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浩然 夏藝蝶


摘要:本文以嶺南文化為基礎,分析了嶺南人文、建筑、園林、顏色等元素特點,深入挖掘了嶺南文化中值得借鑒的藝術,提煉嶺南文化元素,運用在首飾設計上。并結合Procreate、Rhino、Shapr 3D、Keyshot等計算機輔助軟件進行設計制作。以首飾作為載體,順應市場潮流,設計出具有嶺南特色的首飾,從而繼承并弘揚嶺南文化。整理歸納出嶺南文化元素在首飾設計上的運用新思路,為當代首飾設計師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首飾設計;嶺南文化;嶺南符號;趣味性;個性化
中圖分類號:TS93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0069(2024)03-0001-03
Abstract:Based on Lingnan culture,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ngnan culture,architecture,garden,color and other elements,deeply excavates the art worthy of reference in Lingnan culture,extracts Lingnan elements and applies them to jewelry design. And combined with Procreate,Rhino,Shapr 3D,Keyshot and other computer aided software design. To jewelry as a carrier,conform to the market trend,the design of jewelry with Lingnan characteristics,so as to inherit and promote Lingnan culture.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new ideas of Lingnan cultural elements in jewelry design,and provides reference for contemporary jewelry designers.
Keywords:Jewellery design;Lingnan culture;Lingnan symbols;Interest fun;Individuation
首飾是人類最親密的物品之一,從最初的宗教信仰、社會功能、裝飾不斷變化。如今人們佩戴首飾,除了有“護身符”、追求榮華富貴與地位的象征之外,更多的是追求個性化、互動性、趣味性以及一種寄托。隨著首飾的功能轉變和人們的需求更加多元化,使得首飾設計的創意更加豐富。如今消費者對傳統文化越來越熱愛,對嶺南文化元素首飾的要求也發生了改變,更多追求時尚、彰顯個性和身份地位。更多的本土設計師把視線轉移到嶺南傳統文化中,提煉傳統工藝、民間美術、建筑、美食、顏色等元素應用在首飾設計中,逐漸走入我們視野。
(一)首飾設計的需求趨勢
首飾的發展與時代發展、制造工藝更新換代、潮流趨勢變化等有著密切關系。自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突飛猛進,人們的收入和物質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首飾在我們日常生活中扮演著關鍵角色,不同消費群體在產品價格、個性化、新穎度、佩戴場景等方面均有不同要求,對嶺南文化元素的首飾要求不再大眾化,更多地追求個性化和趣味性。市場上嶺南文化元素的首飾較少,本土首飾品牌缺乏創新,款式僵硬、照搬照抄現象嚴重,滿足不了人們對首飾的需求。雖然對首飾的研究越來越豐富以及多樣化,但關于首飾本質的探討以及嶺南文化元素在首飾上的體現卻屈指可數。
(二)產業數字化發展對首飾的影響
嶺南地區首飾產業已是中國首飾企業最多、市場最繁華、加工工藝最精湛的地區,有著無法取代的重要位置。在全球技術創新快速發展的時代,Jewel CAD、Rhino、Shapr 3D、ZBrush、Nomad、Procreate等數字建模軟件也在嶺南首飾企業得到廣泛應用,不僅提高了出貨效率,還控制了成本。數字應用技術日益成熟和完善,首飾制作工藝不斷迭新,給嶺南傳統首飾企業帶來諸多打壓。但傳統首飾制作工藝有著特殊的傳承和不可替代性,數字應用技術有著獨特的展現形式以及便捷性,兩者相互彌補、共同依存。傳統首飾制作工藝經過數百年的繼承與優化,并融合現代化與數字化的生產,已逐步形成新型制作工藝,必將誕生首飾制作新局面[1]。
隨著科技的高速發展,未來三維打印技術在私人定制首飾應用方面有著巨大的潛在市場。三維打印技術可完成首飾制作的控制成本并選擇最優路徑,讓生產變得智能化與數字化,實現客戶的個性化定制首飾的剛需。三維打印技術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在首飾的制作上展現出獨有的優勢。三維打印技術可應用在私人定制嶺南文化元素的首飾上,對于工廠提高出貨效率并節約成本,對于顧客可盡快拿到心儀的首飾,逐漸形成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
(三)身份屬性在首飾上的體現
首飾因其材質、設計理念等不同,使得每件首飾有著不一樣的寓意。人們在佩戴首飾時,既能襯托出身體的優美,也為佩戴者創造認同感、安全感,人與首飾形成了有機的互動。Barbara Schmidt在《25Reason Why to Wear Jewellery》一書中很好地解釋了人們佩戴首飾的原因,佩戴首飾已成為一種新的溝通方式,不僅能彰顯個性,還具有較高的投資價值同時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恩特維斯特明確指出“利用風格、衣著、身體、姿態等有意識地制造著身份的自我認同,既確認著對于特定群體的從屬關系,也從內部和外部維護著這些穩定群體的偏離”。站在首飾的發展進程和內涵的角度上來看,歷史文化的演變以及首飾所代表的身份地位的改變,從本質上來說,文化屬性的改變實質上是文化發生了變化。從人類的發展進程來看,沒有哪個民族的文化是從一而終的,每個民族的文化演變都各有不一,有的演變是在原有文化的基礎上不斷改革、融匯、蛻變,而有的演變是從根上徹底的革新。實際上,“首飾的文化身份”是指首飾本身與文化身份相結合,然而“嶺南文化元素首飾的文化身份”是指嶺南文化元素應用在首飾設計上產生的嶺南文化身份屬性,給佩戴者定義新的特殊身份。
(一)嶺南文化發展與現狀
嶺南各域文化融合于明清時期,形成明顯不同于北方文化和中原文化的風格,清朝末期達到鼎盛。近現代,嶺南文化位于各地思想潮流與文化沖突的交流中心,成為中國政治、文化革命、思想變革的開端。從洪秀全金田起義、康梁變法、何子淵的教學改革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嶺南文化作為近代中國革命的先行者,這段時間的精神文化得到了根本上的改變。新中國成立后,嶺南精神文化實質上進入了高速發展時期。這時期嶺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和文化革新的先驅,為我國各地的文化復興提供了很好的學習案例[2]。我國目前處在文化、經濟、政治的轉型時期,嶺南傳統民俗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抨擊,正是因為嶺南文化沒有受到歷史文化的壓力以及具有一定的感性特征,過于注重事物表面的“新奇特”,缺乏一定的前瞻性。嶺南文化至今仍然遇到不少困難,一直處在建設與解構的張力中。它們創造嶺南文化閃耀光輝的同時,也阻礙了進一步的發展。
(二)嶺南文化特征
1.奇特的建筑:傳統嶺南建筑在類型、外觀、結構、細節等方面與國內其他地區不同,甚至出現同期國外設計手法“奇異、實用、趣味”的特點。但“追求差異”并非目的,而是嶺南人為了適應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潮濕的氣候。嶺南建筑具有開放務實、創新包容、輕盈通透的特點,嶺南人的審美標準與其他地區相比,可以說更具適應性和協調性[3]。唐孝祥教授在《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一書中還特別強調“建筑美是建筑的審美屬性和人的審美需要在建筑審美活動中相契合所產生的一種價值”,這也說明了建筑審美與其他不同,不同的建筑群體所在的歷史背景各異,評判一個建筑群體需要把其歷史文化納入進來,也使得我們更好地感受建筑的魅力。
2.精透的園林:嶺南園林是我國三大園林之一,有歷史悠久的發展和獨特的地理位置,并在南越、南漢、明清、近現代園林4個時期發展得十分迅速。嶺南園林開放務實有著較好的兼容性與實用性,既有江南園林、北方園林的特征,又有西方文化的身影。嶺南園林與北方園林、江南園林對比,更加突出“疏朗通透、兼蓄秀茂”的特征。嶺南園林不像其他園林體系的典型特征一樣,而是將住宅和園林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庭院是住宅,為人們提供居住、生活娛樂等場所,既有庭院特色,又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嶺南園林整體呈現“精、暢、朗、透”的特點,也正說明了嶺南文化有著務實、創新、包容、敢于實踐的現代嶺南文化的直接原因。
3.包容的文化:海上絲綢之路開通于秦漢,起于嶺南地區。嶺南作為當時僅有的大港,從而嶺南成為中西文化交流中心,科技創新、宗教信仰、政治經濟、飲食文化等出現眼前,掀開了我們新認知。在西方列強的侵略下,近代中國被迫對外開放,一些學者相續趕往海外進修,給嶺南文化帶來不一樣的地域風情和政治抨擊,除此之外也給嶺南文化創造了新機遇。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嶺南最先擔負了革命使命,急需重新了解和評價嶺南文化的迫切性。站在歷史的層面剖析,嶺南文化深受主流文化的歧視和排擠,不被公認的邊緣文化,出現了“嶺南是文化沙漠”的眾多謬論,部分學者的偏見與愚昧。應當對嶺南文化進行實事求是地評價,充分認知嶺南文化的弱勢,積極弘揚優勢。
(一)嶺南文化元素
嶺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最具地域風格、朝氣蓬勃的地域文化之一,在發展進程中本土文化、中原文化、西方文化不斷碰撞,孕育出具有本土特色、中西兼容、開放務實、創新的嶺南文化。嶺南文化是由廣東文化、桂系文化和海南文化3部分組成,并以廣東文化(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組成)為主體。“嶺南文化元素”是指組成嶺南文化的每個對象,換而言之,嶺南文化是由嶺南文化元素組成,組成嶺南文化的每一個對象被稱為嶺南文化元素。嶺南文化是一種多元文化,嶺南文化元素更是數不勝數,其中以廣府、潮汕、客家文化元素最為有名,包含了建筑、園林、粵劇、舞獅、木雕、茶等,為設計師提供源源不斷的設計靈感。
(二)嶺南文化元素在首飾設計中的啟發
我國首飾設計受西方的影響較深,利用本土元素進行首飾設計并不多。當今消費者對傳統文化越來越熱衷,設計師又格外崇尚傳統文化,因此,在設計中融合傳統元素已是首飾市場主導趨勢。嶺南文化作為具體又抽象的藝術,在結構、色彩、線條等方面給人以更為直觀的視覺感受。首飾是一種立體空間藝術,由材質、結構、造型等組成,在感官上也有著極強的呈現效果[4]。首飾設計融入嶺南文化元素,不僅能使首飾內容更加豐富,還能從中弘揚嶺南傳統文化。
如何在首飾設計中恰當地體現嶺南傳統藝術的文化內涵,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首飾設計對嶺南文化元素的吸收和借鑒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將嶺南傳統的紋樣或工藝手法直接應用在首飾設計中。另一類是在領悟嶺南傳統藝術的精髓和自身審美修養的基礎上,融匯現代設計語言和個人風格,創造出新的“嶺南文化元素符號”,從而進行首飾創作。將嶺南文化元素轉化為符號,作為首飾設計的元素,并對其拆分重組,與其他元素進行大膽碰撞,構建“選取元素-提煉符號-拆分重組-方案設計”的設計方法[5],如圖1。簡而言之,就是巧妙運用創新思維與藝術設計的手段,將嶺南文化元素與現代美學充分融合,將想要表達的心理活動放在一定的具象載體,從而創作出具有嶺南文化特色的首飾,是新時代首飾設計師應該關注的話題。

(三)嶺南文化元素在首飾設計中的借鑒
1.鑊耳屋在首飾設計中的借鑒:鑊耳屋因外墻酷似鑊耳而得名,充滿著濃厚的煙火氣息,折射出嶺南人最樸實的愿景,是嶺南傳統民居建筑的代表。鑊耳屋整體呈現黑色,由青磚、石柱、石板等切成,外墻有花鳥魚蟲或人物題材的磚雕、彩花進行裝飾。在充滿世俗等級劃分明確的社會里,鑊耳屋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征,只能名門貴族、考取功名的人才可興建,普通老百姓難以承受昂貴的造價。鑊耳墻造型還巧妙融合了官帽兩耳朵的輪廓,有著“獨占鰲頭”之意,祈禱子孫當官報國、安居樂業、豐衣足食的寓意。
嶺南建筑講究質樸、務實、剔透,運用鑊耳屋元素進行首飾設計時,應跳出傳統認知,可提煉鑊耳屋的造型、顏色、墻上紋樣、制作材料等應用在首飾設計,使其更加多元化。作品《鑊窈》,如圖2。正是提煉鑊耳屋的造型“凸”及顏色,與詩歌《關雎》進行碰撞。整體造型宛如一位少女的“體型”,搭配黑鉆、紅、藍寶石形成鮮明的對比。當你走動,“鑊窈”如同一位行走的少女朝你走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作品《鑊來鵲》,如圖3。將鑊耳屋、大樹進行抽象化,構建兩只喜鵲落在大樹下鑊耳屋旁嬉戲玩耍的景象,營造出嶺南安居樂業、其樂融融、敢于拼搏的意境。搭配藍寶石與無色鉆,并在樹表面做了“扭曲”的紋理,喜鵲由藍色琺瑯高溫燒制而成。整體造型宛如一艘船,帶領嶺南人揚帆起航走向美好生活。
2.滿洲窗在首飾設計中的借鑒:滿洲窗是嶺南文化中一個特別的符號,是滿洲文化、西方文化與嶺南本土文化相互碰撞的體現。滿洲窗中心是由彩色玻璃雕塑而成,周圍配有各種別出心裁的建筑裝飾,多用于園林、住宅等。滿洲窗最出彩的就是“透”,妙于借景。透過它們,寄托著滿洲人對家鄉的思念,可從中發現更加絢麗多彩的世界。貝聿銘曾經說過,在西方,窗戶就是窗戶,要放進陽光和太陽,對中國人來說,窗戶不僅是鏡框,還是一道風景線。這句話在嶺南得到很好的解釋。
作品《眺望》,如圖4。正是借鑒滿洲窗豐富的顏色以及“透”。顏色在首飾上屬于一種特別的視覺語言符號,不僅能瞬間引起注意,還能彰顯個性。顏色在首飾中有著濃烈的情感色彩和心理活動,選用不同的顏色會產生不同的遐想[6]。顏色作為首飾設計中重要組成部分也會隨著歷史的演變與傳承而發生變化,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文化、思想、個性等因素也影響著首飾文化的發展。因此,顏色在首飾設計中具有吸引人們眼球的不可替代的表現手法。把滿洲窗轉化為首飾語言,變成能在手上行走的滿洲窗。《眺望》頂部和底部的花紋為海棠花,是滿洲窗最具特色的紋飾,有著游子思鄉、玉堂富貴的寓意。并選取滿洲窗紅、黃、藍、綠、紫、金6種顏色,運用琺瑯工藝經過多次高溫燒制而成,琺瑯的透光性和豐富的顏色很好地還原了滿洲窗的特征,也給首飾帶來了不同的韻味。
3.金漆木雕在首飾設計中的借鑒:嶺南金漆木雕于始唐,盛于宋,有著濃郁的地域特色,是嶺南傳統建筑裝飾藝術寶庫中的精華。嶺南金漆木雕藝術風格獨特,可分為廣府、潮汕、客家三大地區木雕。廣府地區木雕精巧細膩 、生動流暢、莊重典雅,常以“之”“S”“對稱”構圖區分不同情節和場景。潮汕地區木雕布局繁復,結構嚴密,常在狹小空間上雕刻出廣闊的景象,多以連續性情節進行雕刻,呈現出多層鏤通雕;客家地區木雕刀法較為簡練,風格粗獷質樸,突出主要故事情節。嶺南金漆木雕大多用在寺廟、園林、家具等,題材多為嶺南風土人情、山川河流、民間故事、花鳥草木等[7]。工匠根據主題、造型、技法等不同,選擇合適的木材進行雕刻并髹漆、貼金箔,整體呈現飽滿繁復、精巧華麗、金碧輝煌的藝術效果。
嶺南金漆木雕已是嶺南文化重要載體,凝聚嶺南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嶺南金漆木雕精巧華麗、復雜多變、輕盈通透、題材豐富、構圖飽滿等特色,借鑒嶺南金漆木雕的特點運用在首飾設計上,應打破傳統思維對首飾造型的局限,使首飾造型更豐富多彩。作品《兩只喜鵲在樹枝上嬉戲》,如圖5。靈感來自嶺南金漆木雕喜上眉梢題材,提煉兩只喜鵲在梅花枝上嬉戲打鬧,將其意境轉化為首飾語言。項鏈,提煉樹枝造型并在表面做了樹枝紋理,樹枝旁鑲嵌紅、藍寶石,象征著絢麗綻放的梅花。搭配珍珠項鏈并在樹枝下方做了流蘇,搭配紅、藍寶石,遠看宛如“高山流水”。耳飾、戒指,將樹枝進行抽象化,搭配紅、藍寶石。提煉嶺南金漆木雕,以首飾作為載體,營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景象,展現了嶺南人辛勤勞作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弘揚嶺南傳統文化。
4.嶺南茶文化在首飾設計中的借鑒:嶺南茶文化底蘊深厚蘊含著濃厚的人文氣息,以工夫茶、早茶、涼茶最為著名,是我國四大茶文化之一。在嶺南人的日常生活中,和三兩好友聚集一塊,一邊喝茶一邊閑聊是習以為常的事。如今喝茶,除了是一種飲食習慣,更是一種禮節文化的象征。茶文化已經深入人心,改變著我們生活方式。以茶會友、足以聯誼;以茶養性,提高思想;以茶獻藝,美化生活;以茶做菜、豐富飲食;以茶制藥,保健長壽等。
作品《功夫茶》,如圖6。靈感來源于嶺南茶文化。項鏈由抽象的茶葉構成,大小不一,形態各異,代表各種品味的茶葉。耳飾的茶葉、水滴,利用空間錯位的方法體現空間美感,茶葉與紫砂壺結合,表現了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天人合一”實現個體生命與宇宙生命的融合,亦透視著“物我相安,人我相安”的“唯情”哲學,即情中有理,理中有情,情理融合。利用中國茶文化反映出中華民族悠久的文明和禮儀,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展現了我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嶺南文化不斷給設計師帶來新的設計靈感,激發內心深處最純粹的東西,結合現代審美與傳統文化碰撞,給首飾設計提供了新思路。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在首飾設計中應該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原封不動的復制是不可取的,抓住設計的“度”,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創新,在現代嶺南文化元素的首飾設計中顯得尤為重要。設計中避免被過于復雜的嶺南文化元素所困惑,萬萬不能“求全”忘記設計的本身,可試圖將復雜的元素精煉表達出來,同時也需要融入現代造型的審美特點,使觀賞者能更好地了解嶺南文化,從而傳播本土文化,也能讓觀賞者更快地進入設計師想要表達的意境。作為新時代的設計師應該從自己的內心出發,與傳統文化碰撞,使設計在整體視覺上呈現出一種融洽、個性和東方韻味的美感。
首飾作為傳播文化、彰顯個性以及身份地位的一個載體,融入嶺南文化在首飾設計中的應用不僅僅是文化的重現與融合,更為重要的是將嶺南文化的精神內涵得以弘揚。國內設計師深受西方設計的影響,部分設計師自嘆不如、照貓畫虎,抱怨國內的設計過于單一不華麗,這樣不僅失去了設計本身的樂趣,也有悖于職業道德。不否認西方設計理念有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當然一味追求是不可取的,嶺南文化源遠流長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我們要努力挖掘嶺南藝術,提煉創造具有嶺南文化核心的設計是新一代嶺南設計師的職責與使命,得以將嶺南文化發揚光大,讓更多的人了解到。
基金項目:廣東輕工職業技術學院大學生科研項目(XSKYY202103嶺南文化元素在首飾設計中的研究)
參考文獻
[1]廖瓊.3D打印工藝與傳統首飾制作工藝的比較研究[J]. 寶石和寶石學雜志(中英文).2020,22(01):61-68.
[2]黃湘菡.嶺南傳統建筑中窗戶的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 2013:6-7.
[3]李岳川.近代嶺南建筑的審美文化探析——讀《嶺南近代建筑文化與美學》[J]. 南方建筑.2012,06:76-79.
[4]孫宇鑫.中國繪畫元素與首飾設計的關系研究[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20:35.
[5]曾朝輝 曾鴻燕.嶺南文化符號及文創商品設計研究[J].設計.2019,32(17):80-83.
[6]杜靜.首飾的色彩表現與情感表達[D].北京:中國地質大學(北京).2011:27-36.
[7]李新華.論嶺南的建筑木雕裝飾藝術[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22(03):115-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