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廣英
摘 要:我國作為農業大國,玉米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其產量的增加不僅改善了糧食安全問題,還極大地增加了經濟效益。本文主要結合山東地區當地的種植情況,分析高產玉米種植的影響因素,并提出在種子選擇、處理、整地、施肥、田間管理等方面主要的種植技術要點,以及常見的病蟲害防治技術。
關鍵詞:高產玉米;種植技術;病蟲害防治
我國人口眾多,對糧食的需求量較大。為滿足大眾的糧食需求,相關技術人員應積極探索更高產的種植技術。對于種植過程中出現的病蟲害,應注重強化防治措施,以避免對產量產生嚴重影響。在農業發展過程中,種植技術應向著科學化、合理化的方向發展,加強對技術的改進,以實現高產。
1 山東地區玉米種植現狀
玉米在種植過程中對土壤以及氣候的適應性較強,我國各個地區都大面積種植。山東作為玉米種植的主要區域,近年來的產量以及品質都相對較為穩定。據調查顯示,僅2021年玉米種植產業的收入占該地區農業收入的47%,對當地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在長期種植過程中,隨著技術的發展,玉米不僅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還能成為酒精、食用油的原料,在多個領域都有著重要地位。大眾生活質量快速提升,也對農作物提出了更高標準。因此,在后續生產中,強化種植技術是農業發展中的主要任務[1]。
2 玉米種植主要影響因素
2.1地理位置
我國國土面積大,不同地區的氣候以及地形條件都會對玉米的產量以及品質產生影響。雖然玉米的適應能力較強,但是在實際的種植過程中,環境問題依舊會對其成長情況產生一定影響。當地的氣候情況以及土壤中所蘊含的養分都會導致生長情況存在一定差異。
2.2種植手段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種植技術逐漸成為產量的主要影響因素,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對于玉米各個階段的成長都具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在當前環境的影響下,根據當地區域的實際情況,借助科學合理的技術手段,能夠有效提升產量和品質,保障當地的經濟效益。
3 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要點
3.1選種
想要保證玉米的產量和品質,在前期工作中應加強對品種選擇的重視。挑選種子過程中,種植人員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以及自然環境特點,分析當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選擇具有較強抗病性的品種,從而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降低對最終效果的影響。種植人員應從正規的生產廠家購買種子。同時,盡可能選用具有較強抗病性且顆粒相對飽滿的種子。
3.2選址
在山東菏澤地區進行種植玉米的過程中,為保證最終的質量,確保玉米健康成長,盡可能采用輪作種植方式。在種植區域的選擇方面,應盡可能選擇較為平坦的地區,并在該區域建設一定的灌溉設施,保證玉米在各個成長階段的灌溉與排水工作順利進行。同時,避免在地勢較為低洼的地區進行種植,由于該位置極易出現內澇問題,產量會大幅降低,也會增加病蟲害的發生概率。此外,玉米在成長過程中對于水分的需求量較大,在選擇種植區域時,要盡可能選擇距離水源較近的地方,以保證水分供應充分[2]。
3.3整地
在種植工作前期階段,應對種植區域進行平整處理,對土地翻耕的深度進行嚴格控制,保證土壤的透氣性,確保根系發育完全。在土地平整工作結束后,還需要對種植區域進行一段時間的晾曬處理,利用紫外線進行殺菌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減輕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在整地工作中,還應盡可能清理干凈雜草,為后續種植工作提供良好的環境。
3.4施肥
種植人員想要提高作物的產量,提前設置科學合理的施肥方案是十分必要的。合理施肥不僅能夠提升土壤中營養物質的含量,還能為作物的成長提供各類微量元素。在施肥過程中,種植人員需要對肥料的用量進行嚴格控制,切忌盲目施肥。在施肥過程中,可將農家肥和有機肥一起使用,但是需要注重施肥的時間和用量。種植人員需要對玉米各階段的生長情況進行觀察,根據實際的生長情況對施肥用量進行調整,確保施肥用量的合理性。在施肥過程中,還應補充一定的微量元素。通過一定的技術設備,對土壤中的成分進行檢測,保證施肥的精準性。此外,加強對灌溉工作的關注,以滿足玉米在各成長階段對于水分的需求[3]。
3.5除草
在種植階段,由于玉米的生長期較長,需要經過多個成長階段,因此應及時進行除草工作,保證土壤中的養分充足。除草工作應盡早開展,如果除草工作開展不及時,雜草就會搶占養分,影響作物的成長。主要的除草方式有化學除草和人工除草。這兩種方式的應用效果以及利用情況存在一定差異,在實際應用中可根據當地的具體情況合理選擇。
3.6種子處理
在品種選擇結束后,需要對種子進行處理。首先,將其放置在陽光下進行晾曬,在晾曬過程中將種子鋪平,并將干癟、損壞的種子進行剔除。其次,經過一段時間后翻動種子,以保證種子受熱均勻,避免種子因局部受熱而受損。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晾曬后,運用合適的藥劑進行拌種。最后,種植人員可根據當地病蟲害的發生情況,采用針對性的藥劑,全面增強玉米的抵抗能力,保證最終產量。
在玉米的成長過程中,為保證其整體質量,應注重對優質品種的隔離處理,以防止不同品種之間相互授粉,出現雜交情況,導致優質玉米品種的純度下降,對其品質和產量造成嚴重影響。種植人員在玉米的成長階段應做好隔離工作,保證玉米的最終品質。
3.7田間管理
在出苗階段,種植人員需要對出苗情況進行全面關注,對于出苗不均勻或沒有出苗的地區需要進行適當的補苗工作。如果在玉米的生長過程中出現惡劣的天氣或連續干旱的情況,為避免幼苗死亡,可采用早蹚和深蹚的方式對土壤中的水量進行控制。玉米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遭遇各類天氣情況,在日常工作中,應做好充分的田間管理工作,為玉米的成長奠定良好的生長環境,保障最終的產量。
3.8成長階段管理
3.8.1苗期管理
苗期的管理工作是保證產量以及品質的關鍵環節,選擇適合該區域成長的品種是保證種子萌芽率的關鍵。良好的品種具有較高的萌芽率和耐逆性,且幼苗通常較為強壯。因此,種植戶應加強對選種工作的重視,加強對種子的處理工作。同時,合適的播種時間以及種植密度也是保證品質的關鍵。在實際種植工作中,應根據當地的氣候情況以及地域特征,確定合適的播種時間,并保證種植的深度和密度。對于播種時間的確定方面,應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在雨水較為充沛且溫度較為適宜的情況下進行,從而保證最終的發芽率,以實現高產。合理的種植密度能夠保證玉米具有充足的養分和陽光照射,全面提升作物質量。最佳間距應控制在30~50cm之間,間距也應根據植株的大小進行適當調整。如果植株較大,可增加間距,反之則減小間距。此外,合理的灌溉和排水工作也是進行苗期管理的關鍵,在玉米成長階段應保持土壤濕潤,避免水分過大,以保證幼苗根系正常發育。
3.8.2穗期管理
在穗期管理工作中,種植戶需要定期進行施肥,提供充足的氮肥,保證其在成長過程中的養分需求。同時,定期澆水以減輕干旱對玉米生長的影響。加強病蟲害管控工作,根據病蟲害實際情況噴灑農藥,為玉米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種植人員還應關注穗期的氣候情況,提前對惡劣天氣情況采取有效的應對措施,保證玉米在該成長階段的生長環境,實現最終的高產。
3.8.3收獲管理
收獲階段也是保證高產的重要時期。為確保產量和品質,種植人員應選擇合適的收獲時間。一般情況下,最佳收獲時間為玉米粒成熟且顏色金黃,該階段的玉米粒最飽滿,品質最佳。在收獲過程中,可利用機械設備來提高工作效率。同時,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對收割機的設置進行調整,以避免對玉米粒產生損傷。玉米的莖稈也可用于飼料等用途,在收獲過程中可保留一部分莖稈,以增加玉米的使用率。
4 病蟲害防治技術
4.1綠色防治
綠色防治技術是當前較為提倡的技術手段,該項技術在使用過程中,不僅能夠有效減輕病蟲害的威脅,還能降低對于自然環境的污染。在實際工作中,為有效減少蟲卵數量,在種植工作開展之前可進行翻地處理,并適當噴灑農藥進行控制。在灌溉階段,可添加一定的硫酸鉀,以強化農作物的疾病抵抗能力。在害蟲防治工作中,需要對害蟲的生長習性進行全面了解,以采用針對性的防控措施。例如,可采用燈光夜間誘導法對害蟲進行處理。
4.2生物防治
該種防治手段在現代種植過程中被廣泛使用,在種植階段可利用害蟲的天敵,以減輕對成長階段的影響。例如,對玉米螟進行處理時,可引進赤眼蜂。同時,也可采用傳染性病菌的方式實現害蟲之間的感染傳遞,以達到消滅害蟲的目的。但是,在該種方式的實際使用過程中,需要加強對植株生長情況的關注,以達到良好的防治效果[4]。
4.3化學防治
該種防治方式主要運用農藥,但大量使用農藥會出現農藥殘留情況,對植物的生長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在運用該種防治手段的過程中,應盡可能使用副作用較小的藥物,降低對于玉米的影響。同時,還需要根據各階段的成長情況,選用合適的農藥。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需要在病蟲害的高發時期噴灑農藥,以降低病蟲害的影響。
4.4機械防治
該種防治方式主要涉及兩個階段,一方面,在種植過程中可運用無人機對農藥進行噴灑,根據實際的病蟲害特征,挑選合適的農藥,以消滅病蟲害。另一方面,在種植工作開展之前,可運用現代化的農用機械對土地進行深耕。運用機械設備進行該項工作的深耕深度可達到30~50cm。使用機械設備能夠有效降低病蟲害的發生概率,從而提高玉米的種植產量和整體品質。
5 常見病蟲害防治措施
5.1常見疾病
5.1.1玉米頂腐病
該項疾病是玉米成長過程中的一種常見病害,據調查顯示,近年來山東菏澤地區均出現過不同程度的該種疾病,對當地玉米種植的經濟效益產生嚴重影響。該種疾病的發病時間通常在幼苗至成株期間。發病后的植株會出現矮化情況,葉片逐漸變為灰色甚至枯死。對于該種疾病,在初期階段可采用多菌靈和甲基硫菌靈等藥物,噴灑2~3次即可得到控制。及時施肥也能實現對病情的有效控制,通過補充營養,以盡可能減輕病害的危害。如果病害的發展時間較長且難以挽回,可將心葉摘除,防止其他部位受到影響。
5.1.2玉米瘤黑粉病
該種疾病在玉米的整個成長時期都容易出現,且發病特征為出現形狀不同、大小不一的瘤狀物。該項疾病主要在降水量較大或干濕交替較為頻繁的季節出現,該種疾病在山東地區的發病率相對較高。該種疾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是將患病的植株鏟除,并對發病區域進行輪作倒茬,以降低后續疾病的發生概率。此外,在防治過程中,也可采用化學防治手段,將12%禾果利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200溶液進行噴灑,對該疾病進行有效控制。
5.1.3大小斑病
該種疾病主要對植株的葉片造成危害,一旦發生感染會出現大斑情況,如果沒有在第一時間對病情進行控制,葉片會出現大面積的枯斑現象。同時,該種疾病主要出現在連續的陰雨天氣后。因此,陰雨天氣時應加強對該種疾病的防控。該種疾病的主要防治措施是運用機械設備在種植區域進行深耕,將深度控制在20cm左右,可以對土壤中的病菌進行有效處理。
5.2常見蟲害
5.2.1玉米螟
該種蟲害是造成玉米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該害蟲喜歡潮濕的環境。如果在玉米的成長過程中出現連續的陰雨天氣,玉米螟的出現概率會大大提升。如果天氣較為干燥,氣溫較高,該種蟲害的發生概率則會大大降低。在實際的防治過程中,所采用的措施較為單一,通常運用化學方式進行防治,用50%辛硫酸溶液進行噴灑可對害蟲進行有效處理,為玉米的成長提供良好的環境。
5.2.2粘蟲
該種害蟲的主要危害是暴食玉米葉,導致產量嚴重降低,嚴重時甚至出現絕收情況。該種蟲害在成長階段通常會出現三次左右,第二次的危害最大。在防治過程中,可采用誘殺燈進行處理,或噴灑40%甲維鹽溶液,以避免對玉米造成影響,保證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
5.2.3玉米象
該種害蟲會啃食玉米種子,也會引發后續的疾病。對于該種害蟲的防治,可在種子附近安裝誘燈,當害蟲聚集后統一進行消殺。也可在種子附近安裝馬拉硫磷藥帶,以免害蟲進入倉庫而對種子造成影響。
5.2.4甜菜夜蛾
該種害蟲在玉米的成長過程中較為常見,主要對葉子造成損害,如果長期得不到改善,葉子會出現枯死的情況。在其防治工作中,在葉子表面噴灑40%毒死蜱或甲維鹽,該種害蟲能夠得到有效處理[5]。
5.2.5蚜蟲
該種害蟲通常在4月份左右出現,對葉片進行啃食,影響植株的健康成長。為防止該種害蟲的發生,可提前對種植區域進行清理。通過深耕對土壤中的病菌和蟲卵進行消殺。在玉米的種植過程中,對葉片噴灑藥物,以預防蟲害。同時,加強對植株成長情況的觀察,一旦發現蚜蟲問題,及時對葉片進行隔離處理,以防止對其他植株造成影響。
綜上所述,山東地區是我國主要的玉米種植區域,玉米也是當地農業經濟的主要支柱,最終產量直接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因此,在種植工作中,應充分分析當地的實際情況,加強現代化技術的運用,做好各個成長階段的管理工作,強化病蟲害的防治,保證玉米產量和品質,實現玉米種植產業的高效發展。
參考文獻:
[1]張棟棟.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8):180-182.
[2]張文軍.高產玉米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探討[J].種子科技,2023,41(15):72-74.
[3]武軍濤.玉米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討[J].當代農機,2023(07):60-61.
[4]宋艷玲.東北地區玉米高效種植技術應用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J].新農業,2023(08):9.
[5]劉祥華.山東地區玉米栽培技術要點及病蟲害防治策略研究[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2,34(04):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