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寧寧
學習語言關鍵在于習得與內化,也就是讓學生將文本中生動形象的語言文字變成自己的積累,并加以靈活運用。在教學中,有的教師習慣于讓學生積累課文中的好詞佳句,這樣的語言學習顯然只是停留在文字表面,不能讓學生真正領略文本語言表達的秘妙。這就需要教師深入研讀文本,找出文本中典范的語言范例,引導學生破譯表達的秘妙,獲得內化語言表達的方法與路徑。筆者以三年級下冊第一單元《荷花》的教學為例,談談具體的思考與探索。
課文《荷花》讀起來給人一種既流暢又很獨特的感覺,流暢好像就是自己想說的話,而獨特則是自己說不出來的語言美。之所以有這樣美好的感覺,是源自葉圣陶先生爐火純青的語言運用,在不露痕跡中出現了許多“活”的語言運用。教師以“看看哪些詞句有新鮮感”為要求,讓學生再讀課文,學生會發現:詞、句、段等方面都能夠看出作者在看似平常的表達中,寫出了新鮮感。如課文第2自然段中有泡泡提示語“‘挨挨擠擠‘冒用得真好”,實際上是提示學生注意這兩個詞語屬于“活”的語言運用。如何讓學生體會這兩個詞語用得好呢?有些教師只把詞語放到相關的句子中讓學生進行理解——“挨挨擠擠”放在第二個句子中,因為“挨挨擠擠”寫的是荷葉的數量很多,還有“大圓盤”寫出了荷葉的形狀,“碧綠”寫出了荷葉的顏色;“冒”放在第三個句子中,體現了荷花開放在荷葉之上,有亭亭玉立的優美姿勢。這種方式,看上去也把詞語放在語境中加以理解,但是詞語運用的語境遠不止所在的句子,往往具有整體性。在課文第2自然段中,第一句是交代“荷花已經開了不少”,第二句沒有接著寫荷花開的情況,轉而寫了荷葉的挨挨擠擠,有些讓人覺得不解,實際上體現的是作者的匠心獨運。正是這一句荷葉的鋪墊,尤其是對荷葉多、密形成的“擠”的狀態,才使“冒”字顯示出了力量:能夠從密集的荷葉中“冒”出來不容易,荷葉已經這樣密集了荷花居然還能夠“冒”出來。這說明荷花“冒”出來,需要積蓄力量,需要奮力向上。這才是“冒”用得“活”的秘妙所在。
《荷花》第2自然段中描寫荷花開放三種姿態的表達,教師常常將它當作典范語段,要求學生仿寫。學生往往只從表面看到作者采用了“有的……有的……有的……”的排比句式,忽視了語段的結構意義。實際上,三個“有的……”句式學生在此前已經有過練寫訓練,從語段練寫看,再來一次沒有必要,因為本課中還有更重要的語段表達值得學習。但是,課后練習已經明確提出針對第2自然段的仿寫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善于取舍,至少需要把前面帶有總寫意味的句子與三個“有的……”組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初步的總分結構,讓學生讀讀課文內容,從中提煉語段的表達方法,不再局限于排比句式,而要關注總分結構,讓排比句的表達有中心,即圍繞總述句寫。這樣的仿寫,有了質的提升。
《荷花》一課中,最值得學習與借鑒的是課文第4自然段,從想象自己變成“一朵荷花”的樣子寫起,寫出“我”變成荷花后的獨特感受。這樣的語段表達,不僅具有新鮮感,而且具有豐富的想象力,還為仿寫留下了余地。教師引導學生破譯這一自然段的表達秘妙時,先要理解“我”為什么會變成一朵荷花,那就是上文寫到的荷花開放的種種優美姿態令人欣賞、迷戀,所以就進入“想什么,什么就是你”的情形,這是學生在生活中經常發生的事,看到喜歡的就把自己當成對方;其次需要理解“我”為什么舞蹈,一方面是風吹衣裳的視覺有“翩翩起舞”的效果,另一方面是荷花在無邊的荷葉上舞蹈的感覺很優美,令人向往;再次是“我”與荷花池中小動物的交流,說明荷花池中的一切都令人沉醉。從這些分析中可以看出,在“想什么,什么就是你”的想象表達中,不能停留在一個想象結果上,而需要使想象逐步“活”起來,也就是讓那些植物、動物與想象中的“我”有效互動起來,形成一個屬于“我”的神奇世界。
總之,學習語言文字運用是語文教學的關鍵內容,教師需要充分關注文本中具有典范意義的表達,引導學生習得表達秘妙,內化表達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