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松
高等院校需要通過對課程體系不斷地優化和變革,為行業輸送更多的綜合性優質人才。特別是財務、會計人才屬于各大行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專業性人才,而在產教融合的視角下,更有助于推動財務會計教學適應當前的行業發展趨勢,也能夠使高等院校的財務會計專業更快地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下市場對于高等院校專業人才的教育需求。
高等院校財務會計教學過程中遵循產教融合教育理念的重要價值
產教融合其實就是以市場相關專業的發展作為導向,以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作為教學的宗旨展開相關專業的教學。對于財務會計專業來說,該專業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實用性價值,無論是從教學質量還是從專業人才培育的長遠發展角度來說,產教融合的教學理念,更有助于高等院校的財務會計專業為社會各行各業輸送優質的復合型人才。在傳統的教育理念影響作用下,許多高等院校的課程設置往往更加注重對學生理論知識的傳輸,理論課程與實踐課程之間的設置結構不夠合理,這也導致實踐教學過程存在較大的弊端,很多學生雖然掌握了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知識,但是在遇到會計實務時往往無從下手。針對這一問題,高等院校就應該嘗試與當地的一線企業之間相互合作,通過深度落實產教融合的教學模式,不僅能夠有效地滿足一線企業對于財務會計相關人才的實際需求,同時也能使學生在踏入社會之前就掌握相關的專業財務實踐技能。
在構建產教融合教學體系的過程中,教育工作者也應當根據現代相關行業發展的實際需求以及發展的方向作為基礎指導,根據企業的實踐就業環境來不斷調節教育工作中的理論內容、課程比例以及教學的方法,通過加快引入更加先進的財務管理技術以及相關的財務管理理論,強化學生對于現代化知識點的理解以及技能的熟練掌握。基于產教融合的發展背景,高等院校也需要持續改革理論教學課程與企業實踐教學課程之間的比例,通過適當地增加實踐教學課程的比例推動行業發展以及院校發展之間的協同共進,持續向行業輸送更多的專業性人才,實現教育工作的良性發展和循環。通過這樣的教學模式構建,高等院校不僅能夠長期向社會各界輸送既掌握財務專業理論,又了解現代財務工作系統的復合型人才,避免在人才爭奪嚴峻的形勢下優質人才的流失,又能幫助學生解決未來的就業問題。而各大企業也可以通過與高等院校之間的合作,通過定向培養節約人才培育的時間和精力,使企業獲得更加豐富的人力資源。
產教融合發展背景下高等院校財務會計教學模式改革發展的有效對策
一、推動課程結構的轉型和優化
高等院校財務會計專業教育工作者可以在教學過程中構建結構更加合理的教育體系。可以適當地增加實踐教學課程的安排比例,并且能夠尊重學生個人的發展規律以及未來的就業需求,結合學生的實際狀況,在滿足學生基礎學習需求的條件下,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比例進行更加靈活的調整,在傳授學生財務會計理論知識的同時,也要注重訓練學生的個人實踐技能,逐步提升學生的個人專業能力和發展能力,使學生能夠成為未來不可多得的就業人才。基于學生未來的就業發展需求,財務會計專業的教育工作者需要根據該課程的專業特性、學習目標以及學習內容,按照模塊細致地劃分知識點。主要可以將現有的財務會計課程分為基礎理論課程、主要理論課程、實訓課程等幾個不同的板塊,然后有針對性地展開教學活動,為學生未來個人技能的發展和培育提供專業的科學指導。尤其是要注重實訓教學,在實訓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幫助學生將課堂中所學習的理論知識點進行遷移和應用,使學生學會發現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聯和背后的規律,在課堂上發現關聯性財務會計知識之間的差異性和相同點,能夠學會自我總結和歸納,并全面提升學生在實訓操作過程中對于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例如,在學習不同的財務會計科目分類時,教育工作者就可以將企業工作中的一些實踐案例引入課堂中,然后讓學生通過分析實踐案例判斷其中的銀行資產、企業的現存資金分別應當計入哪些會計科目。通過這樣的實訓操作,課程不僅銜接了學生所學習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提前了解未來就業過程中的相關知識點,從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個人發展能力以及實訓綜合能力。
二、建立產教融合的實訓培育教學平臺
在產教融合的發展視角下,高等院校應當積極地與當地的優質企業展開深度的合作,并且能夠建立良性循環和長效發展的人才實踐培養合作模式,共同構建人才培養的綜合基地,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多的理論知識遷移應用平臺。現如今,在財務會計工作不斷朝著信息化以及專業化發展趨勢的背景下,產教融合已經成為高等院校在專業性課程培訓過程中的首選方式。高等院校可以利用企業的實訓教學設備,為學生提供更加貼合未來就業崗位的實訓教學空間,從而有效地推進產教融合教學進程。首先,隨著現代信息技術以及通信技術的迅猛發展,企業內部的財務工作已經開始與前沿科學技術相互融合,并涌現出了一系列諸如財務管理軟件系統、一體化財務管理平臺等先進的技術,在企業內部的管理部門得到了普及。長此以往,在市場中就誕生了一系列服務于不同企業的會計服務軟件、會計共享服務組織等。因此,為了能夠為現代化的企業輸送更多的綜合型會計人才,學校也需要針對未來崗位,對于學生就業能力的需求與企業之間相互合作,構建滿足會計人才發展方向和趨勢的實訓培育項目、實訓培育硬件設備、現代化的教學機制,通過采用訂單化和專項人才培訓的合作模式,進一步提升學生在實訓操作中的就業能力以及核心職業素養,使學生未來的個人就業競爭力更強,也能使高等院校財務會計專業人才的培育目標始終與行業發展的需求相互匹配。其次,為了持續激發學生在專業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創新意識以及個人發展能力,就需要高等院校持續深化落實產教融合的發展制度,能夠進一步拓寬校企合作的工作范圍,在完成基礎的理論知識教育的前提條件下,也能夠著重培養學生在實訓教學過程中的個人創新能力以及發展能力,通過科技賦能的方式,使校園培養出更多的社會綜合型人才。例如,高等院校可以通過與第三方企業團隊相互合作,派遣學生進入記賬公司為小微企業進行代理記賬業務、完成信用貸款推廣業務等等,這樣不僅能夠解決當前高等院校在財務會計實訓教學過程中存在的瓶頸,同時還能夠讓學生提前接觸到未來的就業崗位。
三、推動教學模式和方法的持續創新
高等院校需要根據學生未來的就業狀況以及當前財務會計專業的學情,不斷盤活教學的方式和思維,能夠在產教融合這樣的新型教學理念下,作為創新型教學的指導依據,并持續通過與企業之間的相互合作來挖掘財務會計專業課程的創新教學方法。例如,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借助新型的教學理念來展開財務會計的實訓教學。目前,在高等院校的課堂中,引入實踐案例已經成為最為有效和直接的教學方法。通過引入實踐案例,能夠幫助學生以更加立體和直觀的視角代入未來的就業崗位,使學生以企業工作者的角度來看待財務會計問題,也能充分地尊重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將課堂的主人翁位置還給學生。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課堂中通過模擬學生未來的就業環境吸引學生的眼球,通過為學生創設相關的學習案例,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學會以工作者的角度解決當前所面臨的會計問題,然后幫助學生突破會計學習過程中存在的瓶頸。通過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使學生樹立起解決問題并學會觀察問題的意識,使學生在實踐案例課堂中能夠利用所學知識解決未來就業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也能夠從側面體現出財務會計專業的實用性以及專業性特征。除此之外,教育工作者還應當始終充當學生學習道路上的指路明燈,不能全權代替學生進行學習,而是要作為學習道路上的引導者,嘗試在課堂中引入更加新穎且趣味性的教學方法,提升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通過為學生營造更加寬松和活潑的課堂氛圍,為學生留下更多自由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幫助學生在解決時間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鍛煉自我的專業技能。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通過在課堂中為學生拋出一些極具邏輯性的現實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能夠找到解決問題的客觀思維以及方式,具備獨自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實現財務會計知識的內化。
四、構建更加多元化的教學評價機制
教學評價是高等院校教育活動中最為關鍵的構成部分,能夠衡量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實際水平以及知識的掌握和遷移能力。這就需要高等院校快速打破傳統的財務會計專業評價模式,傳統的財務會計專業基本都是由教育工作者聯合展開考核活動,在考核活動中更加關注學生的考試成績,并沒有將產教融合的教學理念滲透在內。因此,高等院校應當建立更加全面且與學生實際發展能力相關聯的財務會計專業評價體系,結合學生未來的就業需求,對考核的內容和指標進行不斷的革新。除此之外,高等院校的不同管理部門還應該基于產教融合的指導理念建立完善的考核機制,能夠將學生在產教融合發展背景下的個人創新能力、學生在實訓教學案例中的完成度作為重要的考核指標,而不是單純地著眼于學生的學習成績上。將新的考核機制由關注事后結果過渡到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逐步觀察學生在實訓學習過程中的個人就業技能以及未來的職業發展能力,并將此作為評價學生最關鍵的指標之一。[基金課題:安徽省教育廳2021年度安徽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共建產業學院校企協同育人機制研究——以高職院校財務會計類專業為例”(SK2021A1029)。作者單位:安徽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