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爭賓
摘 要:作為農村農業經濟的基礎產業,種植業一直是保障糧食等農產品供給的核心戰略產業。玉米是種植業中不可或缺的糧食作物,也是多地農民經濟收入的組成部分,滿足國家對玉米的實際需求,提升玉米的產量與質量是至關重要的途徑。
關鍵詞:玉米;機械深施;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
玉米作為山東省的核心糧食作物,機械化生產水平在穩步提升,玉米實際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高達97.2%,玉米的單產量屢創全國紀錄。綠色生產要求的提出推動了化肥與農藥使用研究的深化革新,盡管截止到2022年,山東省病蟲害專業化的統一防治覆蓋率達到41.9%,但玉米種植過程中仍有些許問題亟待解決,種植技術也有著優化的空間。
1高產玉米種植技術
1.1選擇處理種植地
提升玉米產量的種植技術中,種植地的選擇與處理至關重要,根據實際種植地區的天氣條件,選擇陽光、溫度、濕度都適宜植物生長的種植區域,除去自然因素,玉米的生長環境也是重點考慮因素,包括土壤的肥力與質地。營養成分豐富、滿足玉米生長需求、土壤肥沃的地塊是最佳的種植地點。同時要考慮種植區域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等可能引發極端氣候或自然災害的風險因素極易為玉米種植帶來巨大的威脅。由于玉米的根系相比于其他作物較為發達,吸收土壤中水分與肥料的能力強,其適應環境變化能力相對較強,因此其種植區域的選擇要以水分、堿性成分充足為前提。種植土地選擇完成后,需要對其進行處理,不同地區要采用測土配方技術,對其中含有養分的各類數據進行準確把握,機械深施、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側深施肥等都是提升玉米產量的有效技術。由于玉米的種植對土壤地質有著相對的要求,因此需要種植人員對土壤肥力等條件因素進行有效調整,以此來滿足玉米的實際種植要求。
首先對玉米種植區域的前茬進行處理耕翻以及土壤壓實等操作措施,以控制土壤的疏松程度狀態。對于玉米植株的生長密度也要進行科學合理控制,保證每一株玉米都處于相對較好的通風條件下,且受到良好的陽光照射,其玉米植株間隔一般控制在20cm左右為最佳,種植行間距為60cm左右。玉米品種不同,其植株間距標準也有所差異,可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土壤肥力的不同也會影響玉米植株的間距,肥力過小時應適當增加植株間距,避免植株因營養成分汲取不充分而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反之,則縮小其種植間距。
1.2田間管理
1.2.1苗期管理
壯苗、齊苗等都是苗期管理的工作重點,旨在促進玉米植株的根系茁壯生長,種植人員需要嚴格執行查苗、補苗、定苗工作,在補苗過程中可通過泡種的方式促進其萌發,追趕其他玉米生長速度。定苗,即種植區域內的每個植坑僅有一株苗,滿足其生長需求、保障其健康發育。中耕除草是一項有效的管理措施,中耕可以調整田間土壤的通透性、減少土壤中的水分蒸發,增加玉米根系與空氣的接觸空間,提高植株發育環境的舒適程度,使其適宜于玉米植株的生長。中耕松土次數不宜過多,松土過多會破壞田間土壤環境,干擾植株正常生長,具體保持在兩三次即可,可有效促進植株根系的發育。雜草的過度生長會搶奪玉米植株的光照、水分、營養成分等,不僅阻礙其正常發育,也會造成田間通風不暢的情況,為病蟲害的蔓延提供了適宜的環境條件,因此除草工作是不可或缺的。中耕除草一般在玉米植株定苗期開展一次[1]。除此之外,間苗(即疏苗)也是必不可少的管理工作,間苗是玉米種植過程中調控種植密度的技術操作,以玉米最適密度為根據,對多余的幼苗進行拔除,避免幼苗種植過密,影響其正常生長發育。
1.2.2穗期管理
穗期管理的工作重點是攻穗、攻稈。一方面做好肥料的追加工作,另一方面跟進田間的灌溉工作。水肥管理是穗期管理中主要的操作手段,通過人工改善土壤條件,掌握土地恢復能力的同時,提升玉米生產水平。合理灌溉不僅可以為玉米補充水分,促進玉米生長,也可以使土壤礦質結構得到優化,提高土壤肥力。對于不同時期的玉米植株,其水肥管理內容也有所不同。幼苗期要保障水分適宜;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水肥對穗粒形成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尿素的施加以及機械設備輔助整地,都可以使玉米籽粒得到良好的發育,使其顆粒飽滿、數量充足;吐絲階段,保證水肥中氮肥、磷肥、鉀肥的含量充足,配比科學,施肥時注意有機肥與化肥搭配使用,避免玉米化肥燒葉問題發生。去雄工作的開展可以保障玉米葉片的良好生長,去雄的時間要嚴格把控,過早會破壞玉米的頂葉,過晚會流失過多的水分與養分,一般在雄穗撒粉后2天左右進行去雄,時間以8~9點與16~17點為宜(玉米植株由于溫度適宜,因此在此時傷口愈合最快)[2]。
1.3田間施肥
玉米在不同生長發育階段,其營養成分需求也各不相同,把控好玉米植株在各個時期的肥料供應,保障其正常吸收肥料、汲取營養,為其健康生長、良好發育提供可靠的營養支持。具體方案如下:(1)基肥。包含有機肥、氮磷鉀肥以及復合肥,其中有機肥占比最大,標準用量為45000kg/hm2,其余肥料的標準用量總共在150~225kg/hm2之間,為了滿足玉米出芽的營養需求,施入土壤中的肥料應在距離地上10~15cm處埋入。(2)苗肥。出苗期在玉米播種后10天以后,這時玉米幼苗由于土壤養分汲取程度、環境因素影響、種子實際活性等不同,玉米幼苗的生長速度不盡相同,因此要做好施肥工作,保證玉米幼苗生長速度以及發育情況大致平齊,可通過尿素(120~150kg/hm2)的補充施入來促進其生長發育[3]。(3)拔節肥。在拔節期(玉米葉片生長至8片左右的時期)施用肥料格外重要,這時玉米易出現倒伏病狀,空稈率增加,使用尿素(225~300kg/hm2)可以促進玉米根部發育生長,解決玉米倒伏和空稈問題。(4)攻穗肥。尿素用量提升至300~375kg/hm2,降低喇叭口期玉米植株果穗的禿頂率。(5)粒肥。玉米植株可能會出現脫肥的情況,具體原因是前期肥料的供應不足,因此需要及時補充施肥。若沒有發生此情況,可以忽略肥料的補充施入,但要做好施肥的管理工作,做到對植株情況細心觀察、肥料用量嚴格把控的操作要求,避免玉米植株貪青(玉米植株到了變黃的成熟時期,其莖葉卻依舊青綠繁茂,一般緣于水分或氮肥含量過高)、發病等情況的發生。為了在施肥順利進行的基礎上,提高其功效質量以及綜合性能,相關技術研究一直在不斷革新優化,當下常用的施肥技術如下:
1.3.1機械深施
該技術分為先撒肥料再耕、翻地,以及邊耕、翻地邊撒肥料。先撒肥料再耕、翻地的技術要點是切忌化肥長時間暴露在地表,撒肥之后要盡快耕、翻地,使其盡快深埋入土,撒肥時要保證化肥均勻入土,其埋入土壤深度不小于6cm,沒有明顯可見的肥料遺漏在地表上。邊耕、翻地邊撒肥則完全解決了肥料暴露在地表外的技術隱患,改造耕翻犁,為其安設肥料排出裝置,即將肥料排出導管裝設在犁鏵后面,以種植農藝要求的底肥埋入深度為基準,進行犁溝施肥工作,先通過犁鏵使肥料均勻排到地壟的表面或犁溝的底下,再翻垡將其深埋入土壤中。其技術要求如下:肥料埋入深度不小于6cm,肥料鋪設寬度在3~5cm之間,施肥過程要保證其均勻不斷[4]。機械深施既可以減少化肥的損失浪費,提高其實際利用率,也可以促進玉米根系快速發育,提高其汲取養分和吸收水分的能力,在增強抗旱能力的同時,提高玉米的產量。由于機械深施一般將化肥施于距離地面3~6cm的位置,保證種子與肥料之間保持著3cm左右的安全距離,因此可以有效避免化肥直接接觸種子而對種子侵蝕,造成燒種的惡劣情況。機械深施有著效率高、勞力小(機械作業較之于人力,效率提高10倍以上)、環境污染程度低等優勢特點,節本增效是其在玉米種植業廣泛應用的關鍵原因。
1.3.2種肥同播
該技術核心在于將施用肥料與玉米種子同時播入田間,省去后期追肥操作。該技術操作在節省時間、工力的情況下,保證肥料的效用充足且不遺失,將三項操作步驟匯為一項,其每畝地所節省的各項成本(種子預算、人工費用、肥料資金等)為60元左右,而其增收量與傳統簡單的播撒方式相比,每畝地提高200元左右。此操作方式下的玉米植株幼苗整齊健壯,避免多苗爭肥使其發育所需要的營養成分供給不足而導致玉米產量受到影響的現象發生。種肥同播對機器的使用標準以及播種的操作規范有著嚴格的要求,嚴格把控玉米植株間的種植距離,避免傷根傷苗的現象發生。技術要點如下:種肥間隔距離為8~10cm,種子深度為3~5cm,肥料深度為10cm左右,且種子在肥料的側上方;宜用包衣種子,以提高玉米植株的生長存活率,土壤環境不宜過干過濕;切忌漏肥漏種;玉米種子的選取要遵循顆粒飽滿、大小均勻以及抗逆性、豐產性優良的原則;化肥的選取要以具有良好的緩釋功能為優先考慮因素,避免中期營養不足導致后期玉米植株脫肥的現象發生;種肥同播的過程中,尿素與復合肥不能混合使用,易引發田間燒種燒苗的情況。種肥同播因其技術特點與效果優勢被玉米種植業普遍接受、采用。
1.3.3水肥一體化
截至2020年,水肥一體化推廣面積較之前增加8000萬畝,達到1.5億畝,水肥一體化是將澆水灌溉與田間施肥相結合的農業新施肥技術。液體肥料作為該技術的核心,因其具有營養均衡穩定、植株吸收利用率高、安全無害、綠色環保等優勢特點,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以及發展趨勢,相較于傳統澆水灌溉、田間施肥的分步操作,水肥一體化技術的節水率達30%以上,肥料節省率為30%~50%,同時節省人力勞工,其成本與以往相比降低70%左右,利用率高達90%。因具有上述優勢,水肥一體化得到了全力推廣以及大面積應用,對其的研究也在不斷深入。
2玉米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
2.1霜霉病
霜霉病會對玉米植株的葉鞘、苞葉、葉片等進行侵害,玉米苗變為黃白色,逐漸枯萎死亡是其感染霜霉病的病發癥狀,成株期的玉米植株葉片會變成淡綠或黃白色。在潮濕的環境條件下,感染霜霉病葉片的兩面會出現白色的霉狀物,感染霜霉病的玉米植株無法結苞,僥幸結苞的籽粒也干癟損壞。霜霉病對玉米種植業造成了重大的威脅,溫度25℃與濕度80%是霜霉病易發生的環境條件,因此排水不暢與降水量充足的田間是霜霉病感染的高發區。其防治措施如下:0.5kg的瑞毒霉(50%濃度)與250kg的水進行混合,并將玉米種子浸泡于其中1天,待其晾干后進行播種;使用瑞毒霉可濕性粉劑(25%濃度)1000倍液或波爾多液(1∶1∶150)進行藥物噴灑,7天一次,連續噴灑兩次,可有效防治霜霉病。
2.2粗縮病
粗縮病,即玉米粗條矮縮病,主要由灰飛虱傳播引起蔓延,據有關數據調查,玉米產量會因為玉米粗條矮縮病而銳減一半,甚至玉米種植絕收的情況也有可能發生。其防治措施主要以藥物包衣(以吡蟲啉懸浮劑對抗病能力強的玉米種子進行包衣攪拌)與藥劑噴灑(48%毒死蜱1000倍液用于噴灑滅殺)為主。
2.3紅蜘蛛
紅蜘蛛是玉米植株常見蟲害,玉米植株會由于其汁液被紅蜘蛛的幼蟲或成蟲吸食殆盡而影響生長發育,輕則出現失綠斑或條斑,重則其葉片白化干枯,阻礙其葉片光合作用的正常運行。紅蜘蛛蟲害的防治分為兩個時期,一個時期是在蟲害暴發前,通過人工或藥物作用對早期的葉螨進行扼殺清理,將玉米植株周邊的雜草進行定期清除,避免玉米植株受到紅蜘蛛蟲害的侵襲;第二個時期是蟲害暴發后,通過藥物噴劑(噻螨酮、克螨特等)的使用來對其進行防治,必要時也可通過煙霧對紅蜘蛛蟲害進行熏殺。
2.4大斑病
被該病侵染的玉米植株,其葉片枯萎,嚴重者其葉鞘、包衣等部位也會侵蝕腐壞。針對此病害,預防是最佳措施,在玉米植株發病之前做好防治工作,通過肥料施用、除草深耕等方式增強其抗病害能力,降低染病概率。對玉米植株患病部位進行切除,避免病害擴散,同時對其進行藥物噴灑,丙環·嘧菌酯懸乳劑與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是大斑病的針對性防治藥物。
2.5猝倒病
玉米植株根部腐爛、棵苗撲倒是猝倒病的主要癥狀。猝倒病的防治措施如下:通過根寶藥劑拌種提高其抗病害能力,也可用適樂時水劑對玉米種子進行浸泡(10min為最佳浸泡時間)。
2.6黑粉病
玉米植株葉片、穗部、葉鞘、根部等是黑粉病重點侵染破壞部位,其病狀為淡紅色病瘤(也有白色病瘤情況),其顏色會隨著病情的加重而變為黑色。黑粉病的防治措施是在玉米植株發病前無需使用藥劑,農業手段(密植、除草、輪作等)便可有效降低黑粉病的感染概率,必要時可用鐵銹寧進行藥劑拌種操作。若發生黑粉病,可在玉米植株感染部位噴灑粉銹寧藥劑。
2.7苗枯病
玉米植株在出苗期易感染苗枯病,其癥狀為玉米植株幼苗枯萎死亡。其防治措施如下:一方面,通過玉米田地的耕翻操作將更多土壤暴露在陽光下,使隱藏在土壤中的細菌被陽光照射殺死;另一方面,將玉米植株的種子與辛硫磷溶液進行藥劑拌種操作,并用多菌靈溶液噴灑晾干后的種子,使其抗病害能力得到提高,避免因感染苗枯病而使玉米產量得到削減。
玉米的高產是當下種植業重要的研究發展方向。科學選擇、合理處理種植地;在玉米苗期、穗期通過間苗、除草、中耕、水肥管理等方式進行玉米植株的田間管理;通過機械深施、種肥同播、水肥一體化等田間施肥技術,對玉米植株進行有效施肥;合理采用藥劑輔助來提高玉米植株抗病蟲害能力,這些措施能夠有效提高玉米種植的產量與質量。
參考文獻:
[1]張棟棟.高產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技術的應用研究[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8):180-182.
[2]夏艷.玉米高產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措施研究[J].河北農業,2023(08):95-96.
[3]武軍濤.玉米高產豐產優質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探討[J].當代農機,2023(07):60-61.
[4]王淑玉.信息技術下玉米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策略[J].農村實用技術,2023(07):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