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亞芹
摘 要:草原不但是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礎。然而,由于各種原因,如氣候變化和環境污染等因素的影響,草原上的昆蟲數量不斷增加,從而導致了草原蟲害問題日益嚴重。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科學家們提出了多種生物防治技術和生態治理方案,以期能夠有效地控制草原蟲害的發展。草原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及生態治理是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它關系到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大局。只有堅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實現生態保護的目標。
關鍵詞:草原蟲害;生物防治;生態治理
草原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同時也是重要的生態系統資源之一。但是,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和大氣污染加劇等問題的發生,草原上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昆蟲種類,這些昆蟲不僅對草地植被生長造成了影響,還給牧民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損失。生物防治技術不僅可以有效減少草原蟲害,還可以保護草原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其中,利用天然植物提取物進行防治是一種較為常見的方法。同時,還要做好生態治理工作,以此實現草原的穩定發展。
1 草原蟲害發生的主要原因
1.1 草原退化嚴重
草原蟲害嚴重會對草原資源造成嚴重破壞,進而影響到整個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而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草原退化的加速。草原退化是指草原在長時間內沒有受到有效的恢復管理,其土壤結構逐漸失衡、水分流失、養分積累不足等情況出現。在牧草返青時,害蟲就開始出現并迅速繁殖,這使得草原的生產力下降,甚至會導致草原的死亡。大量的牧草被害蟲啃噬后,就會形成大片裸露的土地面。這樣的狀況會進一步加重草原退化的程度,使草原失去原有的功能。因此,要防止草原蟲害的發生,必須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加強草原的恢復管理[1]。
1.2 氣候條件適宜害蟲生長和繁殖
草原環境溫度適宜、濕度適中,空氣新陳代謝旺盛,有利于害蟲的繁衍和擴散。此外,一些特殊的氣象條件也會促進害蟲的繁殖。例如,干旱、高溫、暴雨等極端天氣條件下,病原體的傳播速度更快,更容易引起大規模暴發。春季降水的季節更利于蟲卵的孵化,夏季氣溫升高則容易引發害蟲的暴發。并且在風季蟲卵還會隨風吹散,更大范圍的蔓延,所以對于草原蟲害的防治需要綜合考慮氣候因素。
1.3 過度放牧
目前我國養殖業處于蓬勃發展的階段,但同時也存在著過度放牧的現象。過度放牧不僅會造成草場資源的浪費,而且會影響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會使得草地上的營養成分消耗殆盡,從而降低了草本的產量和質量。同時,過度放牧也增加了草地的易受侵害的風險。草原上的草本植物遭到了破壞,導致草坪變得貧瘠,因此就難以支撐動物的生活需求。
2 草原蟲害造成危害
2.1 對生態環境的危害
草害肆虐會對草原產生極大的危害,使得草本無法正常發育,從而影響了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與穩定。當草本遭受損害之后,草本的營養含量將會大大減弱,草本的質量也將隨之下降,失去了草本作為食物的主要來源。嚴重時會造成寸草不生,使草本的覆蓋層消失,地表暴露,從而導致水土流失、沙漠化等一系列自然災害的發生。
2.2 對畜牧業的危害
近年來,我國畜牧業發展迅速,尤其肉牛業更是成為國民經濟中的重要產業。但是,草原蟲害卻成為制約畜牧業發展的一個瓶頸。草原蟲害不僅會直接威脅到畜群的健康安全,而且還會間接地影響著畜群的生產能力。如果草原蟲害嚴重,害蟲數量過多,那么就可能導致牲畜的死亡率上升,從而影響畜牧業的經濟效益[2]。同時,草原蟲害還會導致牲畜的飼料品質下降,從而影響牲畜的生長發育。
3 草原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
所謂的生物防治技術,是基于環境保護理念的一種新型農業技術手段。它通過使用自然界本身產生的有機物質或微生物,來代替化學農藥等傳統殺蟲劑的使用。這種方式具有環保、低成本、高效的特點。同時,生物的防治技術也包括了人工培育和種植有益菌類的方法。
3.1 微孢子蟲的引入
對于草原的生物災害來說,蝗蟲危機是比較普遍的一個類型。而針對這種類型的災情,科學家們采用了一種叫做“引進微孢子蟲”的技術。該技術主要是指將一種名為“蚜蟲寄主”的昆蟲種群引入到當地的草原上。根據一系列的科學實驗,發現微孢子蟲的體積雖然很小,但是在它們進入體內后卻會產生出一種叫做“蚜蟲寄主”的有害昆蟲。這種昆蟲有著非常強大的生命力和適應性,能夠在短時間內快速繁殖。根據實驗數據表明,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這種技術的應用效果已經得到了顯著提高。現在很多地區的農民已經開始采用這種技術來應對本地區的蝗蟲危機。當然,這種技術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和風險,需要在實踐過程中加以完善。
3.2 植物提取苦參堿
該種生物防治技術,是完全由植物中所含的苦參堿來完成的。苦參堿是一種天然的抗氧化劑,具有很強的抗氧化作用。在野外環境中,苦參堿可以通過植物的分泌途徑釋放出來。而對于草原蟲害而言,這種生物防治技術則是通過向草原施加一定量的苦參堿溶液來達到防治的效果。根據相關的實驗數據表明,每公頃草原使用適量的苦參堿液,就可以有效地控制草原蟲害的發展。同時,這種生物防治技術還能夠保持草原的生態平衡,避免對生態環境的污染。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苦參堿的濃度較高,如果不注意劑量的掌握,可能會對人體和野生動物帶來不良的影響。
3.3 病毒生物防治技術
根據現階段的科學技術實驗表明,核型多角體病毒是一類可以有效防治草原蟲害的生物毒素。這種病毒主要來源于細菌的基因組,具有高度的傳染性和毒性。將芽孢桿菌與該種桿狀病毒相融合,同時添加適當的載體蛋白,就能夠制備出一種稱為“病毒生物防治技術”的產品。這種產品可以在一定范圍內進行噴灑或者撒播,以達到防治草原蟲害的目的。根據實驗數據表明,防治毛蟲的效果能達到近85%以上,防治白粉虱的效果能達到80%以上。同時,這種生物防治技術還可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不會對人類和其他動物造成傷害。
3.4 抗生素的生物防治技術
一種能夠讓草原蟲害發生身體麻痹進而導致其死亡的抗生素被稱為“抗生素生物防治技術”。這種技術主要是利用抗生素的作用原理,將抗生素加入土壤中,然后通過灌溉的方式將其輸送至作物表面。通過實驗結果表明,阿維菌素的乳油能夠將防治的效用值提升到了90%左右。如果將阿維菌素乳油噴灑在草原上,可以有效地防止草原蟲害的發生和發展。此外,這種生物防治技術還具有一定的經濟優勢,因為它不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即可實現防治目的。
3.5 生物天敵控制技術
對于草原發生的生物災害來說,如果采收前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就會面臨巨大的損失。因此,生物天敵控制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草原蟲害防治領域。隨著生態保護,綠色可持續理念的深入人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如何保護生態環境。生物防治技術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逐漸興起來的。大部分存在于草原蝗蟲的多發地區,以蝗蟲為代表的昆蟲已經成為草原上的一大問題。為了解決這一問題,科學家們提出了一種新的生物防治技術——引入蚜蟲寄主。這個方法就是把蚜蟲寄主引入到當地的草原上,這樣一來就可以消滅當地的大量蝗蟲[3]。
4 草原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及生態治理中存在的問題
4.1 草原蟲害生物防控標準體系不夠完善
健全的標準化體系是推進草原蟲害防控的重要前提。目前,國內關于草原蟲害防治方面的相關法規和規范尚未形成完整的體系。這使得一些相關防治單位在實際操作中缺乏明確的指導方針和監管機制。主要體現在監測體系有待于進一步建立健全,雖然國家已出臺了一系列有關草本害蟲防治的法律法規,但缺少相應的配套政策和制度支持。另外,缺乏部分生物農藥殘留限量標準,并且基質肥料的質量難以保證,這些都給草原蟲害防治帶來了很大的困難。
4.2 缺乏草原蟲害生物防控標準體系的持效性
標準體系的持效性是標準化建設工作中的重要環節。當前,我國的草本害蟲防治工作仍處于起步階段,標準體系的制定和實施尚需加強。目前,草本害蟲防治標準體系的制定過程存在著諸多的問題。草原保護的標準建設投入不足,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力度不足。標準制定機構缺乏專業人才,缺乏必要的經費保障。標準制定程序過于復雜,缺乏靈活性。標準制定程序缺乏公開透明度,缺乏公眾參與。另外,草本害蟲防治標準體系的執行力度也不夠嚴格,標準的監督不到位,標準的宣傳力度不夠大。
4.3 農牧民標準化意識薄弱
由于標準化示范區是以藏族為主的農牧民社會,他們對標準化知識了解程度較低,對標準化的要求不高。而且,農牧民的社會文化背景不同,對標準化的理解也各異。因此,要使標準化得到更好的推廣和貫徹,必須從根本上改變農牧民的思想觀念,提高他們的認識水平。另外,缺乏雙語標準化專業技術人員,對農牧民的組織管理能力有限,標準化教育培訓力度不足,標準化宣傳力度不夠強。
5 草原蟲害的生物防治技術及生態治理的有效方法
5.1 進一步完善草原蟲害生物防控標準體系
加強建立完善標準體系,按照科學合理的原則,逐步完善草本害蟲防治標準體系,并加大標準體系的宣傳力度。同時,應注重標準體系的動態更新和改進,不斷適應新情況的變化。首先,制修訂結構合理,層次分明,重點突顯。同時,內容簡明清晰,便于理解。進一步完善標準體系搭建,建立統一的草原蟲害防治標準體系框架。例如,針對草原蟲害防治標準體系的構建,加強標準的實施、編寫、修改等方面的工作,從而推動標準化進程的順利開展。其次,要加大對投入品的監測力度,全面完備標準化體系。加大標準化宣傳力度,加深農民群眾的認識和認同感。例如,在標準體系的編制過程中,需要充分考慮草原生態系統的特點,結合實際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草本害蟲防治標準。在標準體系的實施過程中,需要充分發揮地方政府的主導作用,發揮科研院所的技術力量,積極引導農業產業化的發展方向。最后,要強化標準化的監督管理,確保標準化成果的長期穩定運行。例如,在標準體系的實施過程中,需要重視標準化的監督管理,切實落實標準化責任。在標準體系的編制過程中,需要注重標準體系的科學設計,避免出現不必要的矛盾沖突。
5.2 重視宣傳教育工作,營造環保高效的蟲害防治氛圍
為了更好地維護生態平衡,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我們應該大力倡導節約能源、節能減排的生活方式。同時,加強對草原蟲害防治的宣傳教育工作,營造良好的生態文明氛圍。比較任何一種蟲害防治技術,生物和生態治理技術在環保、有效等各方面都有其獨特的優點。但是,只有綜合運用各種手段才能達到最佳效果。因此,在進行草原蟲害防治時,應當采用多種防治技術相結合的方法,如使用化學農藥的同時配合生物防治技術的應用。利用草地復綠技術的同時配合草地改良技術的應用等等。地方政府部門應做好宣傳教育工作,利用多種宣傳媒介,向廣大市民普及草原蟲害防治的知識。同時,各級領導干部也要樹立正確的生態觀,樹立低碳生活理念,自覺踐行節約用電、少開車、垃圾分類等生活方式。同時,將生物和生態防護的技術優點做系統的宣傳,通過科普活動,讓大眾更加深入地理解生物和生態治理技術的重要性以及應用價值。政府部門通過擴大生物和生態治理技術培訓,并且結合實際需求,為農村基層工作人員提供更多的培訓機會。加大對生物和生態治理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力度,以期能夠滿足社會的需求。認真實施生物和生態治理技術,有效提高了草原蟲害防治效率,降低了環境污染的風險。另外,還應注意草地復綠技術的合理選擇,盡量減少草地翻耕次數,防止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同時,采取有效的草地改良措施,改善土壤質量,提高土地生產力。
5.3 創建快速專業的防治團隊,更快速專業高效的防控蟲害
快速專業的蟲害防治團隊,在蟲害頻發地區具有重要意義。對于草地復綠技術而言,草地復綠后需要及時修剪雜草,保持草地整潔。同時,還需要定期施加有機肥料來維持草地營養均衡。首先,地方政府應根據地方蟲害的發生情況,強化草地復綠技術的推廣,加快草地復綠的速度。同時,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草地復綠技術的宣傳教育工作,提高農民群眾的認識和認同感。此外,政府部門應加強對草地復綠技術的研發和創新,使其成為現代化農業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例如,當地政府已經建立了一支快速專業的防治隊伍,該隊伍由多名專門從事草原蟲害防治工作的專家組成。這些專家不僅擁有豐富的經驗和專業知識,而且還有先進的科學技術和高超的技能。其次,鼓勵防治團隊多使用生物和生態治理技術,重在預防,減少草地復綠后的病蟲害發生率。除此之外,還可以通過草地復綠技術的合理選擇,盡可能減少草地翻耕次數,防止土壤侵蝕和水土流失。例如,增強防控隊伍防治蟲害的生態理念,培養全員參與防控的意識。加強防控隊伍的科技素質和業務水平,提升防控隊伍的專業化水平。加強防控隊伍的領導班子建設,優化防控隊伍的人才配置和激勵機制。加強防控隊伍的合作交流和溝通協調,形成防控隊伍協同發展的格局。
參考文獻:
[1]白瑪才吉.草原蟲害的生物和生態治理分析[J].畜牧業環境,2019(12):30.
[2]王鳳芝.草原蟲害的發生原因、危害與防治措施[J].現代畜牧科技,2019(9):51-52.
[3]張娜.我國草原蟲害生物防治技術應用現狀[J].現代畜牧科技,2019(4):30-31.