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儷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對新時代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提升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如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值得研究和探索。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現狀
校園文化是高校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也應在多樣化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加強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作為思政教育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是國家高等教育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是弘揚民族精神和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內在要求,更是高校思政創新工作的現實需要。
在新時代高校思政教育的發展方向中,雖然“思政+”工作機制正日趨完善,但也同樣面臨著不同挑戰。目前國內關于高校“思政+傳統文化”工作機制的理論研究比較缺乏,如果不能使二者有機地結合到一起,就可能無法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中的積極作用。所以,當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仍然面臨諸多挑戰。
一、日常教育內容偏向理論學習,日常思政教育文化內涵不夠
一方面,目前大多數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把學習黨史理論書籍作為教育教學工作的重心,在此過程中忽略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關典型案例的學習。另一方面,雖然目前已有部分高校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作為思政教育工作的一部分,但其傳授的方式存在刻板、生硬的問題,這不僅導致學生學習理解的難度增加,也無法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結合的深刻意義發揮出來。紅色基因、優良傳統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傳承、弘揚工作進行得如果不夠深入、透徹,也會降低大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日常思政教育與校園文化活動相互依托程度不高
校園文化活動是豐富高校大學生學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當前部分校園文化活動與思政教育主題融合程度不高,校園文化活動作為豐富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載體,其作用凸顯還需進一步加強。同時,若想將校園文化活動作為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之進行有機融合,要做到定期了解大學生的思想動態、聯系其實際需求,也是開展思政教育的重要內容,吸引大學生積極參與其中,同時通過豐富多樣的校園文化活動讓大學生真正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兩者的高度融合也有助于學生在學習和活動中逐步提高個人的思想認知和思政教育的成效。
三、日常思政教育學習方式偏傳統,對新媒體的利用力量不夠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大多還是以會議集中學習、研討交流或書面材料的形式進行,對新媒體技術的利用率有待加強。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方式缺少創新,工作覆蓋范圍有待全面。例如,由于畢業年級實習、求職經常出現離校的情況,面對面的線下會議、集體學習等傳統的思政教育方式已經受到限制或參與學生范圍受限,無法充分滿足思政工作的需要,而且現有的一些新媒體載體并沒有充分發揮作用,導致無法發揮日常思政教育應該達到的效果。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多元化融合
一、在日常思政教育中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校園活動
在日常思政教育中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校園活動,可以引用古今英雄人物、作出突出貢獻的志愿者或是專業領域杰出的專家、學者等作為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中鮮活的素材,推出他們作出貢獻的典型案例,挖掘案例背后更深層次、更感人的故事,結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興趣,順應學生需求和興趣,通過舞臺劇、歌舞表演、戲劇等學生樂于接受的形式重現案例中英雄的形象,由此進行思政教育啟發,還能把案例中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神繼承下來、傳承下去。
同時,依據不同的專業特點和大學生思政教育開展的具體情況,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相關內容為基礎,可以邀請大家身邊熟知的戰斗英雄、行業專業模范榜樣、優秀志愿者進校園與大學生進行分享和交流,近距離面對面的思想交流更有利于增強大學生對優良傳統或紅色基因文化的傳承,從而加深其對國家和優秀民族文化的自信和認同感。
此外,講座、舞臺劇、歌舞文藝展演等社團活動是大學生生活中比較常見的活動形式,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一次有意義的學生活動開展,一定程度上可以影響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因此,在校園學生活動開展過程中,應該使學生活動的主題包含優秀傳統文化內核,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社會責任感得到更多的培養。此外,要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融合,還應更深層次地探究中華傳統文化的優秀表現手法并加以運用,豐富學生活動形式,凸顯文化內容,構建充滿活力和正能量的校園氛圍,增強對大學生的感染力和大學生群體間的傳播力。
二、利用紅色資源文化,提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結合成效
紅色資源文化承載了黨史國史文化的發展脈絡。新時代的大學生作為社會發展的年輕活力,不僅是文化的接收者,也是弘揚和傳播文化的重要力量。目前,教育環境的優化和教育資源的不斷豐富都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有利的條件保障。部分高校已經在校園中實現校園黨史館、國史館的建設,讓學生了解中國共產黨光輝的發展歷程和新中國的輝煌成就。同時,各高校通過培養一批又一批黨史館和國史館的學生講解員,也讓更多的大學生更加深刻地領會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寶貴經驗和偉大成就。
此外,為了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政教育的多途徑融合,各高校也可借助當地紅色文化史館,帶領學生走出去,通過實踐交流促進大學生的思想教育和文化認同。同時,高校也可結合紅色資源文化的相關主題進行學生文藝展演、紅色文化創意競賽、紅色文化實踐等系列校園活動,培養大學生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播者、傳承者和實踐者。
三、巧妙運用互聯網、新媒體平臺,拓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結合渠道
當代大學生追求符號化、圖像化的網絡表達方式,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須不斷充實、完善自身對社會上新興的軟件和表現形式的學習,了解大學生喜歡、愿意投入時間和精力的活動和應用軟件,主動打開傳統大學生思政教育的思維方式,了解、掌握學生的話語表達語境及范式,及時用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方法進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才能在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掌握主動權。
在當今互聯網發達的新媒體時代,圖片、短文、短視頻逐步成為大學生在網絡平臺交流信息的主要形式。思政教育應積極從構建打造思政教育新框架出發,采用文字、圖片、視頻相融合的立體傳播的方式,以互聯網、新媒體平臺作為載體,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經典內容和案例用熱門的表現形式進行包裝,讓學生在日常休閑娛樂的時間也能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洗禮,使思政教育不僅僅存在于課堂,更存在于學生的生活,這樣的結合不僅能使學生從心理上更容易接受,還能提高思政教育的成效。這樣的做法在傳播途徑、傳播方式、傳播內容上,使日常思政教育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上讓人耳目一新,滿足了大學生網絡時代的精神需求。
在新媒體傳播方面,也要抓住短視頻行業蓬勃發展的機遇,可以通過“微信視頻號”“抖音”“嗶哩嗶哩”等短視頻平臺,將校園內開展的形式多樣、內涵豐富的學生活動拍攝剪輯,在互聯網上進行傳播,加大宣傳力度,將本校優秀的學生活動推向社會,提高思政教育的廣度和維度,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同時,要充分利用“學習強國”APP,通過線上答題的方式了解歷史文化、科普知識、法律法規等中國傳統文化和常識類知識。還可以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定期推送(上接第87頁)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典型人物和事例。通過在生活中讓大學生感受到優秀傳統文化的感染力,有效提高大學生的參與度和體驗感,促進大學生積極投身于對優秀傳統文化活動的宣傳中,形成良好的循環效應。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政教育有效融合的應用價值
通過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結合,創新高校“思政+傳統文化”工作路徑,旨在實現拓寬高校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的渠道,提高日常思政教育成效,以一種新時代大學生更愿意接受的方式和方法進行潛移默化的教育。通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高校思政工作得以升溫;通過打造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品校園活動,使高校思政渠道得以拓寬;通過深入研究紅色革命文化,使高校思政工作動力得以加強;通過配合當今互聯網、新媒體平臺的使用,使高校思政途徑得以創新;通過巧妙運用學習軟件,使高校思政效率得以提高。
高校是我國青年知識水平提升、學術融合交匯、重點人才培養的重要平臺,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也是自身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最關鍵時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經歷過歷史的沉淀傳承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內核,也是我國實現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三步走的強有力支撐。所以,在對大學生進行日常思政教育時,應該意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大學生“三觀”形成的促進作用。[課題項目:2022年度大連財經學院黨建與思政教育研究課題(一般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日常思政教育工作研究(2022dlcjdj08)研究成果。遼寧省教育廳2022年度高校基本科研項目面上項目:《OBE理念下高校跨境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現狀、問題及對策研究》(立項編號:LJKMR20221954)。作者單位:大連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