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紅濤
摘 要:本文旨在解決小麥種植中存在的技術優化和病蟲害防治問題。針對小麥種植流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一系列基于種植流程的優化措施,包括改善土壤質量、選種與種子處理、優化耕作管理、合理施肥、適時收獲等。對小麥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進行了分類,并提出了有效的病蟲害防治措施。其中,化學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綜合防治是三種常用且效果較好的方法。
關鍵詞:小麥;種植流程;病蟲害防治
小麥產量穩定與否直接關系到世界人口的糧食安全。然而,小麥種植面臨著很多問題,如土壤質量下降、環境變化等,這些問題都會影響小麥的生長和發育。因此,對小麥種植技術進行優化,并加強病蟲害的防治,已成為當前小麥生產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1基于種植流程的小麥種植技術優化措施
1.1改善土壤質量
改善土壤質量是實現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措施之一。在小麥種植中,常用的土壤改良方法包括有機肥料和礦質肥料的施用、合理輪作、耕地深松等。這些方法都可以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從而促進小麥的生長和發育。有機肥料和礦質肥料的施用是改善土壤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有機肥料主要是指農家肥、畜禽糞便等,這些肥料富含有機質和微生物,能夠提升土壤活性,提高土壤肥力,并且對土壤有很好的改良效果。礦質肥料包括氮肥、磷肥、鉀肥等,這些肥料能夠為小麥提供必需的養分,促進其生長和發育。合理輪作也是改善土壤質量的重要措施之一。輪作就是在不同的季節和年份種植不同的作物,以達到提高土壤質量、降低病蟲害發生率的效果。合理輪作可以使土壤中的有機質得到有效利用,同時還能夠減少單一作物對土壤的損耗,從而保持土壤肥力。同時,通過深度耕作,可以增加土壤的通氣性和排水性,促進土壤微生物活動,從而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為小麥的健康生長提供支持[1]。
1.2選種與種子處理
良好的種質和種子處理可以增加種子的萌發率和生長勢,從而提高小麥的產量和品質。農民可選擇適合當地生態環境的小麥品種。不同的地域、氣候和土壤條件都會對小麥的生長和發育產生影響,因此,在選擇小麥品種時,應考慮當地的生態環境因素,比如溫度、降雨量、日照等。同時,也要根據不同地區的耕作習慣、市場需求等因素進行適當調整。對所選小麥品種進行種子處理。種子處理包括消毒、浸種、涂覆劑、催芽等方法。種子消毒可以有效地殺滅種子表面的病菌,防止病原微生物對種子造成傷害;浸種則可以使種子吸水膨脹,促進萌發;涂覆劑可以為種子提供營養,促進生長;催芽則可以在短時間內迅速促進種子發芽,提高出苗率。最后,對品質優良的種子進行篩選。在小麥種植中,篩選品質優良的種子可以有效地提高種子的萌發率和生長勢,從而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品質優良的種子通常具有較大的體積、完整的外殼、較高的營養含量等特點,而劣質種子則往往會帶來數不清的問題,比如萌發率低、生長勢弱、病蟲害易發生等[2]。
1.3優化耕作管理
優化耕作管理是小麥高產穩產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麥種植中,耕作管理包括土地平整、播種、追肥、灌溉、除草和病蟲害防治等。下面將分別從這幾個方面來介紹如何優化小麥的耕作管理。土地平整是保證小麥正常生長和發育的前提條件。土地要求平整,以便于種子均勻撒布,并且有利于后期的施肥、灌溉和除草。同時,土地表面不能太硬,否則會影響根系的生長和土壤的透氣性。播種是決定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種植密度和播種深度的選擇都會對小麥的生長產生直接影響。在實際操作中,可以通過合理的種植密度控制小麥的茂密度,進而控制小麥的穗數和顆粒數,從而達到增產的效果。
1.4合理施肥
小麥是一種對肥料需求比較高的農作物,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麥種植中,通常可以采用配方肥、有機肥以及微量元素等多種肥料進行施肥。下面將從施肥時間、肥料配比以及其他要求等方面來介紹如何合理施肥。①小麥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于營養元素的需求不同。一般來說,小麥生長早期需要大量的氮磷鉀肥料,以滿足其生長發育所需;在拔節期至灌漿期,則需要適當增加鉀肥的配比,以促進穗粒發育和提高產量和品質。②肥料配比也是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選擇不同的N、P、K配方是提高產量和品質的關鍵。具體來說,產量水平400千克/畝以下的小麥,可選擇30~35千克/畝的配方肥;產量水平400~500千克/畝的小麥,可選擇35~45千克/畝的配方肥;產量水平500~600千克/畝的小麥,可選擇45~55千克/畝的配方肥;如果產量水平超過600千克/畝,則可選擇55~65千克/畝的配方肥。同時,在缺鋅、缺錳或缺硼的地區,應注意基施硫酸鋅、硫酸錳或硼砂等微量元素肥料。最后,其他要求也需要注意。在小麥生長中,還需要注意合理施用有機肥、推廣“一噴三防”技術等措施。具體來說,若基肥施用一定數量有機肥,則可適當減少化肥用量10%左右;在小麥灌漿期,可以采用葉面噴施的方式給小麥補充微量元素肥料;同時還可以結合農藥噴灑進行綜合防治病蟲害的工作[3]。
合理施肥是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施肥過程中,需要注意施肥時間、肥料配比以及其他要求等因素,以確保小麥能夠獲得足夠的營養元素,并且能夠穩定地生長和發育。
1.5節水灌溉
小麥作為一種耗水量相對較大的農作物,適宜的灌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在小麥種植中,節水灌溉主要包括澆水時間、澆水方式以及改進灌溉設施等方面。①澆水時間是影響灌溉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小麥生長早期,需保持土壤表層濕潤,促進根系的生長發育;在小麥生長中晚期,則需避免過度澆水,以免造成秧苗倒伏、腐爛等問題。因此,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調整澆水時間,達到節水灌溉的效果。②澆水方式也是影響節水灌溉的一個重要因素。常見的澆水方式包括滴灌、噴灌、節水淋灌和微噴灌等。其中,滴灌和微噴灌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兩種澆水方式。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地形、土質、植被類型以及小麥生長的不同階段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澆水方式。③改進灌溉設施也是實現小麥節水灌溉的重要措施之一。為了減少灌溉浪費,可以采用深松、耕作、覆蓋等技術改善土壤結構和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對于小面積農田,可以采用人工澆水或噴灑的方式進行灌溉,以提高灌水效率。最后,還可以通過精細化管理、科學配肥等措施來實現小麥的節水灌溉。例如,在小麥生長中晚期,可以采用雙層覆膜技術,以減少水分的蒸發損失;在施肥方面,則需根據小麥的需水量和營養需求,進行科學配比,避免過度施肥造成水分流失。
1.6適時收獲
小麥是一種對收獲時間要求較為敏感的作物,適時收獲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麥的品質和產量。在小麥種植中,適時收獲主要包括收割時間、收割方式以及收割后的處理等方面。收割時間是影響小麥產量和品質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不同品種、不同生態環境和種植管理條件下,小麥的成熟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小麥的成熟期需要根據其生長階段和本地氣候特點進行調整。例如,在天氣晴朗、氣溫適宜、小麥籽粒著色良好時,可選擇進入小麥足齡期后即進行收割;在天氣潮濕、陰雨連綿時,則應適當推遲收割時間,待小麥籽粒干燥后再進行收割。常見的收割方式包括機械收割和人工收割等。在實際操作中,可以根據小麥生長階段、地形、土壤條件和氣候狀況等因素,選擇合適的收割方式。機械收割效率高,但可能會對小麥造成一定損傷;人工收割雖然辛苦,但能夠更好地保護小麥,避免損失。在收割后,需要對小麥進行脫粒、清理、分選等處理,以提高小麥的品質和商品價值。具體來說,可以采用小型脫粒機或手動脫粒等方法進行脫粒。在清理方面,需注意去除雜質和殘余物,確保小麥的品質;在分選方面,可根據小麥的規格和品質進行分類,并加強包裝和儲存管理,以確保小麥的質量和保質期[4]。
2小麥種植中病蟲害防治的有效措施
2.1常見病蟲害種類
小麥赤霉病。該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其孢子在土壤中長期存活,并通過風、水溝、人畜等方式傳播。小麥赤霉病主要侵襲小麥葉片、莖稈和穗部等部位。葉片上出現黃色斑點,后變為紅褐色,嚴重時可導致葉片枯黃脫落;莖稈上出現深褐色垂直條紋,并伴有炭化現象;穗部呈褐色或黑色,內部粉末狀物質變成黑粉狀。通過風、雨、工具、種子等多種途徑傳播。
小麥白粉病。該病主要由真菌引起。在高溫多濕的環境下易發生,氣候干燥、日照充足的環境對其發生有一定抑制作用。小麥白粉病主要侵襲小麥葉片和莖稈。在葉片上呈現為灰白色粉狀物,嚴重時可導致葉片卷曲、畸形并提前枯死;在莖稈上出現白色或灰色菌粉,并伴有植株倒伏等現象。通過風、昆蟲等途徑傳播。
小麥葉枯病。該病由真菌引起。其孢子可以在土壤中長期存活,并通過機械、水、風、蟲、鼠等多種途徑進行傳播。小麥葉枯病主要侵襲小麥葉片和莖稈。在葉片上呈現為紅褐色斑點,嚴重時整個葉片顯紅,之后變黃變白,最終變成焦黑色;在莖稈上出現紅褐色環帶狀病斑,隨著時間的推移,病斑擴大,直至導致莖稈折斷。通過機械、水、風、蟲、鼠等途徑進行傳播[5]。
小麥蚜蟲。小麥蚜蟲屬于吸食性害蟲,對小麥的生長和發育有很大影響。蚜蟲在春季大量繁殖,一年多代,數量迅速增加。小麥蚜蟲喜歡吸食小麥的汁液,嚴重時會導致小麥葉片出現萎縮、發黃、卷曲等現象,甚至死亡;同時也容易感染病毒,使得小麥植株生長不良,產量下降。通過空氣傳播,以及隨機器、人、動物等移動而傳播。
小麥螟蟲。小麥螟蟲主要侵襲小麥穗部,其幼蟲在穗內取食小麥籽粒,損失嚴重。小麥螟蟲的主要癥狀是穗部出現白色或淡黃色的蛀眼,嚴重時可導致穗部變黑、粉末狀物質溢出,嚴重影響小麥品質。通過空氣傳播,以及隨機器、人、動物等移動而傳播。
小麥種植中常見的病蟲害主要包括小麥赤霉病、小麥白粉病、小麥葉枯病、小麥蚜蟲和小麥螟蟲等。這些病蟲害多由真菌、昆蟲等引起,其發生的原因也與環境濕度、氣溫、土壤肥力等有關。為了有效防治這些病蟲害,需要采取綜合的防治措施,包括加強田間管理、選用抗病蟲優良品種、合理使用農藥等。
2.2化學防治
赤霉病。赤霉病主要通過真菌孢子傳播,在防治上需要搶在雨前或雨停間隙露水干后搶時噴藥,噴藥后遇雨可隔5~7天再噴1次,以提高防治效果。藥劑方面可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克或7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進行常量噴霧,重點對準小麥穗部,均勻噴霧。
白粉病。白粉病主要通過真菌傳播,并且較為頑固。藥劑方面可選用15%三唑酮可濕性粉劑,每畝地的使用量為30毫升,兌水50~60升,手動噴霧或機動噴霧進行噴霧防治。
葉枯病。葉枯病主要通過真菌孢子傳播,在防治上可以使用50%托布津500~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
蚜蟲。蚜蟲主要通過空氣傳播,并且數量迅速增加。藥劑方面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進行噴霧防治。若發現大量蚜蟲,及時噴施農藥,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劑3000倍液噴灑植株2次左右。
螟蟲。螟蟲危害較嚴重,在防治上可以每畝使用2%甲基異柳磷粉劑2千克拌細土30千克,拌勻后撒入種植區域內,可有效防治螟蟲。若出現點片感染區域,可使用40%甲基異硫磷,每畝地的使用量為0.5千克,兌水60千克,順壟對麥根處進行噴灌藥水。
在針對性化學防治的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選擇正確的藥劑和使用方法,遵循藥劑使用量和噴霧時間的相關規定。②在噴灑藥劑時,應盡量避免風力大或高溫干燥的天氣,以確保藥物的有效覆蓋面積和降低飄散的風險。③在使用藥劑時,要注意保護自身安全,佩戴好相關防護用具,如手套、口罩等。④使用藥劑后,要注意清理噴灑設備,避免藥劑殘留造成環境污染。同時,也要避免畜禽誤食受到危害。
2.3物理、生物綜合防治
保持田間通風、松土留茬、及時清除病蟲害來源等,可以有效地減少病蟲害發生。選擇適應當地環境條件的抗性好、產量高、品質穩定的小麥品種,可以降低病蟲害的發生率,提高小麥產量和品質。如利用小蜂、細菌、真菌等天敵進行生物防治,可在不污染環境的同時控制病蟲害。在小麥生長過程中,通過添加益生菌、植物提取物等進行微生態調節,可以增強小麥植株的免疫力,降低病蟲害的侵襲。在麥秸、綠肥等密集站點堆放,自然堆肥后投入到田塊中,可以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小麥免疫力,避免病蟲害的發生。在田間選取一塊平整、無草無樹、灑滿蛤粉、硫磺、氫氧化鈣等農藥原料的地面,將小麥穗擺放在上面,然后覆蓋一層草和泥土,即可達到防治螟蟲和其他害蟲的效果。
綜上所述,隨著人類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全球人口的增長,糧食安全問題日益凸顯。小麥作為世界上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其生產對于全球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在小麥生產中,不斷優化種植技術和加強病蟲害的防治是提高小麥產量和質量的重要途徑。未來需要持續推進科學技術的應用和管理方法的改進,為小麥生產提供更加可靠的保障。
參考文獻:
[1]李建永.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J].當代農機,2023(09):47+49.
[2]段躍剛.小麥種植技術及病蟲害防治的措施探討[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8):177-179.
[3]張云.現代化農業中小麥種植技術與病蟲害防治的探討[J].農村實用技術,2023(08):69-70.
[4]楊兆寧.濰坊地區冬小麥種植技術的優化及病蟲害防治[J].農業開發與裝備,2023(06):186-187.
[5]牛丙芳.小麥種植技術優化及病蟲害防治策略分析[J].種子科技,2023,41(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