量。
關鍵詞:校園足球;青少年;特色學校;體教融合
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發布,足球改革發展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好機遇[1]。2020年,國家體育總局、教育部聯合發布《關于深化體教融合 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開啟了足球改革和體教融合的新階段[2]。這一時期,校園足球進入了快速發展階段,取得了一定進展[3]。但是,仍面臨足球文化氛圍較弱[4]、專業性人才不足[5]、體教融合力度不足[6]等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政策支持和實踐探索。筆者系統回顧校園足球發展的狀況,梳理新時代發展的機遇與面臨的挑戰,提出合理可行的推進策略,以期為校園足球高質量發展奠定堅實的理論基礎。
一、我國校園足球發展回顧
1.校園足球發展體系逐步完善
近年來,在教育部的推動下,校園足球初步搭建起由特色學校、試點縣(區)、改革試驗區、“滿天星”訓練營、高校高水平運動隊組成的“五位一體”發展體系,吸引了數千萬學生參與其中。截至2024年7月,教育部已遴選認定38514所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試點縣(區)135個,改革試驗區38個,“滿天星”訓練營80個,高水平運動隊招生院校共計207所,全國已有5500萬名學生參加足球運動[7],校園足球發展體系逐步健全,有力地推動了青少年校園足球的普及和推廣,贏得社會廣泛關注,在擴大足球人口基數,培養青少年足球人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2.校園足球師資培養力度不斷加大
隨著校園足球普及和推廣的不斷深入,高素質的校園足球教師和教練員需求迫切。目前,全國舉辦足球D級教練員培訓班300余期,培養校園足球教練員一萬余名。根據中國足球協會發布的國內足球教練員培訓數據顯示(表1),截至2022年末,我國有D級教練員64995名,C級教練員12826名,B級教練員1588名,A級教練員792名,職業級教練員204名,總培訓人數達到80405名。為開闊校園足球教師、教練員的國際視野,教育部選拔表現卓越的校園足球教師和教練員前往海外接受培訓,已經有超過1700名校園足球教師和教練員赴法國和英國等地接受專業學習,840名教師獲得英格蘭足球總會頒發的足球教練員相關證書,充分證明他們在足球教育領域的專業素養和能力[7],為青少年校園足球的發展提供高質量的教學保證。五年來,國家和地方分別舉辦校園足球教師、特色學校校長及教練員培訓班,累計培訓人次達35萬[7]。
3.校園足球競賽體系正在逐步完善
足球發展青訓為根,聯賽為本。教育部等七部門印發《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八大體系建設行動計劃》明確建立校園足球四級聯賽,完善保障機制[8]。據統計,2015—2019年共有1500萬人次參與校園足球四級聯賽,有3萬多名省(區、市)級最佳陣容的學生參加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夏(冬)令營活動,校園足球競賽的不斷完善也為我國足球的發展帶來了蓬勃生機與活力,為學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足球才能的平臺。通過與中國青少年足球聯賽等高水平賽事的銜接,可以為職業足球輸送更多的人才,實現校園足球與職業足球的良性互動。
4.足球場地建設初具規模
足球場地是校園足球活動開展的基礎。為了進一步提升校園足球基礎設施水平,教育部牽頭推進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會同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快足球場地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積極推動各地加快校園足球場地設施建設。按照《全國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0年)》規定,全國建設足球場地6萬塊,其中修繕改造校園足球場地4萬塊[9]。根據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數據,從2014年到2023年足球場地建設數量不斷增加,2023年已達到14.87萬塊,全國校園足球場地每年保持新增12000塊。
二、校園足球發展的機遇
1.政策保障持續有力
自2015年《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發布起,教育部會同多個部門,先后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實施意見》《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八大體系建設行動計劃》《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的實施意見》等63份有關校園足球的政策文件,涵蓋了組織管理、發展規劃、聯賽體系、場地設施、文化建設、特色學校創建與復核等多個方面,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系統的校園足球發展體系,這些文件的發布和實施對于推動青少年校園足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青少年校園足球的發展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和目標,為提升我國足球事業的整體水平奠定了堅實基礎。
2.人才上升通道不斷暢通
2024年3月,教育部發布《新一批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足球運動成為新增本科專業之一。足球運動專業所屬為體育學類,修業年限為4年,學位授予門類為教育學,布點高校多達30所,其中包括北京體育大學、上海體育大學、河海大學等知名高校[10]。足球運動專業的開設是教育與體育深度融合的體現,是打通人才成長通道的重要舉措,為新時代校園足球的人才培養和推廣普及提供了新的路徑。
三、校園足球發展面臨的挑戰
1.專業性人才不足
校園足球發展雖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足球教練員、教師等專業人才不足的問題。據相關調查顯示,日本2021年足球教練員數量達到84352人,德國2022年新獲取各級教練員證件人數10331人。根據中國足球協會網站顯示,截止2022年,我國足球教練員共有80405人,結合國家人口數量換算,德國每20000人就有一名A級教練員,而中國平均每1546162人才有一名A級教練員,反映出我國足球教練員尤為短缺[11]。專業人才的不足直接導致了青少年校園足球在發展過程中面臨諸多挑戰。其中,技能粗糙、戰術理念落后以及對足球運動缺乏系統認識等問題尤為顯著,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青少年校園足球的健康發展。
2.足球文化氛圍不濃
一是對足球認識有偏差。基層民眾“知道”但“不了解”,對校園足球的教育價值與功能沒有充分認同[12]。在部分地區和學校,更加關注學生的成績和安全,足球仍然被視為一種“邊緣”運動,缺乏足夠的關注和支持[13]。二是在制度文化方面,我國校園足球目前初步建立的“小—初—高—大”的校園足球競賽體系,是校園足球賽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各地開展情況均不相同,缺乏品牌效應強、關注度高、影響力大的賽事,特別是能引起家長也關注的賽事。
3.體教融合力度不深
近年來,體教融合在政策層面得到了強調和推動,但在實際操作中仍面臨諸多挑戰。一是頂層機制合力不足,教育與體育系統在競賽、文化、管理、目標等方面不一致,導致融合存在選擇性問題[14]。二是校園足球教學存在差距,教育與體育系統對足球的目標不同,導致教師和教練員在教學過程要么最求競技成績,要么完全娛樂[14]。同時,體育系統的專業人才因缺乏必要的教育教學素養,很難進入學校開展校園足球教學,使得校園足球的效果大打折扣。
四、校園足球發展的推進策略
1.創新體教融合機制,完善人才培養策略
一是深入貫徹“體教融合”理念,推進體育與教育領域的“人才融合”進程,推進校園足球改革,促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與校園足球教學深度融合。二是構建新型人才培養機制,構建符合校園足球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使教師“能教學、能訓練、能比賽”。三是構建復合型團隊。鼓勵跨學科專業、跨學院、跨行業組建復合型團隊,鼓勵與行業協會、俱樂部等社會機構合作共建,通過學科交叉融合推進校園足球人才優勢互補,加強學校體育與競技體育之間的協同發展。
2.深化文化內涵建設,強化社會支持認同
一是加強校園足球文化的宣傳和推廣工作[15],增強青少年對足球運動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二是呼吁社會各界積極支持和參與,為校園足球發展注入更多的資源和動力。如,可與國家級媒體開展深度合作,成體系的宣傳校園足球競賽、活動等,提高校園足球的社會關注度和影響力。三是加強家校協同力度[16]。通過構建“校園足球節、親子足球游戲、足球比賽”等活動,獲得家庭關注和支持,強化家校聯動。通過這些舉措,展示校園足球在體育改革進程中的示范作用,凸顯足球運動在立德樹人、培養足球后備人才方面的重要價值[17],為推動中國足球事業的全面發展貢獻力量。
3.創新師資培訓模式,提高足球教學質量
一是加強足球教練員、教師的培訓和選拔工作[18],開展豐富多彩的足球教研活動和校際比賽活動,激發教練員、教師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提高其業務水平和教學能力。二是構建適用于體教融合的足球訓練體系,制定完善的校園足球教學大綱,明確教學評價指標,建立科學、系統的教學訓練計劃和方法,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綜合素質。三是實施“互聯網+教學”,深入挖掘“互聯網+”資源,根據學校實際情況和學生學情,建設智能化校園足球教學體系,不斷提高校園足球教學質量和效果。
五、結語
在體教融合的背景下,我國校園足球發展既面臨機遇也存在挑戰。通過創新體教融合機制,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深化文化內涵建設,拓展社會支持認同;創新師資培訓模式,提高足球教學質量等策略,推進校園足球制度、文化、教學、人才等建設,培養更多優秀的足球人才,為我國體育事業和體育強國建設作出積極貢獻。
參考文獻:
[1]國務院辦公廳.中國足球改革發展總體方案[EB/OL].(2015-03-08)[2024-04-25].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5/content_2838167.htm.
[2]體育總局,教育部.關于印發深化體教融合促進青少年健康發展意見的通知[Z].2020-08-31.
[3]蔡向陽.校園足球調研報告(2015—2020)[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21.
[4]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快足球場地設施建設的實施意見[EB/OL].(2020-12-24)[2024-04-25].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12/24/content_5572967.htm.
[5]邱林,肖輝,浦義俊.體教融合背景下我國校園足球政策基層執行阻滯與治理策略[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23,38(6):683-689.
[6]李衛東,劉艷明,李溯,等.校園足球發展的問題審視及優化路徑[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19,43(5):19-23.
[7]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工作報告(2015-2019)[EB/OL].(2019-07-23)[2024-05-10].http://chuzhong.eol.cn/news/201970/t20190723_1673813.shtml.
[8]教育部.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八大體系建設行動計劃通知[EB/OL].(2020-08-28)[2024-0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moe_938/s3273/202009/t20200925_490727.html.
[9]教育部,關于印發全國足球場地設施建設規劃(2016—2020年)的通知[EB/OL].(2016-05-09)[2024-05-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17/s7059/201605/t20160510_242680.html.
[10]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公布2023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的通知[EB/OL].(2024-03-19)[2024-04-25].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moe_1034/s4930/202403/t20240319_1121111.html.
[11]李克良,張瑤,申育全,等.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發展經驗、困境與路徑[J].體育文化導刊,2022(12):98-104.
[12]花楷,張碧昊.我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復核:現實審視、實踐問題與改革路徑[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24,47(3):85-96.
[13]鄒月輝,解文潔.我國校園足球政策演進特征及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21(3):96-103.
[14]徐學文,許月輝,厲爽.體教融合視域下中學校園足球教學發展策略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4,5(7):119-121.
[15]劉洋,律海濤.基于SWOT分析新時期校園足球改革發展困境及提升路徑[J].體育世界,2024(4):112-114,133.
[16]張天雪,黃丹.農村教育“內卷化”的兩種形態及破解路徑[J].教育發展研究,2014(11):30-35.
[17]張麗峰,章碧玉,張學兵.“雙減”政策下課后延時體育服務高質量發展問題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2(5):104-110.
[18]張碧昊,郭敏,李衛東.省域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建設的現狀審思與策略選擇:基于H省91所學校的實地調研[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24(4):3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