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露艷
所謂狀物類課文主要是指以描寫物體與景色為主的文章,通常具有脈絡清晰、描寫細膩、文質兼美等特點。在小學語文統編教材中,這樣的文章為數不少,在不同單元中承載著多樣化的語文要素學習目標。因此,教師需要根據文體特點,結合所在單元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學好狀物類課文,提升語用能力。
無論是以物體為表達對象,還是以景物為表達對象,表達順序是理解和把握文本的關鍵內容。換言之,在狀物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設計引導學生理清文本順序的訓練,在教學起點找準訓練抓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美麗的小興安嶺》一課,在理清文本表達順序時,教師可以采用問答的方式進行:課文從整體上看采用了怎樣的結構方式?在具體描寫小興安嶺景色特點時是按照什么順序表達的?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思維導圖呈現文本的表達順序,強化學生對表達順序的認知,為后續的文本內容學習提供清晰的路線圖。
世上的事物、景色多如牛毛,似乎是寫不完也寫不盡的。但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為什么偏偏寫的只是這一物而不是其他對象呢?最重要的原因是此物“入眼”了,而且打動了作者的情感。這些入了作者慧眼又打動作者情感的對象的特點,無疑就是狀物類課文的教學重點。首先教師應引導學生抓住文眼認識物象的特點。在狀物類文章中,文眼就是物象的折射,如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文眼是“它的工具是那樣柔弱,所以人們對它的勞動成果感到驚奇”,根據文眼的指引,學生容易找到課文第七自然段的具體表達:“它用前足扒土,還用鉗子搬掉較大的土塊。它用強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兩排鋸,用它們將泥土推到后面,傾斜地鋪開。”學生由此認識到蟋蟀以柔弱的工具完成了“偉大的工程”是值得稱贊的。其次是教師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認識物象特點。有些狀物類課文具有托物言志的特點,教師需要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地讀出作者的用意。如五年級上冊的《落花生》,花生的本質特點就需要教師幫助學生先理解托物言志的方法,再找到作者在花生身上寄托的情感,實現由表及里的把握。
狀物類文本在語言運用上有著鮮明的特點,如精準、簡潔、生動等。這樣的語言適合學生在學習時細細揣摩,從中領悟語言表達的內蘊,教師在設計教學目標時要把品味語言作為教學重點。一是將文本句子中的表示修飾與強調意味的詞語刪去或置換,再與原句比一比,感受原句用詞的精準,即使是修飾語也是嚴謹科學表達的需要。如五年級上冊《太陽》中的句子“太陽離我們約有一億五千萬千米遠”,“約”有大約的意思,似乎沒有準確表達,如果把句子中“約”刪去,看似準確了,實際上才真的不夠準確,足見說明文中有時候用概數比準確數字表達更準確。二是細細品讀文本的語言表達。在某些狀物類文本中,語言表達特色鮮明,適合學生學習借鑒,值得教師引導學生通過品讀去領悟。如教學四年級下冊《海上日出》,文中有一個句子:“太陽好像負著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作者用擬人的手法寫太陽從海上升起的過程,突出太陽具有向上的力量,這正是作者從日出獲得的感悟。
在狀物類課文教學中,關注作者對物象特點的表達、品悟文本語言特點很重要,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體會作者在文本中表達的情感。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從物象表達中抵達作者內心深處的物象,與作者產生情感共鳴。如教學三年級下冊《燕子》,課文中的燕子外形、在春光里飛行、在電線上棲息等,都以獨特的畫面呈現出來。其實,這些美好的形象并不是眼前的燕子,實際上是作者在海上看到水面的海燕而想起了故鄉春天里的燕子,表達的是對故鄉的思念之情。這種情感隱含在文本中的“飛倦”了一詞中,因而是教師引導學生體會文本感情的抓手。
總之,在小學狀物類課文教學中,教師需要從文本特點出發,探索適合學生學習的方法,使學生在狀物類課文學習中提升語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